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胚胎型仿生自修复技术 | 作者 | 李岳 ... 著 |
| 定价 | 58.00元 | 出版社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18090536 | 出版日期 | 2014-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胚胎型仿生自修复技术》首先介绍了胚胎型仿生自修复硬件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然后分别从原核和真核两个方面对仿生自修复硬件涉及的生物学原理进行了研究探讨,以此为基础,重点论述了胚胎仿生自修复硬件的基本原理和硬件结构,并分别以4×4的乘法器、FIR滤波器和模糊控制器为对象,研究了基于FPGA的仿生自修复硬件、真核仿生阵列和内分泌仿生阵列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仿生硬件的基本框架 1.2.1 P轴:进化硬件 1.2.2 O轴:复制与再生硬件 1.2.3 E轴:后天学习硬件 1.2.4 混合POE硬件 1.3 胚胎型仿生自修复硬件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胚胎电子细胞的结构设计 1.3.2 胚胎电子阵列的发育与自修复 1.3.3 胚胎电子阵列的应用 1.4 全书组织结构第2章 仿生自修复硬件生物学基础 2.1 生物系统的分类与修复层次 2.1.1 生物的分类 2.1.2 生物体的修复层次 2.2 原核生物系统 2.2.1 原核细胞及其结构 2.2.2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及其特性 2.2.3 原核细胞群落及相互作用 2.2.4 细菌耐药性的形成 2.3 真核生物系统 2.3.1 真核细胞及其结构 2.3.2 生物体的发育 2.3.3 生物细胞的通信 2.3.4 生物体的自修复 2.3.5 生物体的內分泌系统 2.4 本章小结第3章 仿生自修复硬件基本原理 3.1 仿生自修复模型 3.1.1 真核仿生模型 3.1.2 原核仿生模型 3.1.3 內分泌仿生模型 3.2 仿生自修复硬件的体系结构 3.2.1 网状结构 3.2.2 总线结构 3.2.3 复合结构 3.3 仿生自修复硬件的故障自检测方法 3.3.1 模块多模冗余 3.3.2 关键信息编码冗余 3.3.3 对称自检测 3.3.4 细胞互检 3.4 仿生自修复硬件的自修复机制 3.4.1 单细胞移除机制 3.4.2 列(行)移除机制 3.4.3 细胞移除机制 3.4.4 Szasz移除机制 3.4.5 Lala移除机制 3.4.6 复合移除机制 3.4.7 自修复机制的可靠性分析 3.5 仿生自修复硬件的实现方法 3.5.1 专用芯片的实现 3.5.2 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实现 3.6 本章小结第4章 仿生自修复硬件的基本结构 4.1 仿生电子阵列结构 4.1.1 真核仿生阵列结构 4.1.2 原核仿生阵列结构 4.1.3 內分泌仿生阵列结构 4.2 功能模块结构 4.2.1 基于MUX的基本结构 4.2.2 基于MUX的对称自检结构 4.2.3 基于LUT的基本结构 4.3 输入输出模块结构 4.3.1 传统输入输出模块结构 4.3.2 链状结构布线资源 4.3.3 对称布线连接 4.3.4 內分泌细胞输入输出模块结构 4.4 配置存储模块结构 4.4.1 基于查找表结构 4.4.2 基于移位寄存器结构 4.5 其他常见模块结构 4.5.1 地址模块基本结构 4.5.2 基于扩展海明码的自检模块结构 4.6 本章小结第5章 仿生自修复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5.1 基于FPGA的仿生自修复乘法器 5.1.1 基于FPGA的仿生自修复硬件实现步骤 5.1.2 乘法器详细设计步骤与结果分析 5.1.3 基于原核仿生阵列的乘法器 5.2 基于真核仿生阵列的FIR滤波器 5.2.1 FIR滤波器及其实现结构 5.2.2 FIR滤波器的仿生电子阵列实现基础 5.2.3 仿生自修复FIR滤波器设计 5.2.4 仿生自修复FIR滤波器仿真与验证 5.3 基于内分泌仿生阵列的模糊控制器 5.3.1 一级直线型倒立摆建模 5.3.2 仿生自修复模糊控制器设计及实现 5.3.3 模糊控制器仿真验证 5.3.4 模糊控制器实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从事的是生物医学材料的改良工作,主要关注的是植入物在人体内的长期稳定性。阅读《胚胎型仿生自修复技术》这本书,让我对“永续性”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在探讨材料寿命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平均无故障时间”,而是引入了“动态平衡维持”的视角,这与生物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不谋而合。书中关于“活性组分释放与再聚合”的章节,为我们设计可降解与可修复并存的植入支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伦理和长期影响的探讨,这表明作者不仅关注技术本身的前沿性,更关注技术应用的社会责任。这本书的结构就像一个精心构建的生态系统,每一个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概念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而更像是一部指导未来工程美学的宣言书,激励着我们去创造那些不仅强大、而且富有“生命力”的工程奇迹。
评分初读此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极强的跨学科融合性。我本职是做机械设计的,很多时候在解决结构疲劳问题时,常常会陷入传统力学和材料学的思维定势中。然而,这本书巧妙地将生物学的再生机制与工程学的优化设计结合起来,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解决方案框架。书中的配图和图表制作得极其精良,那些复杂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即便没有深厚的生物学背景,也能让人大致理解其运作机制。我特别注意到了作者对“环境反馈回路”的论述,这部分内容极具启发性,它打破了传统工程中“设计即终点”的观念,强调了系统在实际运行中持续优化和演化的重要性。这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过去设计的那些“刚性”系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对内敛而深沉,没有过多煽情的辞藻,而是用精准的术语和详实的数据说话,这对于我们这类追求实证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最宝贵的品质。它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需要沉下心来,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精髓。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市面上打着“前沿技术”旗号的书籍,十之八九都言过其实。但读完前三分之一后,我的疑虑完全消散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该领域有着长期的、深厚的积累,其对“结构完整性”的定义,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强度和刚度范畴,上升到了信息传递和能量耗散的层面。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损伤识别机制”的章节,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推导,而是详细阐述了如何在微观尺度上构建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材料的亚临界损伤。这种注重实践细节的写法,对于希望将理论转化为实际产品的研发人员来说,价值无可估量。而且,书中的引用文献列表异常丰富,涵盖了最近十年内所有重要的里程碑式研究,这使得这本书本身就成了一个绝佳的文献检索工具。我甚至发现了几篇我此前漏掉的、非常关键的德语和日语研究摘要的翻译,这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研究视野,为我后续的文献调研工作节省了大量时间。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别出心裁,那种带着未来感的线条和深邃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一个对手工技艺和材料科学都颇有研究的人,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那种强烈的直觉告诉我,里面一定藏着我渴望已久的知识宝库。我翻开扉页,里面的章节目录结构清晰得令人赞叹,从基础的理论构建到复杂系统的实现,逻辑链条一气呵成,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深入探索。特别是关于“自适应结构”的那一章,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着材料如何如同生命体一般,在受到损伤后能够“感知”并“修复”自身,这种描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讲解,更像是一场关于物质生命哲学的探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前沿研究成果时的严谨态度,每一个观点都有坚实的理论支撑,而不是空泛的口号。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一步步揭示自然界中最精妙的构造原理,让人在知识的海洋中,既感到充实,又不乏探索的乐趣。我期待着能将书中的一些理念应用到我正在进行的项目中去,相信它能带来全新的视角和突破性的进展。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简直是行业标杆。作为一名对书籍的物理形态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我必须夸赞一下出版社的用心。纸张的质地厚实而不失韧性,墨色的深浅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易疲劳。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于公式的推导部分,步骤详尽且逻辑清晰,很少出现那种关键步骤一笔带过的情况,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亲自复现实验或模型验证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有一次深夜,我在试图理解一个非线性微分方程组的边界条件设置时卡住了,回头翻阅书中的插图和注释,作者用一个非常巧妙的类比,瞬间打通了我的思维阻塞点。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它不会让人觉得信息量过载,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引导你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阅读体验的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