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 作者 | 李雪萍 |
| 定价 | 48.00元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731746 | 出版日期 | 2016-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系作者近年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岗位上一系列思考与实践的系统梳理与理论总结。全书紧紧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核心,主要从理论思维创新、实践模式探索、人文传统拓展等三个维度,分析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内涵、特点、目标、任务等一系列新发展、新变化,探寻这些新变前提下教育教学方法、考核手段、资源运用等一系列实践变革的新举措、新路径,并进一步深究其与人文传统教育的内在精神关联,依此拓宽与重构现代道德教育的知识视野和文化谱系,突出与强化当代大学生道德修为的自主意识和内化功能。 |
| 作者简介 | |
| 李雪萍,女,1962年生,籍贯山西,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硕士。多年来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工作,曾出版专著3部,其中《思想道德修养读本》获山西省社科联“百部成果二等奖”;参编教材五部;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在《思想教育研究》《现代大学教育》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
| 目录 | |
| 一、探索:德育·创新·职业道德 论高校德育的创新 强化高校德育创新的意识导向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演变及特点分析 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素质 论加强律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论律师职业道德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二、建构:思政·教学·实践模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探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实践教学模式 主体间性:案例教学中师生关系及其角色定位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运用 多维互动专题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创新思考 三、拓展:素质·传统·人文教育 重新审视人文传统教育 关于高校人文传统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人文传统教育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 通识教育视阈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阙如及改革路径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作者在系统梳理与总结近年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岗位上的思考与实践心得,从理论创新等三个维度分析并探寻教学手段、案例设计、资源运用等实践变革的新路径,以此拓宽与重构现代道德教育的知识视野,强调大学生道德修为的自主意识和内化功能。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说实话,我对这类官方背景较强的出版物,内心总会保留一份审慎的观察。这类书籍的特点往往是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但在文字的温度和叙事的感染力上可能有所欠缺。我的阅读偏好更倾向于那种带有强烈个人思考痕迹、文字灵动、能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作品。因此,如果这本书能够打破那种传统教材的刻板印象,引入一些富有文采的论述,甚至是一些发人深省的故事片段来佐证理论,那它无疑会大大加分。我特别关注它在“实践”环节是如何处理“时代性”的。新时代的大学生面临的挑战与几十年前完全不同,他们对“正确性”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到全球化信息流的影响。因此,作者对当前青年群体“精神画像”的把握是否准确,对他们关注的焦点(如公平、可持续发展、个人价值实现等)能否给予深刻的回应,是衡量这本书成败的关键。如果它只是重复陈旧的论调,那么即便理论体系再完善,也无法真正触动那些追求真理的年轻心灵。我更期待看到一种超越教条、直面现实困境的勇气和智慧。
评分这本《BF-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书名本身就带给我一种庄重而严肃的期待。我一直认为,在当下的高等教育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仅是课程设置中的一个环节,更是塑造青年一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所在。从我对其他几本同类主题书籍的阅读经验来看,很多理论性的著作往往过于高屋建瓴,脱离了高校日常的教学实际,让一线教师感到难以落地。因此,我非常关注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真正具有操作性的指导。我期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巧妙地将宏大的理论框架,拆解为可以在课堂上生动呈现的具体案例和教学方法。比如,在处理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而不是简单地灌输标准答案。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应对碎片化信息对青年学生思想的冲击,是每一个思政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难题。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创新的教学模式,例如结合新技术、新媒体的互动式教学方案,那无疑会大大提升其价值。我希望它不是一本“写给领导看”的报告文学,而是真正能让埋头于一线教学的老师们感到如获至宝的工具书,能够切实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真正实现“入脑入心”。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我个人的学术书架时,发现过去几年里购买了许多关于教育哲学和课程改革的书籍,但大多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感觉“醍醐灌顶”的佳作并不多见。这本书的出版信息吸引我的地方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这通常意味着作者在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上,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去检验和打磨其观点。我对“实践”部分的关注点在于其深度和广度。深度,指的是对具体教学场景下学生反馈的细致剖析;广度,则在于它是否能涵盖不同类型高校(如研究型、应用型)的特殊需求。例如,对于理工科学生和文科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可能存在的认知差异,优秀的作品应该能提出差异化的策略。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处理当前思政教育中一个核心的矛盾:如何在坚持既有主流价值导向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内在主动性和求知欲,避免教育变成一种单向度的说教。一本好的教材应该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心灵的唤醒。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经过时间检验、被证明有效的“微创新”案例,那它将比任何空泛的口号更有力量。
评分我最近在为一个新开设的教师培训模块搜集参考资料,尤其关注那些能帮助新入职教师迅速建立教学自信和专业框架的作品。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面对一门需要“立德树人”的课程,最大的挑战往往不是知识储备不足,而是缺乏一套稳固的教学范式来应对课堂上的突发状况和学生的质疑。因此,这本书的“实践”部分如果能够提供详尽的“教案设计模板”和“疑难问题应答手册”,那它的实用价值将直线上升。我希望看到具体的、可量化的评估体系,而不是模糊的“效果显著”之类的描述。比如,如何通过课堂观察或学业反馈来客观衡量思政教育的成效?如何设计出既能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又能考察其价值认同的考试或作业形式?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块设计,帮助教师搭建起从基础知识到深度价值内化的完整路径,那么它对于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将是不可多得的助力。我期待的不是宏观的指导方针,而是微观到“如何在一节课的开场五分钟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的实用技巧。
评分我个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兴趣点,往往集中在跨学科的视角上。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已经非常细化,单靠传统的人文社科理论框架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整合其他学科的成果来丰富其理论体系的。例如,它是否借鉴了认知心理学来解释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否引入了社会学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来理解不同地域、不同群体学生的现实困境?如果这本书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政治理论阐述上,那么它在学术上的突破性就会比较有限。我更欣赏那些能够“融会贯通”,在分析问题时展现出广阔视野的作品。理想状态下,作者应该能够清晰地展示出,当一个宏大的政治理论遇到具体的社会现实时,是如何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调整、修正和升华的。只有具备这种强大的整合能力,才能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真正有机的、充满生命力的,而不是生硬的嫁接。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给我带来惊喜,展现出比传统教材更为现代和开阔的研究视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