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电子工艺实训教程
定价:29.00元
作者:姚有峰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31203516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姚有峰皖西学院高级实验师曾编写:1.编写《电路与电工技术实验》教材,中国科技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8月;
文摘
序言
老实说,我本来对这种技术类书籍的阅读体验不太抱期望,通常都是晦涩难懂或者内容陈旧。但拿到这本之后,我发现它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实践之间的平衡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技术细节,比如PCB设计中的阻抗控制和信号完整性问题,但同时,它又会用非常直观的类比和案例来辅助理解,让你不会在初级阶段就被吓跑。我尤其欣赏它对新工艺的关注,比如SMD(表面贴装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自动化装配流程的介绍,这对于跟上行业前沿至关重要。书中对工艺流程的描述逻辑性极强,从原材料的准备到最终产品的检验,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对我个人而言,它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工业级思维”的培养路径,让我不再只关注电路图本身,而是更注重生产制造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企业内部的操作手册。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电子爱好者和在校生的福音!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最先被吸引的是它清晰的结构和详实的图文并茂的讲解。特别是关于基础元器件的识别和焊接技巧部分,即便是像我这种刚入门的新手,也能通过书中的步骤图解,很快掌握要领。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真正把“实训”二字做到了实处。我记得书里有一章专门讲了如何用万用表进行故障排查,那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让我感觉作者就像是手把手地在教我。而且,书中设计的实验项目都非常贴近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场景,做完一个项目,成就感满满,也对现代电子工艺的流程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对于那些希望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它的实用性极强,完全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只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想在电子领域打下坚实实践基础的朋友们。
评分我是一个自学成才的电子爱好者,最初在网络上东拼西凑学习,知识体系非常零散。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知识骨架。它没有忽略任何一个基础模块,但它的讲解方式却非常有效率。它不是啰嗦的,而是直击核心的。例如,在讲解多层板的层叠结构时,它使用了非常清晰的剖视图和设计准则的对比,让我一下子明白了不同介质材料对信号传输的影响。而且,书中提供的许多实训案例,都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们不是孤立的单元,而是互相衔接,最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符合行业标准的制造流程概念。对于我个人而言,它最大的贡献是建立了一种严谨的“工程思维”,让我知道在实际操作中,每一个微小的步骤背后都有其严格的科学依据和质量要求。这本书是踏实、可靠且极具前瞻性的优秀读物,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这对于需要频繁翻阅和查阅的工具书来说太重要了。纸张质量很好,油墨印制清晰,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容易疲劳。更重要的是,它的索引和章节划分非常人性化,我经常需要快速查找某个特定工艺参数或操作规范时,都能迅速定位到所需内容。我发现它对不同工具的使用规范讲解得极为细致,比如热风枪的回流焊温度曲线设定,书中不仅给出了推荐值,还解释了超出范围可能带来的后果,这种深度分析让人印象深刻。它强调的不仅仅是“能做出东西”,更是“要做出符合标准和规范的东西”。在我最近的一个项目调试中,就是因为对照书里关于ESD(静电放电)防护的章节,及时调整了操作环境,避免了一次潜在的元件损坏。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行业经验和对读者负责的态度。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现代感”。很多旧的工艺教材还在大谈特谈过时的技术,但这本书显然紧跟时代步伐,引入了许多当代制造业中正在广泛使用的先进制造理念和技术。比如,它对无铅焊料的特性、相关的健康与安全规范(HSE)的介绍,都非常及时和必要。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一线工程师对话,他不仅告诉你该怎么做,还会提前预警你可能遇到的陷阱。特别是涉及到数字化制造和可追溯性管理的部分,虽然内容相对精炼,但点明了未来电子制造的发展方向。对于我们这些需要持续学习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回顾基础、展望未来的绝佳视角。它帮助我跳出了单纯的电路设计思维,转向了更宏观的“制造系统”的视角来审视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