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犯罪手法係列2─毒物研究室:250種具有緻命效果的經典毒物、植物、藥物和毒品
作者:席瑞塔.史蒂文斯
齣版:麥田
語種:繁體中文
頁數:448 頁
裝幀:平裝
ISBN:9789863444091
齣版日期:2018-02-09
※※親愛的,如果是一加侖接骨木莓酒,我會放一茶匙砒霜、半茶匙番木鱉鹼,然後再加上微量的氰化物。※※
★★毒物研究室為你發掘殺死「書中角色」的緻命藥物★★
提供給有意撰寫偵探小說的作傢豐厚的毒物資訊,
喜愛**影集《法醫.屍體.解剖室》係列與《CSI犯罪現場》的讀者也不容錯過!!
你的犯罪、推理小說讀者應該思考的是「犯人是誰」,而不是在納悶為什麼你的描述和事實不符。如果你想用毒物殺死你筆下的人物,就得知道壞蛋如何得到那種毒物、如何下毒,以及受害者會受到哪些影響。
這本詳盡的指南收錄瞭經典的毒物如傢中毒物、有毒動植物、戰爭中使用的毒物等,並附上毒性強弱、發作時間、造成的影響與癥狀、解毒劑與治療方式,讓你清楚知道反派角色需要取得什麼毒物,他的計畫究竟可能齣什麼紕漏。
●本書還會告訴你:
現實中的毒理學傢是如何揭露下毒案,歷史上有哪些**的投毒者,以及小說、電影和現實中使用毒物的案例。書中介紹的毒物按字母順序排列,書末附錄提供依癥狀、投毒方式和其他分類的交叉查詢,方便找到適用於劇情的毒物,並附上醫學名詞錶,沒有醫療背景也能輕鬆解讀癥狀和治療方式。
《毒物研究室》幫你釐清正確下毒的所有細節!!
〈禁〉本書僅提供作傢編寫劇情參考,
不得用來診斷或治療任何醫療疾病,或進行任何犯罪活動。
【好評讚譽】(依姓氏筆畫排列)
杜鵑窩人 推理評論傢
臥斧 文字工作者
張渝歌 作傢
張筱森 推理小說研究者
陳栢青 作傢
戴伸峰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係副教授
藍錦龍 宜蘭縣政府警察局鑑識科股長、前東吳大學鑑識學程兼任講師
◎這是一本令人感到震慄的書。從無生物的氣體、液體、固體毒物,到生物界的植物、動物,「毒」就像是天羅地網般地罩著人類活動,然而,「*毒歹人心!」讓我們帶著良善的、知識性的眼睛,跟隨本書端詳「毒物世界」吧!──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係副教授 戴伸峰
前言:閱讀指南
**章 令人聞風喪膽的一門技藝
第二章 刑事毒理學傢的一天
第三章 經典毒物:砷、氰化物、士的寧番木鱉鹼
第四章 居傢毒物
第五章 有毒植物
第六章 脆弱的真菌
第七章 蛇、蜘蛛和其他生物
第八章 醫療毒物
第九章 農藥、殺蟲劑
第十章 工業毒物
第十一章 街頭藥物
第十二章 生物、化學與放射性武器
第十三章 不算真的中毒,可是??
第十四章 自行創造****的毒物
〈附錄1〉按毒物施用方法排序
〈附錄2〉按毒物形態排序
〈附錄3〉按毒物癥狀排序
〈附錄4〉毒物發作時間
〈附錄5〉毒物的毒性強度
我更傾嚮於將這類書籍視為一種“知識儲備”,一種對世界復雜性的深刻理解。在現代社會,信息是透明的,但專業知識的壁壘依然存在。瞭解毒物學,就是瞭解生命體可能遭受的最深層的侵害,這對於提升個人的風險意識非常重要。我猜想,席瑞塔·史蒂文斯這位作者,一定在這一領域有著深厚的背景,纔能如此駕輕就熟地梳理齣這250個案例。我希望能看到她對於那些“新型毒品”或者“生物毒素”的研究進展,因為這些領域變化最快,也是最具有現實威脅的。當我們談論“犯罪手法”時,我們談論的不僅僅是過去,更是未來可能發生的挑戰。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對生活環境中的潛在危險元素有更敏銳的直覺,比如對某些未經授權的藥物、陌生食物保持警惕,那麼這次閱讀投資無疑是值得的。它提供瞭一種超越日常經驗的保護傘。
評分作為一名業餘的推理小說愛好者,我總是試圖在閱讀過程中提前猜齣凶手的詭計,而“毒物”往往是那些最高明、最難以察覺的作案手法之一。席瑞塔·史蒂文斯的這部作品,我猜想它就像一本高級的“作案工具手冊”,但絕對是以科普和研究的姿態呈現的。我關注的重點會放在那些“經典”毒物上,比如夾雜在日常用品中、難以被快速檢測齣來的那些。想象一下,在某個名流的晚宴上,一杯看似無害的紅酒,卻成瞭緻命的媒介;或者是一種常見植物的提取物,被巧妙地用於“意外”的發生。如果作者能夠細緻地剖析這些毒物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社會背景下的應用,並且探討現代法醫技術是如何成功破解這些“藝術化”的謀殺,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超普通讀物瞭。我希望它能提供給我一些全新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那些經典的推理小說橋段,看看現實中的“毒物研究室”究竟是如何運作的,那種嚴謹和精確感,是虛構作品難以完全捕捉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齣版社選擇也很有意思,麥田齣版社嚮來在引進一些非虛構類、偏嚮硬核知識的書籍時錶現齣色,這讓我對內容的專業度有瞭初步的信心。我個人對“植物”和“藥物”這兩個分類尤其感興趣,因為它們往往與傳統醫學、民間偏方甚至草藥知識交織在一起,具有很強的文化色彩。一個好的毒物研究,不應該隻停留在化學分子式層麵,更應該探討其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隱秘曆史”。比如,某種劇毒的蘭花,在古代是如何被用於政治鬥爭的?某種管製藥物,又是如何被不法分子繞過監管鏈條進入黑市的?如果作者能挖掘齣這些社會學和曆史學的交叉點,而不是僅僅羅列毒性等級,那麼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將更加豐富和立體。我非常期待看到這種跨學科的視角,將科學的冰冷與人性的復雜性進行碰撞。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懸疑感,光是“毒物研究室”這幾個字,就讓人聯想到實驗室裏那些精密儀器、神秘試劑,以及背後可能隱藏的驚天秘密。我一直對犯罪心理學和法醫科學領域的故事特彆著迷,這類題材總能提供一種在安全距離外窺探人性深處黑暗麵的刺激。市麵上關於犯罪的書籍很多,但真正能深入到化學、生物學層麵,係統性地介紹毒物知識的卻不算常見。這本書似乎在這方麵下足瞭功夫,光是能涵蓋“250種”這一點,就足以讓人感受到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枯燥的化學結構和緻命的實際應用結閤起來,用生動的故事或案例去闡述每一種毒物的作用機理、中毒癥狀以及偵查的難點。這種知識性的普及,不僅滿足瞭我的好奇心,或許還能讓我對那些懸而未決的案件多一分理解。希望它不是那種隻有乾巴巴的學術名詞堆砌的工具書,而是真正能將科學與驚悚完美融閤的佳作,讓人讀起來既能學到知識,又手心冒汗。
評分說實話,我買這本書,有一部分原因也是源於對“極端”的好奇心。人類探索未知、挑戰極限的本能,促使我們去瞭解那些最危險的事物。這250種毒物,代錶著自然界和人工閤成中對生命體最直接、最有效的攻擊方式。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組織和分類這些信息的?是按照毒性強度?作用器官?還是發現年代?一個清晰的邏輯結構,對於處理如此龐大的信息量至關重要。我希望閱讀的過程是流暢的,而不是像翻閱一本厚厚的化學辭典。另外,一個優秀的作者,在處理這類敏感信息時,必然會把握好“教育性”和“警示性”的平衡點。它應該讓人敬畏科學的威力,明白潛在的危險,而不是提供某種“操作指南”。如果能通過案例分析,強調預防、識彆和急救的重要性,那麼這本書的社會價值也會隨之提升,不僅僅是滿足獵奇心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