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征程——从昆明到开罗 | 作者 | 纳忠 |
| 定价 | 28.00元 | 出版社 | 华文出版社 |
| ISBN | 9787507546545 | 出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征程》,系纳子嘉君于民国二十年十一月由滇起程,经越、港而至埃及之旅途记载;纳君素富情感,偶有所见,感慨系之,乃草于日记,而悲欢之状,遂溢于文中;故是篇作游记看可,作日记看亦无不可也。该稿原由纳君指交广州《穆民月报》发表,嗣因余来桂后,该报主持乏人,暂行停顿;兹值本省教友嘱编《广西伊斯兰教》一刊,谨将《征程》全稿付梓,以供国人;文内所载,多为教友所未观,阅之,无异卧游胜地;斯不独本刊得借光篇幅,而读者亦必得观先快也。 |
| 作者简介 | |
| 纳忠,阿拉伯历史学家,阿拉伯语教育家。被誉为“阿拉伯文化泰斗”和中阿文化交流友好使者。1940年毕业于埃及爱资哈尔大学,获“学者证书”。曾任中央大学、云南大学教授。1958年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亚非洲史学会至三届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沙迦 href='#'>阿拉伯文化奖获得者、巴基斯坦“希吉来国际学术奖金”提名委员。著有《征程——从昆明至开罗》《回教诸国文化史》《埃及近现代史》《阿拉伯通史》,译著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回教与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教》。 |
| 目录 | |
| 目录 一、别矣,故乡! / 001 二、从阿迷到沙甸 / 005 三、甘?蔗/ 009 四、金鱼前的风光 / 013 五、法帝国主义对云南文化经济的侵略 / 017 六、滇越车上法国人的威风 / 021 七、险绝惊人的滇越铁道 / 025 八、西南的重要国门—河口 / 029 九、越南的老街 / 033 十、法帝国主义者铁蹄下的越南人 / 037 十一、海防纪游 / 041 十二、惊人的大风浪 / 045 十三、香?港/ 049 十四、突飞猛进的广州 / 053 十五、为什么中国人到处被人欺侮? / 057 十六、安达礼邦游船 / 061 十七、人是为吃而生活的吗? / 065 十八、两个漂泊无家的俄国人 / 069 十九、西贡纪游 / 073 二十、海上乡思 / 077 二十一、苏门答腊的土生华侨 / 081 二十二、风平浪静的海景 / 085 二十三、新加坡记游 / 089 二十四、可恶的法国人 / 095 二十五、科伦坡 / 099 二十六、苦闷的海洋生活 / 103 二十七、亚丁与吉布地 / 107 二十八、红海里的风光 / 111 二十九、月夜过苏彝士运河 / 115 ?三十、到开罗了 / 119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个人对这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观察尤为偏爱。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试图用宏大的历史论述来压倒读者,而是将人类共同的情感——孤独、好奇、疲惫与希望——巧妙地嵌入到那些具体的、生动的场景之中。例如,作者描述在某个偏远小镇与一位老者的短暂交谈,那几句简单的对话,通过作者的转述和自己的理解,竟然能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坚韧。这种‘一叶知秋’的叙事技巧,让读者感到无比的亲切和真实,仿佛作者的背包里装的不仅有行囊,更有对世间百态的敏锐感知。读完之后,留下的不是行程的地图,而是一种温暖而略带伤感的满足感,让人意犹未尽,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下一站的目光将投向何方。
评分坦白说,我很少被一本书的语言风格如此强烈地‘驯服’。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那种近乎于哲学家般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在记录‘看到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对我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在描述那些跨越了巨大地理和文化鸿沟的瞬间时,那些句子简短有力,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往往是那种你读完后会立刻停下来,盯着空白处琢磨好几分钟的‘金句’。这种对人性深处探索的渴望,使得这本书超越了简单的游记范畴,具备了更持久的文学价值。它引发了我对于自身生活轨迹的反思,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周遭环境,并意识到‘距离’和‘差异’往往是定义‘自我’的最佳参照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具视觉冲击力,那种深邃的蓝与跳跃的橙色调搭配在一起,仿佛瞬间将人带入了某种广阔而未知的世界。我拿起它的时候,首先被排版和字体的选择所吸引,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让人不禁期待里面的文字能带给人怎样的阅读体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选择章节标题时的那种留白和暗示,没有直接点破故事的核心,而是像一个经验老到的向导,只在你最需要指引的时候,轻轻拂开眼前的迷雾。书中的插图(如果包含的话,即使没有明确提及,也可以想象其意境)与文字的配合度极高,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编排的视觉漫步,让人不得不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每一个细节。这种对书籍整体质感的重视,表明作者和出版社在创作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心力,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光是触摸书页时的那种纸张的纹理,就已经开始预示着一次不同寻常的精神旅程的开启。
评分我通常对那些带有强烈个人色彩和强烈主观叙事的旅行文学作品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它们很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泥沼,让读者感觉像是被硬塞进别人的日记本里。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高明得多,它巧妙地在“我”的体验和对外部世界的客观描绘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作者似乎深谙一个道理:最好的旅行叙事,是让读者忘记作者的存在,而专注于他们自己正在经历的场景。我能感受到那种在异国他乡,面对文化冲击时的那种真实的困惑、挣扎和最终的释然。那些关于风土人情的细节描写,不是那种旅游指南式的刻板介绍,而是浸润了时间痕迹的、充满烟火气的片段,比如某个清晨市场上的吆喝声,或者某个古老建筑角落里斑驳的光影,这些都能精准地击中我内心深处对“远方”的向往。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开始模仿作者的呼吸节奏,在那些描写长途跋涉的段落里,我的心跳似乎也跟着加快了几分。这本书最让我称道的一点是它对“时间”这个概念的独特处理。它不是简单地按照地理坐标推进,而是用记忆的碎片、历史的回响和当下的感受相互交织,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空间。你会突然发现,在描绘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景观时,作者可能突然插入一段关于几百年前相同地点的历史轶事,这种跳跃非但没有打乱阅读的连贯性,反而像是在同一幅画卷上叠加了不同的图层,让整体的深度和厚度瞬间增加。这种复杂的结构需要读者有足够的耐心,但一旦适应,便会发现其中的乐趣无穷,每一次回顾都可能发现新的联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