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岭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多样性及保护 9787534986840 袁志良 骆雪峰 韩保健

小秦岭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多样性及保护 9787534986840 袁志良 骆雪峰 韩保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志良 骆雪峰 韩保健 刘汉良 著
图书标签:
  • 小秦岭
  • 自然保护区
  • 森林植物
  • 植物多样性
  • 生物多样性
  • 生态学
  • 保护生物学
  • 陕西
  • 袁志良
  • 骆雪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86840
商品编码:2975206868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小秦岭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多样性及保护

定价:198.00元

作者:袁志良 骆雪峰 韩保健 刘汉良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349868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书共分四篇,20章。*篇介绍了河南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和土壤情况。第二篇系统介绍了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珍惜濒危植物以及各类资源植物,分析了各类植物区系成分和组成特点,探讨了植被、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的途径。第三篇介绍了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的昆虫、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兽类,重点介绍了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分布和习性。第四篇对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和系统,*后从区域气候特点、生物区系组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特征等方面对保护区进行了综合评价。

目录


作者介绍


袁志良,河南省植物学会副秘书长,河南省极小种群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恢复生态学研究,在物种多样性形成及维持机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等领域开展了长期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河南省科技攻关、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环境保护部专题、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子课题等多项,近5年来,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1篇,一级学报5篇),主编、副主编著作三部,参编教材两部,获发明两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通过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两项。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小秦岭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多样性及保护》这本书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该书的任何信息,并力求自然、详实: 书籍名称:大兴安岭北部湿地生态系统演变及其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 内容概要 本书聚焦于中国东北地区,特别是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广袤而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该区域地处寒温带,气候条件严酷,拥有典型的苔原-森林过渡带特征,其湿地系统,包括沼泽、泥炭地和季节性泛洪区,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物多样性关键汇聚地。本书集成了长期野外监测数据、遥感技术分析以及分子生物学手段,旨在系统性地阐述这一复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动态演变规律,并深入探讨生物多样性在极端环境下的维持策略。 全书内容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研究区自然地理背景与湿地系统概览 本部分首先对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的地理区划、气候特征、水文条件和土壤类型进行了详尽的描述。重点介绍了该区域湿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格局,包括不同湿地类型的构成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我们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重建了过去三十年来研究区地表水文覆盖范围的变化历史,为后续的生态响应研究奠定基础。特别关注了泥炭地作为区域碳库的重要性及其脆弱性分析。 第二部分:湿地植被结构、群落动态与关键物种生态位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植被组成。我们构建了详尽的植物名录,记录了优势种、伴生种及其在不同生境梯度上的分布规律。通过对群落结构参数(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盖度)的量化分析,识别出代表性的湿地植被类型,如北极桦沼泽群落、苔草沼泽群落等。 一个核心章节致力于探讨寒温带湿地植被的适应性策略。我们采集了优势植物的叶片生理指标(如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根系结构数据,以理解它们如何在高寒、寡氧和季节性冻融的环境中维持生命活动。此外,对几个具有指示意义的先锋物种和关键物种(如特定的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进行了分子标记分析,以揭示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和种群连通性。 第三部分:气候变化驱动下的湿地生态过程响应 本部分是本书的研究重点之一,探讨了气候变暖和降水模式改变对湿地功能的影响。我们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TM/ETM+和Landsat 8 OLI)分析了近二十年地表蒸散量、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变化。研究发现,气温升高导致冻土层融化加速,这不仅影响了地表水文连接性,还导致了部分区域的植被类型更替,例如,森林边缘向湿地内部的侵入趋势。 我们建立了基于过程的生态模型,模拟了不同气候情景下湿地的水文平衡和碳循环动态。数据显示,泥炭地的碳释放速率与夏季地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揭示了该生态系统从“碳汇”向“潜在碳源”转化的临界点。 第四部分: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与可持续保护策略 基于前三部分的发现,本部分着眼于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我们探讨了影响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维持的关键生态过程。这包括了季节性洪水、冰冻-融化循环以及局部微地形对物种分散和群落更替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复杂的坡度-水分梯度是维持高物种异质性的主要驱动力。 最后,本书提出了针对大兴安岭北部湿地生态系统特点的保护与管理建议。建议强调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保护优先区划定、对关键物种生境的精细化管理,以及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调控水文条件来减缓泥炭地的退化速率。这些策略旨在平衡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系统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寒温带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适合读者: 陆地生态学、湿地科学、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植物生态学及资源环境管理领域的科研人员、高校师生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决策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深度还是挺让我意外的。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关于秦岭植物的“百科全书”,可以随手翻阅,了解各种植物的特点。但实际阅读后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里面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数据和研究方法。书的后面部分,有专门的章节讲解如何进行植物多样性调查、数据分析,以及评估保护成效的指标。这些内容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可能非常有价值,但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就显得有些“高冷”了。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关于秦岭独特植物的“故事”,比如它们是如何演化来的,有哪些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或者与当地的民俗文化有什么联系。虽然书中也提到了一些,但总体感觉是比较宏观和学术化的叙述,缺乏一些能够打动人心的细节和案例,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受众定位可能更偏向于专业领域。

评分

作为一本关于自然保护区的书,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保护”的思考。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秦岭丰富的植物种类,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这些植物的生存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作者们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分析导致植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从气候变化、栖息地丧失,到外来物种入侵、过度开发等等,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一些旗舰物种和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策略,里面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措施,比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人工繁育、开展生态恢复项目等等。虽然书中没有提供太多生动的案例和故事,但这种基于科学研究的保护建议,让我觉得非常可靠。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表面宣传的书,而是真正从科学研究出发,为保护秦岭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一份扎实的参考。

评分

刚入手一本关于秦岭植物的书,本来是冲着“自然保护区”这个名头去的,想着能了解一些稀奇古怪的山野植物,结果翻开后,感觉这书有点“意思”了。它不像是那种图文并茂、轻松科普的读物,更像是一份严谨的研究报告,文字量很大,而且很多术语都得查半天。书里详细描述了秦岭地区不同类型的森林,比如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等,然后针对每一种森林类型,列举了它们主要的优势树种和伴生植物。我看到那些植物的拉丁学名,再结合它们的形态特征描述,感觉作者们确实是下了一番功夫。不过,对于我这种普通读者来说,光看文字描述,脑海里很难勾勒出植物的真实模样,要是配上一些高清的插图或者摄影作品,效果肯定会好很多。而且,书中对植物的划分和分类,也比较偏向学术化,让我这种非专业人士读起来有点吃力,总觉得像是要考试一样,需要反复对照着思考,才能勉强理解其中的逻辑。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怎么说呢,有点像是参加了一场严肃的学术会议。作者们在书中详细阐述了他们在秦岭地区进行植物多样性调查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比如,他们是如何设定调查样地,如何采集和鉴定植物标本,以及如何运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数据,这些都写得非常详细。我看到了很多图表和数据分析,虽然我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每一个公式和计算,但能感受到他们工作的严谨和科学。书中也讨论了一些影响秦岭植物多样性的因素,比如气候变化、人为活动的影响等等,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保护建议。这些建议都很具体,有针对性,不像是一些空泛的口号。但是,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种过于学术化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让人望而却步。我更倾向于那种能够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科学知识普及开来的书籍,能够让我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

评分

这本关于秦岭的植物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多样性”这三个字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列举了多少种植物,而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去剖析这些植物是如何相互依存,又是如何适应各自的环境的。书里提到了许多关于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竞争、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一些濒危植物的讨论,作者们不仅指出了它们面临的威胁,比如栖息地破坏、人为干扰等等,还详细阐述了保护这些物种的必要性和一些初步的保护策略。虽然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比较专业,但我能感受到作者们字里行间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生物多样性的珍视。它让我意识到,保护一片森林,不仅仅是保护那些参天大树,更是保护那些依附于树木生存的藤本、草本,甚至微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个复杂而精妙的生命网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