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计算技术基础
定价:60.00元
作者:李修建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1180896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光计算技术基础》从光计算的物理实现角度进行体系和结构设计,体系上涵盖了光学运算单元、光交换及光互连、光学存储、光学缓存及同步的硬件构成等较完整的光计算研究领域。本书内容不仅包含了传统的光学元件和系统分析,还包含了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理论及技术,以及已经被证明将是光计算机核心构成的光互连系统和三维光学存储与调制元件,并加入了更具有前沿性的光学缓存及同步器件等新型光信息传输与处理技术及器件。本书由李修建、贾辉等编著。
内容提要
《光计算技术基础》可供计算机科学、物理学、材料科学、自动化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研究生、本科生进行研究和教学参考。本书由李修建、贾辉等编著。
目录
章 光计算技术概述
1.1 计算发展史及发展趋势
1.1.1 原始计算时代
1.1.2 手工计算时代
1.1.3 机械和机电计算时代
1.1.4 电子计算时代
1.1.5 超级并行计算机现状及其发展
1.1.6 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展望
1.2 光计算概念及涵义
1.2.1 光学基本数字运算操作
1.2.2 光计算机系统结构基本模型
1.3 光学计算处理基础
1.3.1 全息光栅
1.3.2 光学傅里叶变换
1.3.3 阿贝成像原理与空间滤波
1.3.4 光学相关器
1.3.5 光学数字处理
参考文献
第2章 半导体多量子阱光电子逻辑器件
2.1 半导体多量子阱基本原理
2.1.1 微纳材料与量子局限效应
2.1.2 半导体多量子阱与自电光效应
2.2 自电光效应器件基本原理与特性
2.2.1 如何实现自电光效应
2.2.2 二极管偏置自电光效应器件实现双稳态
2.2.3 对称自电光效应器件
2.2.4 对称自电光效应器件实现逻辑运算
2.3 多量子阱调制器的优化及特性
2.3.1 反射型调制器
2.3.2 非对称F-P反射型调制器
2.3.3 多量子阱调制器性能
2.4 面阵集成自电光效应阵列器件
2.4.1 多量子阱调制器和电子电路的集成-灵巧像素
2.4.2 多量子阱空间光调制器
2.5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3章 光计算中的微型光源
3.1 概述
3.2 侧面发射光电子器件
3.2.1 LED与LD
3.2.2 功能光互连与半导体光源的发展
3.3 LED及LD模式垂直表面发射光源的结构及原理
3.3.1 LED模式垂直表面发射光源结构和功能特点
3.3.2 LD模式垂直表面发射光源初步
3.3.3 垂直表面发射光源的集成
3.4 VCSELs激光器
3.4.1 VCSELs的结构
3.4.2 VCSELs特性
3.4.3 VCSELs的优化设计
3.4.4 VCSELs的进展及趋势
3.5 微型激光器的应用
3.5.1 光学逻辑器件
3.5.2 串行一并行数据转换
3.5.3 并行光数据连接
3.6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4章 微光学与衍射光学元件
4.1 引言
4.2 微光学元件设计
4.2.1 几何光学设计
4.2.2 设计的标量分析
4.2.3 设计的矢量分析
4.3 微光学元件的加工技术
4.3.1 离子交换制备技术
4.3.2 利用相位掩膜的模拟光刻蚀技术
4.3.3 电子東纳米光刻制造技术
4.4 平面微透镜阵列及其应用
4.4.1 膨胀结构的平面微透镜
4.4.2 微透镜阵列应用
4.5 衍射光学元件的理论基础
4.5.1 线性闪耀光栅
4.5.2 衍射透镜
4.5.3 衍射效率
4.6 二元光学元件
4.6.1 二元光学元件的设计
4.6.2 二元光学元件的制作
4.6.3 二元光学元件的应用
4.7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5章 光学存储器件
5.1 概述
5.2 双光子吸收原理及其应用
5.2.1 双光子过程
5.2.2 利用双光子过程进行3D读写
5.3 光折变效应及空间光调制器
5.3.1 光折变效应及光折变晶体
5.3.2 光折变光寻址空间光调制器
5.3.3 光折变空间光调制器的图像操作
5.4 光学全息存储
5.4.1 光学全息存储概述
5.4.2 光学体全息存储
5.5 近场光学存储
5.5.1 超分辨近场结构光存储概述
5.5.2 超分辨存储实现的基本原理
5.5.3 超分辨掩膜的近场光学特性
5.6 光学存储器件展望
参考文献
第6章 并行光互连
6.1 概述
6.2 光交换与光互连网络初步
6.2.1 光交换技术简介
6.2.2 光互连网络技术简介
6.3 全混洗变换的基本理论与分析
6.3.1 PS变换的基本理论
6.3.2 二维全混洗变换的理论
6.3.3 PS及FPS变换的实现方法
6.4 微光学元件实现全混洗变换
6.4.1 微闪耀光栅阵列实现左混洗变换
6.4.2 微闪耀光栅实现RPS和IPS混洗变换
6.4.3 微闪耀光栅面阵实现二维全混洗变换
6.5 采用微光学元件的光互连模块
6.5.1 微光学元件在Omega光互连网络中的应用设计
6.5.2 利用微光学元件设计全交叉光网络模块
6.5.3 利用微光学元件构建二維榕树网络
6.5.4 微闪耀光栅解复用器与分束器设计
6.6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7章 光缓存与全光同步技术前沿
7.1 概述
7.2 基于慢光原理的光学缓存与同步
7.2.1 慢光基本原理
7.2.2 慢光技术介绍
7.3 光缓存与同步技术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的介绍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并非空谈理论,而是紧密围绕当前工业界和科研领域的热点,例如高速数据传输、新型存储介质的架构探索,以及某些前沿传感器的设计思路。书中详尽地剖析了几个标志性的实验设置,不仅仅是展示了最终结果,更令人称道的是对实验误差、系统优化瓶颈的坦诚讨论。这种“展示成功,也揭示挑战”的写作风格,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实用价值。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特定调制技术效率对比的那几页,图表制作精良,数据直观,能够立刻帮助读者判断不同方案的取舍依据,这比单纯背诵性能参数要有效率得多。
评分我不得不提一下书中对理论背景的铺陈,它没有急于抛出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高深概念,而是采取了一种极为渐进式的引入方式。初学者可能会感到有些讶异,因为它似乎花了不少篇幅在回顾经典光学原理和信息论的基础知识,但随着阅读深入,我才恍然大悟,正是这些看似“基础”的铺垫,构建了一个坚不可摧的知识地基。作者巧妙地将这些传统领域的知识与现代的计算需求进行了无缝对接,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伴随着清晰的物理意义阐释,绝非简单地罗列数学表达式。这种“追根溯源”的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跨学科知识的吸收门槛,让那些习惯了纯电子工程思维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光子学视角下的逻辑演进,确保了理解的深度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概念的记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充满了匠心,厚实的封面泛着低调的哑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立刻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知识分量。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触感温润,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大段的公式推导和复杂的图表,也毫无模糊不清之感。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留白恰到好处,使得阅读体验极为舒适,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书脊的锁线工艺一看就是精心制作,预示着它能经受住反复翻阅的考验,不是那种读一两次就束之高阁的“快消品”。从第一页翻开,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团队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对于一本涉及前沿技术领域的专业书籍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加分项,它传递出一种尊重读者的专业态度,让人对接下来要深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我觉得体现在其对未来技术趋势的深刻洞察力上。它在收尾部分或是在某些章节的展望部分,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当前主流技术的复述,而是大胆地提出了几条极具启发性的研究方向和潜在的范式转移。这些展望部分,虽然目前可能尚未完全实现商业化或在实验室阶段,但它们为有志于从事该领域深入研究的年轻学者提供了绝佳的“选题库”和思考的起点。这些前瞻性的内容,超越了一本合格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份为未来十年指路的“航海图”。它促使读者不仅仅满足于掌握已知,更要思考如何去创造未知,这份对创新的驱动力,是任何一本只记录现有知识的书籍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个人特色,夹杂着一种严谨的学术幽默感,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阐述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比如在解释某个非线性光学效应时,他用了个非常贴切的比喻,瞬间将抽象的物理现象具象化了。在行文组织上,逻辑跳跃性控制得极好,即便是跨章节阅读,也能很快找到上下文的关联点。对于一些关键术语的定义,书中总是会用不同的角度进行反复强调和确认,确保读者不会因为一时的疏忽而迷失方向。这种亦师亦友的叙述口吻,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让人感觉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辅导,而不是面对一本冷冰冰的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