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理:你很熟悉但未必明白的那些事儿 云无心

万物皆有理:你很熟悉但未必明白的那些事儿 云无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云无心 著
图书标签:
  • 科普
  • 科学史
  • 哲学
  • 思维方式
  • 通俗读物
  • 知识
  • 文化
  • 历史
  • 趣味科普
  • 大众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4420
商品编码:2977322482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万物皆有理:你很熟悉但未必明白的那些事儿

定价:45.00元

售价:29.3元,便宜15.7元,折扣65

作者:云无心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0868442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每一个问号的背后都藏着一番科学道理;

一草一木,一饮一啄,点点滴滴中都是知识的光芒。

用好玩的故事、真实的案例,告诉你“是什么”与“为什么”!

人气科普作家、食品营养专家云无心和你聊聊那些你特别在乎却没弄明白的事儿!

内容提要


吃了致癌食物,会得癌症吗?

买西瓜前到底敲还是不敲?

精油芳香疗法靠谱吗?

……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出现这样或是那样问号,无论是小朋友还是成年人,问题都不少,随着年龄的增长、信息量的增加我们遇到的类似问题越来越多。人气科普作家云无心这次将平时大家特别关注、存在争议,甚至一直存在误解的问题归纳总结为四大篇章,分门别类从不同学科角度,通过幽默有趣的方式用专业知识为我们一一解答。

可能这些问题并不会对我们的生活品质产生什么实质性影响,弄清楚这些问题也不会立竿见影地解决我们手头的所有困难,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透过现象看清本质、认真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会为我们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知道这些问题背后的逻辑,会为我们增加一个思考维度,带给我们全新的思维方式。

书中处处充满惊喜,读完这本书,你会不由地感叹:“哦,原来是这样!”

目录


自 序 科学,并不只在实验室/ V

生活中的数学与逻辑

吃了致癌食物,你就会得癌症吗/ 003

检查结果是阳性,也先不要恐慌/ 006

蟾蜍搬家,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吗/ 013

破解神迹——从对香草冰激凌敏感的汽车谈起/ 018

为什么庄家不怕你赢,只要你继续赌/ 023

一直生到生出男孩为止,会导致男女比例失衡吗/ 027

实验室手记之见鬼了没/ 029

第二章 万物有理,不是为了在考试中难为你

没有落差的水可以发电吗/ 035

都在说绿色建筑,其实它根本不是绿色的/ 039

善于制造垃圾的美国人把垃圾送到了哪里/ 044

迈克尔·杰克逊“对抗重力”的秘密/ 049

那个的斜塔实验,伽利略是不是错了/ 053

看,食品界这样对付混入的“不速之客”/ 058

实验室手记之仪器别闹了/ 061

实验室手记之师妹的大作业/ 065

自从懂得了敲西瓜的原理,我就再也不敲了/ 069

第三章 你的美好生活,是从化学和生物开始的

闻香治病靠谱吗/ 075

避免“老人味”,做优雅的老人/ 078

蛋白质进肚,命运各不同/ 082

造药?造酒精?美国人这样处理废弃西瓜/ 090

地沟油不能吃,那它们应该去哪里/ 094

吸烟、肺癌与基因的“三角绯闻”/ 103

人蚊大战,基因技术登场/ 106

无因咖啡中的是怎么去除的/ 112

从英雄到众矢之的,抗生素到底能不能用/ 115

多吃米饭能让全球变暖吗/ 120

汽车也需要添加剂了吗/ 125

新材料让新型支架完成任务后自然消失/ 128

有机养殖中能不能用合成添加剂?蛋氨酸说不/ 131

水果敷脸是原生态的果酸护肤吗/ 135

面膜竟成细菌培养皿?你被吓坏了吗/ 139

橄榄油护肤靠谱吗/ 141

蜂王浆对人类有用吗/ 145

从古偏方到现代神药,青霉素经历了什么/ 150

第四章 比微米还小的世界,有着别样的精彩

界面的世界很精彩,不无奈/ 157

如果太空里有一团水,会是什么形状/ 158

滴下一滴水,它该有多大/ 163

通过山寨荷叶,科学家发明了自我清洁的涂料/ 167

在界面的世界里,“两面派”很可爱/ 175

从皂角到加酶洗衣粉/ 180

蛋白质摆造型,可不是为了自拍/ 182

牛奶的秘密,其实行业内都知道了/ 192

牛奶家族的旁系亲属/ 196

毛巾吸水,曾经的永动机设想/ 202

“大鱼”如何吃“小鱼”/ 208

水立方的灵感来自何处/ 210

为什么泡沫都会破灭/ 215

冰激凌为什么那么好吃/ 218

作者介绍


云无心,畅销书作者,清华大学生物学硕士,美国普渡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专业博士,公益组织科学松鼠会的科普明星。长期为《读者(原创)》《中国周刊》《新发现》《广州日报》等媒体撰稿,并在《瞭望东方周刊》上开设“食色物语”专栏。著有科普畅销书《吃的真相》和《吃的真相2》。在国外从事科学研究多年,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证据来解析现代食品问题。目前在美国从事蛋白质应用方面的研究。

文摘


序言



书名: 智者的游戏:逻辑的迷宫与思维的边界 作者: 李明远 出版社: 华章文化 页数: 480 定价: 88.00元 ISBN: 978-7-5143-8801-2 --- 内容简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被海量数据和纷繁的观点所包围。我们自以为洞悉事理,遵循着那些看似天经地义的逻辑。然而,隐藏在日常决策、复杂博弈乃至基础科学背后的,是一套更为精妙、也更加难以捉摸的规则。《智者的游戏:逻辑的迷宫与思维的边界》并非一本传授速成技巧的工具书,而是一次对人类理性局限性与逻辑结构本质的深刻探索。 本书作者李明远,一位深耕于认知科学与决策理论多年的学者,以其犀利的洞察力和严谨的论证,带领读者穿梭于形式逻辑的严谨殿堂与现实世界认知的模糊地带。全书不纠缠于晦涩的哲学术语,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案例、历史上的思想交锋以及对现代科学难题的剖析,揭示“理解”背后的真正运作机制。 第一部分:逻辑的基石与脆弱性 开篇部分,作者首先回归逻辑学的基本面貌。它不是一种玄妙的巫术,而是人类构建确定性世界的努力。我们探讨了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如何构建了古典思维的大厦,并迅速转向其局限性——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远超二元对立的框架。 重点章节如“悖论的引力”深入分析了理发师悖论、说谎者悖论等经典难题,展示了当我们试图用纯粹的内部一致性来定义真理时,系统如何自行瓦解。作者并不满足于指出悖论本身,而是追问:这些悖论对我们的日常判断有何启示?它揭示了语言结构与现实指代之间永恒的张力。 第二部分:概率的艺术与不确定性的拥抱 人类的理性常常被“确定性”所驱使,但真正的智慧往往体现在对“不确定性”的精确量化和有效管理上。《智者的游戏》用大量篇幅阐述了贝叶斯推断的真正力量。这不仅仅是统计学中的一个公式,而是一种思维范式——一种持续更新信念的动态过程。 作者通过著名的蒙提霍尔问题、流感检测的误报分析,以及股市波动中的“黑天鹅”现象,演示了直觉如何系统性地误导我们对概率的判断。在这里,我们学到的不是如何计算,而是如何正确地提问:我们真正需要知道的是什么?先验知识如何影响后验判断?这种对概率的“非对称性”理解,是区分优秀决策者和平庸者的关键。 第三部分:认知偏差的陷阱:被自己欺骗的艺术 理性常常被我们自身的生物学结构所劫持。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对人类心理捷径的无情解剖。作者系统梳理了确认偏误、锚定效应、可得性启发等一系列认知偏差,并将其置于决策的真实情境中进行考察。 例如,在“叙事的力量”一章中,作者探讨了为何一个结构精良的故事(即使基于虚假前提)比枯燥的统计数据更具说服力。这解释了从政治宣传到市场营销中,情绪和形象是如何轻易地压倒逻辑论证的。本书鼓励读者进行“元认知”训练,学会识别自己思维中的“暗礁”,认识到“我相信”往往不等同于“这是真的”。 第四部分:复杂系统中的理性失效 现代社会愈发依赖于大型、相互关联的系统——从全球供应链到金融市场,再到气候模型。在这些领域,简单的因果链条彻底失效。《智者的游戏》将焦点转向涌现性、反馈回路和非线性动力学。 我们探讨了“自下而上”的秩序是如何在没有中央规划的情况下产生的。作者强调,在面对复杂系统时,试图进行精确的预测往往是徒劳的,更有效的方法是建立“鲁棒性”(抗干扰能力)和“适应性”。例如,一个高效的交通系统,其成功不在于每一条线路都被完美预设,而在于它能够灵活应对突发拥堵的能力。 第五部分:构建批判性思维的工具箱 在揭示了逻辑的边界和思维的陷阱之后,本书的收尾部分回归到实践层面,但并非提供简单的“Checklist”。作者提出的“工具箱”更像是一套思维的训练方法论。 我们学习如何有效地进行“反事实思考”——思考“如果当初没有A,会发生什么”,这比仅仅停留在既成事实的分析上更为深入。我们还探讨了如何与持有完全对立观点的人进行有建设性的对话,核心在于区分“论点”与“论据”的质量,以及理解不同认知框架下的“有效性”标准。 结语:智者的谦卑 《智者的游戏》最终导向的结论是一种深刻的谦卑。真正的智者并非拥有所有正确答案的人,而是那些清楚地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并且愿意根据新的、令人不适的证据来修正自己世界观的人。这本书是一场邀请,邀请读者放下对确定性的执念,勇敢地踏入逻辑与认知的迷宫,在探索中磨砺自己的思维之剑。它适用于所有渴望超越日常直觉,精进决策能力,并对人类心智运作机制抱有终极好奇的读者。 --- 读者对象: 对逻辑学、认知科学、决策理论感兴趣的初学者与爱好者。 管理者、分析师、工程师等需要进行高风险决策的专业人士。 所有希望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避免日常认知陷阱的普通读者。 作者简介: 李明远,著名认知科学家、决策理论研究者。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MIT),现任职于某知名研究机构,专注于人类理性局限性与复杂系统建模的研究。著有多篇影响深远的学术论文,并热衷于将前沿科学发现转化为大众可理解的思维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巨大的教科书,只是很多人都没有找到正确打开它的方式。直到我读了《万物皆有理:你很熟悉但未必明白的那些事儿》,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云无心先生在这本书里,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日常的迷雾,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熟悉表象下的科学逻辑。我特别喜欢他关于“成瘾”的解读,不仅仅局限于我们常说的毒品或酒精,而是延展到了食物、手机、甚至某些习惯。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大脑的奖赏机制如何被巧妙地利用,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循环。这让我对很多日常行为有了新的反思,也更理解了为什么改变一个习惯会如此困难。书中对“概率”的讲解也让我耳目一新,那些看起来随机的事件,其实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比如,为什么有些人运气总是特别好,或者为什么某些“巧合”总是频繁发生。云无心先生通过大量生动的例子,将枯燥的数学概念融入到我们的生活情境中,让我不再对概率感到畏惧,反而对其充满了好奇。整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没有生硬的理论堆砌,而是将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和观察中,让我读起来欲罢不能,仿佛在和一位博学的朋友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能够解释“为什么”的书籍情有独钟,而《万物皆有理:你很熟悉但未必明白的那些事儿》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求知的渴望。云无心先生用一种轻松而又不失严谨的方式,将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现象,赋予了科学的灵魂。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某些事情对我们不好,却依然乐此不疲,比如熬夜刷手机。书中关于“延迟满足”和“即时奖励”的解释,让我深刻理解了大脑对于即时快感的追求,以及它如何在我们对未来收益的评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让我对自己的很多习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有动力去做出改变。书中关于“从众心理”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我们常常在群体中不自觉地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这本书则剖析了这种心理背后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原因。云无心先生的文字,总能让我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他善于将科学理论与生活经验巧妙地融合,让知识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鲜活的生命力。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周遭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不得不说,《万物皆有理:你很熟悉但未必明白的那些事儿》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许多“常识”的认知。云无心先生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将那些我们司空见惯却从未深究过的现象,用科学的语言一一剖析,让我惊叹不已。比如,书中关于“社交媒体的算法”的讨论,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以为自己看到的信息都是随机的,看完这本书才明白,原来背后有一套精密的算法在默默地操纵着我们的视野,不断推送我们“喜欢”的内容,从而让我们沉浸其中,甚至形成信息茧房。这让我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有了更深的警惕。另外,他对“安慰剂效应”的解释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我们对药物疗效的期待,本身就能对我们的身体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不仅仅是心理作用,更是大脑和身体之间一种奇妙的互动。云无心先生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幽默感,他总能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些让你“原来如此”的观点。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参加一场精彩的知识盛宴,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和启迪,让我对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显而易见”但蕴含着深刻道理的事物。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将复杂的道理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万物皆有理:你很熟悉但未必明白的那些事儿》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充满智慧的读物。云无心先生用一种近乎“解谜”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我们熟悉的生活,去探寻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科学奥秘。我尤其喜欢他关于“情绪与行为”的章节,他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某些情境下会做出冲动或非理性的决定,以及如何通过理解这些背后的心理机制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这对于我这样常常被情绪左右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书中对“选择悖论”的阐述也让我深受启发。我们总是以为选择越多越好,但实际上,过多的选择反而会让我们陷入困境,甚至后悔。云无心先生通过具体的例子,让我看到了这个现象的普遍性,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选择。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自然流畅,就像朋友聊天一样,没有丝毫的压迫感,但信息量却非常大。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理解这个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点亮了我对日常生活的全新认知!翻开《万物皆有理:你很熟悉但未必明白的那些事儿》这本书,我立刻被它独特的视角所吸引。作者云无心并没有去讲述那些宏大叙事或者深奥的科学理论,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甚至习以为常的现象上。比如,为什么我们闻到饭菜的香味会特别想吃?为什么有时候明明很困,却翻来覆去睡不着?这本书用一种极其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这些背后隐藏着的科学原理一一揭示。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味觉记忆”的那一部分,原来我们对某种味道的偏好,不仅仅是单纯的喜好,更可能与我们童年的经历、甚至身体的需求紧密相连。读完这部分,我突然理解了自己为什么总是在不开心的时候想吃甜食,这不仅仅是情绪的慰藉,更是一种生理上的本能反应。书中还涉及了许多关于“直觉”的讨论,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凭感觉”的判断,原来很多直觉背后都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潜意识的加工。云无心老师的文笔非常生动有趣,他善于运用生活中的例子,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浅显易懂,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一种探索的乐趣。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用更科学、更理性的眼光去审视身边的一切,不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