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工程建设管理手册
定价:99.00元
售价:63.4元,便宜35.6元,折扣64
作者:吴鹏 臧晨阳 葛浩宇 姜琦 王海元 王强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1154426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以室内覆盖工程建设全流程顺序实施开展为视角,描述工程建设由始至终的全过程要求,可以让通信行业相关专业的人员熟悉和了解室内覆盖工程建设的各环节内容,使相关人员能够从工程项目全局把控建设,减少项目建设的脱节现象,显著提高工程建设效率。本书以国内某前沿发达省份室内覆盖工程实际工作内容为样板,描述已经历多年的成熟的合理建设和管理要求经验,编制内容完全贴近实际工程建设情况,适用性高。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研究和分析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工程全流程各阶段的工作流程、建设要求以及工程管理办法。全书包括“室分工程建设全流程阶段要求指导”和“室分工程建设管理指导”两部分内容,专门针对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工程提出行之有效的实施和管理指导,涉及工程建设所有阶段全部流程的环节说明,可以有效提高行业人员对整体项目的熟悉程度、项目管理水平以及工程建设效率。
目录
作者介绍
吴鹏,移动通信行业从业者、专家型领导,现任职位为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工程建设部副总经理。1995年毕业后直接进入江苏省移动通信局、江苏移动工程建设部工作,长期从事移动通信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主导制定了多个移动通信工程建设规范和管理办法。历任淮安、南通、扬州分公司和江苏省公司工程建设分管领导,有丰富的通信工程建设实践管理经验。在其工作期间,洞悉通信行业发展趋势,多次提出室分创新建设思路,并在江苏省内率先提出并实施立体网建设的新型室分覆盖方法,多项科研创新成果发布于通信类核心期刊。
文摘
序言
初次翻开这本书,那种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错综复杂但又充满逻辑的迷宫,每一个章节都像是精心设计的路标,指引着你穿越那片被称为“室内覆盖”的技术丛林。我特别欣赏作者们那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操作完美结合的笔触。他们没有停留在高屋建瓴的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基站选址的细枝末节、线缆敷设的弯弯绕绕,甚至连馈线穿墙的细节处理,都做了详尽的描摹。这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在一线摸爬滚打的工程人员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以往很多参考资料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零散的经验分享,不成体系。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可执行的“方法论”。我记得书中有一部分专门讨论了复杂的商场、写字楼这类高密度环境下的干扰抑制策略,那段文字我反复看了好几遍,里面的案例分析非常贴近实际,让我对如何预判和解决那些“幽灵干扰”有了全新的认识。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实战宝典,让我在面对复杂项目时,心里更有底气。
评分对我来说,这本书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展现出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室内覆盖技术日新月异,从早期的2G/3G到如今的5G的Sub-6G乃至毫米波覆盖,标准和挑战都在不断变化。这本书在阐述基础原理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对新一代网络部署的思考。特别是关于5G超密集组网环境下的干扰协调和波束赋形在室内的应用潜力,虽然尚未完全成熟,但作者已经开始布局和探讨潜在的实施难点。这使得这本书即便在未来两三年内,也依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它不是一本“固定”的技术手册,而是一个动态的知识平台。它促使读者在学习既有经验的同时,也要保持对新技术演进的敏感度。这种对未来趋势的把握和引导,让这本书在众多偏重历史经验的参考资料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们团队必备的、能够指导未来方向的案头必备书。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在向新人传授秘籍,条理清晰得让人赞叹。我个人尤其推崇它在“安全与规范”部分的处理方式。在高速发展的通信行业中,往往性能指标被放在首位,而安全规范有时会被边缘化,特别是在涉及到高空作业、高功率射频暴露等敏感问题时。这本书用严肃且不容置疑的口吻,将国家和行业的相关安全法规融入到每一个工程步骤中,让你在规划任何一个动作之前,都会下意识地进行安全自查。例如,它详细对比了不同类型天线安装对辐射强度的影响,并提供了具体的最小安全距离计算模型。这不仅仅是纸面上的安全条例,而是真正融入了日常施工环节的操作指南。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体现了作者团队对行业责任感的深刻理解,也为我们这些管理者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去约束施工方,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关注“如何做”,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么做”背后的技术经济学考量。在介绍各种技术选型,比如有源方案与无源方案的比较时,作者并未简单地给出“A优于B”的结论,而是提供了一个详尽的成本-效益分析框架。这个框架考虑了初装投入、后期能耗、维护难度以及未来升级潜力等多个维度。这对于我们在做项目立项报告和预算审批时,提供了极其坚实的论据基础。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不同室内分布系统(DAS)在不同建筑结构下的适用性,书中通过图表展示了微基站、RRU直拉以及无源泄漏电缆系统在穿透损耗上的差异化表现,使得技术选择不再是凭感觉,而是基于量化的数据支撑。这种高度的实用性和决策支持能力,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工程手册范畴,更像是一部提升项目决策水平的智囊书。
评分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触是,工程管理绝非仅仅是进度的催促和成本的控制,它更像是一场高精度的交响乐指挥。作者们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把控,展现了深厚的行业洞察力。尤其是在“验收与优化”这一环节的论述,非常到位。很多项目做到最后一步,总是容易因为标准不一或者测试工具的差异而陷入扯皮。这本书清晰地界定了不同场景下的合格标准和测试流程,甚至连测试报告的结构都给出了建议模板,这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最终交付的质量。更难得的是,书中穿插了一些对“隐性风险”的预警,比如由于业主催促而采取的非标准安装方式可能在短期内通过测试,但长期维护成本会急剧上升的案例。这种前瞻性的管理思维,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学不到的。它教会了我如何从更高维度去平衡“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确保交付的不仅是一个能用的网络,而是一个稳定、可持续运行的精品工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