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程——从昆明到开罗 9787507546545

征程——从昆明到开罗 97875075465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纳忠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游记
  • 昆明
  • 开罗
  • 旅行
  • 个人经历
  • 历史
  • 文化
  • 异国情怀
  • 纪实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46545
商品编码:2973976524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征程——从昆明到开罗 作者 纳忠
定价 28.00元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ISBN 9787507546545 出版日期 2017-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征程》,系纳子嘉君于民国二十年十一月由滇起程,经越、港而至埃及之旅途记载;纳君素富情感,偶有所见,感慨系之,乃草于日记,而悲欢之状,遂溢于文中;故是篇作游记看可,作日记看亦无不可也。该稿原由纳君指交广州《穆民月报》发表,嗣因余来桂后,该报主持乏人,暂行停顿;兹值本省教友嘱编《广西伊斯兰教》一刊,谨将《征程》全稿付梓,以供国人;文内所载,多为教友所未观,阅之,无异卧游胜地;斯不独本刊得借光篇幅,而读者亦必得观先快也。


   作者简介

纳忠,阿拉伯历史学家,阿拉伯语教育家。被誉为“阿拉伯文化泰斗”和中阿文化交流友好使者。1940年毕业于埃及爱资哈尔大学,获“学者证书”。曾任中央大学、云南大学教授。1958年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亚非洲史学会至三届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沙迦 href='#'>阿拉伯文化奖获得者、巴基斯坦“希吉来国际学术奖金”提名委员。著有《征程——从昆明至开罗》《回教诸国文化史》《埃及近现代史》《阿拉伯通史》,译著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回教与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教》。


   目录

目录

一、别矣,故乡! / 001

二、从阿迷到沙甸 / 005

三、甘?蔗/ 009

四、金鱼前的风光 / 013

五、法帝国主义对云南文化经济的侵略 / 017

六、滇越车上法国人的威风 / 021

七、险绝惊人的滇越铁道 / 025

八、西南的重要国门—河口 / 029

九、越南的老街 / 033

十、法帝国主义者铁蹄下的越南人 / 037

十一、海防纪游 / 041

十二、惊人的大风浪 / 045

十三、香?港/ 049

十四、突飞猛进的广州 / 053

十五、为什么中国人到处被人欺侮? / 057

十六、安达礼邦游船 / 061

十七、人是为吃而生活的吗? / 065

十八、两个漂泊无家的俄国人 / 069

十九、西贡纪游 / 073

二十、海上乡思 / 077

二十一、苏门答腊的土生华侨 / 081

二十二、风平浪静的海景 / 085

二十三、新加坡记游 / 089

二十四、可恶的法国人 / 095

二十五、科伦坡 / 099

二十六、苦闷的海洋生活 / 103

二十七、亚丁与吉布地 / 107

二十八、红海里的风光 / 111

二十九、月夜过苏彝士运河 / 115

?三十、到开罗了 / 119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征程——从昆明到开罗 这是一部关于一段跨越万里的旅程的叙事。它描绘了一幅宏大的画卷,从中国西南的昆明出发,一路向西,穿越亚洲大陆,最终抵达埃及开罗。旅途中的每一段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对世界的探索。 序章:东方晨曦的呼唤 故事的开端,定格在昆明的黎明。这座素有“春城”美誉的城市,在朝阳的映照下,散发出特有的宁静与活力。主人公,一位怀揣着对未知世界强烈渴望的旅人,在临行前,站在这座熟悉的土地上,感受着出发前的仪式感。昆明的街巷、古老的建筑、当地居民的生活气息,都化作了旅程的起点,也成为了他心中温暖的锚点。这里的滇池水波荡漾,苍山巍峨,似乎在低语着远方的召唤,也为即将启程的征途注入了第一缕充满希望的色彩。主人公的出发,不仅仅是为了物理空间的移动,更是对内心边界的一次挑战,对生命体验的一次拓展。他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以及对远方的好奇,共同构成了这场非凡旅程的序曲。 第一章:丝路遗风的低语 从昆明出发,旅人的脚步踏上了古老的丝绸之路。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通道,承载了无数文明的交汇与碰撞。旅人沿着这条千年古道,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在中国的西部,他触摸到黄土高原的粗犷,聆听着戈壁沙漠的风声,仿佛还能听见驼铃声声,看见络绎不绝的商队。他造访了古老的城镇,品尝了当地的美食,与淳朴的居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对历史的传承。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物理上的道路,更是一条精神上的纽带,连接着东西方的文化,也唤醒了旅人心中对人类共同历史的思考。他在这里看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看到了贸易如何促进了文明的发展,也看到了历史的变迁留下的痕迹。 第二章:中亚腹地的回响 旅程继续向西,进入了中亚的腹地。这里是草原的故乡,也是游牧民族的摇篮。广袤的草原在风中起伏,如同绿色的海洋。旅人深入到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古城,感受着帖木儿帝国的辉煌。他惊叹于宏伟的清真寺和宏伟的陵墓,这些建筑诉说着曾经的荣耀和信仰的力量。在这里,他体验了异域的风情,品尝了独特的美食,接触了不同于以往的生活方式。他观察着当地人的生活,听他们讲述古老的故事,感受他们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中亚的壮丽风光和深厚历史,为旅人带来了深刻的震撼,也让他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开始思考,在如此广袤而又充满挑战的环境中,人类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创造出如此璀璨的文明。 第三章:波斯风韵的沉醉 翻越险峻的山脉,旅人抵达了古老而神秘的波斯。这里的土地孕育了古老的波斯帝国,留下了无数令人惊叹的文化遗产。在设拉子,他漫步于玫瑰盛开的花园,感受着波斯诗歌的浪漫;在伊斯法罕,他被壮丽的伊玛目广场所震撼,感受着建筑的庄严与艺术的精湛。旅人沉醉于波斯精致的工艺,品尝着香浓的藏红花饭,欣赏着华丽的地毯,这一切都让他如痴如醉。他与当地的艺术家、学者交流,了解他们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追求,感受着波斯文化独特的魅力。波斯文明的博大精深,让旅人对人类创造力的无限可能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他对艺术与美的追求有了新的感悟。他开始意识到,语言、宗教、艺术,这些看似不同的元素,是如何在中亚这片土地上相互交织,形成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 第四章:阿拉伯半岛的苍茫 跨越波斯湾,旅人的脚步来到了阿拉伯半岛。这是一片古老而充满传奇的土地,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在麦加,他感受着宗教的虔诚与神圣,体验着朝觐的庄严;在麦地那,他追寻着先知的足迹,感受着历史的厚重。旅人在沙漠中行走,体验着阿拉伯民族的坚韧与豪迈。他了解了阿拉伯的部落文化,品尝了当地的咖啡和枣子,与当地人分享着旅途的见闻。阿拉伯半岛的苍茫大地,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和精神,也为旅人带来了关于信仰、社群和生存的深刻思考。他开始理解,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下,人类如何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柱,如何构建复杂的社会结构,如何延续古老的传统。 第五章:尼罗河畔的千年回眸 经过漫长的跋涉,旅人终于抵达了埃及,尼罗河畔这片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土地。金字塔的雄伟,狮身人面像的神秘,象形文字的古老,一切都诉说着埃及文明的辉煌。旅人漫步于卢克索神庙和卡纳克神庙,感受着古埃及法老的智慧与力量;他乘坐着帆船,在尼罗河上缓缓漂流,仿佛穿越了数千年的时光。他与埃及人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热情。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文明,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埃及人民。在这里,旅人看到了人类早期文明的伟大成就,也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时间的流逝。他开始反思,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这些古老文明对今天世界的影响。 终章:开罗的日落与思绪 当夕阳染红了开罗的天际,旅人的征程来到了尾声。这座充满古老与现代气息的城市,见证了他的到来。站在开罗的制高点,俯瞰这座繁华的都市,旅人心中百感交集。他回首这段从昆明到开罗的漫长旅程,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他生命中最宝贵的记忆。他不仅看到了世界的广阔,更看到了人性的多样;他不仅触摸到了历史的痕迹,更感受到了文明的脉搏。这场旅程,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穿越,更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他带着对世界的更深理解,对生命的更广阔认知,以及对未来更坚定的步伐,离开了开罗,但这段征程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他的心中,也将在他的生命中,继续回响。这场旅程,让他明白了,世界的辽阔远超想象,而人类的连接,则跨越山河与岁月。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对这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观察尤为偏爱。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试图用宏大的历史论述来压倒读者,而是将人类共同的情感——孤独、好奇、疲惫与希望——巧妙地嵌入到那些具体的、生动的场景之中。例如,作者描述在某个偏远小镇与一位老者的短暂交谈,那几句简单的对话,通过作者的转述和自己的理解,竟然能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坚韧。这种‘一叶知秋’的叙事技巧,让读者感到无比的亲切和真实,仿佛作者的背包里装的不仅有行囊,更有对世间百态的敏锐感知。读完之后,留下的不是行程的地图,而是一种温暖而略带伤感的满足感,让人意犹未尽,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下一站的目光将投向何方。

评分

坦白说,我很少被一本书的语言风格如此强烈地‘驯服’。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那种近乎于哲学家般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在记录‘看到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对我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在描述那些跨越了巨大地理和文化鸿沟的瞬间时,那些句子简短有力,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往往是那种你读完后会立刻停下来,盯着空白处琢磨好几分钟的‘金句’。这种对人性深处探索的渴望,使得这本书超越了简单的游记范畴,具备了更持久的文学价值。它引发了我对于自身生活轨迹的反思,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周遭环境,并意识到‘距离’和‘差异’往往是定义‘自我’的最佳参照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具视觉冲击力,那种深邃的蓝与跳跃的橙色调搭配在一起,仿佛瞬间将人带入了某种广阔而未知的世界。我拿起它的时候,首先被排版和字体的选择所吸引,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让人不禁期待里面的文字能带给人怎样的阅读体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选择章节标题时的那种留白和暗示,没有直接点破故事的核心,而是像一个经验老到的向导,只在你最需要指引的时候,轻轻拂开眼前的迷雾。书中的插图(如果包含的话,即使没有明确提及,也可以想象其意境)与文字的配合度极高,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编排的视觉漫步,让人不得不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每一个细节。这种对书籍整体质感的重视,表明作者和出版社在创作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心力,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光是触摸书页时的那种纸张的纹理,就已经开始预示着一次不同寻常的精神旅程的开启。

评分

我通常对那些带有强烈个人色彩和强烈主观叙事的旅行文学作品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它们很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泥沼,让读者感觉像是被硬塞进别人的日记本里。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高明得多,它巧妙地在“我”的体验和对外部世界的客观描绘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作者似乎深谙一个道理:最好的旅行叙事,是让读者忘记作者的存在,而专注于他们自己正在经历的场景。我能感受到那种在异国他乡,面对文化冲击时的那种真实的困惑、挣扎和最终的释然。那些关于风土人情的细节描写,不是那种旅游指南式的刻板介绍,而是浸润了时间痕迹的、充满烟火气的片段,比如某个清晨市场上的吆喝声,或者某个古老建筑角落里斑驳的光影,这些都能精准地击中我内心深处对“远方”的向往。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开始模仿作者的呼吸节奏,在那些描写长途跋涉的段落里,我的心跳似乎也跟着加快了几分。这本书最让我称道的一点是它对“时间”这个概念的独特处理。它不是简单地按照地理坐标推进,而是用记忆的碎片、历史的回响和当下的感受相互交织,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空间。你会突然发现,在描绘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景观时,作者可能突然插入一段关于几百年前相同地点的历史轶事,这种跳跃非但没有打乱阅读的连贯性,反而像是在同一幅画卷上叠加了不同的图层,让整体的深度和厚度瞬间增加。这种复杂的结构需要读者有足够的耐心,但一旦适应,便会发现其中的乐趣无穷,每一次回顾都可能发现新的联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