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科学家与科学 | 作者 | 刘秦 |
| 定价 | 25.00元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 ISBN | 9787514354652 | 出版日期 | 2017-0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科学家与科学》中,把哥白尼以前的去掉,增加了孟德尔、麦克斯韦、门捷列夫、伦琴、奥斯特瓦尔德、普朗克、玛丽.居里、卢瑟福、哈恩、魏格纳、玻尔、费米、杨振宁、沃森、袁隆平和霍金等科学家。其中袁隆平没有得诺贝尔奖,但他的三项的发现和利用发现提出的三系水稻杂交技术,对人类做出了的贡献。英国科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至今还没有得诺贝尔奖,但他开创性的研究,已经得到世人的认可。 |
| 作者简介 | |
| 刘秦,1936年生,内蒙古通辽人。笔名百里秦。1963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在总工会、科委、科协工作。曾任《金桥》杂志主编。在文艺、历史、经济等领域都发表过著述。编著出版过《科学家与发现》《发明家与发明》两书。擅长诗词艺术的研究探索,注重深入实际感悟人生。其作品以极为凝练的笔墨,烘托出极为深邃的意境和宽广的情韵,行文简洁犀利,想象奇特新颖:文字对仗工整,清娴淡雅幽香:语言质朴明达,刻画细致真切。——摘自《世界名人录》第十二卷424页1986年作者专程赴安庆考察收集陈独秀史料时写的《谒安庆陈功独秀墓》,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用句,都显示出其娴熟的艺术功力,创造性的实现了景致与情怀、现实与历史的和谐统一,自然而然的从多种角度折射出其馨香的品德和高洁的志向。扶今追昔,勇于创新,在创作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新的理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撰写了多首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精品诗作,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2000年写的《新时代》,不仅凸显了他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艺术把握,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作者在20世纪取得的创作业绩和向社会奉呈的代表性佳作,为有关部门和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提供了参考借鉴史料,为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 目录 | |
| 导言 尼古拉·哥白尼 (1473一1543) 伽利略·伽利莱 (1564—1642) 约翰内斯·开普勒 (1571一1630) 威廉·哈维 (1578一1657) 艾萨克·牛顿 (1642—1727) 亨利·卡文迪许 (1731一1810) 安东尼·罗伦·拉瓦锡 (1743一1794) 让·巴蒂斯特·拉马克 (1744一1829) 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 (1749一1827) 约翰·道尔顿 (1766一1844) 汉弗莱·戴维 (1778—1829) 迈克尔·法拉第 (1791一1867)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1809一1882) 路易·巴斯德 (1822—1895) 格雷戈尔·约翰·孟德尔 (1822—1884)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1831—1879) 德米特里·门捷列夫 (1834—1907) 威廉·伦琴 (1845一1923)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1853一1932) 马克斯·普朗克 (1858—1947) 玛丽·居里 (1867—1934) 恩纳斯特·卢瑟福 (1871—1937) 奥托·哈恩 (1879一1968)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879一1955)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1880一1930) 尼尔斯·玻尔 (1885—1962) 恩里科·费米 (1901一1954) 杨振宁 (1922一) 詹姆斯·杜威·沃森 (1928一) 袁隆平 (1930一) 斯蒂芬·威廉·霍金 (1942一)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科学家与科学》: 尼古拉·哥白尼 (1473—1543) 欧洲人称中世纪为黑暗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住的是茅舍,屋顶是草盖的,只有一个天窗通气;在小城市中,没有一条完好的街,下雨的时候,满街污泥;夜行没有街灯,走路的人用火把,或是用粗陋的灯笼。当时欧洲人安于这种状况,想的只是天堂;身上穿的毛衣满是尘垢,而所求的是灵魂的清洁;他们耕地用木犁,好的运输工具是牛车。他们不知道数学、地理、医药、天文,对于机械知识的认识也是肤浅的,只懂得杠杆、轮盘、滑车,没有人能够解释这些东西的原理。他们鄙视世俗的聪敏,认为是与上帝沟通的障碍。人类的头脑里,充满着无知和残暴。可怕的十字军的出现,使欧洲人有了一次惊醒,这时的人类就准备接受真理了。 传播真理的人出现了,他就是罗吉尔·培根。他对前人所做出的结论,从不盲目接受,他敢于追究每一件事的根源。科学使他被视为异端,把他投入到监狱。他虽然遭受到了这些挫折,但他却给人类留下了根据实验求得真理的原则。培根死后,他思想的光辉,被黑暗掩蔽了。世界还和他生前的世界一样,没有任何变化。然而,在二百年以后,尼古拉·哥白尼诞生了,他完成了哥白尼革命。德国思想家海因里希·海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哥白尼的研究。他说:“以前当人们把地球当作静止的东西,而让太阳绕着地球旋转的时候,天算总是不太准确的,这时哥白尼让太阳静止下来而让地球绕着太阳旋转了,于是看吧!现在一切都圆满地运行起来了。” 尼古拉·哥白尼,于1473年生于波兰维斯瓦河畔的托伦。十岁时,他父亲去世,被送到舅父伍卡斯大主教那里,舅父成了他的监护人。在中小学读书时,业余时间都埋头在他舅父的书房里,他对科学、文学、艺术都产生了兴趣。舅父伍卡斯常带他参加人文主义的聚会,开阔了他的眼界。十八岁他进了克拉科夫大学,接受天文学家的教育。但是,他的舅父出于实际的考虑,劝他把眼光从天上移到地下,不要选择天文学而选择医学作为他的终生职业。这样,他在克拉科夫大学获得了医生证书,然后,他请求舅父准许他到意大利留学,他舅父慨然应允了。但在他赴意大利之前,用一段时间学绘画,他说要把对那个国家美的具体印象带回来。 1496年哥白尼到了意大利,他先在波仑亚大学学习教会法,同时努力研究天文学。他不但学会了画大地的风景,也学会了画天上的星座。1499年,哥白尼应聘当了罗马大学的天文学教授,教的是托勒密的天文学。他精彩的讲授,远近知名的声誉,以及他一贯的好奇心,使他产生了对托勒密天文学深深的不满,通过研究托勒密的天文学,他认识到应当继续学习。于是第二年又回到波兰,得到教会的资助,秋天又到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学医,并进一步研究天文学。为了寻找支持他的太阳中心说观点的资料,他读遍了能够找到的各种文献。有一些文献的见解尽管当时被认为是离经叛道,但对哥白尼来说,却好比是夜航中的灯塔,照亮了他前进的方向。在1506年,他结束了在意大利十年的留学生活,动身回国。 哥白尼回国适逢首都克拉科夫教会宣告,天空将连续出现四次土星和木星“会合”的异象,并说这是上天对世人的一个严重警告。同时,谣言四起,说世上将出现一个先知,洪水和瘟疫将接踵而来,并将引起社会骚乱和国家的崩溃。在谣言的驱动下,有钱的人拼命寻欢作乐,穷苦民众向教会购买“赎罪卷”,弄得倾家荡产,闹得人心不安。这时,哥白尼和他的朋友们也在克拉科夫研究两星“会合”的问题,尽管哥白尼是纯真无瑕的正统教士,但他发现了教会的说法包含着数据的错误。他虽然繁忙,仍然坚持观测星象。观测的结果证明,教会根据他们奉行的托勒密天文理论推算的日期,与实际不符,而和哥白尼的推算却是相符的,“会合”比教会的推测提前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托勒密是2世纪时的天文学家,他继承并总结了古希腊哲学家所主张的,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结构观念,写成一部十三卷的《天文集》。托勒密的天文体系,把地球置于宇宙的中心,将太阳和诸星宿划到环绕地球运行的卫星地位。这个体系占统治地位已有一千五百年之久,大有永远统治下去的意味。因为当时有学问的人都说,这个体系建立在人们的感官的证据之上,所以万无一失。对于任何观测者来说,我们头上的天空显然是一个翻转过来的碗形,地球占据着这个碗的中心。从这个不言自明的事实出发,天文学家们认为,地球是固定在它自己的位置上的。太阳白天在地球上面运行,夜间在地球下面运行;而群星则白天在地球下面运行,夜间在地球上面运行。宇宙就是一个每二十四小时绕地球旋转一周的天体。 …… |
| 序言 | |
每次拿起一本新书,我都会先关注它的整体风格。这本书的定价和装帧,都给我一种“诚意之作”的感觉。我一直认为,科学的魅力在于它的探索性和创新性。那些在未知领域大胆前行的科学家们,他们的勇气和智慧,总是让我由衷地钦佩。我特别想了解那些在不同领域做出开创性贡献的科学家们,他们是如何打破思维定势,提出颠覆性理论的?有没有一些关于“灵感”如何产生的案例分析?我想知道,科学的进步,是否总是伴随着一些“意外”的发现,或者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观察?这本书的书名,似乎暗示了它会讲述科学家们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与科学发展之间的联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不同于教科书的视角,去展现科学研究的真实面貌,比如研究过程中的曲折、合作与竞争,甚至是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争论。我相信,了解这些,能让我们对科学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评分坦白说,我对于科学一直抱有一种既敬畏又有些距离感的心态。总觉得那些高深的理论、复杂的公式,似乎离我的生活很远。但这本书的标题“科学家与科学”给了我一种亲切感,仿佛它不是一本冰冷的学术著作,而是要讲述有血有肉的故事。我期待能在这本书里读到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他们是如何从普通人成长为改变世界的大师的?他们是如何在面对无数质疑和失败时,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些经典的画面,比如爱因斯坦在黑板前沉思,比如居里夫人冒着生命危险做实验,这些场景总让我觉得,科学不仅仅是头脑风暴,更是意志与毅力的较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科学家们的生活细节,他们的性格特点,他们的情感世界,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塑造了他们的科学成就。也许,通过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我能对科学有一个更立体、更人性化的认识,不再觉得它遥不可及。我也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科学精神的阐述,比如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开放包容等等,这些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都可能提供宝贵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字间距适中,阅读起来不会感到拥挤。我一直认为,科学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它不断挑战我们的认知边界,拓展我们的视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科学的理解更上一层楼,不仅仅是记住一些科学事实,而是能够理解科学是如何运作的,科学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我尤其对那些跨学科的研究和发现很感兴趣,比如物理学与生物学的交叉,或者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这些领域往往能产生最令人兴奋的突破。我希望这本书能介绍一些这样的例子,展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促进。我也希望书中能探讨一下科学的社会影响,比如科学技术是如何改变人类社会结构的,或者科学伦理问题在今天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话题。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让我对科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并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我的,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点缀着一些抽象的星辰和几何图形,让我想到了宇宙的浩瀚与科学探索的神秘感。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很好,不是那种廉价的滑腻,而是带着一丝微磨砂的质感,翻阅起来很舒服。书的整体感觉非常“知识感”,让人觉得里面承载着不少干货,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那些将宏大理论与人类个体命运联系起来的叙事很感兴趣,总觉得科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精确性,更在于它如何影响了我们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这本书的书名就给我一种这样的预期,它可能不仅仅是介绍科学知识,更是要探讨科学背后的人文关怀,或者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与思考。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科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发现,以及这些发现如何一步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有时候,了解一个科学概念的诞生过程,比直接学习这个概念本身更能激发我的好奇心,因为这其中包含了无数的试错、灵感迸发和不懈努力。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信息,比如书号,让我觉得它是有一定学术背景的。我一直认为,那些经过严谨考证和精心编排的书籍,往往能提供更可靠的信息和更深入的洞察。我本身对科学的兴趣,更多地体现在那些改变了我们认知方式的理论和发现上。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如何统一了天体运动和地面运动?达尔文的进化论如何颠覆了我们对生命起源的看法?这些“大事件”式的科学突破,总是让我觉得振奋不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清晰易懂的方式,为我梳理这些重要的科学里程碑,并解释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深远影响。同时,我也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科学方法论的讨论?比如,科学是如何形成理论的?如何验证理论?科学的边界在哪里?这些问题,对于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如何培养科学思维,都至关重要。我不太喜欢那种堆砌大量专业术语的书籍,而是更倾向于那些能够将复杂的概念讲得生动有趣,并且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