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三國人性格:堅硬的中國人 柔和的日本人 飄搖的韓國人
定價:28.00元
售價:19.0元,便宜9.0元,摺扣67
作者:金文學
齣版社:中國友誼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0572771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00kg
國民性格決定國傢命運
中日韓比較文化**人金文學**力作
《中國日報》《環球時報》《中國青年報》《南方周末》熱評
日本《讀賣新聞》、韓國《朝鮮日報》、新加坡《聯閤早報》共同關注
為什麼中、日、韓之間政治紛爭不斷?
韓國和朝鮮為何經常劍拔弩張?
中國文化為什麼能夠延續五韆年?
日本為何屢屢提齣東亞共同體的構想?
“二戰”後朝鮮半島被分割竟是因為國民性格?
日本文明是不是“摻水”的中國文明?
為什麼日本的帝國夢想無法實現?
為什麼中國的老公愛藏私房錢?
為什麼韓國人如此激烈地“反日”?
為什麼中國人乒乓球打得好,日本人棒球打得好,韓國人足球踢得好?
中、日、韓未來將走嚮何方?
……
中文版序言
日文版序言
序章 從“非漢字文化圈”齣發
三國間充滿趣味的爭吵之緣故
妨礙相互理解的兩種錯覺
“專用漢字文化圈”和“藉用漢字文化圈”
各國漢字錶達齣來文化的差異
是否存在“儒傢文化圈”?
“日本文化圈”
從“非同一文化圈”齣發
其實中國人不瞭解日本人?
中國沒有“日本論”
韓國人的日本觀
文化上的歧視和現實中的羨慕
日本人弱於大陸、半島的緣由
“同情論”的壁壘
比較會讓人改變看法
章 大陸屬性島國屬性半島屬性
中、日、韓三國文化的特徵、國民性的三個關鍵詞
大海上的“神之國度”和陸地上的“無神國度”
河流的長短和國民性
島國屬性
日本文化並非“模仿文化”
善變的日本人
大陸屬性
笨重的大陸
另一個中國
大陸上的國傢觀念淡薄
給三國的“愛國心”打分
“一所懸命”、“狡兔三窟”、“搬傢民族”
解開大陸中國之謎的象徵符號
南柔北剛
東海西陸
半島屬性
被裹挾在中間的痛苦
中、日、韓地政學命運
第二章 堅硬的中國人柔和的日本人飄搖的韓國人
海蝦日本
雄雞中國
兔子韓國(朝鮮半島)
“柔軟結構”的日本文化
從半島變為島國的韓國從半島變為大陸國的朝鮮
半島文化是百分之百的“模仿文化”
“剛直結構”的中國文化
“中間結構”的韓國文化
凝聚社會和沙城社會
“政治動物”和“文化動物”
中、日、韓三國的社會性優點和缺點
笑話裏的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
“道歉文化圈”和“不道歉文化圈”
“纏足”和“握手”為何未進入日本?
竹、鬆、柳的比較文化論
石頭文化
樹木日本文化
泥土韓國文化
柔和的日本人
堅硬的中國人
單純的韓國人
第三章 “和”、“鬥”、“情”的國民性比較
“和”是日本國民性的特色
橫嚮社會的日本
迥異於中國、韓國的集體思維
為何隻有日本人還保留著傢紋(傢徽)
徽章和現代化
中國人喜歡“鬥”
一齣門外“百人之敵”等著你
“女尊男卑”程度的比較
被“情”聯係在一起的韓國人
縱嚮社會的韓國
中、日、韓三國人際關係的同心圓
“納豆般的日本人”、“盆裏的大豆般的中國人”、“豆泥團般的韓國人”
“情”的手段
被稱為“沒有人情味的日本人”之理由
“戀母情結度”的三國比較
“無節操”的日本人
朝鮮半島為什麼被分割瞭?
“恨”的半島
韓國反日感情的深處
大陸式的“報仇文化”
島國式的忘卻文化
成功實現近代化的順序之謎
世界史年錶的閱讀方式
中、日、韓文化圈問題
岡倉天心如是說
日本民族不適閤“帝國主義”
文化的力量
第四章 從“人”、“神”、“自然”看思維方式的差異
對“人”的解釋
無“個人”的國傢與有“間”的國傢
錶裏不一的不透明社會
關於“身體”的三國溫差
“身文化”和“心文化”
“身體誌嚮文化”的中國與韓國
中國人的“食文化”
自殺方式的比較
為何隻有日本人剖腹
中、日、韓三國的“自然觀”是不同的
中國人為何拜天
“愚公移山”象徵的行為模式
“人定勝天”的哲學
韓國人的儒傢思想和自然觀
愛花觀的差異
中國、韓國的“人工美意識”
糞尿的神靈
重視“上位文化”和重視“下位文化”
糞尿是攻擊人的武器
動物的位置
日本有供奉牛、豬、魚的墳塚之理由
一茶和小多摩
“敵我雙方靈魂平等”的思考方式
“敵我雙方不共戴天”的思考方式
多元思維的島國社會
一元思維的半島社會
第五章 中、日、韓三國語言和思維方式的差異
擺脫“漢字思維”
“同文同種”的危險性
不是“中國語”,而是“漢語”
強硬的漢語
沒有節操的日語
韓語的中間性
為何漢語中的外來詞匯如此貧乏?
漢語思想的模糊性與不明確性
國語就是國力
規則化的朝鮮文字無規則的假名文字
錶達清晰的韓語和日語
現代中國人對古典漢文很無知
日、韓兩國漢字讀法不同的原因
三重語言的日本
二重語言的韓國
一重語言的中國
“大”字之國
三國人謊言程度比較
“話語中有魔力”和“話裏有話”
以尊重自我錶現為美德和以剋製自我錶現為美德
日語、韓語語法上的相似和行為語法的差異
“女性美”的日語和“男性美”的漢語、韓語
愛說“の”的日本人
愛用“和”的中國人、韓國人
日本的標語
中國的標語
終章 中、日、韓三國能夠以各異的方式共存
“外星人綁架中、日、韓三國國民事件”
透過感嘆詞來區分三國人
醃菜民族學
村長選舉騷亂
從“曆史”開始新的徵程
承認差異是重要的
東亞未來藍圖
“梅花文化圈”的提議
梅花的象徵含義是什麼?
東北亞的象徵符號
“東北亞共同體”何時能成立?
君子和而不同
文化差異是齣路
金文學,比較文化學傢、作傢、文明批評傢。 1962年生於瀋陽市。1985年畢業於東北師大外文係日本文學專業。1991年以亞洲名的成績獲日本“新島奬學金”,赴日本私立大學同誌社大學留學。 2001年博士後期課程畢業後,任教於日本吳大學社會情報學係,福山大學人
《三國人性格:堅硬的中國人 柔和的日本人 飄搖的韓國人》這本書的題目就充滿瞭力量和哲學意味,讓我立刻想要一探究竟。在許多關於三國的解讀中,大多聚焦於政治、軍事的鬥爭,但這本書卻劍走偏蹊,將目光投嚮瞭更深層麵的民族性格。我一直認為,曆史事件的發生,背後往往有著深刻的文化和社會根源。“堅硬的中國人”,這個詞語給我一種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聯想,似乎在那個戰亂紛飛的年代,中國人的骨子裏就有一種不屈服於命運的力量。而“柔和的日本人”,又會是怎樣的描繪?是在文化上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還是在人際交往中體現齣的某種溫和與內斂?這與我們通常印象中的一些日本曆史人物的形象,又會産生怎樣的碰撞?“飄搖的韓國人”,這三個字讓我感受到瞭曆史洪流中的那種不確定性,以及在動蕩時代裏,一個民族如何努力尋求自身定位和生存空間的艱辛。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這三個民族在相似曆史時期,為何會展現齣如此不同的性格特質,並且這種性格差異是如何影響瞭他們的國傢發展和相互關係的。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思考維度,讓我對三國時期的曆史有瞭更豐富、更立體的認識。
評分手捧著這本《三國人性格:堅硬的中國人 柔和的日本人 飄搖的韓國人》,腦海中不禁浮現齣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英雄輩齣,風雲際會。書名中的“堅硬的中國人”,讓我立刻聯想到諸如曹操的雄纔大略,劉備的仁德堅韌,以及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這些人物身上的那種不屈不撓、百摺不撓的精神,仿佛就是那個時代中國人的縮影。我想,這種“堅硬”並非是僵化,而是一種在逆境中崛起的強大韌性,一種對國傢、對民族的堅定信念。而“柔和的日本人”,又會是如何的描繪呢?是如織田信長、豐臣秀吉那般的雄心勃勃,還是如武士道精神中那種對美的追求和對禮儀的重視?在那個與中國大陸有著韆絲萬縷聯係的時代,日本是如何發展齣自己獨特的文化和性格的?“飄搖的韓國人”,這三個字更是充滿瞭畫麵感,讓人不禁聯想到朝鮮半島在曆史長河中,既受大陸文明影響,又保持著自身獨立性的復雜地位。在三國鼎立的格局下,韓國(或當時的朝鮮)又是如何在這種風雲變幻中尋求生存與發展的?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不單單講述曆史事件,更是試圖去挖掘隱藏在事件背後,能夠貫穿始終的民族性格,這種視角非常新穎,也讓我充滿瞭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
評分在我看來,三國時期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曆史舞颱,不僅是國傢之間的徵伐,更是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融。《三國人性格:堅硬的中國人 柔和的日本人 飄搖的韓國人》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因為它試圖從一個非常宏觀且具有深度的視角來解讀那個時代。我一直對“民族性格”這個概念很感興趣,認為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深刻地影響著一個民族的曆史進程和文化發展。書名中對中國人性格的“堅硬”的描述,讓我立刻聯想到曆經數韆年風雨依然屹立不倒的中華文明,以及在麵對外患內憂時所展現齣的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而“柔和的日本人”,又會在書中被賦予怎樣的解讀?我腦海中浮現齣日本在吸收和融閤外來文化時的審慎與創新,以及其傳統文化中對和諧、禮儀的重視。至於“飄搖的韓國人”,這三個字仿佛在訴說著一段充滿變數和挑戰的曆史,朝鮮半島在強鄰環伺之下,是如何在夾縫中保持自己的民族認同和文化獨立性的?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超越純粹曆史事件敘述的解讀方式,通過民族性格這個獨特的切入點,來揭示三國時期東亞格局的深層動因,並且能夠讓我從中獲得對曆史人物和事件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這本《三國人性格:堅硬的中國人 柔和的日本人 飄搖的韓國人》讀來真是讓人意猶未盡。我一直對東亞曆史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三國時期的風雲變幻,更是讓我著迷。這本書的名字起得非常吸引人,立刻就勾起瞭我探究這三個民族在那個時代特質的欲望。我尤其好奇,在那個充滿變革與碰撞的時代,中國人是如何展現齣“堅硬”的特質的?是怎樣的曆史事件、怎樣的社會結構塑造瞭這種性格?而日本人和韓國人在相似的曆史背景下,又為何會呈現齣“柔和”與“飄搖”的性格呢?這種對比性的描述,讓我對三國時期的民族精神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作者在字裏行間,似乎在描繪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將人物的命運、國傢的興衰與民族的性格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形成瞭一種獨特的敘事魅力。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那段曆史有瞭更生動的理解,不再僅僅是冰冷的史實堆砌,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新的視角,讓我從民族性格的角度去重新審視三國,這無疑是一種非常獨特的閱讀體驗,也讓我更加期待書中更深入的分析和解讀。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有一種沉靜而厚重的曆史感,仿佛蘊藏著一段古老的故事。《三國人性格:堅硬的中國人 柔和的日本人 飄搖的韓國人》這個書名,本身就引發瞭我極大的好奇和思考。我一直覺得,一個民族的性格,是其曆史、文化、地理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三國時期,正是這三個國傢關係最為密切,也最為動蕩的時期之一。書名中對中國人性格的描述是“堅硬”,這讓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解讀和闡釋這種“堅硬”的?是源於其悠久的文明,還是其麵對外敵時的抵抗精神?又或者是其內部的文化凝聚力?而“柔和的日本人”,又是在何種意義上被賦予瞭“柔和”的特質?這是否與他們當時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或者對美的獨特理解有關?“飄搖的韓國人”,這個詞語給我一種既飄忽不定又飽含掙紮的感覺,這是否反映瞭當時朝鮮半島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艱難處境,以及其民族文化的復雜性?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這三個民族在共同的曆史大背景下,是如何形成如此鮮明的性格差異的,並且這種性格差異是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瞭他們在那段曆史中的走嚮和與其他民族的互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