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互济的家园:昌溪——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

儒、商互济的家园:昌溪——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兆民 著
图书标签:
  • 徽州文化
  • 古村落
  • 传统文化
  • 地域文化
  • 民俗
  • 历史
  • 建筑
  • 儒商文化
  • 昌溪村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933209
商品编码:2973795458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儒、商互济的家园:昌溪——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

:22.00元

售价:15.0元,便宜7.0元,折扣68

作者:吴兆民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9-01

ISBN:97878109332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本书脱稿时,还有一些话要说。
接受写这本书的任务十分偶然,当时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可是,过了不久就真的与出版社签定协议了。这就不免感到有些紧张。因为写这类书首先就需要拥有大量的资料,可我却没有半点资料可言。
  其实,我的冲动来自于对家族的一种情结,因为我这个“吴”就是“昌溪吴”,而我又不曾去祖居地瞻仰过,自己便有些所谓“不肖子孙”的感觉。而现在刚好有这样一个机会,如果能把事情做成的话,也算是为祖宗做了一件事吧。
  为了解决资料问题,也为了在写作时找些感觉,便踏上了昌溪的土地。好在我中学时期的校长吴观焰先生就是昌溪人,他担任着昌溪乡古村落保护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一职,正在热心进行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见面后,他不但专门陪同我游览古村,向我介绍有关情况,而且把他所有有关昌溪的文字资料和照片都给了我。特别是第二次到昌溪,他不顾70高龄,亲自陪同前往沧山源吴承仕故居参观。这一切令我非常感动。
  从接受任务到完稿,历时将近10个月。期间由于课务在身,加上其他杂事,写作在断断续续中进行,只是到了暑期才有专门的时间坐下来。虽然占有了一些资料,但还是经常被资料所困,写时难免捉襟见肘。虽然如此,现在也终于画上句号了。

内容提要


人类历史的发展充满着辩证法。一方面,总是有新事物的出现冲击着既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推动历史的进步;同时,这种推进的过程又并非回荡着温情脉脉的旋律,常常伴随的是生命的杀戮、善良的破碎和美好的毁灭;但是,以善和美的牺牲为代价换来的又是更高层次上真善美的统一。纵观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总的来说,它以其超稳定的结构形态缓慢前行,但在某些阶段、某些方面,它又经受着或剧烈的争夺、或反复的跌宕、或死水微澜般的波动。造成中国封建社会局部的、阶段性的、有限的变动,其外在和内在因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民族的争斗;二是统治者自身的分裂;三是来自底层百姓的反抗。这三大因素的冲击时大时小、时急时缓、连绵不已。诚然,那些充满着血与火的呐喊呼号,终湮灭在冰寂的历史长河中,即使是改朝换代带来的刹那社会外在结构的巨大错动,迅速地也因汉民族传统文化强大的内敛力同化而回归了正轨,没能带来中国历史的焕然一新;但是,细观那一次次社会结构的风云激荡,其对社会某一阶层、或对个体命运的强力扭曲和扼杀,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心灵世界的震撼,以及由震撼而激发的心灵蜕变,充实和丰富着历史的内涵;并且,由这种心灵蜕变而爆发出的对生命更新的追求和创造,无疑又为外在历史的发展增添了多姿多彩。
  发生在中国两晋之间的“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黄巢大起义和两宋之间的“靖康之乱”等,在撼动历史秩序的同时,给世活在中原地区的衣冠巨族们以一次次沉重打击,数百年间,成千上万的中原士族为避战火辗转南下。当时这些门阀制度下的权贵们的窘境是可想而知的,他们不得不抛弃功名富贵、深宅大院而胡乱卷起一些细软、谱牒、书籍仓皇逃离世居乐土,顺着寒冷呼啸的西北风向南,向南,渡过黄河,越过长江,再行几百里,方找到一处高山屏蔽、林木掩映、远离战火的山清水秀之地可以歇脚喘息——这就是徽州。源源不断的中原士族犹如万斛珍珠散落在这苍翠浓郁的崇山峻岭之中。
  徽州本是山越荆莽之地,自然灵气十足而文化气息微弱。中原士族们在清风拂面、碧水濯足后,必须面对现实重新考虑构建自己的生存和精神的家园。痛苦反省无疑是他们思考的主调:为什么会失去列祖列宗的乐土如何才能恢复逝去的光荣与梦想士族们大多出身权贵、养尊处优、满腹经纶,由钟鸣鼎食坠至狼奔豕突,背井离乡,有大痛苦,更有大感悟。他们很快适应了现实,找到了对策:一是聚族而居,构建村落。生存是要务,必须让血缘宗亲合族而居,选择“枕山、环水、面屏”的天人合一理想风水宝地构建村落,既解决衣食之虞,又抵御客地的凶险,同时能福荫子孙。于是,胡姓建村于龙川、西递,汪姓择址于宏村,吴姓卜居于昌溪,罗姓定居于呈坎,曹姓立足于雄村,石姓落户于石家,倪氏扎根于渚口,江姓聚族于江村 ……他们所选择的皆为灵山秀水环抱,既适耕稼又合居住之地。二是重建宗法文化传统。再大的苦难也动摇不了这些饱读诗书的士族们对孔孟儒学的尊崇,必须让等级有序的宗理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并发扬光大,“惟孝惟忠聪听祖考彝训,克勤克俭先知稼穑艰难”,“处世无欺,爱人以德,守分安贫,即是敬宗尊祖;持躬无助,任事惟成,明伦重道,便为孝子贤孙”。尊祖叙谱,敬宗建祠、修墓,睦族互助赈济。这样,在每个村有高大威严的祠堂,祠堂中有先祖容像和祖宗牌位,并珍藏有完整的族谱;有周全的祭祀礼仪;还有严苛详尽的族规等来约束子孙,凝聚人心。三是强化崇文重教、光宗耀祖的道德激励。生存是基本,制度是保障,发展是目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儿孙不仅自己要出人头地,还要为家族挣得荣耀,获得皇朝的恩荣;而要达此目的,“若不读书,便不知如何而能修身,如何而能齐家治国”,“读书志在圣贤”,“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愚者得书贤,贤者得书利”,时刻牢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各个村落或建宏伟的书院,或利用简陋的塾室, 延请饱学之士谆谆施教。宗族则“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培植得一二个好人,作将来楷模,此虽族室之望,而实祖宗之光,其关系匪小”。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在徽州这块“辟陋一隅,险阻四塞”的土地上,不时可见“聚族成村到处同,尊卑有序见淳风”的村落,并且“文风鼎盛 ”,“十户之村,不废诵读”。那平和的炊烟、虔敬的香火和那琅琅的书声伴随着霭霭云雾在碧蓝的徽州上空一齐飘荡、升腾。
  正是秉承着曾经历巨大人生落差、饱受痛楚的先人们生命深层激发出的坚韧顽强的变革自身的进取精神,再经过数百年相对宁静环境下不断地濡染、积淀、强化而升华,徽州儿孙们的辉煌犹如徽州漫山遍野的山花,年年季季灿烂开放——
  一是“以才入仕”者多。自宋代科举成功至明清两代以至民国以后,徽州儒生通过公平竞争跻身上流社会者数不胜数,所谓“一科同郡两元”、“ 兄弟九进士、四尚书”、“一榜十九进士”、“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 、“父子尚书”、“四世一品”等等;徽州共走出过28位状元,出过17位宰相,这些都占全国总数的二十四分之一,真可谓“名臣辈出”。二是“以文垂世”者多。像朱熹、戴震、胡适三位可称得上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巨擘;在政治、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医学、科技、饮食、书画、雕刻、建筑、园林等领域名人灿若繁星。三是经商成功者众。从徽州大山中走出,顺着新安江等水流走向全国乃至日本、东南亚的无数徽州子孙,在盐、木、茶、丝、药材、典当等项目的经营贸易中明清时期独领数百年,从“扬州为徽州殖民地”、“无徽不成镇”、“钻天洞庭遍地徽”等说法,可见徽商实力之一斑。
  一个个的硕儒、高官、巨商走出了徽州,走出了家乡父老的视野,但他们的根还在故乡,还扎在曾经哺育他们的村落中,家乡的水口、白墙黛瓦、街巷、古树、祠堂、天井、鸟语蝉鸣、儿时的伙伴,更有全体宗族的期盼的脸容仍历历在目。于是,他们把获得的恩宠和荣耀献给家乡,把金银财富捐输给家乡,把自己对同宗后辈的嘱托希冀题赠给家乡。这样,就给那些显得陈旧破落的一座座村落顿然注入了无限生机:一座座世科坊、“四世一品” 坊、“进士”坊、“中书”坊、“贞节坊”和“恩荣”牌楼等高高竖立村前;宏村的浩繁的“牛形村”建筑体系、石家村的宏伟“棋盘”格局、呈坎精妙的“八卦”形三街二圳九十九巷等等都得到了彻底整治;渚口建起了气势恢宏的“一府六县”,敬爱堂、溥公祠、知本堂、东舒祠等等拔地而起,或被扩建、装饰得美轮美奂;桂枝书院、书院、竹山书院等气象万千;非园、果园、西园、东园、桃李园等游人如织,引得名人雅士似莺飞蝶舞般徜徉唱和;还有精美绝伦、寓意深刻的石雕、砖雕、木雕,以及语重心长的题额、楹联、格言,更是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后学者在“问渠书屋”、 “凤游山书屋”等潜心求索,能“抬头见扇(善)”、“步蟾”折桂,乘“祥云”升腾……
  于是,承载着厚重历史期盼的一座座村落,因为她的子孙在现实中飞黄腾达,犹如画龙点睛般活灵活现;在漫长的期待中,祖辈们以他们的“尊崇天理”、“积善积德”、“惟勤惟俭”,精心地铸造着村落的灵魂,如今儿孙们不负厚望,不仅没让村魂丢失,而且又以自己的反哺,让村魂添具了时代的风采而更加鲜活跃动!
  说村落是徽州社会的缩影,说村落是徽州人魂魄所系,说村落是徽州文化的博物馆,等等,丝毫也不为过;本质的,在千年的峥嵘岁月中,村落是徽州文明得以灿烂演示的平台,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精英文化得以演示的平台。
  俱往矣。过去的村落今天只能称为“古村落”了,导演们都已作古,一幕幕鲜活的剧目变为“遗产”,一座座平台的原貌已经和正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很是高兴,《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的作者们为我们提供了10本图文并茂的书稿,能够让我们进入沉睡的村落,在残存的遗物中触摸徽州祖先的脉动,梳理徽州文化的脉络;并且令人惊喜的是,探索者绝大多数也都沐浴着徽州文化成长,他们在情感上与徽州有一种天然的契合,而同时眼光又是现代的。现代思维令他们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而较厚的素养又使得每本书的叙述深入浅出,活泼生动。
  10本书,选择10个村落,10个村落选择徽州文化的10个侧面:写江村偏重于宗族文化演绎,写龙川偏重于名门望族溯源,写宏村偏重于聚族而居的风水选择,写西递偏重于徽商的精神世界追求,写呈坎偏重于解剖乡村社区结构,写昌溪着力发掘儒和商两种文化的互补,写雄村突出书院园林文化,写西溪南突出文学艺术尤其是书、画、刻帖艺术的流变,写渚口着重于聚落人文的发掘,写石家突出村落构建艺术的匠心。稍感不足的是,每一本书是较充分的,但我认为还有徽州文化的其他更多侧面大有文章可做,希望我们能继续深化、拓展,以充分展示徽州文化形成、发展和蜕变的全貌。

目录


一、山环水绕蝶形村
二、太湖祖祠高又深
三、周氏辅翼兴昌溪
四、书香之乡才人出
五、环保消防两相和
六、燕窝山庄飞凤凰
七、吴茶周漆潘酱园
八、《集遗录》里显光辉
九、古歙南乡村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儒、商互济的家园:昌溪——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 引言: 在中国的文化版图上,徽州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精美的建筑艺术而闻名遐迩。而在这片沃土之上,无数古村落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诉说着昔日的繁华与沧桑。本书,作为“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中的一员,将目光聚焦于一个并非广为人知,却同样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村落——昌溪。我们试图穿透历史的尘埃,探寻昌溪古村落的灵魂,揭示其在徽州文化体系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以及其得以繁荣发展背后,那“儒、商互济”的生存智慧。 第一章:寻访昌溪——一幅沉睡的画卷 地理溯源与自然禀赋: 昌溪,一个带着诗意的名字,它坐落于何方?其地理位置如何影响着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将追溯昌溪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山脉、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如何为其提供了生存的基础,并塑造了独特的村落肌理。从地势的起伏到水的流向,从植被的覆盖到土壤的特质,一切都将在本章中娓娓道来,勾勒出昌溪最初的轮廓。 古村落的肌理与布局: 步入昌溪,仿佛走进了一幅静态的水墨画。传统的街巷格局、民居的排列方式、公共空间的设置,无不体现着古人的智慧与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将深入解析昌溪的村落布局,从宏观的整体规划到微观的建筑细节,描绘出一条条古朴的巷道,一座座错落有致的民居,以及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老建筑。无论是“一街串五井”的巧思,还是“依山傍水,曲径通幽”的布局,都将一一呈现。 岁月留痕的建筑艺术: 徽州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在全国享有盛誉,而昌溪的建筑同样不落俗套。白墙黛瓦、马头墙、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这些都是昌溪建筑的标志性符号。本章将带领读者近距离观赏昌溪的古建筑,细致地解读其建筑的结构、装饰的艺术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寓意。我们会关注那些保存完好的祠堂、牌坊、古戏台,以及那些承载着家族记忆的民居,感受古建筑的韵味与生命力。 第二章:儒风浸润——文脉的传承与昌溪的“士”风 书香门第的由来: 徽州素有“耕读传家”的传统,昌溪也不例外。本章将深入探究昌溪的文教渊源,追溯其家族中读书人辈出的历史,了解宗族在传承文脉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会关注那些曾经的私塾、书院,以及那些与读书、科举相关的故事,展现昌溪浓厚的书香气息。 儒家思想的浸润与实践: 儒家思想不仅体现在对学问的追求上,更渗透在人们的日常行为、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之中。本章将分析儒家思想如何影响昌溪的社会结构、家族观念、道德伦理以及人际交往。从孝道、忠义到仁爱、礼仪,我们将看到儒家思想在昌溪这片土地上是如何生根发芽,并成为指导村民生活的重要原则。 文人墨客的足迹与影响: 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曾游历或定居于徽州,他们留下的诗词、文章、书画,为当地文化增添了光彩。本章将尝试梳理昌溪历史上与文人相关的记载,寻找那些曾经在这里留下墨迹的文人,分析他们的作品对昌溪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或者昌溪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又如何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 家族教育与人才培养: 昌溪的家族体系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章将探讨昌溪家族如何重视教育,如何通过族规、族产等方式支持子弟读书,以及这种教育模式对培养人才、维护家族声望和促进村落发展起到的作用。 第三章:商道纵横——徽商的足迹与昌溪的“商”气 “贾而好儒”的传统: 徽商之所以能在商界取得辉煌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贾而好儒”的独特气质。本章将探讨昌溪在徽商经济中的地位与贡献,分析昌溪村民如何将儒家的道德观念融入商业活动,如何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保持诚信、重义。 商帮的形成与贸易网络: 徽商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形成了强大的商帮,构建了遍布全国乃至海外的贸易网络。本章将尝试揭示昌溪村民参与的商帮类型、经营的行业,以及他们在徽商庞大的贸易网络中扮演的角色。我们会关注那些从昌溪走出的商人,他们经营的商品,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各种资源拓展业务。 商旅的足迹与财富的回馈: 商人的足迹遍布四方,他们带回的不仅仅是财富,更是外面的信息与理念。本章将描绘昌溪商人外出经商的艰辛与辉煌,以及他们如何将经商所得回馈家乡,用于兴办教育、修建祠堂、改善村落基础设施等,从而促进了村落的繁荣。 商业活动与村落经济: 商业活动是昌溪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分析商业活动如何影响昌溪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村民的生活方式。我们会关注那些与商业相关的遗迹,如当铺、粮行、钱庄等,以及那些曾经的商业繁华景象。 第四章:儒商互济——家园的基石与昌溪的活力 “儒”与“商”的辩证统一: “儒”代表着知识、文化、道德和精神追求,“商”则代表着经济、物质和世俗生活。昌溪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并非将二者割裂,而是实现了“儒”与“商”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本章将深入分析这种“儒商互济”的模式是如何在昌溪得以实现的,它体现在哪些方面,又带来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家族的传承与发展: 昌溪的家族不仅是血缘的纽带,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经济的推动者。本章将探讨昌溪的家族如何在继承儒家伦理的同时,积极参与商业活动,并通过家族内部的合作与资源调配,实现家族的繁荣与发展。 村落的治理与和谐: 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昌溪的村落治理中得到了体现。本章将分析儒家伦理如何在维护村落秩序、调解矛盾、促进村民和谐相处方面发挥作用,同时,商业活动带来的经济繁荣也为村落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文化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儒商互济”的模式,形成了一种文化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文化为商业活动提供了道德约束和诚信基础,商业活动的繁荣又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本章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现这种良性循环如何使昌溪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第五章:传承与当下——昌溪的记忆与未来的回响 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脉络: 昌溪的古村落不仅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历史的载体,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本章将通过对村落中一些具体的建筑、遗迹、传说、习俗的解读,勾勒出昌溪的历史脉络,展现其独特的文化记忆。 当代视角下的昌溪: 随着时代的发展,昌溪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本章将审视昌溪在当代的生存状态,分析其面临的保护与发展问题,以及村民们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其独特的文化。 “儒商互济”的当代启示: 昌溪“儒商互济”的生存智慧,对于当代的社会发展是否仍具有借鉴意义?本章将尝试从更宏观的视角,探讨昌溪的文化价值,以及其“儒商互济”的模式对当下社会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启示。 结语: 昌溪,一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村落,它以其独特的“儒商互济”模式,在中国徽州文化的长卷中,书写了一段动人的篇章。本书希望能通过深入的探寻与细致的解读,让更多的人了解昌溪,感受徽州古村落的魅力,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本书特色: 本书并非对昌溪进行简单的历史陈列或风光描绘,而是力图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基因。通过对“儒”与“商”两个维度的深入剖析,揭示其相互作用、互为表里的关系,从而展现昌溪作为一个家园,其得以繁荣兴盛的根本原因。我们注重历史文献的考证,同时也关注对现实景象的观察与体验,力求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文学描写的生动性相结合,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昌溪。本书的语言力求朴实而富有文采,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细腻的描绘,引领读者走进昌溪,感受徽州古村落的深厚底蕴。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儒、商互济的家园:昌溪——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共鸣。我并非来自徽州,但书中描绘的家园情怀,却让我深切感受到一种熟悉的温暖。作者没有停留在对风土人情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探究了“儒”与“商”如何在昌溪这个古老的村落中相互滋养,共同构建了一个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社区。我看到了徽商在异乡打拼,却始终心系故土,将经营所得用于家乡的教育和建设;我也看到了文人雅士在传承礼教的同时,也能理解并尊重商业活动带来的社会活力。这种跨领域的融合,恰恰是传统中国社会一种理想的生态。书中对我而言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古村落的“活态”传承,不仅仅是建筑的保留,更是文化的延续和精神的传递。那些关于乡规民约、民俗节庆的描写,都让我感受到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所呈现的昌溪,简直就是一幅流动的画卷,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徽州古村。我能感受到清晨薄雾笼罩下的宁静,也能想象到午后阳光洒落斑驳光影的惬意。书中所述的“儒、商互济”,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新颖且深刻的视角。我一直以为徽商只是单纯的商人,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们身上所兼具的儒家思想和文化追求。这种“贾而好儒”的模式,在现代社会似乎已经不多见了,但它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却历久弥新。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小故事,比如关于某位商人的义举,或者某位文人的风雅,这些鲜活的个体故事,让昌溪这个村落变得更加有血有肉,也让我对徽州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一位老者对话,他娓娓道来,将尘封的往事展现在我的眼前,让我领略到一种别样的生活哲学。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古建筑情有独钟的读者来说,《儒、商互济的家园:昌溪——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简直是一场视觉与思想的双重盛宴。书中的插图和照片,选择得极其考究,每一幅都清晰地展现了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马头墙的层叠起伏,白墙黛瓦的素雅精致,精雕细琢的木雕石刻,都让我叹为观止。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建筑本身,它更深层次地挖掘了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我了解到,那些看似简单的建筑结构,其实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对风水的考量,也反映了宗族制度和居住习惯的方方面面。作者对于“儒、商互济”这一主题的阐释,更是将我带出了对建筑本身的关注,进入了对徽州人精神内核的探索。我开始思考,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土壤,孕育出了这样一种独特的生存和发展模式?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韧性和生命力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儒、商互济的家园:昌溪——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便被那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所吸引。我一直对徽州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钟情于那些深藏在山水间的古村落,它们不仅是建筑的奇迹,更是承载了千年时光的故事。昌溪,这个名字对我而言并不陌生,我曾无数次在书本的只言片语中窥见它的风貌,但总是觉得意犹未尽。而这套丛书,恰恰填补了我认知的空白。书中的文字,如同温润的玉石,缓缓流淌,字里行间渗透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息。我仿佛看到了徽商们当年是如何凭借“贾而好儒”的精神,在乱世中开辟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道路,既有经商的精明,又不失文人的风骨。那些精美的古建筑,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每一砖一瓦都仿佛诉说着一段往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宗族文化、邻里关系、以及村民生活习俗的细致描绘,这让我对徽州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村落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百科全书。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套《儒、商互济的家园:昌溪——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的初衷,是想更深入地了解徽州古村落的建筑特色,但读过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作者以一种非常平实却又不失力量的笔触,描绘了昌溪村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与发展。我开始关注到,在这个看似宁静的村落背后,隐藏着强大的经济驱动力和深厚的文化根基。“儒、商互济”这个概念,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它不仅仅是两个概念的简单叠加,更是徽州人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升华。我惊叹于徽商的远见卓识,他们懂得,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物质的积累,更在于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富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它如何能够滋养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民。我非常赞赏作者的视角,既有宏观的历史梳理,又不乏微观的人物刻画,让昌溪村的故事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