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乾隆皇帝与以戛尔尼
定价:16.00元
作者:秦国经,高换婷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08-01
ISBN:97878004724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之后,英国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又派阿美士德侯爵率领使团再次来华,企图使用外交手段敲开古老中国封闭的大门。这次英国使团访华因觐见礼仪的障碍而夭折。一贯对中国怀有侵掠野心的英国,看到用外交手段达不到其目的,便决心付诸武力。从1840年到1860年,英国等接连两次发动对中国侵略的战争,迫使清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和中英《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内容与半个世纪前英使马戛尔尼向清廷提出的要求基本一致。1793年马戛尔尼提出,扩大英国在华的通商口岸,除广州之外,要求开放舟山、宁波、天津等处;1842年的《南京条约》第二款则规定,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等处为通商口岸;马戛尔尼提出要求割占珠山等地,《南京条约》第三款则规定,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重温中英交往之初的这段历史,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资本主义的英国对中国的领土要求和殖民野心是由来已久的,无论是用和平谈判的方式或是采取武力战胜的方
法,终都是要达到其侵略中国的目的。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清朝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衰败,长期的封闭保守,造成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以致处处挨打,被人宰割。
历史的教训是沉痛的。两个多世纪过去了,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今天终于实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抚今追昔,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无不扬眉吐气,欢欣鼓舞。在20世纪
即将过去,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写这本小册子,以使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历史,在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中,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又绝不晦涩难懂,反而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魔力。作者仿佛是历史的化身,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冷静地记录着时代的悲欢离合。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气氛渲染的功力,无论是描绘宫廷宴会的奢靡,还是边关将士的艰苦,都能用精准的词汇调动读者的感官。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该快则快,该慢则慢,从不拖泥带水,节奏感极强。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研究与引人入胜的叙事技巧完美结合,让枯燥的年代信息变得鲜活有趣。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高质量的历史著作,它不仅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更在文学审美上带给我极大的愉悦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新颖,它似乎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最欣赏的是作者那种冷静而又不失温情的笔触,对于历史人物的评判,没有一味地褒贬,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挣扎。那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原本遥远的帝王将相,变得可触可感,甚至是带有一丝悲悯色彩。情节推进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侧面描写,往往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需要读者慢下来细细品味。读到一些关于官场倾轧的描写时,我甚至能体会到那种令人窒息的政治压力,不得不感叹文字的力量竟能如此强大,穿透时空,直抵人心。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与文学可读性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平衡点,绝对值得反复阅读。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这种类型的历史读物抱有怀疑态度,总觉得会是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想象。它的语言风格极其流畅且富有画面感,仿佛在阅读一部精心打磨的长篇小说,却又牢牢扎根于历史事实。作者擅长设置悬念,总能在一个看似平淡的章节结尾留下一个钩子,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页会发生什么。特别是对于历史细节的考据,那种刨根问底的精神令人敬佩,很多我以为是定论的史实,都在书中被提出了新的解读视角,引人深思。它成功地让“历史”这个概念变得生动立体起来,而不是一副僵硬的画像。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次分明的,初读时被故事吸引,再读时则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一场盛宴!作者对于乾隆时期的宫廷生活描写得细致入微,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金碧辉煌却又暗流涌动的年代。书中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尤其是对几位后妃之间复杂关系的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读完之后,我对那个时代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上的冰冷记载,而是拥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鲜活感受。那种通过史料挖掘出的细节,比如某次朝会的具体陈设,某位大臣的真实言辞,都让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讲述了历史事件,更是试图还原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和思想内核。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时而紧凑如战场厮杀,时而舒缓如江南烟雨,读起来毫无压力,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做得非常考究,作为案头书也是极佳的选择,每一次翻阅都是一种享受。
评分我是一个追求阅读深度的人,这本书在思想层面上给予了我极大的满足。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对后世意味着什么”。作者在论证观点时,逻辑链条清晰有力,引用史料恰到好处,绝不卖弄学问,而是服务于叙事和观点的表达。书中关于社会结构变迁的分析,尤其深刻,让我对清朝中后期的社会肌理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喜欢这种不满足于表面现象的探究方式,它鼓励读者去挑战既有的认知框架。全书结构布局精妙,各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过渡,像一部浑然天成的交响乐,每一个乐章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读罢合卷,一股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深思良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