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农家书屋用书:改造传统农业
定价:26.80元
作者:齐亚菲
出版社: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6014813
字数:
页码:2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农家书屋用书:改造传统农业》是一部关于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县域经济、农业现代服务业和北京传统农业的思路与实践的书。全书共十三章,内容包括: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前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出路、中国以县域经济为中心的城镇化之路、中国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的现实可行性研究、中国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引植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制度创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指导思想与战略重点、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对策措施、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形势与前景、“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指导思想、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n
《农家书屋用书:改造传统农业》内容新颖,重点突出,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可供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农业管理部门、农业院校师生、农业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学习参考。
目录
章 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n
节 传统农业特征的形式主义分析n
第二节 传统农业特征的实体主义分析n
第三节 一个多角度的考察n
n
第二章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前景n
节 舒尔茨低估了中国的小农经济n
第二节 中国农业现代化背后n
第三节 中国农业难以实现现代化的根源n
第四节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前景:城乡统筹n
n
第三章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出路n
节 “新三农”的提出n
第二节 城乡产业交换的新型农业n
第三节 改造中国传统农业n
第四节 从传统农民转变为专业化的职业农民n
n
第四章 中国以县域经济为中心的城镇化之路n
节 中国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n
第二节 以县域经济为中心的城镇化建设n
第三节 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源:行政管制与非市场化n
第四节 解决农民自力更生的问题n
n
第五章 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n
节 中国大的危机不是经济危机,而是生态危机n
第二节 生态农业肩负时代重任n
第三节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n
第四节 从生态农业上升到生态产业n
n
第六章 中国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的现实可行性研究n
节 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经验的借鉴n
第二节 中国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n
第三节 中国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的现实需求n
第四节 中国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的现实条件n
n
第七章 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引植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制度的创新n
节 中国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制度经济学分析n
第二节 中国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制度变迁n
第三节 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引植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制度的创新n
n
第八章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指导思想与战略重点n
节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n
第二节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目标n
第三节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总体布局n
第四节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实施步骤n
n
第九章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运行模式的实证分析n
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n
第二节 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模式n
第三节 农业技术协会的运行模式n
第四节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运行模式n
第五节 “+企业”的农业科技园运行模式n
第六节 绿色产业的运行模式n
n
第十章 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对策措施n
节 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机制与政策、措施n
第二节 建设北京特色的现代农业创新机制与体系n
第三节 建设北京特色的现代农业传统工业体系n
n
第十一章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指导思想n
节 指导思想n
第二节 基本原则n
第三节 发展目标n
第四节 总体部署n
n
第十二章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n
节 发展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技术n
第二节 现代农业技术涵盖的内容n
第三节 发展现代食品制造技术n
第四节 现代食品制造技术涵盖的内容n
第五节 发展新型城镇化技术n
第六节 新型城镇化技术涵盖的内容n
第七节 打造区域创新高地n
n
第十三章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形势与前景n
节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分析n
第二节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作者介绍
文摘
《农家书屋用书:改造传统农业》:n
一些理论试图对农民在面临各种冲突时的行为选择作出准确描述。n
劳苦规避理论假设不存在劳动市场,农户的家庭农业完全依靠家庭劳动。由于缺少劳动市场,家庭成员不用于农业生产的时间,便成为家庭效用函数里除了收入之外的另一个目标。家庭希望把更多时间用于非农田劳作的各种事务上(或者希望避免农田劳作的艰辛)。这样,家庭追求效用大化,就需要在更高收入和更多非农业时间之间作出权衡。在利润大化理论中起作用的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比率,不再出现于劳苦规避理论内,不再是家庭劳动配置和农业产量的决定性因素。后两者现在取决于农民家庭的规模和结构,而各个农户的规模和结构又是不同的。可见,由于缺少劳动市场,劳动时间既不能够购买也无法定价,家庭会把非农业劳动时间当做可以追求的独立目标。n
反风险理论强调农民在利润大化与安全保障之间的平衡。舒尔茨认为,反风险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特征。他说,农民真正关心的是体现在知识进步的要素中的对固有的新风险和产量的不确定性。对那些生产如此之少,以至于生产仅够维持生存的农民来说,这种风险和不确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反风险的特点并不意味着利润或收入大化原则不适用于传统农民,实际上风险小化目标与收入大化目标是不矛盾的。由于贫穷,农民把风险看得为重要,因而对创新所带来的不确定预期收入用一个很高的贴现率折成现值,对传统技术所带来的较确定预期收入用很低的贴现率折成现值,对这两个贴现值进行比较,会选择收益大的一种技术来从事生产。传统农民反风险不是的,只要新技术带来的预期收入贴现值高于老技术带来的预期收入贴现值,农民还是愿意冒险一试的。但是,一般说来,由于农民把风险看得如此重要,以至于认为新技术带来的预期收入贴现值低于传统技术带来的预期收入贴现值,所以,农民宁愿采用传统技术也不愿采用新技术。可见,在传统农业中,农民的风险小化经营目标实际上暗含了收入大化目标。传统农民规避风险也是从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这一利润大化原则来考虑的。可以说,风险小化就是在传统农民十分贫穷环境下的收入大化。对于这个问题,舒尔茨明确地指出,引入一种生产要素将意味着打破长期形成的常规,意味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仅仅考虑新要素带来更大的预期收入是不够的,还必须从经验中了解这些要素中固有的新风险和不确定性。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接受一种新生产要素的速度取决于适当扣除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之后的利润,在这方面,传统农业中农民的反应和现代农业中农民所表现出来的反应相类似。可见,舒尔茨把传统农民追求的生产目标看成是与现代农民追求的生产目标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传统农民反风险的态度比现代农民要强烈一些而已。n
鉴于不确定性是农户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农户在主观风险面前偏爱安全保障,农户在效用函数中加入了不确定性,收入和保障成了农户两个独立的目标。效用大化意味着农户需要在更高收入和更高保障之间作出选择。因此,农民使用的农业投入可能比利润大化理论预言的少,农民决定的农作物布局也可能不符合净收入的大化原则。n
……
序言
我是一名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比较关注的学者,对于“改造传统农业”这个主题,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技术、环境等多个维度。因此,我对于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能看到一些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前瞻性的思考。比如,在经济层面,它会如何论述如何打破传统的“小而散”的农业生产格局,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链和供应链?在社会层面,它会如何探讨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解决农村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在技术层面,我希望它能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销售全过程的应用前景和实践路径。同时,我也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本书会不会在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中,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出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观点,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评分我是一位在城市里生活但心系乡村的朋友,我总觉得,现在很多关于农业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模式化,很难真正打动人心,更难引发共鸣。这本《改造传统农业》听起来似乎不一样,它带有“农家书屋用书”的标签,这让我感觉它更接地气,更贴近农民朋友的需求。我希望它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那些让农村和农业焕发新生的故事。我期待它能分享一些基层实践的案例,比如,哪些地方的农民通过引入新的种植技术,让收入翻倍?哪些地方的村庄,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重新找到了发展的活力?我更希望它能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告诉我们,改造传统农业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通过努力和智慧去实现的现实。它也许会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老旧的农田变成了绿色的海洋,传统的养殖场变成了现代化的生态园区,农民们不再仅仅是土地的耕耘者,更是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和创新者。这本书,我希望它能点燃更多人心中的希望和热情。
评分我是一位对中国历史和文化颇有研究的爱好者,我一直觉得,中国的传统农业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承载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当看到《改造传统农业》这本书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可能性:这本书会不会在探讨改造传统农业的同时,也保留和传承其中优秀的文化元素?我希望它能讲述一些关于如何将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故事,比如,如何利用古老的耕作技术来指导现代的生态农业实践?如何将传统农产品的品牌文化发扬光大,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呈现出一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智慧,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让我们的农耕文明在新的时代焕发光彩。它或许会讲述一些关于如何在现代化的农业园区里,融入乡村的传统建筑风格,或者如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将农耕文化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案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来一种温暖而充满力量的叙述,让我们在展望农业未来的同时,也能更加珍视和传承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农家书屋用书:改造传统农业”,这几个字眼直接点出了它的定位和主题,一看就知道是奔着解决实际问题去的。我一直对农村的发展和农业的转型很感兴趣,尤其是现在国家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现代化更是绕不开的话题。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方面的绝佳机会。我特别期待它能从宏观层面分析当前中国传统农业面临的挑战,比如资源约束、环境压力、生产效率低下等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改造”的具体路径和方法。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能落到实处,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案例和经验。比如,在技术层面,它会不会介绍一些现代农业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情况?像是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生物技术等等。在经营管理层面,它会不会谈到如何改变传统的家庭经营模式,引入合作社、公司化运作等新的组织形式?还有,在市场对接方面,它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拓展销售渠道的建议?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操作手册”,为有志于投身农业改造、想要了解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读者提供清晰的指引和有价值的参考。
评分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出自“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这个出版社的名字让我觉得,这本书在探讨农业改造时,可能会特别关注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资料供应相关的方面。比如,在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中,新型建材在农业设施上的应用,像智能温室、环保畜禽舍、高效节水灌溉系统等等,这些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将建材工业的优势与农业改造结合起来。它会不会探讨如何利用新型建材来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或者,它会不会关注如何通过绿色环保的建材来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另外,建材工业也与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息息相关,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涉及相关的设备和技术,比如自动化育种、智能采摘、无人机植保等。总的来说,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将建材工业的专业知识融入到农业改造的讨论中,为我们描绘一幅更加立体的农业发展蓝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