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世界和中国 2007-2008:中国学者看世界 国际关系研究系列 年度本
定价:49.00元
作者:王辑思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8022878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36kg
编辑推荐
中国的和平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正成为全球高度关注的命题。中国学者身处其中,理所当然,他们对这一命题的研究*为热情、*为认真。这套丛书集中了近两百位的中国学者的**思考,展现了当前中国国际研究的**学术水准。可谓立意高远,阐述客观,分析深刻。这套丛书必将引发读者对国际关系、世界经济、地球环境等问题的深层思考,其启示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赵启正
 深刻观察理解外部世界,同时又理性审视把握自己,并主动向外部世界诠释交流自己的观点与主张,是学者神圣又艰巨的使命。《中国学者看世界》丛书所作的努力是非常积极有益的。
 ——国际展览局主席、外交学院院长 吴建民
 中国在地区和全球事务方面具有巨大而日益凸显的重要性。因此,让国际社会更加关注有代表性的中国学者对全球问题的分析,是很重要的。这套丛书将中国学者的分析按照题目分门别类,汇集于一个系列,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所以,这套丛书的面世意义重大,值得欢迎。
 ——密歇根大学政治学教授、曾任克林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 李侃如(Kenh Lieberthal)
 2008-午北京奥运会将会是一场盛会,让中国向世界展示其20年来飞速走向现代化的发展成果。这套丛书也像是一场盛会,让中国的国际关系专家们展示他们在过去20年中的收获——他们对世界政治理论与实践的新的全面观察。中国正在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对于那些希望了解中国人如何看待本国所起的作用的人来说,《中国学者看世界》丛书将成为一种基础读物。
 ——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前主任 傅高义(Ezra F.Vogel)
内容提要
自2007年以来,特别是在2008年上半年,中国的国际环境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在机遇增加的同时,挑战的来源更加多元化。归纳起来,国际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国际安全中的热点问题多数有所缓解。这一年多以来,由于美国增兵等因素,伊拉克的安全形势得到控制。“基地”组织和本?不似过去活跃,西方国家也尚未出现大规模的恐怖事件。中东局势没有明显变化。伊朗核问题笼罩着阴云,但看不到即将出现剧烈冲突的迹象。美国和朝鲜围绕器问题的谈判取得较大进展,六方会谈的机制还在发挥作用。俄罗斯同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裂痕还在加深,但不至于发生严重冲突。2008年3月台湾领导人选举揭晓和“公投”破产后,台海形势出现了积极变化,中美之间因“’’问题而发生战略对抗的危险大大降低。不过,若干热点问题依然值得担心,例如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恐怖活动有所加剧,非洲一些国家政局动荡等等。
 第二,金融安全和各种非传统安全的问题突出。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石油价格飙升,美元贬值,粮食短缺,许多国家面临通货膨胀压力,全球经济增长步伐放慢。同时,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带来的恶果日益显现,建设低碳经济的呼声升高,节能减排、开发新能源等问题,成为近年来大国首脑会议的重要议题。在亚太地区,多边合作机制建设显然跟不上客观需要,而围绕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国际竞争和摩擦涉及各部的民生问题和利益调整,愈发复杂。韩国进口美国牛肉问题居然演化为严重的政治风波,即为一例。
 第三,若干同中国关系密切的国家,政局发生较大变化,牵动着国际政治的变化。2007年9月日本福田康夫上台;12月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布托遇袭身亡,政治气氛骤然紧张;2008年2月韩国李明博开始执政;4月澳大利亚工党的陆克文出任总理;4月在尼泊尔的制宪会议选举中,尼泊尔党(毛主义)出人意料地赢得了政权;5月梅德韦杰夫正式担任俄罗斯总统,普京改任总理。这一系列政局变化不但令人眼花缭乱,而且有深刻的外政策含义。例如,福田在威望不高,但对中日关系的改善有所贡献;陆克文上台伊始,就提出了建立“亚太共同体”的设想。当然,引起全世界*关注的,是2008年的美国大选。两位美国总统候选人的年龄、种族背景、政治色彩迥异。尽管美国的内外政策走向不会因总统易人而根本改变,但这次选举对美国政治乃至世界政治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是没有疑义的。
 第四,中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外部挑战。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国际影响的显著提高,不仅使外部世界难以适应,也使中国人自己感受到1989年以来未有过的国际舆论压力,从2007年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到2008年4月西藏出现骚乱,从奥运会准备工作被政治纷争所笼罩,到四川汶川地震及其救援工作的世界性震撼,从汇率调整和金融市场开放的压力,到节能减排问题上的两难,中国所受到的质疑,已经主要不是中国是否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问题,而是在和平条件下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问题。以处理间关系为主的中国外交,越来越需要面对多元化的工作对象,包括本国的公众舆论。
 在上述日新月异的复杂国际环境下,研究国际问题的中国学者有哪些观察与思考?本书提供了部分答案,也难免挂一漏万,敬希读者原谅。
目录
序言
中国尺度 全球视野——八卷本《中国学者看世界》序言
“国际秩序:——秦亚青主持
 国际秩序:理想信念与制度设计(年度点评)/秦亚青
 论和谐世界的内涵/夏立平
 合约、国家理论与世界秩序——自由制度主义的外交理念与
 世界政治主张/苏长和
 发展中大国兴起与国际体系/赵干城
 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化解/唐永胜卢刚
 欧盟认同与欧盟制度建设:一个互构进程/李明明
 美国对东亚一体化的立场剖析/林利民
 伊斯兰文明与世界/朱威烈
“国家利益”——王逸舟主持
 国家利益与国家责任(年度点评)/王逸舟
 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国家利益/秦治来
 中国和平发展中的国家利益建构/沈本秋
 中国国家利益视野中的环境安全:地位与作用/郭秀清牛冬梅
 互联网背景下国家信息主权问题研究/任明艳
 从国际法视角看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王德水
 国家利益与国家实力量化的新思路/杨原
“中国外交”——牛军主持
 2007年的中国外交与研究(年度点评)/牛军
 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视角转换/王缉思
 中国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张海滨
 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新型关系/张蕴岭
 结构、进程与权力的社会化:中国与东亚地区合作/秦亚青魏玲
 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政策的布局/张清敏
 论中国的软力量和发展战略/庞中英
 国际体系与中国的外交选择/李少军 徐龙第
“非传统安全”——查道炯主持
 非传统安全(年度点评)/查道炯
 开放经济下的中国食品安全管制:理论与管制政策体系/周小梅
 从贪官外逃后的法律对策看引渡制度的新发展/高秀东
 冷战后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困境与安全治理/何跃
 中俄毗邻地区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初探/李传勋
 从“”恐怖势力活动的国际化趋势看国际法律制度的
 重构/高孔令苇
“世界经济”——张宇燕主持
 研究世界经济的五个维度(年度点评)/张宇燕
 2007—2008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李向阳
 解读石油美元:规模、流向及其趋势/钟伟魏伟谢婷胡亮
 全球不平衡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余永定
 双赢的中美经贸关系缘何被扭曲/李若谷
 从国际和历史角度看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安全问题/贺力平
 透视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张明
索引
作者介绍
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兼任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中华美国学会会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副理事长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曾分别在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美国加州大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一定投入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长途跋涉。不同作者的文风差异也颇大,有的段落逻辑严密、论证细致如织,读起来需要屏气凝神;而另一些段落则更具思辨色彩,像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头脑风暴”。但正是这种多样性,让整本书保持了活力,避免了单一口径的沉闷。我个人最大的收获在于,它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国际关系的研究绝非简单的“猜谜游戏”,而是一门建立在深厚历史积累和扎实理论基础上的复杂科学。它引导我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提炼出真正具有穿透力的洞察,这比记住任何一个具体的国际条约细节都要重要得多,它真正培养了一种批判性的思维习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有的解释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意思,它并非是按照地域板块进行机械的划分,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全球性议题展开,这种主题式的组织方式,反而更能体现出问题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全球化进程中“反全球化”思潮萌芽的探讨,尽管当时(2007-2008年)这种思潮尚未成为主流,但作者们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其社会经济根源,这无疑展现了卓越的预见性。行文之间,时不时会冒出一些非常精妙的比喻和总结性的论断,比如对某种国际关系现象的定性描述,简洁有力,富有哲理。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学术年鉴”,它忠实地记录了那一特定时间点上,中国学界对世界重大议题的集体思考,其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高质量的“集体记忆”,让后来的研究者能够回溯并比对不同时间点的认知差异。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他者”的独特棱镜。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国际事务的普通读者,我常常感到,我们对西方世界的理解,往往被简化为一种刻板的二元对立。然而,此书中的学者们显然没有满足于这种舒适的认知,他们主动跳出既有的框架,去剖析西方内部的思潮变化,比如对自由主义国际秩序未来走向的自我反思。这种“跳出去看自己,走进去看他者”的辩证思维,使得全书充满了张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资料,以跟上作者们对特定外交事件的深度剖析。这并非抱怨其难度,恰恰说明了其信息密度之高,它迫使读者走出自己的知识舒适区,去进行更高阶的认知重构。特别是关于国际法和国际道义在现实政治中的作用的讨论,那种基于历史经验的审慎乐观,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非常鲜明的时代烙印,那是2007到2008年,全球格局正处于一个关键的临界点——金融危机的前夜,多极化趋势加速显现的时期。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区域合作机制的分析角度,它们不像某些国际期刊那样热衷于宏大叙事,而是着墨于具体的外交实践和政策选择的内在逻辑。我记得其中一篇关于大国关系中“战略互信”构建难点的论述,它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意识形态的差异,而是细致剖析了信息不对称和利益预期管理上的困难,这种细腻的处理方式,让原本枯燥的政治学概念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能看到决策者们在会议室里权衡利弊的画面。整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内敛而克制的学术腔调,不事张扬,但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厚的专业素养。它似乎在告诉读者,真正的理解,来自于对细节的耐心捕捉,而非对表象的激情判断,这在当下浮躁的舆论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摆在案头,光是那沉甸甸的分量就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知识密度。我首先被它那宏大的视野所吸引,那种试图将全球脉络与中国视角紧密结合的雄心勃勃的企图,是当下许多研究中常常缺失的。书中的论述,并没有停留在对国际新闻事件的简单梳理和评判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深层次的结构性变迁,比如全球治理体系在那个时间段内所经历的微妙张力与权力再分配的暗流涌动。特别是关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讨论,那些关于能源、气候变化以及地区冲突的分析,至今读来依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它们没有被当时的“热点”完全淹没,反而显示出一种跨越时空的洞察力。作者群对不同理论范式的娴熟运用,也使得整本书的论证逻辑显得格外扎实有力,即便是对于初涉国际关系研究的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一种严谨的学术训练的痕迹,让人愿意沉下心去细细品味那些复杂的因果链条。这种扎根于本土经验却又放眼世界的探讨方式,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参照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