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黄浦江水岸旅游导览 9787569920796 上海市旅游局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正版 黄浦江水岸旅游导览 9787569920796 上海市旅游局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市旅游局 著
图书标签:
  • 黄浦江
  • 水岸旅游
  • 上海旅游
  • 旅游指南
  • 导览
  • 上海市旅游局
  • 时代华文书局
  • 城市风光
  • 景点
  • 文化旅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润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20796
商品编码:2975295755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黄浦江水岸旅游导览

定价:88.00元

作者:上海市旅游局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69920796

字数:

页码:25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贯通黄浦江两岸四十五公里公共空间,是上海市自2016年以来实施的一项大工程。所谓“公共空间”是指黄浦江自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区段,浦西、浦东两岸合计长约45公里岸线的公共开放空间,涉及杨浦、虹口、黄浦、徐汇、浦东新区五个区的滨江带,主要公共空间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是市民和游客体验上海特色、品味历史文化、欣赏风貌景观、感受城市气息的滨水休闲游憩带。
  这片公共空间,涵盖了上海旅游精华的内容,既包括传统的外滩地区,也涵盖了新兴的陆家嘴金融区、世博园区等上海新地标。改造后的四十五公里公共空间,不仅是外地游客观光上海必到的“打卡”之处,也是上海本地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黄浦江水岸旅游导览》详细介绍了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的主要景点,是游览上海的导览手册。

目录


一.上海概况
二.黄浦江游览
三.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
四.工业摇篮 航运新篇
4.1 复兴岛
4.2 原中华造船厂(现属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4.3 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原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
4.4 杨树浦发电厂(原上海电力公司)
4.5 原杨树浦煤气厂
4.6 杨浦大桥
4.7 中国救捞陈列馆
4.8 东方渔人码头(原上海鱼市场)
4.9 杨树浦水厂
4.10 秦皇岛路码头
4.11 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
4.12 白玉兰广场
4.13 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
五.万国建筑 海派经典
5.1 上海海鸥饭店(上海国际海员俱乐部)
5.2 俄罗斯联邦驻上海总领事馆
5.3 浦江饭店(原礼查饭店)
5.4 上海大厦(原百老汇大厦)
5.5 外白渡桥
5.6 外滩
5.7 黄浦公园
5.8 外滩源
5.9 光大银行大楼(原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5.10 外滩观光隧道
5.11 中国银行大楼
5.12 和平饭店(原沙逊大厦)
5.13 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原汇中饭店)
5.14 陈毅广场
5.15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大楼(原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5.16 海关大楼(原江海关大厦)
5.17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大楼(原汇丰银行大楼)
5.18 元芳大楼(原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5.19 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原上海总会大楼)
5.20 和谐汇(原亚细亚大楼)
5.21 原外滩气象信号台
5.22 延安东路(原洋泾浜)
5.23 延安东路隧道
5.24 十六铺码头
5.25 老码头
5.26 南浦大桥
六.世博西园 创意博览
6.1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原南市发电厂)
6.2 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原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
6.3 中国船舶博览馆(原江南造船厂东区装焊车间)
6.4 上海世博会博物馆
6.5 卢浦大桥
6.6 南园滨江绿地
6.7 打浦路隧道
七.艺术西岸 文化长廊
7.1 上海西岸
7.2 龙美术馆
7.3 龙之脊与海事塔
7.4 余德耀美术馆(原上海飞机制造厂大机库)
7.5 西岸艺术中心(原上海飞机制造厂250号厂房)
7.6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7.7 油罐艺术公园(原中航油油库)
7.8 上海梦中心
7.9 黄道婆纪念馆
7.10 徐浦大桥
八.世博高地 锦绣水岸
8.1 三林
8.2 世博地区
8.3 前滩
8.4 东方体育中心
8.5 世博文化公园
8.6 世博源(原世博轴)
8.7 中华艺术宫(原中国国家馆)
8.8 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原世博文化中心)
8.9 南码头滨江文化体育休闲园
8.10 老白渡滨江绿地(原老白渡码头)
九.摩天览胜 时代华章
9.1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9.2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9.3 金茂大厦
9.4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9.5 上海中心大厦
9.6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9.7 陆家嘴滨江大道
9.8 上海船厂滨江绿地(原上海船厂浦东厂区)
9.9 上海民生滨江文化城(原民生码头)

作者介绍


文摘


《黄浦江水岸旅游导览》:
  上海东临东海,南接杭州湾,西与浙江、江苏两省接壤,北界长江人海口,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东端,正当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的中点。总面积6340.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400多万,现下辖16个区。
  上海地势坦荡低平,地形呈东高西低之状。除西南部有佘山、天马山和辰山等少数丘陵山脉外,大多为平原,平均海拔高度4米左右。南部海域上有位于杭州湾北部金山区境内的“金山三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即大金山岛、小金山岛和浮山岛,也是上海市的个自然保护区。大金山岛主峰高103.4米,是上海境内高点。上海境内河港密布,连接成网,主要河流有黄浦江和苏州河。长江入海口处有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等面积较大的岛屿。上海的气候属北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降水丰沛,四季分明。全年6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春雨、梅雨和秋雨三个雨期。
  上海市市花为白玉兰,花朵大而洁白,朵朵向上,象征一种开路先锋、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上海市市标是以白玉兰、沙船和螺旋桨三者组成的三角形图案。三角图形似轮船的螺旋桨,象征着上海是一座不断前进的城市;图案中心扬帆出海的沙船,是上海港古老的船舶,象征着上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沙船的背景是迎着早春盛开的白玉兰,展示了城市的勃勃生机。
  上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据青浦区崧泽古文化遗址考证,上海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相传吴王喜狩猎,在今松江一带建华亭,作为贵族的馆舍。战国时期,楚孝王封楚相黄歇为春申君,上海地区曾是他的封地,故上海别称“申”。当时的上海是一个沿海渔村,人们以捕鱼为生,“沪”是上海先民创造的一种捕鱼的工具,故上海简称“沪”。唐天宝十年(751年),设华亭县(即今上海市松江区境内),县境东北的华亭海,即今上海中心城区,“华亭海”就成为上海早的名称。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设上海镇,这是上海地名的由来。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设上海县,上海建城肇始于此,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海县修筑城墙,有效抵御沿海倭寇的掠扰。清乾隆(1736-1796年)、嘉庆(1796-1821年)年间,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贸易大港和漕运中心,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1840年,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1843年11月17日,上海对外开埠。1845至1849年间,英、美、法等国相继在上海设立租界,开始实行殖民统治长达近一个世纪。1905年同盟会上海分会成立后,上海发生过多次反清斗争,动摇了封建统治。
  上海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1921年7月23日,中国党在上海诞生,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1925年“五卅”运动掀起全国人民反帝斗争新高潮。1926年至1927年,为配合北伐战争,上海工人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1932年1月28日至3月3日,上海发生了“一·二八事变”,即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犯上海的作战。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为了占领中国的经济中心,迫使国民投降,于8月13日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淞沪抗战爆发。“八·一三事变”是中日战争中淞沪会战的开端和导火线,淞沪会战彻底打压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嚣张气焰。1949年5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主力胜利渡过长江后,对国民党军重兵据守的上海市进行城市攻坚战,解放军发动了以消灭汤恩伯主力、解放大上海为目的的“上海战役”。1949年5月27日,上海国民党守城部队投降,上海彻底解放,从此上海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

序言



品鉴古今,漫步东方明珠——上海黄浦江岸城市风貌深度探索 黄浦江,这条上海的母亲河,不仅是城市的血脉,更是承载着上海百年历史变迁、时代风云激荡的生动画卷。自西向东,自古至今,江岸线上鳞次栉比的建筑、穿越时空的风情,诉说着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独特魅力。本书并非一本传统的旅游导览,它旨在引领您深入黄浦江两岸的肌理,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建筑及人文视角,去理解和感受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我们将剥离掉繁杂的交通信息和单一的景点罗列,专注于挖掘那些隐藏在黄浦江水岸之下的深层故事。 浦东:腾飞的巨龙,现代中国的缩影 将目光投向浦东,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片令人震撼的现代都市景观。陆家嘴金融区,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如同一座座直指天际的雄心,象征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蓬勃生机。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中心大厦、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这些不仅仅是地标性建筑,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鲜活注脚。本书将深入解析这些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建造历程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力量。我们将探讨它们如何突破技术难题,如何成为城市天际线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吸引着全球的目光,成为上海对外展示自信与活力的窗口。 然而,浦东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在陆家嘴的摩天大楼阴影之下,隐藏着城市发展的早期印记。这里曾是农田阡陌,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的实验田。本书将回溯浦东开发开放的初心,讲述那些 pioneering 的故事,挖掘那些推动这片土地巨变的幕后英雄。我们将走访一些见证了浦东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重要场所,感受从一个规划图纸上的区域,演变成如今世界级金融中心的心路历程。 除了金融和科技的脉搏,浦东也正以其独特的文化姿态吸引着人们。浦东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文化艺术机构,为这片现代化的土地注入了艺术的灵魂。我们将探讨这些场馆如何与现代化的建筑相得益彰,如何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桥梁。此外,滨江大道沿线,曾经的工业遗址被改造成了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绿树成荫,步道蜿蜒,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我们将观察这些空间如何实现工业文明与城市生活的美好融合,展现上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浦西:百年风华,历史的回响 视线越过黄浦江,来到浦西,这里则是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外滩,这条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的经典所在,是上海近代史的缩影。从和平饭店的古典韵味,到海关大楼的庄严气派,再到汇丰银行大楼的宏伟壮丽,每一栋建筑都诉说着一段跌宕起伏的上海故事。本书将带领您逐一品读这些历史建筑的风格特征、设计细节以及它们曾经扮演的重要角色。我们将追溯它们从洋行、银行、俱乐部到如今的博物馆、酒店、办公场所的变迁,感受历史的沉淀与活力的重生。 外滩的魅力,不仅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它所营造的独特氛围。江风拂面,浦东的现代灯火辉煌尽收眼底,形成了一幅古今交融、东西方文明对话的壮丽画卷。我们将探讨外滩如何成为上海最受欢迎的休闲场所之一,如何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留影,感受这座城市的浪漫与诗意。 从外滩向内陆延伸,南京路步行街、淮海路等商业街区,见证了上海商业的繁荣与变迁。这里既有百年老店的传承,也有国际品牌的汇聚,是中国商业文化的活化石。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些商业街区的历史演变,探讨它们如何从最初的洋行、百货公司,逐渐发展成为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商业中心。我们将关注那些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老字号,它们的经营理念、产品特色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之道。 此外,我们还将深入探索浦西那些被时光遗忘的角落,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弄堂和小巷。石库门建筑,作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形式,承载着上海市民的生活记忆和文化传承。我们将走访不同风格的石库门里弄,感受那份独特的市井气息,了解石库门背后的建筑智慧和居住文化。我们将探访那些隐藏在弄堂深处的咖啡馆、书店、手工艺作坊,发现那些充满人情味的生活场景,感受上海这座城市温情脉脉的一面。 黄浦江上的水脉与人文 黄浦江本身,作为联系浦东与浦西的纽带,其水脉承载着城市的生命力。本书将探讨黄浦江的地理意义、航运历史以及它对上海发展的重要影响。我们将追溯黄浦江从一条普通的河流,演变成国际航运中心和城市重要景观带的历程。我们将了解江上的航运活动如何推动了上海的贸易和经济发展,以及如今江上游船的点点灯火如何描绘出夜晚迷人的城市剪影。 而在这条江水的滋养下,孕育出了独特的上海人文精神。海纳百川,开放包容,这是上海的基因;精明强干,敢为人先,这是上海的特质。本书将通过对黄浦江岸线上的历史人物、文化名人、以及普通市民故事的挖掘,来展现这种独特的人文精神。我们将探访那些曾经居住或工作在江边的文学家、艺术家、革命家,他们的生活轨迹与黄浦江紧密相连,他们的作品也因此留下了江水的印记。 我们将关注黄浦江两岸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从早期的洋行文化、租界文化,到如今的国际化都市文化,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造就了上海独一无二的城市魅力。我们将探讨上海人在江水滋养下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从早茶文化到夜生活,从传统戏曲到现代艺术,都展现着这座城市的活力与创新。 结语: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并非简单地为您提供一张地图和一份景点列表,它更像是一次与黄浦江水岸进行的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们邀请您放慢脚步,用一颗好奇而敏锐的心,去观察、去感受、去触摸这座城市的脉搏。在黄浦江的波光粼粼中,您会看到历史的倒影,感受到时代的脉动,品味到这座城市独有的韵味。 无论您是初次到访上海,还是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感情的老朋友,相信本书都能为您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体验。让我们一起,漫步黄浦江畔,用眼睛去记录,用心灵去感受,去发现上海这座东方明珠永不褪色的光彩。这是一种对历史的致敬,是对当下生活的品味,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黄浦江水,流淌千年,承载着上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永远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故事讲述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在第一印象上可能略显保守,但其内容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却让我这个历史爱好者感到惊喜。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许多数据和历史考证都来源于一些专业的城市规划文献或档案资料,这使得它的信息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其中关于浦江两岸在不同历史时期作为“贸易枢纽”的角色演变,分析得尤为透彻。它不仅仅停留在“这里曾经是洋行”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金融、航运、工业转型如何一步步塑造了今天的陆家嘴天际线和浦西老建筑群的布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城市更新项目时所持有的那种平衡观点,既肯定了现代化的进步,也对那些被拆除的历史痕迹表达了深切的惋惜和记录的责任感。这让这本书超越了普通旅游读物,更像是一本微型的城市文化研究报告,适合那些希望了解上海“骨架”而非仅仅“皮相”的读者。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眼睛疲劳,这在信息密度如此大的导览书中是难能可贵的。它采用了一种适度的留白策略,让文字和图片之间有呼吸的空间,使得复杂的历史脉络能够被清晰地梳理出来。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一些重要地标时,会穿插一些当年的老照片进行对比,这种“今昔对比”的视觉冲击力,比任何抽象的文字描述都来得震撼。例如,将解放前船只穿梭的繁忙景象与今日的观光游轮照片并置,读者可以立刻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城市功能的巨大转变。此外,书中的语言风格在保持严谨的同时,又融入了许多富有画面感的词汇,使得即便是关于港口贸易或建筑学原理的段落,读起来也不会感到晦涩难懂。总而言之,它是一本既能满足深度知识探索,又能在轻松阅读中提供愉悦体验的佳作。

评分

这本关于黄浦江水岸的指南,虽然我手头这本的封皮色彩和装帧设计着实有点“朴实无华”,但光是冲着它收录的那些详尽的地图和历史背景资料,就足以让我给它高分了。我记得有一次特地花了一整天,打算沿着外滩从南向北徒步探索一番,结果完全是靠着书里那张等比例缩放的江岸剖面图才没迷失在那些小巷和旧建筑的细节里。特别是对于那些老字号咖啡馆和隐藏在弄堂深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店的介绍,简直是如获至宝。作者似乎对上海的城市变迁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研究,他不仅仅是罗列景点,更是深入挖掘了每一栋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比如某个窗台的雕花代表了哪个时期的建筑风格,甚至连江边驳岸的石材产地都有所提及。这种刨根问底的深度,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导览变成了一部生动的城市发展史。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不同时段江水水位的变化对城市景观影响的描述,这让我在夜晚站在江边时,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霓虹闪烁,更是一种跨越世纪的历史厚重感。即便是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来说,这本书也能提供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脚下的土地。

评分

我必须得夸赞一下这本书在实用信息集成方面的强大能力。现在的旅游指南,如果光有好看的皮囊没有实用的内涵,那简直就是浪费资源。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到位,尤其是关于公共交通和周边配套设施的指引。举个例子,它详细列出了从最近的地铁站步行到特定历史建筑所需的时间和路线选择,甚至还标注了哪些路段在雨天会比较湿滑,需要特别注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提供了一张黄浦江沿岸的“餐饮风味地图”,这张地图并不是简单地标注了米其林星级餐厅,而是根据不同的历史街区,推荐了最地道的本帮菜、融合菜乃至少数民族风味的餐馆,并附带了人均消费的大致范围。这种细致入微的考量,对于预算有限但又想深度体验当地美食的旅行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它避免了将读者引入那些专为游客打造的高价陷阱,而是真正导向了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值得一去再去的本地好去处。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原本是有点不抱期望的,毕竟市面上关于上海旅游的书籍多如牛毛,大多都是走马观花的图文集。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慢节奏”导览理念。它不像那种恨不得一页塞进十个景点的快餐式手册,而是鼓励读者放慢脚步,真正去“品味”黄浦江畔的每一处人文气息。我最近利用周末时间,按照书里推荐的“清晨漫步路线”走了一段,那条路线专门避开了游客高峰期,重点介绍了早晨在老码头附近还能看到的渔民或早起锻炼的居民的生活场景。书里提供的照片虽然不是那种极致炫目的商业大片风格,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纪实的力度,捕捉到了光影下那些转瞬即逝的真实瞬间。而且,作者在文字中巧妙地融入了一些文学性的描述,比如用“江风拂过,像是给城市换上了新的呼吸”,这种表达方式一下子就把阅读体验从单纯的信息获取提升到了情感共鸣的层面。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耐心、博学的本地朋友在耳边轻声细语,分享着只有他才知道的城市秘密,而不是一份冷冰冰的官方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