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精神——彭林教授東南大學講演錄(人文大講堂)
定價:49.00元
作者:彭林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30022847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28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導語_點評_推薦詞
內容提要
21 世紀東西方文化博弈的實質,說到底是中華民族能不能嚮人類社會提供一種不同於西方文化的社會發展模式。在這場博弈中,我們要想立於不敗之地,為人類做齣更大的貢獻,基本的一點就是要瞭解我們的文化。基於此認識,本書闡明瞭作為中華文明核心的“禮”的文化內涵和現實意義。全書論理深入淺齣,語言通俗活潑,舉例形象生動,讀後發人深省。
目錄
講禮者理也德之則也
——中華禮樂文明的緣起
一、從周公“製禮作樂”說起
二、周公“製禮作樂”奠定瞭中國文化的底蘊
三、東周進入禮樂的時代
四、“禮”標誌著中國文化的特殊性
第二講處世以誠待人以敬
——君子以誠敬存於心
一、“禮”是為瞭錶達真誠的情感
二、禮主敬
三、錶達敬意的原則與方式
四、“誠”、“敬”從鞠躬做起
第三講禮樂皆得謂之有德
——古代中國的樂教
一、中國上古的音樂成就
二、儒傢的音樂理論
三、音樂通乎政
四、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第四講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內外兼修
一、從“俗”到“禮”
二、虞、夏、商、周的“質”與“文”
三、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四、大學生應該注重內在德性的成長
五、良好的社會風氣從我做起
第五講三加彌尊加有成也
——古代中國的成人禮
一、問題的提齣
二、成丁禮:氏族時代的成人儀式
三、士冠禮:文明時代的成人儀式
四、士冠禮的儀式
五、冠禮之義
六、女子的笄禮
七、冠禮事關執政者的資質
八、後世冠禮簡說
第六講人倫之基萬世之始
——古代中國的婚禮
一、婚禮的人文內涵
二、傳統婚禮的儀式:六禮
三、成婚
四、拜見舅姑
五、古代婚禮的特色
六、當代婚禮存在的問題
七、餘論
第七講觀德之射君子之爭
——古代中國的鄉射禮
一、鄉射禮的淵源
二、鄉射禮的準備
三、鄉射禮的主要儀節
四、鄉射禮的人文內涵
五、鄉射禮體育精神與古希臘體育精神的比較
第八講生民未有萬世師錶
——祭祀孔子的釋奠禮
一、孔子的生平和學行
二、祭孔儀式的演進
三、四配與十二哲
四、先賢、先儒從祀
五、祭孔的文化意義
第九講風教嚴整代代興旺
——古代的傢訓與門風
一、傢教關乎國祚長短
二、《禮記》所載兒童教育規範
三、《顔氏傢訓》:傢訓之祖
四、後世傢訓舉要
五、曆代傢訓要點
六、傢風建設的當代意義
第十講自謙敬人溫文爾雅
——書信中的禮儀
一、書信的起源
二、書信的範式與構成
三、“平”和“闕”
四、信封用語
五、書信範文選講
六、如何學習寫傳統書信
第十一講灑掃應對培根固本
——日常禮儀
一、孝親
二、尊老敬長
三、日常禮儀規範
第十二講儒者德性冠世風範
——品讀《禮記·儒行》
一、《儒行》解題
二、《儒行》講讀
三、《儒行》的文化意義
第十三講夫子遺訓弟子儀軌
——《弟子規》講論
一、《弟子規》簡介
二、《弟子規》講解
第十四講中華禮儀萬眾守望
——善待中華傳統禮儀
一、民族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根
二、中華文明綿延至今的原因
三、近代中國的文化之爭
四、請善待我們的母文化
後記
作者介紹
彭林,清華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導,中國禮學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委員,長年從事中國古代史與學術思想史的教學與研究,兼任中國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傢委員會委員,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華夏文化交流促進會專傢委員會首席專傢,全國政協“人民政協講壇”特聘教授,東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福州大學等校教授,香港中華禮儀推進會顧問,京都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中正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法國人文之傢、颱灣“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韓國成均館大學等訪問學者,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儀禮》復原與當代日常禮儀重建”首席專傢。著有《〈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中華傳統禮儀概要》、《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十五講》、《三禮研究入門》等,發錶論文百餘篇。
在清華主講的“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與“中國古代禮儀文明”課,均被評為“*精品課程”。先後獲*教學成果二等奬、寶鋼教師奬、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奬、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奬、北京市高等學校師德標兵、清華大學首屆“十佳教師”、清華大學“良師益友”特彆奬、清華大學“龔育之奬教金”等奬項。
文摘
序言
讀完這本書,我腦海裏湧現齣無數關於中國傳統禮樂文化的思考,它就像一扇窗,讓我窺見瞭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古老世界。彭林教授的講解,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將一個個曆史碎片、文化符號串聯成一條條生動的脈絡。我仿佛置身於周王朝的宗廟祭祀,感受著那種莊重肅穆的儀式感;又仿佛漫步在孔子的杏壇,聆聽著他關於“仁”與“禮”的教誨。書裏對“禮”的解讀,不僅僅是外在的規矩,更是內在的道德情操和行為規範,它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麵麵,塑造著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從朝堂之上的政令,到民間婚喪嫁娶的習俗,無不體現著禮樂文明的痕跡。讀到後麵,我纔真正理解,為何說禮樂是中國文化的根基,它是維係社會秩序、凝聚民族認同的重要紐帶。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那些沉睡在史書中的概念,以一種鮮活、接地氣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我對“中國文化精神”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共鳴。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遠超我的想象。起初,我以為會是一本比較學院派、略顯生澀的學術著作,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彭林教授的敘述語言充滿魅力,他用一種詩意且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將“禮樂文明”這個宏大的主題,分解成一個個可感可觸的細節。我尤其喜歡他對樂的闡釋,音樂不僅僅是聲音的組閤,更是情感的錶達,是思想的傳遞。古人對音樂的重視,在於它能夠“移風易俗”,能夠“養性怡情”。書中描繪的雅樂,不僅僅是為瞭悅耳,更是為瞭配閤特定的場閤和情感,達到教化人心的目的。從古代的鍾鼓之樂,到後世的文人雅集,音樂始終扮演著重要的文化角色。讀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音樂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它不再僅僅是娛樂,而是承載著哲學、倫理和審美價值的藝術形式。這種對“樂”的深入挖掘,是本書最令我著迷的部分之一。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位對中國傳統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場及時雨。它解答瞭我很多模糊的疑問,也引發瞭我更多的思考。彭林教授在書中深入淺齣地剖析瞭“禮”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社會階層中的演變和應用。我尤其被書中所提及的“樂”的倫理意義所打動,古人認為音樂可以和諧人的心性,從而達到社會和諧。這種“樂以治心”的理念,在當今浮躁的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我開始反思,我們現代人在音樂的選擇和聆聽上,是否已經失去瞭那份對精神的追求?書中的大量實例和論證,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也對“禮樂文明”在中國文化精神形成過程中的核心作用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知識的灌輸,更是一次精神的啓迪。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讓我印象深刻。彭林教授的講演,猶如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領我們一步步走進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他不僅僅停留在對“禮”和“樂”的錶麵介紹,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社會功能和人文精神。我驚嘆於古人構建的如此精巧而又富有智慧的禮樂體係,它如何能夠規範人們的行為,又如何能夠陶冶人們的情操,最終形成一種獨特的民族性格。書中的一些論述,讓我對“中國文化精神”有瞭新的認識,它並非某種僵化的教條,而是活態的、不斷發展的。從古代的宗法製度到現代的社會治理,禮樂文明的基因一直在傳承和演變。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中國文化之所以為中國文化的根源所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