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电子工程师:元器件与技术 |
| 作者: | |
| 定价: | 99.0 |
| 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6-06-01 |
| ISBN: | 9787115421548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一本电子学方面的实际作指南,这些知识大多需要多年的工作实践才能从中总结出来。本书的每章将就特定的主题进行讨论,以便读者理清脉络,迅速找到问题的答案。比如,如何阅读电子元件的数据表,如何决定微控制器的接口管脚上能连接多少个元件,如何装配各种型号的连接器,如何降低信号接口电路上的噪声和干扰,如何决定模拟-数字转换器的分辨率,不同型号的串口和网络接口是怎样工作的,以及怎样使用开源工具进行电路图绘制和PCB布局,等等。 |
| 目录 | |
第1章 运动的电子 1 1.1 原子和电子 1 1.2 电荷和电流 2 1.3 基本电路中的电流 3 1.4 欧姆定律 5 1.5 功率 6 1.6 电阻 6 1.7 示例:制造分压器 7 1.8 总结 8 第2章 紧固件和黏合剂 9 2.1 螺钉和螺栓 9 2.1.1 螺钉和螺栓的尺 10 2.1.2 螺丝的类型 11 2.1.3 螺钉螺栓头型 12 2.1.4 选择螺钉和螺栓 13 2.1.5 垫圈 14 2.1.6 自攻丝螺钉 15 2.2 铆钉 16 2.3 黏合剂和黏合 16 2.3.1 胶、环氧树脂和溶剂 17 2.3.2 木材和纸材的黏合 17 2.3.3 塑料的黏合 18 2.3.4 金属的黏合 18 2.3.5 特殊用途的黏合剂 19 2.4 总结 19 第3章 工具 20 3.1 螺丝 20 3.2 钳子 21 3.3 剪线钳 21 3.4 剥线钳 22 3.5 压接工具 22 3.6 套筒扳手和六角扳手 23 3.7 夹子 24 3.8 虎头钳 25 3.9 旋转工具 26 3.10 磨床 27 3.11 电钻 27 3.12 钻头 28 3.13 丝锥和板牙 29 3.14 小手锯 29 3.15 小型电锯 29 3.16 专业金属加工工具 30 3.17 镊子 31 3.18 焊接工具 31 3.19 放大镜和显微镜 32 3.20 工作区 33 3.21 总结 34 第4章 工具使用方法 35 4.1 紧固件的使用 35 4.1.1 螺丝的类型和尺 35 4.1.2 自攻丝螺钉 37 4.1.3 六角凹头紧固件和六角扳手 37 4.1.4 六角头紧固件和套筒扳手 39 4.1.5 可调扳手 40 4.1.6 扳手 41 4.1.7 铆钉 42 4.1.8 处理顽固的紧固件 44 4.2 焊接和拆焊 45 4.2.1 焊料的种类 45 4.2.2 焊接技术 46 4.2.3 导线和通孔元件的拆焊 50 4.2.4 表面组装焊接 51 4.2.5 表面组装拆焊 53 4.3 切割 53 4.3.1 棒料和条料 53 4.3.2 片料 55 4.4 钻孔 56 4.4.1 挑选钻头尺 56 4.4.2 钻进速度 58 4.4.3 薄片料钻孔 58 4.4.4 润滑剂 59 4.4.5 冲压孔和导孔 60 4.4.6 使用阶梯钻头 60 4.4.7 钻孔时的常见问题 60 4.4.8 丝锥和板牙 61 4.5 改造切割 65 4.5.1 珠宝手锯 65 4.5.2 旋转工具 65 4.6 总结 67 第5章 电源 68 5.1 电池 68 5.1.1 电池的封装 68 5.1.2 原电池 69 5.1.3 蓄电池 71 5.1.4 小型纽扣电池 72 5.1.5 电池储存注意事项 73 5.1.6 电池的使用 74 5.1.7 电池电路 75 5.1.8 电池的选择 76 5.2 供电技术 77 5.2.1 壁插式直流电源 78 5.2.2 工作台直流电源 79 5.2.3 模块化和内嵌式直流电源 79 5.3 光电电源 80 5.4 保险丝和断路器 81 5.4.1 保险丝 82 5.4.2 断路器 83 5.5 总结 83 第6章 开关 85 6.1 单开关,多电路 85 6.2 开关的类型 86 6.2.1 拨动开关 87 6.2.2 摇杆开关 87 6.2.3 滑动开关 88 6.2.4 旋转开关 88 6.2.5 按钮开关 89 6.2.6 快动开关 89 6.3 滑动开关和旋转开关电路 89 6.4 开关选择标准 90 6.5 开关使用警告 91 6.6 总结 91 第7章 连接器和接线 92 7.1 导线和电缆 92 7.1.1 导线尺 93 7.1.2 绝缘 94 |
| 编辑 | |
为了能够制作出一些有趣的电子器件,或创造性地改进已有器件,需要了解多少电子学知识呢?如果没有电子学基础,但是想自己动手制作电子设备,如何入手呢? 本书正是为有以上需求的读者准备的,介绍了电子元器件、技术和工具的方方面面,而这些知识通常需要多年经验积累才能得到。即使是使用过电子产品或具有电子学理论背景的读者,也能在本书中受益匪浅。 通过本书,你将学到: 阅读并理解电子元器件的数据表; 电子学中常用的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确定微控制器接口管脚上连接的元件数量; 选择合适的电源、开关、模拟和数字集成电路; 挑选和装配各种类型的连接器; 不同型号的串行端口和网络接口的工作原理; 使用开源工具绘制电路图和PCB布局; 测试和封装。 |
| 媒体评论 | |
| “信息多,内容新……是目前市场上数一数二的通识电子学参考书。”——Amazon读者评论 |
总的来说,这本书未能抓住“元器件与技术”这个主题的核心精髓。一个电子工程师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某个元器件叫什么名字,更重要的是理解在特定工作环境下,该元器件的行为边界在哪里,以及当它失效或性能下降时,系统会如何表现。例如,在讨论传感器接口时,如何选择合适的缓冲器和滤波器来处理微弱信号,抑制环境噪声,这才是“技术”的体现。我期待看到关于噪声分析、失真度计算,以及如何设计一个健壮的信号链的深入讨论。这本书似乎更热衷于描述元器件的“功能”而不是它们的“极限”。当我在设计一个高精度、低功耗的系统时,我需要的是那些关于阈值电压的微小变化、功耗的纳瓦级优化、以及寿命预测模型的信息,而这些,在这本书里几乎是找不到的。它提供的是一个“是什么”的清单,而非一个“如何做”的蓝图,这对于追求卓越性能的工程师而言,价值实在有限。
评分这本《电子工程师:元器件与技术》的标题着实吸引了我,因为我对电子工程领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构成现代电子设备基石的基础元器件。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时,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与我预期不符的“空洞感”。我原本期待能看到对各种电容、电阻、电感以及更复杂的半导体器件——比如MOSFET、IGBT的工作原理、选型指南和实际应用案例的深入剖析。我希望书中能详尽地介绍不同封装(如SMD与通孔)、不同工艺(如薄膜电阻与绕线电阻)之间的性能差异,以及如何在复杂的电路设计中根据功耗、频率响应和温度漂移做出最优选择。但这本书似乎避开了这些硬核的工程细节,更多地停留在非常表层的介绍上,让人觉得像是在阅读一本面向初学者的、甚至有些过时的概述手册。对于一个已经具备一定电子学基础的工程师来说,这些信息几乎没有提供任何增值价值,更别提那些涉及新材料、新技术的深入讨论,比如GaN或SiC器件的最新发展趋势,这些在当前的电子行业中至关重要。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平淡,像是在浏览一本电子元件的“目录”而非“教科书”。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走进一个装修华丽但内部空无一物的展览馆。我本指望能够深入理解那些推动现代电子技术进步的关键“技术”层面,比如高频电路设计中的阻抗匹配技巧、电源管理IC(PMIC)的拓扑结构选择,或是微控制器(MCU)的外设驱动优化策略。电子工程师的工作核心,很大程度上在于解决复杂系统的集成与优化问题,这需要对信号完整性(SI)和电源完整性(PI)有深刻的理解。我期望书中能提供实用的仿真工具(如SPICE模型的高级应用)的指导,或者至少是关于如何通过设计布局来规避电磁干扰(EMI)问题的详细案例分析。然而,此书在这些“技术”的阐述上显得极为肤浅和抽象,仿佛在描述一种理想化的、不存在于真实噪声环境中的电路模型。它没有教会我如何去“调试”一个实际的PCB板,也没有展示如何在面对实际生产中的良率问题时,从元器件层面进行追溯和改进。这种缺乏实践深度和前沿技术视野的叙述,让这本书在专业领域内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
评分这书的文风和编排方式也让人感到困惑。如果目标读者是刚入行的工程师,那么内容应该以清晰、模块化的方式呈现,每章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随堂练习或思考题来巩固理解。如果目标读者是资深专家,那么它应该专注于探讨行业标准的变化、最新规范的解读,以及跨学科的集成趋势,比如软件定义无线电(SDR)中的前端设计挑战。遗憾的是,这本书似乎卡在了一个中间地带,文字处理得略显啰嗦,缺乏学术论文的精确性,又没有工程手册的直观性。图表的质量普遍不高,很多关键的波形图或规格曲线看起来像是直接从老旧的资料中复制而来,缺乏必要的注释和现代化的标注。这种缺乏投入和专业打磨的感觉,让读者很难对其内容产生足够的信任感,特别是在处理涉及安全或高可靠性的应用时,工程师对资料的严谨性要求是极高的。我希望看到的是一本经过现代编辑和校对流程精心打磨的作品,而不是一本内容陈旧、视觉体验欠佳的资料汇编。
评分对我而言,一本优秀的工程参考书必须具备清晰的逻辑结构和高度的可操作性。我希望《电子工程师:元器件与技术》能够提供一套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路径。比如,如果它探讨了电感器的饱和电流和直流电阻(DCR)的关系,我希望紧接着能看到不同铁氧体磁芯材料在特定频率下的磁导率曲线,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参数来选择最适合滤波或开关电源应用的电感。书中若是涉及了电容器的等效串联电阻(ESR)和等效串联电感(ESL),我更希望看到它们在不同温度和老化条件下性能衰减的模型,以及如何使用特定类型的MLCC(多层陶瓷电容器)来应对高频去耦的挑战。但这本书似乎只是罗列了概念,却未能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编织成一张严谨的、可用于设计决策的知识网络。我读完后,感觉自己仍然需要回到数据手册和更专业的文献中去寻找那些真正能指导我解决工程难题的具体数值和设计规范。这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导论”,而不是一本“工程师”级别的参考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