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电视传输技术
定价: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方烈敏,张晓蓉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01
ISBN:9787811183108
字数:
页码:28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现代电视的传输归纳起来有四大技术,即有线传输技术、卫星传输技术、地面开路传输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现代电视传输技术》围绕着这四大传输技术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与讨论,重点在于概念的解释、原理的讲解和技术的应用。通过《现代电视传输技术》的学习,力图使读者易于较全面地了解现代电视传输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
《现代电视传输技术》共分11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电视传输技术,包括有线电视传输技术、卫星电视传输技术、地面开路电视传输技术和网络电视传输技术,重点在于概念的解释、原理的讲解和技术的应用。
《现代电视传输技术》作为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的基础教材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章 有线电视概论
1.1 有线电视基本组成
1.1.1 有线电视的定义
有线电视是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系统概念,目前国内外对其定义有三种不同的标准。
1.国际标准DVB-C/ITU-TJ.83
它把有线电视系统定义为(前端和接收端)若干个功能模块,它们主要根据有线电视通道的特性,使基带电视信号适配于有线电视系统。在系统前端,作为节目源的基带电视信号可以是卫星信号、其他外来信号及本地节目源。
该标准是有线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传输标准,主要侧重于对多节目系统的描述。
2.国际标准DOCSIS/ITU-TJ.112
它对有线电视网络的定义是基于同轴电缆共享媒介、树枝型结构、点对多点的宽带接入网络。它可以是全同轴电缆的或光纤同轴电缆混合(HFC)结构的双向传输网络。
该标准是有线电视网络上的双向数据传输系统标准,主要侧重于网络结构的描述。
3.我国行业标准GY/T106~1999
它对有线电视系统的定义是用射频同轴电缆、光缆、多路微波或它们的组合来传输、分配和交换声音、图像及数据信号的电视系统。
该标准是模拟有线电视广播系统的传输标准,主要侧重于对系统媒介及其功能上的描述。
上述三个标准均发表于l998~1999年,也正好处于有线电视从模拟到数字的早期过渡时期,有线电视系统必将从单纯的传输电视节目发展成传输数字电视节目、数据及各种信息服务的多业务、多功能的宽带交互式多媒体网络,并成为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序言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传统电视广播的范畴内,而是着重探讨了“融合”的主题,即有线、地面、卫星以及IP网络如何相互交织、共同构建现代视频分发生态。我个人对其中关于“云化”和“软件定义网络(SDN)”在广电领域应用的章节特别感兴趣。作者探讨了如何将传统的硬件加速处理功能虚拟化到云端,这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部署速度,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和实时性挑战。书中对视频编码的未来趋势——比如AV1、VVC等新一代编解码器的性能提升和其对带宽需求的缓解作用——也有深入的预测和分析。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不仅是位技术专家,更是一位深谙行业演进规律的观察者,他的论述充满了前瞻性。对于那些希望从传统广电领域转型到新媒体技术栈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架起知识桥梁的坚实桥墩。
评分坦白讲,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学习最新的广播电视传输链路构建经验的目的。结果发现,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在射频传输和频谱效率优化方面,讲解得非常到位。书中对信道编码和纠错技术(如里德-索罗蒙码和卷积码)的阐述,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在信号衰落和噪声干扰的环境下,我们依然能接收到高质量的电视画面。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对“信号完整性”的维护,从前端处理到后端接收端的各个环节,都详细说明了可能引入的失真源以及相应的补偿技术,这对于设计高可靠性的传输系统至关重要。其中关于卫星电视(DVB-S2)和地面电视(DVB-T2)标准之间差异性的对比分析,非常精辟,指出了不同应用场景下对传输参数和系统复杂度的权衡取舍。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使得读者可以逐步深入到复杂的工程细节中去,而不会感到迷失方向,是技术人员提升专业素养的佳作。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多媒体内容传输的“差异化服务”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关注“能否传输”,更关注“如何更智能、更高效地传输”。书中详细阐述了基于内容的自适应码率(ABR)技术在应对网络波动时的精妙设计,以及如何根据用户的设备能力和网络带宽实时调整传输策略。对于处理超高清(UHD)内容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作者并没有回避,而是系统地分析了如何通过先进的像素编码技术和更精细的量化策略来减轻压力。此外,书中对广播电视系统与互联网的互操作性协议栈的介绍,例如如何将DVB标准与SRT、RIST等新兴传输协议相结合,展现了作者对跨平台互联互通的深刻理解。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内容厚重、思想深刻的技术著作,它成功地将复杂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应用层的技术知识整合起来,为理解现代电视传输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框架。
评分这部关于现代电视传输技术的书,着实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它深入剖析了数字高清信号从采集到最终呈现给观众的全过程。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MPEG压缩标准的详尽讲解,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标准参数,而是非常形象地解释了如何通过去除冗余信息来大幅度压缩数据,同时尽量保持画面的视觉质量。书中对不同调制技术的比较分析尤其精彩,比如QAM(正交幅度调制)在有线电视系统中的应用,以及COFDM(编码正交频分复用)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中的优势,作者用清晰的图示和公式推导,把原本抽象的信号处理过程变得非常直观易懂。我还特别关注了IPTV和OTT流媒体部分,这块内容紧密结合了当前的网络技术发展趋势,讨论了如何利用现有的互联网基础设施高效、稳定地传输视频内容,涉及到CDN(内容分发网络)的架构和延迟管理等前沿课题。这本书对于理解现代广播电视系统的底层逻辑,无疑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它平衡了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的广度,读起来既有挑战性又不失趣味性。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这个侧重于系统集成和项目管理的专业人士来说,是一次非常及时的“充电”。它用一种非常务实的笔调,将晦涩的通信原理与具体的工程实现紧密地结合起来。我尤其欣赏它对系统设计中“冗余与容错”策略的讨论,这直接关系到实际播出系统的稳定性和商业运营的风险控制。例如,书中对主用链路和备份链路切换机制的描述,以及如何通过智能算法预测潜在的故障点,都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方针。虽然技术细节非常丰富,但作者的文字表达克制而精准,避免了不必要的行业术语堆砌,使得即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快速抓到重点。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施工手册”和“原理说明书”的完美结合体,对于优化现有传输架构,提升端到端的用户体验质量(QoE),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