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阿哲從夢中醒來,聽到遠方有人正在呼喚他,他左右張望,卻毫無線索。不敵好奇心的驅使,阿哲於是展開神奇的探訪之旅......。
在海鷗翱翔的海邊,他遇到了被教會開除的斯賓諾莎,這位難以立足於世的虔敬者,縱使只能靠著磨鏡片的卑微工作過活,也不願意放棄心中最堅定的信仰。在廣大的平原上,阿哲聽聞了尼采對世界的熱情,便熱切的想拜訪他,卻沒想到在精神病的折磨下,尼采早已過世......。在咖啡屋,有一對情侶勾起阿哲「已被喝光的咖啡是否存在」的好奇心,聽說他們就是知名的法國哲學家沙特與波娃......。
到底還有什麼奇遇,等待著阿哲呢?別猶豫,快翻開第一頁吧!
作者簡介:
葉海煙
學歷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
經歷
輔仁大學中西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人
臺灣哲學學會理事長〈2004-2005〉
現職
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專長
道家哲學研究、當代新儒學研究
當代倫理問題研究、臺灣文化研究
著作
《莊子的生命哲學》、《人文之旅》
《人文與哲學的對話》、《向未來交卷》
《種子落地》、《莊子的處世智慧》
《中國哲學的倫理觀》、《貓也會思考》
《水族的秘密》、《道德、理性與人文的向度》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所散发出的那种对既有知识体系的质疑精神。它不像是在阐述一套既定的教条,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永无止境的“解构”和“重构”。作者的语气非常克制,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确定性的警惕。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不断地揭示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判断背后,隐藏着多少武断的假设和未被审视的偏见。这种阅读体验带来的不是知识的增加,而是一种认知的重塑——你开始学会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待报纸上的新闻、朋友的断言,乃至自己内心的声音。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心智工具,让你能够有效地抵御那些简单化的、教条式的说教,迫使你必须为自己的每一个信念找到更坚实的基础。这种由内而外的“觉醒感”,是这本书带给我最持久的价值。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论证力量是毋庸置疑的,但它的学术性也达到了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程度。里面充斥着大量对特定德语、法语或拉丁语术语的精确引用和细致的词源学分析,这对于一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确实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我常常需要频繁地查阅脚注,有时甚至要对照其他工具书才能完全理解作者是如何在一个特定的哲学语境下使用某个词汇的。这让我体会到,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是如何建立在对语言细微差别的敏感之上的。然而,这种极端的严谨性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它似乎将自己包裹在了一个小圈子的内部,与更广大的生活经验产生了微妙的疏离感。它像一个高度复杂的精密仪器,运行得无可挑剔,但你很难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个直接的接口去应用它所提供的洞察,更多的是一种智力上的欣赏。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窝在图书馆最偏僻的角落里,试图啃下其中关于现象学和本体论交汇的那几个章节。坦白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像是在迷雾中穿行,作者的句式常常是那种层层嵌套、充满修饰语的长句,每一个逗号后面都可能潜藏着一个对先前论断的限定或修正。这使得阅读的节奏变得极其缓慢,你必须像一个考古学家一样,小心翼翼地清理掉每一层文字的泥沙,才能看到下面坚实的骨架。但正是这种晦涩,反而让我感到一种独特的“真实性”。它不像那些把哲学概念简单化的科普读物,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了原意的精确性。这本书似乎拒绝被轻易简化,它坚持用最贴近原初思想家的那种“拗口”和“精确”来构建自己的论证,这无疑提高了阅读门槛,但同时也确保了思想的纯粹性。对于那些真正想深入探究思想源头的人来说,这种拒绝敷衍的态度是极其可贵的。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确实吸引人,封面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富有深度的气质,让人在书店货架上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初次翻开,那些抽象的标题和密集的文字块就给我一种强烈的印象: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似乎在努力搭建一个复杂的思想迷宫。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结构上的野心,他似乎试图将跨越数个世纪的思想流派编织成一张宏大的网,试图去捕捉那些难以言喻的“存在”与“真理”的边界。虽然阅读过程需要极大的专注力,时不时得停下来,回溯前面读到的概念,但每一次成功地穿过一个逻辑的拐角时,都会带来一种小小的、智力上的满足感。它迫使你走出舒适区,去面对那些日常生活中被我们下意识忽略掉的基础性问题,比如“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所见即是真实?”以及“知识的边界究竟在哪里?”这种挑战性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远比那些提供即时答案的畅销书更有价值,它更像是一场与思想先驱们的深度对话,需要耐心,也需要敬畏。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处理时间维度的方式。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线性的历史叙述,而是不断地在古希腊的城邦思辨、中世纪的经院辩论和二十世纪的语言转向之间进行快速的跳跃和参照。这种非线性的编排方式,一开始让我感到有些晕眩,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思想万花筒中,各种视角和概念不断地碰撞、折射。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它揭示了一种深刻的洞察力:许多看似全新的哲学困境,其实在古代就已经埋下了种子,只是后世换了一套新的术语来包装它们。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哲学探讨的核心命题似乎具有一种惊人的持久性,它们只是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以不同的面貌出现。这种宏大的历史视野,是许多专注于单一哲学家或流派的书籍难以企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