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人群行为突变视频分析 | 作者 | 赵英 |
| 定价 | 48.00元 | 出版社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18913954 | 出版日期 | 2016-06-01 |
| 字数 | 页码 | 293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人群行为突变视频分析》系统回顾了视频及人群监控系统的诞生及发展,对人群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研究了人群密度、人群速度和人群流量三者间的关系。总结了目前人群视频监控及人群行为突变识别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取有效的视觉特征并建立有效的行为表示方法等;有效、具泛化能力并具有普适性的模型算法。人群行为的突变实质是人群宏观状态的突变,熵作为反映人群宏观状态的态函数,是人群宏观状态的量度。通过熵变识别人群运动行为的突变,将有可能提供一种通过摄像机自动识别人群运动行为突变的新思路。 |
| 作者简介 | |
| 赵英,英国里丁大学理学硕士,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历任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同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总监、事业部技术副总经理。曾参与国家863计划和火炬计划等项目实施,曾在《清华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相关论文。 |
| 目录 | |
| 章 成像技术的历史与现状 1.1 引言 1.2 暗箱的发明与摄影光学 1.2.1 墨经光学 1.2.2 摄影光学 1.2.3 小孔成像 1.2.4 西洋暗箱 1.3 感光材料的发明与摄影化学 1.3.1 图像固定和保存 1.3.2 硝酸银与银盐的感光 1.3.3 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 1.3.4 “负-正系统”与“卡罗式摄影法” 1.3.5 黑白胶片 1.4 光学与彩色摄影关键技术 1.4.1 光线及色彩的关系 1.4.2 加色法与减色法 1.4.3 彩色感光材料及胶片 1.5 图像传感器 1.5.1 CMOS图像传感器 1.5.2 电荷耦合器件CCD 1.5.3 CMOS与CCD的对比 1.5.4 CMOS和CCD存在的问题 1.5.5 仿视网膜分布探测器 1.6 全息成像技术 1.6.1 全息术的原理 1.6.2 全息术的特点 1.6.3 全息技术发展阶段 1.6.4 全息照相与普通照相 1.7 照相机的发展阶段 1.7.1 阶段(1839-1924年) 1.7.2 第二阶段(1925-1953年) 1.7.3 第三阶段(1954-1987年) 1.7.4 第四阶段(1988年至今) 1.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视频监控的历史及现状 2.1 引言 2.2 视频的诞生 2.2.1 瞬间摄影与连续拍摄 2.2.2 早的电影 2.2.3 电影视镜与连续播放 2.2.4 电影诞生 2.3 视频关键设备 2.3.1 飞点扫描器 2.3.2 模拟视频磁带录像机 2.3.3 数字视频录像机 2.3.4 网络视频录像机 2.4 模拟视频监控系统 …… 第3章 人群行为视频监控 第4章 人群行为特征研究 第5章 人群行为研究现状与问题 第6章 人群行为的量度模型 第7章 人群突变与微观状态 第8章 人群突变与熵变关系构建 第9章 人群运动行为突变识别 0章 人群行为识别的发展趋势 附录 主要符号对照说明 致谢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发现这本书对于理解现代信息环境下的群体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交媒体放大了个体声音的今天,信息洪流的裹挟作用远超以往。书中对于“信息级联”和“羊群效应”的分析,让我对自己日常在网络上接收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作者似乎在暗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微小节点,我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转发,都在无形中塑造着群体的走向。这种个体责任与群体命运的关联性探讨,是当代社会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唯一让我略感遗憾的是,在探讨“去个性化”现象时,篇幅似乎可以再加深一些。毕竟,在匿名的保护下,人们更容易释放出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原始冲动。我期待在后续章节中能看到更多关于数字空间中行为矫正和引导的策略性讨论,毕竟理论的最高境界是指导实践,尤其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抽象的人形剪影,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平时对这种社会学和心理学交叉领域的书籍比较感兴趣,尤其关注那些描述群体心理和社会现象的著作。这本书的标题虽然听起来略显专业,但那种“突变”二字所蕴含的戏剧性和不确定性,让我对其中探讨的议题充满了好奇。我非常期待阅读后能对那些看似随机发生的群体事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某个瞬间,人群为何会从平静走向狂热,或者从井然有序瞬间转为混乱。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构建理论框架,用严谨的逻辑去剖析那些难以捉摸的人类集体行动背后的驱动力。那种清晰的、一步步的论证过程,是检验一本学术性读物是否扎实的关键。如果能辅以一些历史案例的精妙分析,那就更好了,毕竟理论只有在真实的土壤中才能开花结果。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是一本严肃的研究报告,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读者一同进入人类行为的复杂迷宫中探寻究竟。我希望它能提供给我一套全新的观察世界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穿插了许多富有画面感的描述性文字,仿佛在读一部关于人类行为的史诗。我喜欢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它有效地避免了纯粹的理论堆砌带来的枯燥感。特别是当作者描述那些“临界点”的到来时,那种文字营造出的紧张感,让我几乎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焦躁情绪。这种叙事技巧,无疑大大增强了读者的沉浸体验。不过,我个人的阅读偏好是更倾向于那些深入挖掘个体动机如何叠加成集体行为的探讨。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少数派影响多数派”的经典情境,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传播的路径是如何被异化的。如果作者能在理论推导之余,多加入一些对社会心理学经典实验的现代解读,或许能让这本书的受众面更广一些,吸引更多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总的来说,它在文学性和学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读完第一部分后,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思想冲击,作者在处理数据和案例时的那种细致入微,简直到了偏执的程度。他似乎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行为信号,并试图将其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去解读。我特别欣赏作者没有采取那种居高临下的“专家”口吻来评判社会现象,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近乎科学家的客观态度。这种克制感,反而让书中的论述更具说服力。我注意到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跨学科研究成果,从统计物理学到神经科学,这显示了作者在知识整合上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一些关于群体决策的数学模型介绍,虽然初看有些晦涩,但作者配以生活化的比喻解释,使得这些复杂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对我而言,这不再仅仅是一本关于“看热闹”的书,它更像是一本教我如何“思考”群体动态的工具书。我期待接下来的内容能更加聚焦于如何利用这些理论模型去预测和干预潜在的群体风险,这才是理论价值的终极体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和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字体选择清晰易读,图表制作精良,这对于一本涉及复杂概念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它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传播的尊重。从阅读体验上来说,它提供了一种罕见的、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对深度解析的需求,又能让普通读者窥见宏大社会运行规律的独特视角。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总结部分提出的那些开放性问题,它们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继续思考和探索。这比那种给出一个完美闭环结论的书籍更有价值,因为它真正激发了我的求知欲。我希望这本书未来能推出增订版,增加对新兴技术,比如人工智能算法对群体认知偏差影响的研究案例。毕竟,行为的“突变”载体正在不断演化。这本书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冰冷的数学模型与火热的人类情感,是一次令人振奋的阅读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