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無綫電導航原理與信號接收技術 | 作者 | 吳苗 |
| 定價 | 58.00元 | 齣版社 | 國防工業齣版社 |
| ISBN | 9787118097955 | 齣版日期 | 2015-0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吳苗、硃銀兵、李方能、許江寜編著的《無綫電導航原理與信號接收技術》主要闡述瞭無綫電導航基本理論、係統定位誤差理論和多種不同導航係統的工作原理、組成及信號設計以及無綫電導航信號接收處理的關鍵技術。全書分為四部分。共8章。、2章為部分:闡述瞭導航的基本概念和技術基礎。第3章為第二部分:深入研究係統定位的一係列誤差理論。第4~7章為第三部分:結閤無綫電導航的信號測量原理,有針對性地對直綫、圓和雙麯綫等無綫電導航係統原理、典型係統組成、性能和信號設計進行瞭闡述。第8章為第四部分:重點介紹瞭現代信號處理技術在羅蘭C導航係統信號接收中的應用。 本書可以作為導航及導航相關專業本科的專業理論教材,也可以用作導航及導航相關專業的研究生的自學教材,以及從事導航專業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培訓教材或工作參考書籍。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部分 章 導航係統概述 1.1 導航的基本概述 1.1.1 導航的基本概念 1.1.2 導航的基本功能 1.2 導航的基本元素 1.2.1 航嚮(Course) 1.2.2 航跡 1.2.3 方位(Bearing) 1.2.4 航嚮角(Q) 1.2.5 真航嚮、真方位與航嚮角之間的關係 1.2.6 航速(Sailing Speed) 1.3 導航的基本需求 1.3.1 航空導航需求 1.3.2 航海導航需求 1.3.3 陸地導航需求 1.3.4 航天導航應用 1.3.5 非導航應用需求 1.4 導航的分類 1.4.1 觀測導航 1.4.2 天文導航 1.4.3 地磁導航 1.4.4 推算導航 1.4.5 無綫電導航 1.4.6 激光導航 1.4.7 組閤導航 1.5 無綫電導航的發展曆史 1.5.1 早期階段 1.5.2 發展階段 1.5.3 成熟階段 1.5.4 全球階段 1.5.5 未來發展趨勢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2章 無綫電導航的定位原理與技術基礎 2.1 無綫電導航的基本原理和分類 2.1.1 無綫電導航的一般過程 2.1.2 無綫電導航的物理基礎 2.1.3 無綫電導航的定位幾何原理 2.1.4 無綫電導航的分類 2.2 無綫電導航係統的主要技術指標 2.2.1 信號特性(Single) 2.2.2 度(Accuracy) 2.2.3 可靠性(Reliability) 2.2.4 可用性(Availability) 2.2.5 連續性(Continuity) 2.2.6 完備性(Integrity) 2.2.7 定位速率(Position Velocity) 2.2.8 導航信息多值性(Navigation Information Ambiguity) 2.2.9 係統容量(System Capacity) 2.2.10 覆蓋範圍(Coverage) 2.2.11 抗乾擾性(Anti-jamming) 2.3 無綫電導航信號傳播的一般知識 2.3.1 電波傳播的基本概念 2.3.2 地麵波傳播 2.3.3 天波傳播 2.3.4 視距傳播 2.3.5 波導模傳播 2.4 坐標係及其變換 2.4.1 地球的形體 2.4.2 大地坐標係 2.4.3 空間坐標係統 2.4.4 空間直角坐標與大地坐標的關係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二部分 第3章 無綫電導航係統的誤差原理 3.1 無綫電導航係統測量誤差 3.1.1 無綫電導航測量誤差的基本概念 3.1.2 觀測精度的評定標準 3.1.3 觀測值函數的均方誤差 3.2 位置綫誤差 3.2.1 位置綫的基本概念 3.2.2 位置綫梯度 3.2.3 無綫電測嚮係統的位置綫 3.2.4 無綫電測距係統的位置綫 3.2.5 無綫電測距差係統的位置綫 3.3 定位誤差 3.3.1 定位誤差的基本概念 3.3.2 定位誤差的等概率誤差橢圓 3.3.3 均方誤差圓 3.4 工作區 3.4.1 工作區的基本概念 3.4.2 無綫電測嚮係統的工作區 3.4.3 無綫電測距係統的工作區 3.4.4 無綫電測距差係統的工作區 3.4.5 導航颱配置情況對測距差導航係統工作區的影響 3.4.6 測距差導航係統的覆蓋區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三部分 第4章 無綫電測嚮導航係統 4.1 測嚮定位原理 4.1.1 兩颱測嚮定位法 4.1.2 單颱測嚮定位法 4.1.3 歸航法 4.2 電波來嚮的測定方法 4.2.1 天綫的方嚮性 4.2.2 小值測嚮法 4.2.3 大值測嚮法 4.2.4 比較測嚮法 4.3 無綫電測嚮儀 4.3.1 測角係統組成 4.3.2 無綫電測角器的測角原理 4.3.3 陰極射綫管目測式無綫電測嚮儀 4.4 無綫電羅盤 4.4.1 係統簡介 4.4.2 機載無綫電自動定嚮儀 4.4.3 無方嚮無綫電信標 4.5 儀錶著陸係統(ILS) 4.5.1 係統簡介 4.5.2 下滑颱 4.5.3 航嚮颱 4.5.4 指點信標 4.5.5 儀錶著陸係統的優缺點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5章 無綫電脈衝測距導航係統 5.1 距離測量設備 5.1.1 係統特性 5.1.2 係統的構成與工作原理 5.2 頻率測距導航係統——無綫電高度錶 5.2.1 係統特性 5.2.2 係統測距原理 5.3 微波著陸係統 5.3.1 係統簡介 5.3.2 係統工作原理 5.3.3 係統信號格式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6章 無綫電相位測距導航係統 6.1 相位測距原理 6.2 伏爾係統 6.2.1 係統概述 6.2.2 係統工作原理 6.2.3 係統信號格式 6.3 塔康係統 6.3.1 概述 6.3.2 係統工作原理 6.3.3 係統信號格式 6.4 GPS係統 6.4.1 係統特點 6.4.2 係統組成 6.4.3 係統工作原理 6.4.4 係統信號格式 6.4.5 測量方法 6.5 北鬥衛星導航係統 6.5.1 係統概述 6.5.2 係統組成 6.5.3 係統應用 6.5.4 未來發展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7章 無綫電測距差導航係統 7.1 脈衝測距差導航係統 7.1.1 概述 7.1.2 脈衝測距差定位原理 7.1.3 發射颱的配置 7.1.4 位置綫雙值性的消除 7.1.5 主副颱信號的識彆 7.1.6 係統定位 7.2 相位測距差導航係統 7.2.1 概述 7.2.2 相位測距差原理 7.2.3 相位差測量係統中存在的問題 7.2.4 信號同步 7.2.5 信號區分 7.2.6 多值性的消除 7.2.7 巷識彆 7.3 脈衝-相位測距差定位原理 7.3.1 概述 7.3.2 脈衝-相位測距差原理 7.3.3 消除多值性的必要條件 7.4 羅蘭C係統 7.4.1 係統特點 7.4.2 係統組成 7.4.3 羅蘭C接收機 7.5 E羅蘭係統 7.5.1 國外羅蘭C的技術改造 7.5.2 羅蘭C現代化改造 7.5.3 衛星陸基增強係統的技術改造 7.5.4 對增強羅蘭的評估測試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四部分 第8章 羅蘭C係統的信號接收技術 8.1 信號設計 8.1.1 工作頻率的選擇 8.1.2 100kHz地波傳播特性對係統工作的影響 8.1.3 信號設計原則 8.1.4 單個信號設計分析 8.1.5 係統信號設計分析 8.2 相位編碼與相關檢測 8.2.1 相位編碼 8.2.2 相關檢測 8.2.3 多脈衝相位互補碼的基本概念 8.2.4 國際常用碼分析 8.3 自動搜索 8.3.1 基本概念 8.3.2 信號檢測問題 8.3.3 采樣脈衝的結構形式 8.3.4 搜索原理 8.3.5 算法驗證 8.4 天地波識彆 8.4.1 基本概念 8.4.2 傳統羅蘭C接收機中的天地波識彆方法 8.4.3 時間估計的經典理論 8.4.4 基於現代信號處理的天地波延遲估計技術 8.4.5 基於優化包絡相關的天地波延遲估計技術 8.4.6 基於時頻分析的天地波識彆方法 8.5 相位跟蹤 8.5.1 常用模擬跟蹤環路 8.5.2 相位跟蹤方法設計 8.5.3 算法驗證 8.6 周期識彆 8.6.1 基本概念 8.6.2 傳統的周期識彆方法 8.6.3 基於高斯平滑濾波的羅蘭C周期識彆新方法 8.7 距離差參量測量與定位 8.7.1 單颱鏈雙麯綫定位算法 8.7.2 非時基圓圓定位算法 8.7.3 多颱鏈雙麯綫定位算法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排版簡直是災難,油墨暈染得厲害,好幾頁的插圖邊緣模糊不清,根本看不齣電路圖的細節。我原本以為這是因為運輸過程中受潮瞭,但仔細翻閱下來發現,這似乎是印刷批次本身的問題。尤其是涉及到重要的波形圖和頻譜分析的章節,圖例和坐標軸的標簽模糊到需要用放大鏡纔能勉強辨認,這對於理解高深的理論知識來說簡直是緻命的障礙。更彆提書中的公式推導部分,很多數學符號的粗細不一緻,有的甚至被裁切瞭一部分,看得人心裏發毛。我猜想是不是齣版社為瞭趕進度,質檢環節形同虛設。對於需要對照原理圖進行實驗操作的讀者來說,這樣的印刷質量極大地增加瞭齣錯的概率和理解的難度。我不得不花費額外的時間去網上搜索清晰的參考圖,這完全打亂瞭我學習的節奏,實在讓人非常惱火。希望未來的再版能徹底解決這些低級錯誤,畢竟內容再好,如果載體本身都無法正常閱讀,那也失去瞭意義。
評分這本書的紙張質量和裝幀設計散發著一股濃濃的九十年代氣息,讓人聯想到圖書館裏那些被翻爛的老舊教材。內頁紙張泛黃且厚度不足,拿在手裏總感覺很容易被撕裂,而且散熱性極差,長時間閱讀下來,書本的溫度會明顯升高,握持感很不舒適。封麵設計更是毫無審美可言,那種老套的幾何圖形搭配土氣的配色方案,完全無法體現齣主題的前沿性和技術感。每次帶它去咖啡館學習,都感覺與其他現代化的技術書籍格格不入,讓人提不起精神。即便內容是硬道理,但如此落伍的外在包裝,也反映齣齣版方在産品細節和用戶體驗上的嚴重疏忽,似乎完全沒有考慮到現代讀者對閱讀體驗的期待,這實在是一種對知識載體的漠視。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邏輯混亂得讓人抓狂,仿佛作者是將不同時間點記錄下的筆記簡單地拼接在一起,缺乏一個貫穿始終的主綫結構。第一章還在談論基礎的電磁波傳播模型,突然間第二章就跳躍到瞭復雜的現代數字調製技術,中間沒有任何平滑的過渡或者必要的鋪墊。讀者需要不斷地在章節之間來迴翻閱,試圖拼湊齣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係。更奇怪的是,某些看似關鍵的定義和術語,直到全書快結束時纔被提及,而且給齣的解釋也含糊不清,讓人感覺像是在玩一個沒有地圖的尋寶遊戲。作者似乎假定讀者已經對該領域有非常深厚的背景知識,因此省去瞭大量解釋“為什麼”和“如何”的基礎性講解,使得初學者根本無從下手。這種“為專傢寫作”的姿態,完全忽視瞭教材應該具備的循序漸進的教學功能,讀起來極其費力,完全沒有流暢感可言。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嚴重失衡,給人一種“淺嘗輒止”的遺憾感。它似乎想包羅萬象,從早期的模擬係統到最新的軟件定義無綫電(SDR)技術都想觸及,結果就是每一個關鍵點都隻停留在瞭概念層麵,缺乏深入的數學推導和實際應用案例的支撐。比如,在介紹高效編碼技術時,隻是簡單地提到瞭其原理,但對於如何根據具體信道條件選擇最優編碼率的工程決策過程,書中卻避而不談。對於那些希望通過這本書來提升工程實踐能力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非常有限。它更像是一本麵嚮非專業人士的科普讀物,而非一本嚴謹的工程教材或參考手冊。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是什麼”有瞭一些模糊的印象,但對於“如何做”和“為什麼是這樣”卻依然茫然無知,非常不過癮。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翻譯質量低劣得令人發指,簡直像是機器直譯後連校對都沒有進行。裏麵充滿瞭大量生硬、晦澀的“中式英語”錶達,很多專業術語的中文翻譯都嚴重滯後於行業內的通用標準。例如,某些錶示“同步”的詞匯,竟然被翻譯成瞭非常古怪的、從未在任何權威資料中見過的錶述,這直接導緻我花瞭大量時間去猜測作者到底想錶達哪個標準的術語。更嚴重的是,在涉及到算法描述的部分,語句結構上的歧義性使得對指令集的理解産生瞭偏差。我甚至懷疑譯者是否真正理解瞭原文的深層含義,還是僅僅停留在詞匯層麵的對應。這種低水平的翻譯工作,不僅浪費瞭購買者的金錢,更重要的是,它嚴重汙染瞭學習過程,迫使我必須拿著原版教材(如果能找到的話)來對照核實,這完全失去瞭購買一本中文教材的初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