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辞海 马建东 温端政

谚语辞海 马建东 温端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建东 温端政 著
图书标签:
  • 谚语
  • 俗语
  • 中国谚语
  • 文化
  • 语言
  • 民俗
  • 马建东
  • 温端政
  • 工具书
  • 汉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7637
商品编码:2978328904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谚语辞海

定价:368.00元

作者:马建东 温端政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32647637

字数:3049000

页码:1525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收古今谚语58000余条,涵盖丰富,是谚语词典中的巨无霸。也是国家“十三五出版项目”《语海》的前期产品。

内容提要


本书收古今谚语59200余条。主条选用常见的形式,副条用“也作”表示。副条的首字与主条相同的,不另立目;首字和主条不同的副条另立目。语目中有难字或易读错的字,用汉语拼音字母注音。主条释义一般含“分注”和“通释”两项。先分注后通释。

1.“分注”解释语目中的疑难字、词;如无疑难字、词,则从略。

2.“通释”解释语目的整体意义。有引申义、比喻义的,重点说明引申义或比喻义。不止一个义项的,加以说明。有出处或典故的,适当引例和说明。另立目的副条不再释义,注明“见‘×××’(主条)”。 语目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查检方便。

目录


作者介绍


温端政,语言学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方言和语汇。曾任山西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中国辞书学会理事、山西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西省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主编了《中国俗语大辞典》、《古今俗语集成》、《汉语常用语词典》、《谚海》(联合主编)、《中国歇后语大词典》等较大型的工具书和一些中小型的工具书。

文摘


序言



瀚海拾珠:一部跨越古今的中华智慧结晶 书名: 瀚海拾珠:中华传统文化精粹撷英录 作者: 顾怀清,李明远 出版社: 文脉广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 内容简介: 《瀚海拾珠:中华传统文化精粹撷英录》是一部立足于宏大历史视野,深入挖掘中华文明核心精神与艺术成就的通识性巨著。本书旨在为当代读者构建一座连接古典与现代的桥梁,通过对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社会伦理、科技发明等多个维度的细致梳理和深度解读,展现中华文明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累积的独特智慧与不朽魅力。 全书共分六卷,近百万言,结构严谨,论述翔实,力求在宏观把握与微观剖析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我们相信,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不仅需要对经典文本的熟稔,更需要把握其内在的演变逻辑与时代适应性。 第一卷:思想的根基——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 本卷聚焦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哲学思潮。我们没有停留在对“子曰”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社会构建功能,道家“道法自然”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解放意义,以及墨家“兼爱非攻”的理想主义光辉。 重点章节包括:《礼乐制度下的社会秩序重构》、《黄老之学与治国方略的辩证统一》、《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千年论辩及其现实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宋明理学(程朱陆王心学)的阐述,着重考察了其如何将儒家伦理推向“天理”的哲学高度,以及这种“格物致知”与“致良知”的内在张力,如何影响了后世士人的道德实践与知识结构。我们试图揭示,这些思想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一套充满生命力的、用以应对不同历史阶段挑战的“生存手册”。 第二卷:诗意的栖居——古典文学的巅峰与流变 文学是民族情感的载体,也是时代精神的镜子。本卷以时间为轴,系统梳理了中国文学自《诗经》、《楚辞》以来的发展脉络。我们重点探讨了汉赋的铺陈之美、唐诗的格律之盛与意境之深、宋词的婉约与豪放之辨,以及元曲的市井活力与戏剧张力。 阅读的深度在于对“风格”的洞察。本书用大量篇幅分析了杜甫的“沉郁顿挫”如何反映安史之乱后的时代痛感,苏轼的“旷达超逸”如何体现士人失意的自我调适。在小说领域,我们超越了对情节的复述,转而探讨了《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智慧、《红楼梦》中对封建末世的精妙剖析与“真情”的追寻。此外,本书还特别开辟了“文学中的女性视角”专题,展示了李清照、班昭等女性文人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独特发声。 第三卷:艺术的自觉——审美趣味的形成与流变 本卷探讨了中国艺术从实用性向纯粹审美转化的过程。在绘画方面,我们详细考察了魏晋南北朝“以形写神”的肖像画传统,唐代山水画的“气韵生动”标准,以及宋代院体画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重点分析了文人画(水墨写意)的兴起,阐释了倪瓒、董其昌等人如何将笔墨视为心灵的投射,而非对物象的单纯描摹。 书法部分,本书打破了单纯的书体分类,着重分析了汉隶的古朴雄浑与魏碑的刚健险绝,并深入探讨了王羲之“尽善尽美”的书法境界如何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典范。同时,本书也关注了建筑、园林、陶瓷等“应用艺术”领域,论述了江南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哲学理念,以及明清瓷器中彩绘工艺的成熟标志着手工业的巅峰。 第四卷:治世的方略——制度构建与社会结构 国家治理是中华文明持久延续的关键。本卷从历史的维度审视了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得失,聚焦于制度的创新与传承。我们考察了秦汉大一统的郡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精妙运作、宋代的重文抑武政策及其深远影响。 本书尤为重视“人才选拔”机制的演变,对科举制度进行了细致的、非脸谱化的分析,阐明了它在不同阶段所起到的双重作用——既是社会流动的阶梯,也是扼制思想活力的潜在因素。此外,本卷还探讨了宗法制度、乡绅阶层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均田制、租庸调制等经济政策对社会稳定性的影响。核心在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连续性”而非简单的“循环性”。 第五卷:科技的足迹——实用理性与经验积累 中华文明在科学技术领域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本书摒弃了将古代科技视为偶然发明的观点,而将其视为一种系统性的经验积累与实用主义的体现。重点介绍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推动作用,并着重分析了其背后的社会需求和技术路径。 在农学方面,本书详细介绍了贾思勰《齐民要术》的科学价值,以及中国古代精细化农业的理论基础。在数学方面,着重阐释了《九章算术》中“天元术”的开创性。在医学领域,本书重点解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性——阴阳五行学说与脏腑经络理论,强调其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实践智慧,而非简单地将其视为经验的堆砌。 第六卷:伦理的张力——家庭、社会与个体的关系 本卷聚焦于中华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学基础。从“孝悌”的起点,延伸至“忠君”的政治伦理,再到“仁爱”的社会推广。本书探讨了“三纲五常”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历史功绩,同时也审慎地分析了在特定历史时期,这种伦理结构对个体能动性的潜在束缚。 我们关注了“士”阶层的形成与精神困境,即如何在“出仕济世”与“独善其身”之间进行取舍。此外,本书还探讨了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所承载的家族记忆与文化认同功能,揭示了这些仪式如何超越日常生活的琐碎,强化着民族的集体意识。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的整合视角: 本书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范畴,而是将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史融为一体,提供全景式的文化图景。 2. 强调内在逻辑: 深入挖掘中华文化体系内部的因果联系与思维模式,力求揭示其“为什么是这样”的深层原因。 3. 批判性的继承: 既赞颂先贤的伟大成就,也正视历史留下的局限性,倡导读者以现代眼光审视传统,实现创造性转化。 4. 语言的典雅与精确: 论述力求准确、严谨,同时保持了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使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备。 《瀚海拾珠》是一次对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深度朝圣,它不仅是一部知识的汇集,更是一份对我们“从哪里来”的深刻反思与对“向何处去”的文化自信的奠基。它适合所有对中国文化抱有深厚兴趣,渴望系统了解中华文明核心思想与艺术成就的求知者、学者及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松散,但这种松散反而成就了它的自由和灵动。它没有固定的章节逻辑,更像是作者在不同时段、不同心境下的随手记录和感悟的汇编。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堆满了珍奇古玩的旧货市场里淘宝,每一个角落都可能藏着一个意想不到的宝藏。比如,有一段写的是关于“遗忘”的力量,作者大胆地提出,有些记忆如果不去刻意维护,它们就会自然消退,而这种“被过滤”掉的记忆,或许才是我们内心最需要的平静。这种颠覆性的观点,让我对过去的一些执念产生了松动。整本书的笔调非常克制,作者的情感表达总是点到为止,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给读者自己去填充,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互动方式,让读者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和共同的创作者。

评分

这是一本读起来需要耐心的书,但回报是丰厚的。它的语言风格介于散文和箴言之间,时不时会蹦出一些让人拍案叫绝的金句,但它们并非孤立的口号,而是深深根植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之中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矛盾”的方式。他并不试图去调和生活中的所有对立面,而是坦然地接受它们共存的现实。比如,人类既渴望稳定,又天生向往变动;既需要群体归属感,又无法忍受个性的完全同化。作者没有给出任何“应该如何”的指令,他只是把这些矛盾像晶体一样放在阳光下,让你自己去观察它们折射出的复杂光芒。读完后,我没有立刻变成一个“更有智慧”的人,但我确实变成了一个更愿意接受“未完成”和“不完美”的人,这大概就是这本书给予我最大的恩赐了。

评分

我向来对那种充满“鸡汤”味道的书籍敬而远之,但《生活中的智慧》却成功地避开了这个陷阱。它的智慧是内敛的,是需要读者主动去挖掘和体会的。它更像是一本哲学随笔集,探讨的范畴远超出了“为人处世”的狭隘领域,它触及了时间、孤独、选择乃至意义这些宏大主题。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沉默的价值”,作者认为,很多时候,不说话比说出一千句“我理解你”更有力量。这一点令我印象深刻,因为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急于表达自我,反而忘记了倾听和留白的重要性。阅读这本书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闭上眼睛,让那些文字的重量沉淀下来。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让你立刻“开挂”的书,而是一剂慢性的、温和的良药,缓慢地调整着你对世界的既有认知框架。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人”的指南,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如何观察”的入门手册。我阅读的体验更像是在观看一部慢节奏的纪录片,镜头聚焦在那些日常的、琐碎的细节上,比如邻居家的猫是如何悄无声息地跨过院墙,比如雨后街道上积水反射出的扭曲世界。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他擅长用极简的句子勾勒出复杂的意境。比如,他描述“等待”这个动作时,不是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写道:“时间被拉伸成一种琥珀,将所有动作凝固在半空。” 这种诗意与现实的完美融合,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它让人反思,我们每天都在忙碌地向前奔跑,到底错过了多少值得驻足欣赏的美丽瞬间?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放慢呼吸,去倾听那些被喧嚣淹没的、微弱的声音。

评分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新书,书名很朴实,叫做《生活中的智慧》。这本书不像是那种卖弄学问的厚重之作,反而更像是一位老朋友,轻描淡写地跟你聊着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忽略的生活哲理。作者似乎对人情世故有着一种洞察力,他没有大道理的灌输,而是通过一个个细小的生活场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展示出人性的复杂与纯真。我特别喜欢他描述早市上讨价还价的情景,那种你来我往的拉锯战,不仅是金钱的较量,更是对彼此底线和尊严的试探。读到这里,我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烟火气和清晨的露水味。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让你在合上书本后,还能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时不时地想起某个片段,然后若有所思地对身边的人或事产生新的看法。它不提供标准答案,只提供观察世界的新的棱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