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原理及其应用(第二版)
定价:30.00元
作者:王秉钧,王少毅,韩敏著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6-01
ISBN:97871180450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比较系统扼要地讲述了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性能和具体应用。全书共分9章,包括绪论、模拟调制系统、模拟信号的数学传输、数学信号的基带传输、数字信号的载波传输、通信系统的抗噪声性能、信道复用和多址技术、信道编码、通信系统举例等。各章均有习题,并附有部分习题答案。
本书着重物理概念的阐述,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吸收新的技术成果,简化了部分烦琐的数学推导,可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习对象的需要。本书通俗易懂、重点突出、便于自学。
本书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自动化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生、高职生、函授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通信与通信系统
1.1.2 模拟通信、数字通信和数据通信
1.1.3 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
1.2 信息及其度量
1.3 信道
1.3.1 信道的分类
1.3.2 信道模型
1.3.3 恒参信道与变参信道特征
1.4 信道容量
1.5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5.1 通信系统的有效性
1.5.2 通信系统的可靠性
习题
第2章 模拟调制系统
2.1 调制的作用和分类
2.1.1 调制的目的和作用
2.1.2 调制的分类
2.2 标准调幅(AM)
2.2.1 标准调幅的波形及其频道
2.2.2 调幅波的功率分布和效率
2.2.3 AM信号的产生和解调
2.3 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幅(DSB)
2.3.1 DSB的波形及其频谱
2.3.2 DSB法产生单边带信号
2.4 单边带调幅(SSB)
2.4.1 滤波法产生单边带信号
2.4.2 相移法产生单边带信号
2.4.3 单边带信号的解调
2.5 残留边带调幅(VSB)
2.5.1 VSB调制原理
2.5.2 VSB信号的解调
2.6 调幅应用举例
2.6.1 调幅广播
2.6.2 立体声广播
2.6.3 广播电视
2.6.4 单边带通信
2.7 角度调制
2.7.1 角度调制的一般概念
2.7.2 频率调制(FM)
2.7.3 宽带调频波的产生
2.7.4 调频信号的解调
2.8 调频应用举例
2.8.1 调频广播
2.8.2 广播电视伴音
习题
附录A2
A2-1 傅里叶变换
A2-2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A2-3 常用傅里叶变换对
A2-4 贝塞尔函数
第3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3.1 抽样定理
3.1.1 低通信号的抽样定理
3.1.2 带通信号的抽样定理
3.2 模拟脉冲调制
……
第4章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第5章 数字信号的载波传输
第6章 通信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附录A6
第7章 信道复用和多址技术
第8章 信道编码
第9章 通信系统举例
附录B 部分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信号处理的经典教材,虽然我没有读过您提到的那本特定书籍,但就该领域书籍的普遍特点而言,我深感其在理论深度上的挖掘是令人敬佩的。它似乎不满足于仅仅罗列公式,而是力求揭示每一个数学模型背后的物理意义和工程直觉。比如,在讲解随机过程时,那种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从最基础的概率论概念出发,逐步构建起复杂系统建模的框架,让人在理解傅里叶变换在频域分析中的威力时,也能深刻体会到维纳-辛钦定理那种优雅的联系。我记得有一章节详细探讨了最优滤波器的设计,特别是卡尔曼滤波器的引入,那种实时估计和预测的精妙,简直像是在为系统装上了一双能看透未来迷雾的“眼睛”。对于初学者而言,初期可能需要反复咀嚼才能消化其中的复杂性,但一旦跨过那道门槛,便会发现整个通信世界都变得清晰透明起来,那些曾经看似晦涩的噪声抑制和信道均衡技术,都变得触手可及。这种扎实的理论基础,无疑是未来从事前沿通信技术研发的基石。
评分说实话,对于理工科书籍,我最看重的一点是其习题的质量和深度。如果一本教材的习题仅仅是课本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公式代换,那它最多算是一本参考手册,而非学习的利器。然而,我手上收藏的这本关于现代通信系统的教材,其后置习题的设计水平达到了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度。它们不仅仅是检验你是否记住了公式,更像是微型的研究课题。有些题目直接要求读者推导出在特定噪声环境下特定信道编码的性能下界,这需要读者跳出书本的框架,进行独立的设计和论证。我记得有一道关于功率谱密度的题目,要求结合实际的发射机带宽限制来分析非理想滤波器的影响,这完全超出了基础课程的要求,更像是在进行一次小型毕业设计。正是这种对“动手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才真正体现了一本优秀教材的价值所在——它教你如何思考,而非仅仅教你如何计算。
评分我对于那些试图涵盖太广,结果什么都没讲深的书籍总是持保留态度。这本我正在深入研读的教材(指代我正在读的另一本教材),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它展现出一种对核心概念的坚定聚焦。它没有在一些非主流的、应用性不强的技术细节上浪费笔墨,而是将大部分篇幅用于打磨和精炼那些构建现代通信大厦的“砖块”——比如香农的信息论基础、最优检测理论(奈奎斯特准则及其在采样中的应用)、以及信道容量的严格推导。作者在处理这些基础概念时,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每一个假设、每一步推导都力求无懈可击。这种专注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读者在读完后,会对通信系统的“为什么”产生深刻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它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匠人,专注于打磨他最锋利的几件工具,确保这些工具在任何复杂的工程挑战中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评分从一个在业余时间学习者的角度来看,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往往比投入的时间更重要。市面上充斥着大量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的“快餐式”教材,它们或许能让你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表层概念,但很快就会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而我目前阅读的这本(代指另一本教材)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它的排版和插图虽然不追求花哨的现代感,却达到了极高的信息密度和清晰度。特别是那些关于时间同步和频率跟踪的图示,它们往往用最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了相位误差和环路动态的复杂关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对数似然比(LLR)计算时的处理方式,它没有被冗长的数学符号淹没,而是通过对数域和线性域的对比,清晰地展示了其计算的便捷性,这对于需要快速实现算法的工程师来说,是莫大的福音。这本书需要的投入是实打实的思考时间,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它构建的是一个坚不可摧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一堆零散的知识点。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手头的几本通信电子学著作,发现有些书籍在内容组织上显得过于陈旧和零散,而我正在阅读的这本(指代我正在评价的另一本相关书籍)则在结构布局上体现出极高的匠心。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将理论和应用生硬地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将两者编织在一起。例如,在介绍数字调制技术时,作者并没有直接跳到星座图和误码率公式,而是先用一个具体的工程案例——比如移动通信中如何克服多径效应——来引出对相位和幅度精确控制的需求,进而自然地引出QAM、PSK等方案的必要性。这种“问题导向”的学习路径,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探索欲。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信道编码部分的阐述,从早期的线性分组码,到后来的卷积码,再到LDPC和Turbo码的理论极限逼近,逻辑链条清晰无比,即便是涉及到代数几何的复杂概念,作者也总能找到一个通俗易懂的类比来辅助理解,使得原本高冷的理论变得平易近人,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和顺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