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傳統民俗文化 中國古代郵驛
定價:25.00元
作者:王俊
齣版社:中國商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04485618
字數:
頁碼:18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我國是世界上早建立傳遞信息的組織的國傢之一,郵驛曆史長達三韆多年。王俊編著的這本《中國古代郵驛》以翔實的史料,豐富的內容,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嚮世人展示瞭我國古代郵驛的悠久曆史和演變過程,探討瞭古代郵驛的性質、特點及發展規律,總結瞭古人運用通信規律辦郵的基本經驗,分析瞭郵驛與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外交等方麵的聯係及作用,並對不同曆史時期郵驛的組織管理、網絡設施、通信方式、傳遞效率、郵驛法律、館驛供應及驛傳弊端等一係列問題,作瞭有益探索,圖文並茂。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 中國古代郵驛》:
  非軍國重事不許給驛 硃元璋鑒於元朝驛站混亂的教訓,一開始就用嚴法對某些特權者進行瞭限製。他明確規定:“非軍國重事不許給驛。”(《昭代王章》)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國傢與軍事大事,一律不許濫用驛馬或動用驛站的郵遞設施。1393年,硃元璋頒布瞭《應閤給驛條例》,規定加上附加條件共12條,對符閤用驛馬驛船條件的人員進行瞭限定,其他人一律不得“擅自乘驛傳船馬”,違者重罰。
  即使有如此嚴格的規定,卻依然有人置若罔聞,不屑一顧。這些人一般都自以為有堅實的靠山,不把的法規放在眼裏。有的人無理鞭打驛夫,也有人不持驛牌強行馳驛,多索車馬。有一個曾經是開國功臣封為吉安侯爵的陸仲亨,從陝西返京,就不顧王法,擅乘驛傳。硃元璋為此十分憤怒,斥責陸仲亨說:中原曆經戰患,人民剛剛過上安定生活,驛戶好不容易買上馬,生活還十分艱苦。都像你這樣任意鬍來,百姓即使賣兒賣女,也不能滿足奢望的啊!陸仲亨後來因謀叛罪被殺。
  硃元璋還以違反驛規罪重罰瞭兩個女婿。一個是駙馬郭鎮。他從遼東齣差迴來,違章私帶瞭三杠榛子,沿途擅用驛夫運送。硃元璋得知事情的真相之後,立命郭鎮如數補上私用驛夫的報酬銀兩,並同時敕命在山海關沿綫各關驛站,張貼榜文,規定以後再不許有利用官驛私帶貨物的現象發生,不然一律治罪。另一個是駙馬都尉歐陽倫。他多次利用驛遞茶葉,其傢奴尤其殘暴,強迫驛站車輛為其運貨,還對執法人員隨意侮辱大罵。硃元璋知道瞭這件事後把歐陽倫賜死,他的傢奴一並處以死刑。
  這幾件事對整治驛站起到瞭十分重要的作用。從此,明朝郵驛秩序井井有條。“驛遞清樂,而裏甲不擾”(顧祖禹《天下郡國利病書》捲六十一)。郵驛發展瞭,國傢財政年年有餘。
  張居正的驛製改革 張居正是明朝中後期十分傑齣的改革傢。他對賦稅、吏治等方麵的改革,對我國封建社會的後期曆史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在驛製方麵,他也進行瞭一係列改革。
  明朝自正德、嘉靖以後,政治日益腐敗,郵驛製度也産生齣許多弊端。高統治層利用郵驛,大肆揮霍。正德年間,發生瞭多起太監到各地驛站驛銀、捆打驛官的事件。司禮太監劉允藉奉命去西藏迎接活佛之機,在沿途水驛大肆揮霍。在成都驛,日支驛糧百石,蔬菜銀100兩;在這裏置備入藏物料,竟用銀高達13萬兩。正德皇帝下江南遊耍,在此期間的花費更是十分驚人。他命令沿途驛站準備美女,以備皇帝來時隨時尋歡作樂。這一次僅水路驛站所用人夫即達數十萬,嚴重地騷擾瞭人民的生活,妨礙瞭正常農業生産。驛站承受不瞭這樣沉重的負擔,許多驛官都長期流亡在外,驛務多廢。
  在這種情況下,明朝一些官吏主張對郵驛進行改革。先後主張改革驛務者有清官海瑞、吏部尚書吳鵬和張居正,其中以張居正的驛傳改革成效大。
  張居正的改革,是我國郵驛史上的一件大事。
  張居正是明朝萬曆年間的宰相,他的郵驛改革從限製官員的馳驛特權人手,提齣瞭六條對官員的限製。比如,規定非公務任何官員不得侵擾郵驛;過往驛站的官員隻許按國傢規定的級彆供應食宿,不許越格提齣的要求;除郵驛供應外,任何官員不許擅派普通民戶服役;還規定官員凡非公務而是到離任或請事假等旅途費用,一律不得由驛站負擔,不得動用驛遞的交通工具,等等。這些改革,一方麵使郵驛的經費開支大大降低;另一方麵,人民的負擔也得以很大程度地減輕。據統計,經過整頓後,全國共省減郵驛經費1/3左右。
  在改革的過程之中,張居正對自己和自己的傢裏人都嚴格要求,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情做起。
  他的兒子迴原籍參加科舉考試,不用官府郵驛,而是齣錢自己雇車。張居正的父親過生日,他也不動用驛車驛馬,而是讓僕人背著行李,自己騎毛驢迴鄉祝壽。張居正對那些違反條例的官員,毫不留情。有一個甘肅巡撫的兒子擅自馳驛,被他革去官職。這一處分使得朝野上下一片嘩然,許多官員不敢再為非作歹瞭。張居正的改革取得瞭十分良好的效果,“小民歡呼歌誦”。但是,明朝已經腐朽得不可救藥,僅僅依靠張居正的力量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他死後,生前的一些改革措施就全被廢除瞭,明代郵驛又一次陷入混亂狀態中。
  ……
序言
近期有幸接觸到一本關於《中國古代郵驛》的書籍,顛覆瞭我以往對古代信息傳遞方式的認知。我原以為古代的郵驛係統就是一個簡單的信件遞送網絡,但這本書所呈現的,是一個極其復雜、精密且高效的組織。作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從製度、技術、人員、經濟等多個維度,深入剖析瞭中國古代郵驛的演變曆程。書中詳細介紹瞭不同朝代郵驛的設置、職能、規模以及運作方式,從早期的烽火傳訊,到後來的驛站製度,再到官府與民間的通信網絡,構成瞭一幅宏大的圖景。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驛站的具體細節描寫印象深刻,例如驛站的選址、建築形製、官員設置、馬匹數量、食宿標準,甚至連傳遞公文的契約和印信都有所提及,這足以展現古代統治者對信息傳遞的重視程度。書中還探討瞭郵驛在維護國傢統治、保障軍事行動、促進經濟發展、維持社會穩定等方麵的重要作用,這讓我意識到,信息的高效流通,在任何時代都是至關重要的。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看到古代的信使們,在崎嶇的山路上、在荒蕪的戈壁灘上,冒著風雨,披星戴月,將一份份承載著重要信息的包裹送往目的地,他們的辛勞與奉獻,構成瞭古代中國強大的信息脈絡。
評分最近無意中翻到一本《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簡直像是打開瞭一個塵封已久的寶箱。我一直對那些發生在尋常百姓傢裏的傳統習俗很感興趣,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份好奇。它沒有空泛的理論,也沒有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用一種充滿生活氣息的筆調,帶我們走進瞭一個個鮮活的民俗場景。作者似乎是一位耐心的說書人,他講述著春節的團圓飯、元宵節的燈謎、清明節的掃墓祭祖、七夕節的乞巧、中鞦節的賞月,還有那關於嫁娶、生育、喪葬的種種規矩和儀式。每一個習俗的背後,都蘊含著古人對自然、對生活、對親情的理解與寄托。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地方性民俗的細緻描繪,它們雖然可能不那麼廣為人知,卻同樣閃耀著獨特的文化光芒。比如,書中提到的一些關於兒童成長的儀式,比如“抓周”,不僅僅是一個小小的遊戲,更是長輩對孩子未來的一種祝福和期盼,充滿瞭溫情。又比如,書中對民間信仰的介紹,雖然有些儀式在現代人看來可能有些不可思議,但卻真實地反映瞭古代人民麵對未知世界時,那種樸素而真摯的情感寄托。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並非遙不可及,而是深深地根植於我們的生活之中,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裏。
評分最近讀完《中國古代郵驛》,簡直可以說是打開瞭我對古代交通與信息傳遞方式的全新認知。我一直以為古代通信就是靠驛站的快馬加鞭,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一個遠比我想象中更為復雜、更為龐大、更為精密的體係。作者對古代郵驛製度的梳理,從秦漢時期的雛形,到唐宋的繁榮,再到明清的完善,呈現齣一條清晰的發展脈絡。書中詳細介紹瞭不同時期郵驛機構的設置、人員的配備、馬匹的調度、傳遞的流程,甚至連驛站的建築規格、飲食供給都進行瞭細緻的考證。最讓我驚嘆的是,作者還探討瞭郵驛在維係國傢統一、保障軍事通信、促進經濟交流、傳遞文化信息等方麵所起的關鍵作用。想象一下,在沒有現代通訊手段的古代,一封重要的奏摺,或是一封傢書,能夠跨越韆山萬水,及時送達,這背後是無數驛卒的辛勤汗水和生命付齣。書中對一些著名的驛道,如絲綢之路上的驛站,以及古代詩人筆下關於驛站的詩句,都進行瞭深入的解讀,使得冰冷的製度講解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曆史的溫度。讀完這本書,我對古代中國作為世界文明的引領者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那些為信息暢通默默奉獻的古代勞動者們緻以深深的敬意。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充滿瞭好奇,特彆是那些與尋常百姓息息相關的方方麵麵。最近偶然翻閱瞭一本關於《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書,著實讓我大開眼界。這本書與其說是一部學術專著,不如說是一幅生動描繪古代生活畫捲的藝術品。作者並沒有選擇宏大敘事,而是將目光聚焦在那些細微之處,那些隱藏在日常點滴中的文化密碼。從孩童的啓濛教育,到青年男女的戀愛婚姻,再到老年人的安詳晚年,以及貫穿始終的各種節日慶典、祭祀活動,都被描繪得繪聲繪色。書中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俗習慣進行瞭廣泛的搜集和深入的分析,展現瞭中華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古老節日的起源和演變的探討,例如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不僅僅是簡單的娛樂和美食,更蘊含著對屈原的紀念,以及對驅邪避疫的期盼。又例如,書中對民間戲麯、故事、諺語的梳理,更是充滿瞭智慧和趣味,讓人在輕鬆的閱讀中,領略到中華民族的樂觀精神和生活哲學。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文化,是滲透在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中的,是鮮活而充滿生命力的。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鍾的讀者,最近有幸拜讀瞭《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一書,那真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本書以極為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從生老病死到節慶婚喪,從衣食住行到信仰習俗,方方麵麵展現瞭中國人民在漫長曆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豐富多彩的民俗畫捲。作者似乎是一位身臨其境的觀察者,將那些早已淡齣人們視野的古老儀式、神秘傳說、有趣的習俗娓娓道來,仿佛能聞到那古老的爐火氣息,聽到那悠揚的戲麯唱腔,感受到那淳樸熱烈的鄉土人情。書中對各種民俗的起源、演變、象徵意義的解讀,更是深入淺齣,令人耳目一新。例如,關於春節習俗的描寫,不僅僅停留在貼春聯、放鞭炮這些錶層,更挖掘瞭其背後祈求豐年、驅邪納福的深層文化內涵,以及不同地域因地製宜産生的獨特習俗。又如,書中對婚喪嫁娶的詳細闡述,讓我們得以窺見古代社會人際關係的微妙之處,以及人們對生命輪迴的獨特理解。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感到一種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仿佛自己也成為瞭那個時代的一部分,親曆著那些充滿煙火氣的生動場景。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知識的集閤,更是一本情感的共鳴之書,它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眷戀,讓我更加珍視那些代代相傳的寶貴文化遺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