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电显示原理与技术
定价:40.00元
作者:邹开顺,王辅忠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181017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邹开顺、王辅忠编写的《光电显示原理与技术(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分3卷,共11章。第 一卷“光电显示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内容涉及:显 示技术概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阴极射线致发光 显示,液晶显示(LCD)原理与技术,以及其他一些常 见的平板显示技术,重点阐述液晶的物理性质、电光 效应、液晶显示器的器件结构、工作原理、驱动控制 、制备工艺进行等内容;第二卷“‘光电显示原理与 技术’课程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显示、数电、模 电、单片机、传感器等知识设计制作“液晶显示系列 学生作品”;第三卷“光电显示行业——直通职场” ,对光电显示类企业人才需求进行跟踪,对行业内知 名企业进行归纳介绍,使学生对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有所了解,进而了解企业岗位职责和要求。
本书既可作为高校光电类、电子类、机械类、物 理类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广大科技工作 者、工程技术和研究人员参考。
目录
卷 光电显示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章 显示技术概论
1.1 显示技术的概念与特点
1.1.1 显示技术的概念
1.1.2 显示技术的特点
1.2 显示技术的研究内容
1.3 显示技术分类
1.4 显示器件和显示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与质量评价
1.4.1 工作电压与消耗电流
1.4.2 画面尺寸
1.4.3 分辨率
1.4..亮度(辉度)
1.4.5 对比度
1.4.6 灰度(深浅可调节性)
1.4.7 响应时间
1.4.8 像素
1.4.9 显示色
1.4.1 0工作寿命
1.4.1 1存储功能
第2章 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2.1 光度学基础
2.2 色度学基础
2.2.1 颜色的特性
2.2.2 颜色的混合
2.2.3 色度坐标和色度图
第3章 阴极射线管发光显示
3.1 CR3、历史概述
3.2 CRI、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3.2.1 CRT的基本结构
3.2.2 CRT显示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2.3 CRT显示器的彩色化
3.3 CRT的扫描
3.4 CRT的特点
第4章 场发射显示和场离子显示
4.1 CRT的薄型化
4.2 FED
4.2.1 FED的研究进展
4.2.2 FED的特点
4.2.3 FED的器件结构
4.2.4 FED的工作原理
4.2.5 彩色FED器件
4.2.6 与CR3、比较
4.2.7 FED的制作工艺
4.2.8 FED的三大核心技术难题
4.2.9 FED发展的方向
4.3 场离子显示器
4.3.1 FID的结构
4.3.2 FID的工作原理
第5章 真空荧光显示器
5.1 VFD的器件结构和工作原理
5.2 VFD的电学和光学特性
5.3 VFD的构成材料
第6章 LCD的原理与技术
6.1 液晶
6.1.1 液晶化学
6.1.2 液晶的物理性质
6.1.3 液晶光学特性
6.1.4 液晶的其它物理l生质
6.2 液晶显示器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6.2.1 液晶显示器的发展过程
6.2.2 液晶显示器的分类
6.2.3 液晶显示器的构成
6.2.4 液晶显示器的基本结构
6.2.5 液晶显示器的构成材料
6.2.6 常用液晶显示器及其工作原理
6.2.7 液晶显示器的采光技术
6.3 液晶显示器的驱动与控制
6.3.1 各种驱动电极的结构
6.3.2 液晶显示驱动器
6.3.3 液晶显示控制器
6.4 液晶显示模块
6.4.1 液晶显示模块的分类
6.4.2 LCD驱动系统及LCD模块电路构成
6.5 TFT液晶显示技术
6.5.1 TFT型LCD的结构及驱动原理
6.5.2 1TI型LCD的制造工序
第7章 等离子体显示
7.1 等离子显示器概述
7.1.1 等离子体的分类
7.1.2 PDP的主要特点
7.1.3 PDP等离子与CR的比较
7.1.4 直流PDP和交流PDP
7.2 等离子显示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7.3 彩色PDP的放电特性及发光机理
7.3.1 气体放电的物理基础
7.3.2 彩色PDP的发光机理
7.3.3 帕邢定律和着火电压的确定
7.4 AC型:PDP的驱动
7.4.1 驱动集成电路的构成
7.4.2 彩色PDP驱动IC的内部结构
7.4.3 驱动集成电路的作用
7.4.4 根据AC型PDP的工作波形分析其工作原理
7.5 PDP的制备工艺
7.6 PDP的败退及原因
第8章 电致发光显示
8.1 电致发光显示概述
8.2 无机电致发光显示
8.2.1 ELD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8.2.2 TFEI器件新进展
8.2.3 无机FFEI研究的一般方法
8.2.4 电致发光元件的各种构成材料
8.2.5 各功能层或膜的主要工艺方法
8.2.6 ELD的用途
8.3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
8.3.1 0LED的发展历程
8.3.2 器件分类
8.3.3 小分子OIED的结构、原理与材料
8.3.4 聚合物OLED的结构、原理与材料
8.3.5 OLED的一般研究方法
8.3.6 影响0LED发光效率的主要因素和提高发光效率的措施
8.3.7 彩色显示板的方法
8.3.8 应用和前景
第9章 其他平板显示技术
9.1 发光二极管显示
9.2 电致变色显示
9.3 电泳显示
9.4 压电显示
第二卷 “光电显示原理与技术”课程的应用
0章 “光电显示原理与技术”课程设计
10.1 “光电显示原理与技术”课程设计常用元器件
10.1.1 电阻
10.1.2 电容
10.1.3 电感
10.1.4 二极管
10.1.5 三极管
10.2 开展“光电显示原理与技术”课程设计常用工具
10.2.1 焊接工具
10.2.2 测量工具
10.3 “光电显示原理与技术”课程设计典型案例
10.3.1 数字温度计的设计与制作
10.3.2 系统器件的选择
10.3.3 硬件设计电路
10.3.4 软件设计
10.3.5 组装与调试
第三卷 光电显示行业——直通职场
1章 光电显示行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信息
11.1 各类显示技术现状比较及发展趋势
11.1.1 CR虽自身更新,渐失霸主地位
11.1.2 平板显示日新月异,前程无量
11.1.3 大屏幕显示器稳步发展
11.2 液晶显示领域企业简介及岗位职责和要求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近在读一本关于全球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实战手册,坦白讲,一开始我以为会是枯燥的理论堆砌,结果完全出乎意料!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现代,它没有停留在传统的物流概念上,而是将地缘政治冲突、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乃至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都纳入了供应链的“脆弱性指数”模型中进行量化分析。作者用了大量近年来真实的商业案例作为切入点,比如东南亚某关键芯片代工厂停产引发的连锁反应,以及红海航运受阻对欧洲汽车制造的影响,分析得鞭辟入里。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预警与缓冲”机制:如何通过多元化采购、建立区域性库存中心,以及利用区块链技术追踪物料的实时状态,来最大程度地规避不确定性。书中的流程图和决策树设计得逻辑性极强,即便是对风险管理不甚了解的初学者,也能通过书中的引导,一步步搭建起一个更具韧性的商业网络。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当前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下,必备的“防弹衣”。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古代建筑修复与保护的专著,这本书简直是为古建爱好者和专业人士量身定做的宝典!它详尽地记录了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传统木结构建筑在遭遇白蚁侵蚀和风雨侵蚀后的系统性修复工艺。书中不仅有大量的实景照片对比——那种“修复前满目疮痍”和“修复后焕发生机”的强烈反差,视觉冲击力极强——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传统匠人使用的那些失传已久的榫卯技巧和天然防腐材料的配方。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待历史文物的态度,那种近乎虔诚的尊重,强调“修旧如旧”的原则,而不是简单地用现代材料进行替换。书中的图纸绘制极其精细,每一个斗拱的层叠关系,每一个条形窗棂的尺寸都被精确标注,甚至连不同历史时期木材的纹理差异都有详细的图解说明。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脚手架上,亲手触摸着那历经沧桑的梁柱,体会着古人对结构稳定与美学平衡的极致追求。对于想了解传统工艺的精髓,这本书提供了无法替代的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撑。
评分刚刚读完一本关于极端海洋生物生存机制的深度自然科学读物,真是被地球生命力的顽强震撼到了!这本书聚焦于那些生活在深海热液喷口、南极冰盖下,乃至高压深渊中的生命体。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具有现场感,他描绘了潜水器首次抵达马里亚纳海沟时的情景,那种绝对的黑暗、巨大的水压,以及在那样环境下依然能够繁衍生息的奇特生物群落。书中详细解释了化能合成作用(Chemosynthesis)如何替代光合作用成为能量来源,以及这些生物体如何进化出超乎想象的耐压蛋白和特殊的酶。书中配的那些科学插画和深海生物照片,色彩对比强烈,形态诡异而美丽,令人过目难忘。它不仅仅是生物学介绍,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命极限”的探索史。读完后,你会深刻认识到,我们对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认知还远远不够,那些看似荒芜的极端环境,恰恰蕴藏着生命演化的终极奥秘。这本书成功地将硬核的生物化学知识,转化为一场引人入胜的深海探险。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探讨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叙事结构演变的历史学著作。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把文学批评和历史社会学熔于一炉,探讨那些关于“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的传说,是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被赋予不同的道德与政治意涵的。作者细致地梳理了从口头吟游诗人到手抄本时代的文本变迁,指出在早期文本中,骑士更多的是展现其个人勇武和对领主的忠诚;而到了晚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文本开始强调“荣誉”、“纯洁”和对弱者的保护,这清晰地映射了社会价值观的转型。书中引用的文献资料非常扎实,包括大量拉丁文和古法语的原始引文(当然附有详细的中文翻译),这让论证过程显得无可辩驳。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圣杯追寻”这一母题的解读,作者认为这象征着当时社会对精神救赎的集体渴望。阅读体验非常享受,它不仅仅是文学分析,更像是透过文学的棱镜,观察欧洲社会漫长而复杂的精神史。
评分哎呀,最近翻了本关于宇宙起源的书,简直是脑洞大开!作者像是带着我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旅行,从那个“奇点”爆炸开始,一步步解释了星系的形成、黑洞的奥秘,还有暗物质和暗能量这些听起来玄乎但又无比真实的物理概念。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量子纠缠的描述,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把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讲得清晰易懂,虽然我不是物理专业的,但也仿佛能窥见宇宙运行的一些基本法则。书里排版很舒服,插图质量极高,那些模拟的星云图和粒子运动图,色彩饱满,细节丰富,简直可以直接裱起来当艺术品看了。不过,说实话,有些章节涉及到高深的数学推导时,我还是得跳着看,毕竟基础知识储备有限,但即便是略过那些公式,书的主体脉络依然清晰有力,读完后感觉整个人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有了更宏大的思考维度。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了得,能把如此宏大的主题讲得既科学严谨又不失文学魅力,绝对是科普读物的上乘之作,推荐给所有对星空和未知充满好奇心的朋友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