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文化思想史十六講
定價:30.00元
作者:呂思勉
齣版社:灕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4077332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論方麵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傢。
——嚴耕望 曆史學傢
它們通俗易懂,又不失學術性,*適宜用作初學者的入門書,即使是專門的研究者,讀瞭也不會覺得淺。淺而不陋,是此類文章、講稿的特點,《中國政治思想史》就是其中之一。
——當代學者 張耕華
以史學名傢而兼通經、子、集三部。
——譚其驤
內容提要
呂思勉先生(1884-1957年),中國近代曆史學傢,國學大師。一生緻力於曆史研究和教學工作,在中國通史、斷代史、社會史、文化史、民族史、政治製度史、思想史、學術史、史學史、曆史研究法、史籍讀法、文學史、文字學等方麵均有大量著述,其治學範圍之廣、規模之大、著述之豐富,在近現代史學傢中是罕見的。
《中國文化思想史十六講》分為“中國文化史六講”和“中國政治思想史十講”兩部分,是呂思勉先生的精華之作。
“中國文化史六講”是呂思勉先生在江蘇省立常州中學授課時的講稿。以婚姻族製、戶籍階級、財産製度、農工商業、衣食居處、交通通信六個專題,涵蓋瞭中國古代社會史的主要麵貌。作者對傳統典籍做過係統而深入的研讀,史料上爛熟於胸,研究上又善於“貫串全史,觀其會通”,故而對中國文化史的敘述,娓娓道來,如數傢珍,且能探其源流,詳其變遷,給人以係統的曆史知識。
“中國政治思想史十講”是1935年呂思勉先生在上海光華大學的演講。作者以獨到的眼光,首先對中國政治思想史作瞭時期與派彆的劃分,進而對先秦至近代的政治思想予以梳理和辨析。融入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其中不少論斷,新穎獨特,富有啓發性。
目錄
中國文化史六講
講 婚姻族製
第二講 戶籍階級
第三講 財産製度
第四講 農工商業
第五講 衣食居處
第六講 交通通信
中國政治思想史十講
講 中國政治思想史之分期
第二講 中國政治思想史上之兩派
第三講 上古到戰國的社會變遷
第四講 先秦的政治思想
第五講 秦漢時代的社會
第六講 漢代的政治思想
第七講 魏晉至宋代以前的政治思想
第八講 宋明的政治思想
第九講 清中葉前的政治思想
第十講 近代的政治思想
作者介紹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曆史學傢,國學大師。史學代錶作品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以《秦漢史》為代錶的四部斷代史,《呂思勉讀史劄記》等。
文摘
工具書>百科全書
序言
工具書>百科全書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溫度”。它沒有擺齣高高在上的學術姿態,而是以一種平等的姿態,邀請讀者一同走進中國文化的殿堂。作者的敘述充滿瞭人文關懷,他不僅僅是在介紹思想,更是在展現思想背後的人,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如何思考、如何生活、如何創造的古人。我尤其被關於“士人精神”的描述所打動,作者描繪瞭那些懷揣理想、堅持原則的文人墨客,他們在風雨飄搖的時代,如何堅守自己的信念,如何用他們的筆墨影響著曆史的走嚮。這種對個體價值和精神追求的強調,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化中積極嚮上的一麵。此外,書中關於“美學思想”的章節也讓我眼前一亮,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繪畫、詩歌的描述,而是挖掘瞭其背後所體現的哲學觀念和人生態度。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瞭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讓我看到瞭其中閃耀著的人性光輝。
評分說實話,我是一個對曆史和哲學不太感冒的人,之所以購買這本書,純粹是因為朋友的推薦。最初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翻開,沒想到立刻就被吸引住瞭。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不像是陳述史實,更像是在講述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他擅長運用比喻和類比,將那些復雜的哲學概念變得通俗易懂。例如,在講解“無為而治”時,作者沒有枯燥地解釋理論,而是用瞭一個種田的比喻,生動地說明瞭順應自然規律的重要性。整本書的邏輯也非常清晰,層層遞進,從基礎的觀念齣發,逐漸深入到更復雜的思想體係。我特彆喜歡關於“道傢”和“法傢”思想的對比分析,作者巧妙地指齣瞭兩者之間的相似與衝突,讓我們看到瞭中國古代思想的多元性與復雜性。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中國文化有瞭一個初步的瞭解,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的興趣。它讓我明白,中國文化並非是僵化的教條,而是充滿瞭生命力和智慧的活水。
評分一本好書,應當能引發讀者的思考,而《中國文化思想史十六講》無疑做到瞭這一點。作者在梳理中國文化思想史的同時,並沒有迴避其發展過程中的矛盾與局限。例如,在探討“君權神授”思想時,作者就分析瞭它在維護社會秩序的同時,也可能壓抑個體自由。這種辯證的分析方法,讓我對中國文化有瞭更客觀、更深刻的認識。我特彆喜歡關於“墨傢”思想的介紹,作者不僅展現瞭其兼愛非攻的理想,也指齣瞭其在後世逐漸式微的原因。這種不迴避爭議、深入剖析的態度,讓我對作者的嚴謹和公正非常敬佩。整本書的結構設計也很有特色,每講都像是一個獨立的單元,但又彼此關聯,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的問題,並嘗試將這些古老的思想與當今社會聯係起來。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一次思想的啓迪。它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化思想的韌性與活力,也讓我對中國的未來發展有瞭更多的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那種古樸而又富有底蘊的風格,仿佛將我帶入瞭悠悠歲月。翻開書頁,並沒有直接進入晦澀的學術理論,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從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切入點開始,比如古代文人的雅趣,節日習俗的由來,甚至是不同朝代的服飾變化,都巧妙地融入瞭其背後深刻的文化思想。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常常能從一個微小的細節中挖掘齣龐大的思想體係。我尤其喜歡關於“天人閤一”思想的那一部分,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概念,而是通過講述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我們看到瞭古人是如何將自然與人文、個體與宇宙緊密聯係起來的。這種接地氣的講解方式,讓我這樣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知之甚少的讀者,也能輕鬆地理解那些原本可能顯得遙不可及的哲學思想。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迴味作者的字裏行間,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個時代,感受著先賢們的智慧與情懷。它不是那種枯燥的教科書,而更像是一位老朋友,用親切的語言,帶你漫步在浩瀚的中國文化長河中。
評分當我拿到這本書時,我對它的期望值其實並不高,以為會是一本堆砌史料、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然而,它卻給瞭我一個巨大的驚喜。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不是從宏觀的朝代更迭來梳理文化,而是另闢蹊徑,從一些具體的主題入手,例如“忠恕之道”、“仁義禮智信”的演變,以及“道”的幾種不同解讀。在探討這些概念時,作者並沒有止步於簡單的定義,而是深入到其産生的曆史背景,分析瞭不同時期、不同學派對其的理解和發展,甚至還穿插瞭一些當時的社會生活細節,讓這些抽象的概念變得鮮活起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禮”的時候,不僅談到瞭其作為社會規範的功能,還揭示瞭它背後所蘊含的等級秩序和人倫關係。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反思自己對這些傳統價值觀的認知,也更加理解瞭為什麼中國文化能在漫長的曆史中保持其獨特性。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寶貴的視角,讓我能夠以更深層次、更全麵的方式去理解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