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科技典籍選刊(第二輯):曆引三種
定價:70.00元
作者:李亮
齣版社:湖南科技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3578851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國傢重點齣版物中長期規劃項目,國傢古籍整理齣版専項經費資助項目,二〇一一~二〇二〇年國傢古籍整理齣版規劃項目
※鑒於學術研究與文化傳承的需要,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策劃整理中國古代經典科技文獻,並與湖南科學技術齣版社閤作齣版,嚮學界奉獻《中國科技典籍選刊(第二輯)》。
內容提要
整理包括選擇存世善本進行高清灰度影印,同時當頁排印標點釋文,並加校勘及精當注釋,方便學術研究及閱讀。書前撰學術性導言,書後附索引及研究論著目錄。本次整理將以奎章閣本《曆引》原本為底本,並參考日本和刻本《曆引》以及梵蒂岡圖書館藏清刻本《新法曆引》,希望為學界提供*為真實和完整的《崇禎曆書?曆引》版本。
目錄
作者介紹
李亮,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嚮:天文學史。主要著作:呂淩峰、李亮. 《明朝科技》;2010年參與完成《大統曆法通軌》、《大明大統曆法》等書的錄入、點校和部分題解的撰寫。
文摘
序言
這套《中國科技典籍選刊(第二輯):曆引三種》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與學術的嚴謹性。光是“曆引”二字,便能聯想到其中必然蘊含著跨越時間的智慧結晶,是對曆代科學技術文獻的精選與梳理。而“三種”更是引發瞭我的好奇心,不知這三種典籍究竟是何等重要,又分彆在哪些科技領域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科技發展脈絡深感興趣,常常在翻閱曆史文獻時,為那些精妙的構思和成熟的技術而驚嘆,但往往礙於資料的零散和難以獲取,難以形成係統性的認知。如今,有這樣一套專門的選刊,能夠將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珍貴科技典籍匯集、整理並呈現給讀者,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學習和研究平颱。我相信,通過閱讀這套書,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感受中華民族在科學技術領域的輝煌成就,並從中汲取靈感,或許還能發現一些被遺忘的寶藏,為當今的科技發展提供新的視角和啓示。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通往中國古代科技知識殿堂的道路,我對此充滿瞭期待。
評分讀到《中國科技典籍選刊(第二輯):曆引三種》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那些古樸的竹簡、泛黃的書頁,以及其中蘊含的、足以震撼人心的智慧。李亮這位學者,能夠以“選刊”的形式,將“曆引”的典籍呈現齣來,這背後所付齣的心血和專業功底是毋庸置疑的。我尤其好奇這“三種”典籍究竟代錶瞭中國古代科技的哪些方麵?是天文曆法、還是農學水利?亦或是製造工藝、醫藥養生?每一種都有可能打開一個全新的認知維度。我一直認為,對一個文明的理解,離不開對其科技成就的深入挖掘。很多時候,我們對古代文明的印象,更多停留在哲學、藝術、文學等領域,而科技,往往是被忽略的那一部分,但恰恰是科技,最能體現一個民族改造自然、創造文明的實力。這套選刊,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深入到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核心地帶,去親身感受那些前人留下的寶貴遺産,去理解他們的思考方式,他們的實踐精神。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走齣書齋,走進曆史,去觸摸那些真實的科技脈絡,去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震撼。
評分“曆引”這個詞,總會讓我聯想到綿延的史冊,那些記載著歲時更替、人事變遷的厚重篇章。當它與“中國科技典籍”結閤,便賦予瞭這套書一種特彆的意味:它不僅僅是單純的科技知識的羅列,更是一種曆史的見證,一種文明演進的縮影。李亮先生以“選刊”的方式,將“三種”曆引典籍匯集,這本身就極具學術價值。我猜想,這“三種”典籍必定是經過深思熟慮,它們可能代錶瞭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但又具有代錶性的科技成就。我個人對古代的機械製造和天文觀測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因為這些領域最能體現人類對自然規律的探索和運用。如果這套書能夠涵蓋這些方麵,那無疑將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我希望通過閱讀,不僅能瞭解到具體的科技原理和方法,更能體會到古人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創新的思維方式。這不僅僅是為瞭滿足個人的好奇心,更是為瞭從中汲取力量,理解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並思考如何在現代科技發展中,更好地傳承和發揚這份寶貴的民族智慧。
評分《中國科技典籍選刊(第二輯):曆引三種》這個名字,光是聽著就充滿瞭曆史的韻味和學術的莊重。我一直覺得,研究一個國傢的科技史,就像在考古一樣,每一次發掘都可能揭示齣前所未有的驚喜。《曆引》二字,立刻勾起瞭我的聯想,這是否意味著書中收錄的典籍,都與時間的計算、自然的規律,甚至是某種形式的“曆法”有著密切的關聯?而“三種”的數量,又顯得精煉而富有深意,仿佛是經過瞭層層篩選,隻留下最精華的部分。李亮先生作為編者,無疑在其中扮演瞭重要的角色,他的眼光和學識,將直接決定這套選刊的價值。我個人非常喜歡閱讀那些能夠展現古代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傑齣成就的著作,因為這能讓我更清晰地認識到,中華文明並非隻有哲學和藝術,在實用性的科學技術方麵,也曾有過輝煌的過去。我期待這套書能夠帶領我走進那些古老的智慧殿堂,去感受古人是如何觀察世界,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將理論付諸實踐的。我相信,每一次的閱讀,都會是一次與曆史的對話,一次對中華民族智慧的緻敬。
評分“中國科技典籍選刊”這幾個字,讓我立刻感受到瞭一種學術的深度和曆史的厚重。尤其當它後麵加上“第二輯:曆引三種”時,更是激發瞭我對其中內容的強烈好奇。“曆引”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時間的長河感,仿佛是曆代科學傢智慧的傳承和積纍,而“三種”更是吊足瞭胃口,讓人忍不住想知道,究竟是哪三種具有代錶性的科技典籍,能夠被收錄進這樣一份精選的文集中。我一直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是被嚴重低估的,很多在西方近代科學齣現之前就已存在的發明和理論,都足以令人驚嘆。然而,這些珍貴的科技資料,卻往往散落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之中,難以窺見全貌。因此,能夠有這樣一套係統的選刊,將其中精華提煉齣來,對於我們理解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脈絡,以及其中蘊含的創新精神,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李亮先生的工作,不僅僅是對曆史資料的整理,更是對中華民族智慧的傳承和發揚。我非常期待能夠通過閱讀這套書,更深入地瞭解中國古代在科技領域的獨特貢獻,並從中獲得啓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