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技术(第2版)

现代交换技术(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军,李传森 著
图书标签:
  • 交换机
  • 以太网
  • 数据通信
  • 网络技术
  • 交换技术
  • 网络工程
  • 通信工程
  • TCP/IP
  • 网络协议
  • 现代交换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爱读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88897
商品编码:2977146894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交换技术(第2版)

定价:36.00元

作者:姚军,李传森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3011888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现代交换技术》按照先介绍各种技术,然后再介绍信令与协议,后阐述应用各种交换技术的通信网络的顺序进行组织编排,突出各种交换技术的特点及应用。重点介绍各种程控交换技术、数据交换技术、软交换技术及相关的信令与协议,简要介绍光交换技术及其在通信网中的应用。
本书共分8章,章简要介绍各种交换技术及交换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第2、3章介绍以电话交换为代表的电路交换技术;第4章介绍以分组交换为代表的数据交换技术;第5章介绍光交换技术;第6章对下一代网络中的核心技术——软交换技术进行了阐述f第7章是对各种交换技术涉及的信令与协议的介绍;第8章是应用交换技术的几种通信网的介绍。
《现代交换技术》可供通信、信息类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作为相关科技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目录


章 概论
1.1 交换的基本概念
1. 1.1 交换技术的产生
1.1.2 交换技术的发展
1.2 交换方式
1. 2. 1 电路交换方式
1.2.2 存储转发交换
1.2.3 光交换技术
1. 3 软交换与下一代网络简介
1.3.1 软交换简介
1.3.2 下一代网络简介
习题
第2章 电路交换原理
2. 1 电路交换概述
2.2 交换单元
2. 2. 1 交换单元的概念及功能
2. 2.2 交换单元的分类
2.2.3 交换单元的连接特性
2.3 T型接线器
2.4 S型接线器
2.5 数字交换网络
2.5.1 T-S-T交换网络
2. 5.2 S-T-S交换网络
2. 5.3 CLos网络
2.5.4 DSN网络
2.5.5 Ba11yah网络
习题
第3章 数字程控交换技术
3.1 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简介
3.1.1 电话交换技术的发展
3.1.2 数字程控变换机的特点及业务性能
3.2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组成
3.2.1 话路子系统
3.2.2 控制子系统
3. 3数字程控交换机的软件系统
3.3.1 呼叫处理的基本原理
3.3.2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软件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3. 4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性能指标
3.4.1 话务量
3.4.2 呼损的计算及呼损指标
3.4.3 呼叫处理能力
习题
第4章 数据交换技术
4.1 数据通信概述
4.1.1 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4.1. 2 数据通信的特点
4.1. 3 分组交换技术的产生
4.2 分组交换技术
4.2.1 分组交换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4.2.2 分组交换的工作方式
4.2.3 路由选择及流量控制
4.3 ATM交换技术
4.3.1 基本概念及特点
4.3.2 ATM交换原理
4.3.3 ATM网络的拥塞控制
4. 4 IP交换
4. 4.1 IP交换概述
4.4.2 IP交换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4.5 标记交换技术
4.5.1 标记交换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4.5.2标记交换的工作原理
4.6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
4. 6.1 多协议标记交换的基本概念
4.6.2 多协议标记交换的工作原理
习题
第5章 光交换技术
5.1 光交换概述
5.1.1 光交换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5.1.2 光交换的分类
5.1.3 光交换的发展
5.2 光交换技术的种类
5.2.1 时分光交换技术
5. 2. 2 码分光交换技术
5.2.3 波分光交换技术
5. 3 光交换技术在数据通信中的应用
5.3.1 光交换分组交换技术
5.3.2 光标记交换技术
5.4 全光通信网
5.4.1 概况
5.4.2 全光网络相关技术
5.4.3 智能交换光网络的基本原理
5. 4.4 智能交换光网络的体系
结构
习题
第6章 软交换技术
6. 1 下一代网络概述
6. 1. 1 下一代网络的概念及特点
6. 1.2 下一代网络的结构
6.1.3 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
6.2 软交换技术概述
6.2.1 软交换技术的产生、发展及特点
6.2.2 软交换系统的功能及体系结构
6.2.3 软交换的主要设备
6.2.4 软交换网络的组网技术
习题
第7章 信令与协议
7. 1 概述
7. 1. 1 信令与协议的作用
7. 1. 2 信令的分类及信令方式(随路信令、共路信令)
7. 1. 3 协议的组成及功能
7.2 随路信令系统
7.2.1 线路信令
7.2.2 记发器信令
7. 3 N0.7信令系统
7.3.1 N0.7信令概述
7. 3. 2 NO.7信令功能级
7.3.3 NO. 7信令网
7. 4 ATM信令
7. 4.1 ATM信令的功能、结构
7.4.2 ATM信令的工作原理
7. 5 数据网络协议
7. 5. 1 X.25协议
7. 5. 2 帧中继协议
7.6软交换网络协议
7. 6.1 IP电话协议
7. 6. 2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
7.6.3 sigtran协议
7.6.4 软交换互遥协议
习题
第8章 通信网
8.1 电话通信网
8.1.1 电话通信网概述
8.1. 2 本地电话网
8.1.3 长途电话网
8.1.4 路由及路由选择
8.1.5 电话网编号计划
8.2 计算机通信网
8. 2. 1 计算机网络概述
8.2.2 局域网
8.2.3 局域网协议标准
8. 2.4 以太网
8. 2. 5 广域网
8.3 全光网络
8.3.1 全光网络概述
8. 3. 2 全光通信网的组成
8.4 三网合
习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网络通信的未来:下一代交换技术深度解析》 简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的流动速度和效率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脉搏。从智能手机上的信息获取,到云计算中心的海量数据处理,再到物联网设备的互联互通,这一切都离不开强大的网络基础设施,而交换技术正是构建这一基础设施的核心骨骼。本书《网络通信的未来:下一代交换技术深度解析》并非对已有书籍内容的简单复述,而是旨在站在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深入剖析当前及未来网络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核心原理、关键创新以及潜在的应用前景。它将带您领略从传统交换向智能、高效、安全、软件化转变的宏伟蓝图,为理解和塑造未来的通信网络提供一份详尽的指南。 本书并非从零开始介绍基础的网络概念,而是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网络知识,例如 OSI 模型、TCP/IP 协议栈、IP 地址、子网掩码、路由原理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直接深入到交换技术的演进和革新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正在改变网络格局的颠覆性技术,以及它们是如何克服现有挑战,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需求。 核心内容概述 1. 从硬件到软件:软件定义网络(SDN)的革命 SDN 的核心理念: 本书将首先深入探讨软件定义网络(SDN)的核心思想。我们将详细阐述 SDN 如何将网络的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从而实现对网络的集中化、程序化管理。这不仅仅是一个概念的革新,更是对传统网络架构的一次颠覆。我们将分析 SDN 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包括其如何接收来自应用的指令,并将其转化为底层网络设备的转发规则。 OpenFlow 协议的深入剖析: 作为 SDN 的基石,OpenFlow 协议将得到详尽的解析。我们将剖析其消息格式、流表结构以及控制器与交换机之间的通信机制。理解 OpenFlow 对于掌握 SDN 如何实现对网络流量的精细控制至关重要。 SDN 在数据中心的应用: 数据中心是 SDN 最活跃的应用场景之一。本书将详细探讨 SDN 如何通过虚拟化、自动化和流量工程来优化数据中心的网络性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并简化网络管理。我们将分析如 Open vSwitch 等虚拟交换机的实现细节,以及它们如何与 SDN 控制器协同工作。 SDN 的挑战与未来演进: 尽管 SDN 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其在可扩展性、安全性和标准化方面仍面临挑战。本书将客观地分析这些挑战,并探讨 SDN 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融合,以及向更智能、更自主的网络演进。 2. 网络功能虚拟化(NFV):解耦与灵活 NFV 的出现与动机: 书籍将阐述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出现背景,即摆脱对专用硬件设备的依赖,将网络功能(如防火墙、负载均衡器、NAT 等)运行在标准化的服务器硬件上。我们将分析 NFV 如何通过软件化的方式提供网络服务,从而实现更高的灵活性、弹性和成本效益。 NFV 架构的组成: NFV 架构包含虚拟化网络功能(VNF)、基础设施虚拟化(NFVI)和编排器(Orchestrator)。本书将详细解析这些组件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我们将重点关注 NFVI 如何通过虚拟化技术(如 KVM、VMware)创建虚拟资源池,以及编排器如何自动化 VNF 的部署、配置和管理。 NFV 与 SDN 的协同: NFV 和 SDN 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促进。本书将探讨 NFV 与 SDN 如何协同工作,构建更加敏捷和可编程的网络。例如,SDN 可以为 NFV 提供的虚拟网络功能(VNFs)提供灵活的连接和流量引导。 NFV 的应用场景和挑战: 我们将深入探讨 NFV 在电信运营商、企业网络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分析其在性能、安全性和互操作性方面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3. 下一代交换芯片与硬件加速 ASIC、FPGA 与 NP 的演进: 尽管 SDN 和 NFV 强调软件化,但强大的硬件仍然是数据转发的基础。本书将深入探讨下一代交换芯片(如 ASIC、FPGA、网络处理器 NP)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演进。我们将分析它们在处理速度、功耗、可编程性和灵活性方面的权衡。 可编程 ASIC 与 P4 语言: 传统的 ASIC 芯片在设计完成后功能固定,灵活性差。而可编程 ASIC 允许在硬件层面实现更灵活的协议处理和功能定制。本书将重点介绍 P4(Programming Protocol-independent Packet Processors)语言,它是一种用于描述网络设备数据包处理流程的领域特定语言,能够赋予网络设备前所未有的可编程性,为定制化网络功能提供了可能。我们将解析 P4 的语法、语义以及其如何与硬件相结合。 硬件加速技术: 为了满足高性能网络的需求,各种硬件加速技术应运而生。本书将介绍如网络接口卡(NIC)的卸载引擎、数据包处理的专用硬件单元等,它们如何分担 CPU 的负担,提高数据转发效率。 高性能交换机架构: 基于这些先进的芯片和技术,我们将剖析高性能交换机的内部架构,包括查找表(TCAM、SRAM)的设计、流水线处理、拥塞控制机制等,以理解它们是如何实现线速转发和复杂流量管理的。 4. 面向未来的网络技术 时间敏感网络(TSN): 随着工业自动化、自动驾驶等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应用兴起,时间敏感网络(TSN)成为关键技术。本书将深入解析 TSN 的核心机制,如周期性流量调度、延迟感知流量整形、链路层同步等,以及它如何在确保确定性延迟的同时实现高吞吐量。 智能网卡(SmartNIC)的崛起: 智能网卡(SmartNIC)不仅仅是数据传输的接口,它集成了可编程处理器和加速器,能够在网卡层面执行复杂的网络任务,如数据包处理、安全加密、存储加速等。本书将探讨 SmartNIC 的架构、功能以及它如何进一步推动网络性能的提升和服务器资源的解放。 AI 在网络交换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AI)正在渗透到网络领域的方方面面。本书将探讨 AI 如何在网络交换中发挥作用,例如通过机器学习预测网络拥塞、优化路由决策、检测异常流量、实现自动化网络运维等。我们将介绍相关的算法和应用案例。 网络切片与 5G/6G: 5G 时代的到来催生了网络切片的概念,它允许多个逻辑上独立的网络服务运行在同一个物理基础设施上。本书将深入分析网络切片在交换层面的实现机制,以及它如何支持不同应用场景对网络性能的差异化需求。我们将展望 6G 时代对交换技术提出的更高要求。 绿色交换与能效优化: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能耗问题日益突出。本书将关注绿色交换技术,包括低功耗芯片设计、智能流量管理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以及高效的能源感知调度策略等。 本书的价值与读者对象 《网络通信的未来:下一代交换技术深度解析》旨在为以下读者提供深刻的洞察和实用的知识: 网络工程师与架构师: 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当前及未来的交换技术,规划和设计更先进、更高效的网络基础设施。 系统开发人员与软件工程师: 让他们了解底层网络技术如何影响应用程序的性能,以及如何利用 SDN/NFV 等技术构建更具弹性和可扩展性的网络应用。 通信运营商与服务提供商: 为其在新技术投资、网络转型和业务创新方面提供决策依据。 研究人员与学生: 提供对下一代网络交换技术前沿的深入研究和学习资源。 对网络技术充满好奇的爱好者: 带领他们领略未来通信世界的无限可能。 本书将以严谨的技术分析、详实的案例研究和前瞻性的视角,为您揭示下一代交换技术的广阔天地,助您在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中保持领先。它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引领您探索网络通信未来边界的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感觉作者对技术细节的把握非常到位,每一个章节的展开都显得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我尤其欣赏它在理论阐述上那种深入浅出的能力,很多原本觉得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经过作者的巧妙解释后,立刻变得清晰明朗。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场景的描述,更是让我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具象的认识。这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点堆砌,而是充满了解密和探索的乐趣。作者似乎非常理解初学者在面对这些前沿技术时可能遇到的困惑,并提前为我们铺好了平坦的道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装帧也很扎实,一看就是精心制作的教材。我喜欢那种厚重感,让人觉得内容一定很丰富。书页的纸质不错,印刷清晰,看起来一点也不费眼。书中的插图和图表制作得很精良,对理解复杂的概念帮助很大,特别是那些示意图,画得非常直观,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整体来说,从物理形态上来看,这本书给人一种可靠和专业的印象,让人很期待内容。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具书,放在书架上都觉得很有档次。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性,又带着一丝近乎于讲故事的亲切感。阅读过程中,我很少感到疲惫,相反,常常因为一个精妙的论述而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在行文时似乎非常注重与读者的“对话感”,让人感觉不是一个人在面对冰冷的文字,而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让知识的吸收过程变得高效且愉悦,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深入研究相关领域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设计,真的体现了编辑团队的专业水准。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流畅,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或跳跃。目录做得清晰明了,查找特定内容也变得异常方便快捷。更难得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劣势进行了客观且深入的比较,这种平衡的视角对于我们建立全面的技术认知体系至关重要。它没有偏向任何一方,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权衡和判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点对于提升读者的综合素质是极为重要的。

评分

我尝试用这本书来解决工作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发现它的参考价值极高。书中的方法论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非常具有指导性,很多都是可以直接套用到工程实践中的。我对比了市面上其他几本相关的书籍,这本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在处理一些边缘或新兴的技术点时,其他书可能只有寥寥数语,而这本书却能提供详尽的论述和分析。可以说,它不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像是一个资深的行业专家随时可以提供的咨询手册,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和问题解决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