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丁香——中国的外来植物 香料 9787553507026 姚欢远-RT

舌尖上的丁香——中国的外来植物 香料 9787553507026 姚欢远-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欢远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香料
  • 中国植物
  • 外来植物
  • 丁香
  • 饮食文化
  • 植物志
  • 姚欢远
  • 科普
  • 园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ISBN:9787553507026
商品编码:2976508562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舌尖上的丁香——中国的外来植物 香料

定价:38.00元

作者:姚欢远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535070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舌尖上的丁香——中国的外来植物?香料》属于“中国的外来植物”系列彩色丛书。旨在介绍中国引进的各种外来植物的文化涵义,以文化科普教育为特色,文图并茂,生动有趣。

内容提要


今天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许多植物香料,并非中国本土所产,而是由早期的中西文明交流使者跨国越洋移植而来的,比如丁香、胡椒、罗勒等。《舌尖上的丁香——中国的外来植物?香料》生动地记述了中外交流史上外来植物香料传入中国并被一步步接受的历史,详细讲述了这些外来植物的命名来历、推广种植、本土改良的过程。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作为香料的外来植物进入中国的历史,也能感受到绵延不绝的中国香文化。

目录


001 / 序
001 / 安息香
006 / 八角
010 / 百里香
014 / 玻璃苣
017 / 薄荷
022 / 沉香
026 / 丁香
030 / 番红花
034 / 梵尼兰
038 / 佛手柑
042 / 旱金莲
045 / 胡椒
051 / 茴香
055 / 藿香
058 / 姜黄
063 / 咖喱
068 /苦橙花
072 / 辣椒
076 / 罗勒
080 / 迷迭香
084 / 没药
087 / 柠檬马鞭草
090 / 牛至
093 / 欧芹
097 / 肉豆蔻
101 / 肉桂
106 / 乳香
110 / 莳萝
113 / 鼠尾草
118 / 酸角树
121 / 泰国柠檬
123 / 檀香
128 / 西洋接骨木
131 / 香茅
134 / 香桃木
137 / 熏衣草
141 / 芫荽
145 / 月桂
149 / 芝麻
153 / 孜然

作者介绍


姚欢远,男,毕业于复旦大学软件专业。现任图书编辑。著有《动物中的中国文化》一书,参与《中华探名典》的编写。

文摘


序言



好的,为您撰写一本完全不涉及《舌尖上的丁香——中国的外来植物 香料》一书内容的图书简介。 --- 《烟云过眼:徽州古戏台的兴衰与嬗变》 作者:陈 泽 宇 ISBN:978-7-5302-1887-9 出版社:江南文化研究社 定价:128.00 元 一、 煌煌遗韵:徽州戏台的“一庙一戏”传奇 徽州,这片被群山环绕的土地,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文化生态闻名遐迩。在这片土地上,宗族社群的凝聚力与民间信仰的虔诚度,共同催生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建筑艺术——徽州古戏台。它们不仅是祭祀神灵、酬谢祖先的场所,更是乡邻聚会、文化娱乐的核心载体。 本书并非泛泛而谈徽州建筑史,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戏台的“功能性”与“象征性”的交织。作者陈泽宇,一位深耕徽州民俗建筑田野调查近三十载的学者,以其严谨的考据和细腻的笔触,揭示了徽州戏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身份变迁。 核心洞察一:庙宇中的“舞台即祭坛”。 徽州戏台的布局,往往直接映照着儒释道的思想冲突与融合。它们常建于祠堂、文庙或特定的神庙之中,其结构(如顶部的藻井、侧面的楹联)无不蕴含着复杂的礼仪规制。本书详尽分析了“正厅-戏台-天井”这一经典布局中,戏台如何成为连接“人神共语”的媒介。我们深入探访了黟县宏村的承志堂戏台、歙县许村大宅的戏台,通过测绘图和实地照片,还原了它们在祭祀仪式中的原始使用情景。 核心洞察二:宗族权力的可视化表达。 戏台的规模、用料的考究程度,直接反映了修建该戏台的宗族在当地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同于江南其他地区的戏台,徽州戏台的“戏”常常与“宗族荣誉”挂钩。当宗族在外部发生冲突或需要彰显凝聚力时,一场盛大的戏曲演出,便成为一场无声的“权力展示”。作者通过对清末民初的族谱记载和地方志的梳理,揭示了戏台背后的经济博弈。 二、 锣鼓喧天:徽剧的腔调与“变脸”的审美 戏台的灵魂在于戏曲。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舞台从建筑学的视角解放出来,转入到声光舞台的艺术分析。徽州是徽剧的发源地之一,徽剧的衰落与戏台的闲置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陈泽宇教授并非传统戏曲史学家,他关注的是“戏台如何塑造了徽剧的表演形态”,以及“当外来剧种(如京剧)进入徽州后,戏台的物理空间如何制约或革新了舞台艺术”。 细致入微的分析对象: 舞台的“深度”限制: 徽州戏台多为浅面型,这对需要大量走位和布景的晚期剧目提出了挑战。书中对比了不同朝代戏台平面图的演变,解释了为何徽剧的程式化表演在早期更具优势。 声学环境的秘密: 祠堂戏台通常依山而建或封闭性极强,其独特的声学效果如何影响了演员的气息运用与腔调的转折?本书邀请了声学工程师对三处典型戏台进行了实地声学测试,揭示了其“自然扩音”的奥秘。 从“酬神”到“看戏”: 随着社会变迁,戏台的功能逐渐从单纯的“酬神敬祖”向“民间娱乐”转移。作者记录了二十世纪中叶,普通民众在戏台下的观看姿态、票价的记录,以及对“禁戏”和“堂会戏”的社会学解读,展现了民间文化生命力的韧性。 三、 寂静的角落:现代化冲击下的结构性困境 进入二十世纪后半叶,随着社会结构和娱乐方式的巨变,徽州古戏台的命运急转直下。它们开始失去原有的核心功能,步入了漫长的“沉寂期”。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对“逝去辉煌”的浪漫化缅怀,而是冷静地分析了这种“结构性衰败”的内在原因: 1. 宗族结构的瓦解: 戏台的维护和使用权依附于强大的宗族体系。当宗族影响力减弱,戏台便失去了经济和行政上的支撑,成为无人问津的“孤岛”。 2. 材料的腐朽与人为破坏: 缺乏持续的修缮导致木构件的自然损耗,加上特定历史时期的无谓损毁,使得大量戏台结构安全受到威胁。作者提供了珍贵的照片对比,展示了数十年间一座戏台从雕梁画栋到危房的蜕变过程。 3. 旅游化开发的双刃剑: 近年来,随着徽州文化遗产保护热潮兴起,大量戏台被纳入旅游景点。书中批判性地探讨了过度修复、商业化改造(如安装现代灯光音响,改变原有结构)对戏台历史真实性和文化语境造成的不可逆伤害。 四、 田野档案与修复蓝图 本书的每一章节都配有大量一手资料:清代戏台设计图残片、民国时期戏班的演出海报、当代修复专家的访谈记录。 特色附录: 徽州戏台保护与活化案例精选(12例): 详细记录了成功(或失败)的保护案例,包括修缮技术、资金来源和社区参与模式。 徽州戏台建筑术语图解: 帮助读者理解“角柱”、“雀替”、“吞斗”等专业词汇的结构意义。 关键历史文献摘录: 节选自清代地方志中关于戏台修建、戏班来访的记载。 《烟云过眼:徽州古戏台的兴衰与嬗变》是一部集建筑史学、民俗学、社会变迁史于一体的深度力作。它邀请读者穿越时空,不仅去欣赏这些精美的木构艺术,更去理解它们如何作为历史的缩影,承载了一个地域社会由盛转衰的复杂脉络。当你站在一座古老的戏台下,听不见锣鼓声,你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来自时间深处的共鸣。 目标读者: 建筑史爱好者、民俗文化研究者、区域历史学者、对徽州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关于食物的“前世今生”的故事深感兴趣。我们每天吃的,穿的,用的,背后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尤其是香料,它们不仅是味觉的魔术师,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贸易、战争、文化交流的无数信息。《舌尖上的丁香——中国的外来植物 香料》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丁香,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异域情调,而“舌尖上的”则直接点明了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描绘那些曾经远道而来的香料,它们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根、繁衍,并最终深深融入我们的饮食文化之中的。是像某些香料一样,从最初的珍贵药材,逐渐成为家家户户的调味品?还是像某些香料,至今仍然带着几分神秘的色彩,只在特定的场合或菜肴中出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部生动的纪录片,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探寻这些香料的起源,了解它们在中国传播的足迹,以及它们如何巧妙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烹饪习惯和味觉偏好。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香料的认识,更是对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的解读。

评分

我是个对美食充满热情的人,但这份热情不仅仅停留在品尝本身,更在于追溯食物的源头和演变。当我在书店偶然看到《舌尖上的丁香——中国的外来植物 香料》时,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究欲。这本书的名字就自带一种诗意和神秘感,“舌尖上的丁香”——光是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遥远国度香料的无限遐想。我知道,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其中也吸收了大量外来元素,尤其是各种香料,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味蕾体验。这本书,我想一定是一本关于这些“外来客”在中国落地生根、融入本土饮食的生动记述。它会讲述那些香料是如何穿越重洋,跨越山川,最终来到中国人的餐桌上的吗?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又经历了怎样的“本土化”过程?是像辣椒一样,在中国发扬光大,甚至成为某些地区饮食的代表;还是像一些比较小众的香料,至今仍然保持着一丝神秘的异域风情?我非常想了解,那些曾经只存在于贵族餐桌上的香料,是如何一步步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我们日常烹饪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揭示更多关于中国饮食文化“海纳百川”的秘密。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食物深处的奥秘充满了好奇。很多时候,我们品尝到的美味,背后都蕴含着一段漫长而曲折的故事。尤其是那些在我们餐桌上已经司空见惯的香料,它们并非自古就有,而是经过了漫长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传播才得以来到中国的。这本书的名字《舌尖上的丁香——中国的外来植物 香料》就深深吸引了我。它不仅仅是关于植物的介绍,更暗示着一段关于“外来”与“本土”的对话。我很好奇,那些我们熟悉的香料,比如胡椒、花椒(虽然花椒是本土的,但它的普及和多样化肯定也受到外来香料的影响),它们是如何从遥远的土地来到中国,又是如何在中国被接受、被改良,最终成为我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的?这本书会不会讲述一些关于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香料贸易的传奇故事?那些古代的商人们,又是怀揣着怎样的梦想和勇气,将这些异域的珍宝带回故土?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几种在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香料,比如辣椒,它在中国大地的广泛种植和多样化的烹饪方法,绝对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史诗。读这本书,我希望能够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的味觉记忆,并从中体会到文化碰撞与融合的魅力。

评分

第一眼看到《舌尖上的丁香——中国的外来植物 香料》,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一幅画面:那些曾经只存在于遥远国度的奇妙香料,如何跨越山海,落地生根,最终融入了我们日常的饮食文化中。我常常好奇,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餐桌味道,例如那点缀着诱人色泽的咖喱,那带来辛辣刺激的辣椒,或是那馥郁芬芳的香草,它们的身世究竟如何?它们是如何来到中国的?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才成为我们烹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似乎就是为解开这些谜团而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的百科,更像是一部流动的历史画卷,描绘了香料的迁徙之路,以及它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与本土文化交融的精彩故事。读着书名,我仿佛能闻到丁香独特的清香,那是一种混合着东方神秘与西方情调的奇异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关于食材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了解它们如何改变了中国的饮食版图,也或许,能从中发现一些我从未尝试过的,却又充满异域风情的烹饪灵感。这不仅是对美食的探索,更是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深刻洞察。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世界美食充满好奇的探索者,我常常在想,那些让我们唇齿留香的奇妙味道,究竟是如何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最终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的?《舌尖上的丁香——中国的外来植物 香料》这本书的书名,就如同一个充满魅力的邀请函,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我知道,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但也正是这种开放和包容,使得它能够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华,并将其转化为独具特色的中国味道。而香料,无疑是这场文化融合中最活跃的使者之一。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那些曾经漂洋过海、翻山越岭的香料们的“中国故事”。它们是如何被发现、被引进的?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和演化?书中是否会讲述一些关于古代丝绸之路、海上贸易的生动细节,描述那些商人们如何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旅途中,为中国带来了这些宝贵的味觉财富?我尤其好奇,那些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香料,比如曾经被视为稀有药材的胡椒,是如何在中国普及开来的?或者,那些在西方料理中常见的香草,在中国又演变出了怎样的独特用法?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扇通往中国饮食文化深层奥秘的窗口,也是一次对味觉历史的精彩回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