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彭林教授东南大学讲演录(人文大讲堂)
定价:49.00元
作者:彭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3002284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21 世纪东西方文化博弈的实质,说到底是中华民族能不能向人类社会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社会发展模式。在这场博弈中,我们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了解我们的文化。基于此认识,本书阐明了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的“礼”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全书论理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活泼,举例形象生动,读后发人深省。
目录
讲礼者理也德之则也
——中华礼乐文明的缘起
一、从周公“制礼作乐”说起
二、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蕴
三、东周进入礼乐的时代
四、“礼”标志着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第二讲处世以诚待人以敬
——君子以诚敬存于心
一、“礼”是为了表达真诚的情感
二、礼主敬
三、表达敬意的原则与方式
四、“诚”、“敬”从鞠躬做起
第三讲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古代中国的乐教
一、中国上古的音乐成就
二、儒家的音乐理论
三、音乐通乎政
四、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第四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内外兼修
一、从“俗”到“礼”
二、虞、夏、商、周的“质”与“文”
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四、大学生应该注重内在德性的成长
五、良好的社会风气从我做起
第五讲三加弥尊加有成也
——古代中国的成人礼
一、问题的提出
二、成丁礼:氏族时代的成人仪式
三、士冠礼:文明时代的成人仪式
四、士冠礼的仪式
五、冠礼之义
六、女子的笄礼
七、冠礼事关执政者的资质
八、后世冠礼简说
第六讲人伦之基万世之始
——古代中国的婚礼
一、婚礼的人文内涵
二、传统婚礼的仪式:六礼
三、成婚
四、拜见舅姑
五、古代婚礼的特色
六、当代婚礼存在的问题
七、余论
第七讲观德之射君子之争
——古代中国的乡射礼
一、乡射礼的渊源
二、乡射礼的准备
三、乡射礼的主要仪节
四、乡射礼的人文内涵
五、乡射礼体育精神与古希腊体育精神的比较
第八讲生民未有万世师表
——祭祀孔子的释奠礼
一、孔子的生平和学行
二、祭孔仪式的演进
三、四配与十二哲
四、先贤、先儒从祀
五、祭孔的文化意义
第九讲风教严整代代兴旺
——古代的家训与门风
一、家教关乎国祚长短
二、《礼记》所载儿童教育规范
三、《颜氏家训》:家训之祖
四、后世家训举要
五、历代家训要点
六、家风建设的当代意义
第十讲自谦敬人温文尔雅
——书信中的礼仪
一、书信的起源
二、书信的范式与构成
三、“平”和“阙”
四、信封用语
五、书信范文选讲
六、如何学习写传统书信
第十一讲洒扫应对培根固本
——日常礼仪
一、孝亲
二、尊老敬长
三、日常礼仪规范
第十二讲儒者德性冠世风范
——品读《礼记·儒行》
一、《儒行》解题
二、《儒行》讲读
三、《儒行》的文化意义
第十三讲夫子遗训弟子仪轨
——《弟子规》讲论
一、《弟子规》简介
二、《弟子规》讲解
第十四讲中华礼仪万众守望
——善待中华传统礼仪
一、民族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根
二、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原因
三、近代中国的文化之争
四、请善待我们的母文化
后记
作者介绍
彭林,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学术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兼任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华夏文化交流促进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全国政协“人民政协讲坛”特聘教授,东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等校教授,香港中华礼仪推进会顾问,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正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法国人文之家、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韩国成均馆大学等访问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仪礼》复原与当代日常礼仪重建”首席专家。著有《〈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中华传统礼仪概要》、《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三礼研究入门》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在清华主讲的“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与“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均被评为“*精品课程”。先后获*教学成果二等奖、宝钢教师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北京市高等学校师德标兵、清华大学首届“十佳教师”、清华大学“良师益友”特别奖、清华大学“龚育之奖教金”等奖项。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印象深刻。彭林教授的讲演,犹如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们一步步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他不仅仅停留在对“礼”和“乐”的表面介绍,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社会功能和人文精神。我惊叹于古人构建的如此精巧而又富有智慧的礼乐体系,它如何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又如何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民族性格。书中的一些论述,让我对“中国文化精神”有了新的认识,它并非某种僵化的教条,而是活态的、不断发展的。从古代的宗法制度到现代的社会治理,礼乐文明的基因一直在传承和演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文化之所以为中国文化的根源所在。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它解答了我很多模糊的疑问,也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彭林教授在书中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礼”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中的演变和应用。我尤其被书中所提及的“乐”的伦理意义所打动,古人认为音乐可以和谐人的心性,从而达到社会和谐。这种“乐以治心”的理念,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我开始反思,我们现代人在音乐的选择和聆听上,是否已经失去了那份对精神的追求?书中的大量实例和论证,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对“礼乐文明”在中国文化精神形成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灌输,更是一次精神的启迪。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里涌现出无数关于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思考,它就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了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古老世界。彭林教授的讲解,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将一个个历史碎片、文化符号串联成一条条生动的脉络。我仿佛置身于周王朝的宗庙祭祀,感受着那种庄重肃穆的仪式感;又仿佛漫步在孔子的杏坛,聆听着他关于“仁”与“礼”的教诲。书里对“礼”的解读,不仅仅是外在的规矩,更是内在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它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从朝堂之上的政令,到民间婚丧嫁娶的习俗,无不体现着礼乐文明的痕迹。读到后面,我才真正理解,为何说礼乐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它是维系社会秩序、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那些沉睡在史书中的概念,以一种鲜活、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对“中国文化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超我的想象。起初,我以为会是一本比较学院派、略显生涩的学术著作,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彭林教授的叙述语言充满魅力,他用一种诗意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礼乐文明”这个宏大的主题,分解成一个个可感可触的细节。我尤其喜欢他对乐的阐释,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更是情感的表达,是思想的传递。古人对音乐的重视,在于它能够“移风易俗”,能够“养性怡情”。书中描绘的雅乐,不仅仅是为了悦耳,更是为了配合特定的场合和情感,达到教化人心的目的。从古代的钟鼓之乐,到后世的文人雅集,音乐始终扮演着重要的文化角色。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音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它不再仅仅是娱乐,而是承载着哲学、伦理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这种对“乐”的深入挖掘,是本书最令我着迷的部分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