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史集 9787509816790

访史集 978750981679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颐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访谈
  • 口述历史
  • 历史研究
  • 社会历史
  • 个人回忆
  • 访谈录
  • 历史文献
  • 当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ISBN:9787509816790
商品编码:2978329009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访史集 作者 傅颐
定价 14.00元 出版社 中史出版社
ISBN 9787509816790 出版日期 2012-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200Kg

   内容简介

这套《中央党史研究室青年学者论丛》的批共有10册。每一册精选一位中央党史研究室青年研究人员在全国中文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部分党史研究论文。这本由傅颐编写的《访史集》是该系列中的一册,收录了《司徒美堂与侨乡土改》、《围绕“两个凡是”的交锋和“纲”的转移——访华楠同志》等文章。


   作者简介

傅颐,女,1968年10月生,瑶族,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博士。现在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工作,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1956年至1966年中史与口述史。《中国党历史》第二卷的执笔者之一。已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司徒美堂与侨乡土改围绕“两个凡是”的交锋和“纲”的转移——访华楠同志北京市委与事件的(上) 北京市委与事件的(下) 中美会谈和中国进合国的一段往事——从1971年赖斯顿的北京之行说起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对东北工业基地的经略与建设六十年代初《高教六十条》的制定、试行及历史经验重寻“畅观楼事件”的真实“” 前后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建设的历史回眸——兼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初创后记

   编辑推荐

这套《中央党史研究室青年学者论丛》的批共有10册。每一册精选一位中央党史研究室青年研究人员在全国中文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部分党史研究论文。这本由傅颐编写的《访史集》是该系列中的一册,收录了《司徒美堂与侨乡土改》、《围绕“两个凡是”的交锋和“纲”的转移——访华楠同志》等文章。


   文摘

   序言

《一枕槐安》 内容梗概 《一枕槐安》是一部集结了十余篇独立历史叙事短篇小说的文集,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感受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本书聚焦于历史的“人”,而非冰冷的年代和事件,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力求呈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历史世界。 故事的开端,我们将目光投向一个早已湮没的王朝末年。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位年轻的宫廷画师,以其画笔记录下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人情冷暖。他并非身处权力中心,却以一个旁观者的敏感,捕捉到了帝王猜忌、后妃争宠、宦官弄权等种种暗流。然而,他更为关注的,是那些淹没在宏大历史叙事中的普通生命,例如一位在战乱中失散的女子,以及一位怀才不遇的寒门士子。画师通过他的画作,试图为他们留下痕迹,也为自己在这 turbulent 的时代寻觅一丝慰藉。他笔下的每一幅画,都不仅仅是色彩的堆砌,更是他对那个时代最真实的感受与思考。 接下来的篇章,故事的舞台转移到一个繁华的商业都会。这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各种文化在此交融碰撞。一位来自异域的商旅,带着他的货物和梦想,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扎根。他经历了语言不通的窘迫,遭遇了商战的狡诈,也结识了真心相待的朋友。他的生活,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也折射出那个时代商业活动的勃勃生机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书中细致描绘了当时的市场景象,从琳琅满目的商品到形形色色的商贩,再到市井小民的生活百态,都力求还原一个鲜活的古代商业世界。我们看到,在金钱的洪流中,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交织,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努力拼搏。 再往后,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一位饱学之士。他身处一个学术思想活跃但又充满压抑的时代,渴望为国家社稷献出自己的才华,却屡遭挫折。他饱读经书,精通古今,却生不逢时。书中描绘了他与同窗好友的辩论,他对政治时局的忧虑,以及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坚持。他不仅仅是一个书斋里的学者,更是一个有着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我们看到,在那个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思想的禁锢如何限制了个体的创造力,以及那些坚持独立思考的先驱们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他的故事,是对那个时代思想解放与压抑并存的深刻反思。 本书的叙事风格多样,时而宏大,时而细腻。在描绘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下,作者着重刻画受事件影响的个体命运。例如,一场席卷全国的瘟疫,不仅仅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更是对社会结构、人伦道德的严峻考验。书中通过几个不同阶层的人物视角,展现了瘟疫下的恐慌、绝望、善良与残忍。一位基层官员如何在绝境中尽力维持秩序,一位医者如何不顾生死地救治病人,一位普通家庭如何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相互扶持,这些故事都充满了人性的力量。 另一篇章则将镜头对准了边疆的军事冲突。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群戍边将士,他们远离家乡,在艰苦的环境中守护着国家的安宁。书中描绘了他们日常的训练、战前的誓言、战场上的浴血奋战,以及战后对家人的思念。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牺牲,也充满了兄弟情谊和报国热忱。通过他们的视角,读者得以窥见边疆将士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们在捍卫国家领土时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在历史的某个角落,也存在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女性故事。《一枕槐安》同样关注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容易被忽略的女性群像。她们可能是辅佐君王的后妃,可能是民间辛勤劳作的妇女,也可能是身处乱世的弱女子。本书通过她们的视角,展现了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她们所承受的压力和付出的努力。例如,一位在后宫争斗中运筹帷幄的皇后,她并非只是一个花瓶,而是深谙政治之道,在权力斗争中保护自己和家族;一位在战乱中坚守家园的农妇,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在艰难困苦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故事的发展还会触及一些历史的“转折点”,但作者并非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而是通过人物的经历,展现这些转折点对个体命运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一项重大的改革政策出台,对某些人来说是鲤鱼跃龙门的机会,对另一些人来说则可能是灭顶之灾。书中通过不同身份的人物,展现了改革带来的社会变迁和人际关系的重塑。 《一枕槐安》并非是枯燥的历史教科书,它充满了故事性和戏剧性。作者擅长运用细腻的笔触,将历史事件融入到生动的人物命运之中,让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喜怒哀乐。书中对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器物服饰、建筑风貌、甚至饮食文化都有着细致的描绘,力求为读者营造一个真实可信的历史氛围。 本书还探讨了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却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改变历史的走向。同时,作者也试图揭示历史背后的一些深层规律,例如权力对人性的腐蚀,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 此外,《一枕槐安》也包含了一些关于历史“真相”的思考。历史的记载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带有偏见的。作者通过虚构人物的视角,尝试去还原那些被掩盖的真相,去探寻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例如,一些被官方记载为“叛逆”的人物,在书中可能被赋予更温情或更复杂的动机;一些被誉为“英雄”的人物,也可能展现出人性的弱点。 在全书的结尾,我们将目光引向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深印记的“智者”和“疯子”。他们或许是提出了惊世骇俗理论的思想家,或许是用另类方式挑战传统观念的艺术家。他们的故事,充满了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也展现了人类思想的边界与可能。 总而言之,《一枕槐安》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历史小说集。它不追求宏大的叙事,也不刻意渲染惊险刺激的情节,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带领读者走进历史的深处,感受历史的温度,理解历史的厚重。本书旨在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当下生活的反思。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学旅行,也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深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超出了单纯的历史解读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历史”的方法论指南。作者的文风是那种带着文人特有的雅致,但绝不矫揉造作,遣词造句精准到位,既有古文的凝练,又不失现代汉语的流畅性,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字字珠玑。在全书的收尾部分,作者进行了一次非常高屋建瓴的总结,他将贯穿全书的所有历史案例提炼出一个核心观点,那就是历史的循环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在不同技术和意识形态背景下的“变异式循环”。这个收尾的升华,像是一盏突然点亮的灯,照亮了此前所有阅读过程中积累的疑惑和碎片化的认知。它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框架,让我有信心将这种历史观应用到未来面对任何新史料或新事件的分析中去。这不仅仅是一部可以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参考书”,更像是一本可以时常翻阅、时常能从中汲取新悟的“工具书”,其耐读性和思想价值,绝对是同类作品中的翘楚。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阅读体验,那就是“酣畅淋漓”,但这种畅快并非源于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源于作者思想的锐利和逻辑的严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有特色,它不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是采取了主题式串联的手法,使得不同时代的相似困境和对策得以横向对比,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极大地提升了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我尤其喜欢其中几章对于“地方志”与“中央决策”之间张力关系的探讨,作者通过细致比对不同层级记录下来的事件细节差异,揭示了信息在权力结构中流转时不可避免的扭曲与侧重。这种“细节中的魔鬼”的挖掘方式,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帝王将相的棋局,而是充满了芸芸众生在制度阴影下的真实生活切片。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停下来,在脑海中构筑着当时的环境,想象着那些决策者和被决策者所处的具体情境,这种强烈的代入感,使得历史知识的吸收变得高效而深刻。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史料转化成了一幕幕有血有肉的场景重现。

评分

读完这本史学著作,我的感受是极其复杂的,它不像那些教科书式的叙述那样平铺直叙、缺乏温度,反而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带着他独特的视角和几近偏执的求真精神,与你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作者在对史料的梳理上,展现出一种近乎苛刻的严谨性,引用的文献来源标注详实,这种扎实的学术功底,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然而,最打动我的,是他笔下那些历史人物的“人味儿”。他没有将他们神化或脸谱化,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挣扎、抉择与人性闪光点,那种对历史脉络的剖析,常常能引发我对自己当下处境的深层反思。比如,书中对某个重要决策背后微妙的权力博弈的描绘,细致入微,让我明白了历史的走向往往并非简单的对错之分,而是无数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种既有宏大叙事支撑,又兼顾个体命运描摹的笔法,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与情感上的共鸣,让人在合卷之时,久久不能平静,需要时间整理思绪,去消化那份厚重的历史感。

评分

这本《访史集》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古朴的韵味,仿佛预示着内页的文字也定是饱含深思、值得细品的。初翻开来,那排版布局就透着一股精心雕琢的味道,字里行间留有的空白恰到好处,不显得拥挤,让人在阅读时能有足够的喘息空间去消化那些沉甸甸的历史印记。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带着一种温润的手感,翻动时发出的沙沙声,简直是阅读爱好者最治愈的背景音。我特意留意了一下字体选择,那种宋体与楷体的巧妙结合,既保证了阅读的清晰度,又在细节处流露出对传统审美的尊重。尤其是那些章节的标题,总能用一种恰如其分的书法韵味抓住读者的眼球,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这“访史”之路上究竟会遇到怎样的光景。可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已经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预热,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载体的敬畏与用心。对于那些注重阅读体验的同道中人来说,单是这份对细节的打磨,就足以让人心生好感。

评分

坦白讲,我之前对某些特定的历史断代研究一直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段时期的史料驳杂,脉络不清,难以窥得全貌。但这部《访史集》却以一种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准,将那些原本散乱的碎片整合了起来,构建了一个既清晰又充满张力的叙事框架。作者的叙事节奏控制得极佳,该快则快,引人入胜,该慢则慢,留白思考。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他在处理那些史学界尚未达成定论的争议性问题时,没有急于站队,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高明的“多角度审视”策略。他会先呈现甲方的证据和论点,接着引入乙方的反驳与佐证,最终以一种开放式的提问结束该议题,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探究欲望,让人忍不住想去查阅更多的资料,进行自己的“会诊”。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远胜于直接灌输结论,它培养的是一种批判性思维,而非盲目的接受。对于希望深入研究特定领域的资深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个非常优异的、可供辩驳和延展的研究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