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神秘北纬30°
定价:19.90元
作者:萧盛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50226647
字数:
页码:1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是一条神奇灵异的地球纬度线。
  北纬30°是大自然的造化所缔造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文明所留下的一笔丰富的遗产。尽管我们现在还没有弄清楚,在本次文明之前,地球上还存在过多少个超级文明,玛雅文明、古埃及文明、亚特兰蒂斯文明等到底发达到什么程度,也没有研究清楚在地球的地壳之下、在大海的深处,还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但是毫无疑问,这条神奇纬线上的所有奇迹,都是现代人类的财富。
内容提要
《神秘北纬30度》从历史、神秘的死亡地带和自然奇观三个角度出发,收集大量的历史、传说、逸事等资料,试图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全方位解读北纬30°上所发生的奇闻异事,虽说不能解答所有的难解之谜,但是至少可以让所有读者了解,我们生存的这颗星球上,存在这些鬼神莫测的谜,以及那些令人窒息的美。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人类后的精神家园——挪亚方舟
挪亚方舟是《创世记》里面的一个故事,它和中国的神话故事性质基本相同,大多是不可信的。可是由于近年来《》中记载的好几个故事被证实确有其事,于是人们也开始怀疑挪亚方舟是真实存在的,并开始了寻找方舟之旅。
传说中的方舟
挪亚方舟虽然源自神话故事,但由于西方媒体、电影以及书籍的影响力,挪亚方舟的救世观念已经深入到全世界人民的心里。真作假时真亦假,假作真时假亦真,不管它是否真实存在,既然全世界都认为它能救世,那么就必须去正视和关注它。
《》里的很多故事已被广为传播,其中引人入胜的就是挪亚打造方舟,然后拯救人和飞禽走兽躲过劫难。话说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触怒上帝,被赶出了伊甸园。两人于是在人间繁衍子孙,生了很多的子女,这些子女们长大后,都自力更生,各自去过各自的生活,久而久之,他们的子孙越来越多,遍布整个地球。然而人越多,这世界就越复杂,明争暗斗、尔虞我之事更是屡见不鲜,这下又把上帝惹怒了,他甚至后悔自己创造了人类,于是他要将人类以及地球上所有的生灵消灭。
在所有人中,只有挪亚得到上帝垂青,上帝认为他严守本分,从没犯过错,其三个儿子在他的教育下,也并没有随波逐流,败坏道德。于是上帝就告诉他,地球将有一场大洪水,所有人类都会在这场灾难中丧生,念你一家心地善良,快去建造一艘方舟,可作逃生之用。
事关生死,挪亚当然不敢怠慢,于是就日夜赶工,花了120年时间,打造了一艘巨大的方舟。据记载,方舟是用歌斐木做的,长300肘(1肘相当于0.44米),宽50肘,高30肘,分上中下三层。它的造型按照《》上说,是方形的,像箱子一样,排量相当于4.3万吨的船只。方舟上面乘坐的除了挪亚及其妻子、三个儿子和儿媳之外,还有上帝特许的七对纯洁畜类、一对不纯洁的畜类,以及七对飞鸟。
一切就绪之后,海底的泉眼和天上的水闸尽数裂开,天地变色,电闪雷鸣,巨大的水柱从天上地下喷射而出,人世间变成一片汪洋,凡是靠肺呼吸的生物顷刻间灰飞烟灭。方舟载着人类的希望,在风雨之中航行,40天后大雨停止了,挪亚透过窗户向外望去,到处都是水,没有陆地,他们只能向前继续航行,等待大水消退。220天后,方舟到了亚拉腊山(又称亚拉拉特山、阿勒山,坐落于土耳其厄德尔省的东北边界附近)附近,由于这座山海拔有5000多米,挪亚决定在此停下。又40天后,洪水渐渐退去,亚拉腊山终于露出了山头,挪亚操控方舟,在这座山上停泊。在山上停留了40天后,挪亚放出一只乌鸦,叫它去查看地面的洪水有没有退去,不承想这只乌鸦出去后,就再也没有飞回来。挪亚只好再次把鸽子放出去,没去多时,鸽子飞回来了,嘴里还衔了根橄榄枝,挪亚看到后知道地面上的洪水已经退了,便放出方舟里的人畜,回到地面,重建家园。这时候,上帝来警示他们说,这次的灾难是个警告,你们要好生地繁衍生息,不能再生恶念了。
这就是《创世记》里关于挪亚方舟的传说,如果《》的传说真有其事,那么方舟就应该在亚拉腊山。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即便其真的存在,与事实也会有所偏离。以号称史实题材的影视剧为例,尽管它们声称与历史相符,但是偏差之处也不胜枚举。事实上神话传说比影视剧更加不靠谱,但依然有众多方舟迷乐此不疲,孜孜不倦地寻找传说中的挪亚方舟。
 探寻方舟之谜
人们早“见到”方舟照片是在1919年,那张照片是俄国飞行员罗斯科维斯基拍摄的,在照片中隐约可以看到一个嵌在冰川里面的暗色斑点,很小很模糊,支持挪亚方舟理论的人表示,那就是挪亚方舟。实际上,这种莫名其妙的说法是相当迷信的,其性质跟在夜色中见到一个影子就说看到了鬼一样恶劣。
在2000年的时候,香港的基督教学术演讲者梁燕城在经过一系列考证后,对外发表声明说,他断定方舟就在阿勒山的山脚下。后来中国香港和土耳其专门成立了探险队,经过几度探索,到了2006年,在山上发现了一块木头,这块木头随即被送往香港做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其为木化石结构,很有可能是挪亚方舟的残骸。到了2010年,该探险队又有了新的发现,他们在土耳其阿勒山附近找到了挪亚方舟的船身残骸,经检测后发现,这些残骸的年代可以追溯至4800年前,与《》中记载的时间基本相符。
这支探险队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把传说中的挪亚方舟挖了出来,但是这个花了十年的探索结果真的可信吗?他们所说的阿勒山是亚拉腊山的别称,确实与传说一样,可是按此说法,在4800年前发生过一次大洪水,人类是被挪亚方舟拯救的,那么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怎么没有湮灭?
很显然,探索如果被神话传说的情节牵着鼻子走,本身就是一件极为可笑的事情,科学的研究只能依据科学数据才可以令大众信服。为此,在查看了大量的资料后,我们发现了一项较为可信的研究报告。
据该研究报告称,我们的地球在8740年到8160年前,曾发生过一次大洪水,原因是北美劳伦太德冰盖融化,使海平面迅速上升,导致当时还是一个淡水湖的黑海被海水淹没,造成生活在黑海一带的居民大范围迁徙。据说当时迁徙的人口有14.5万之多,洪水严重的时候有7.2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被淹没,有科学家指出,这一事件代代相传,而且是口口相传,越传越神,到后来就被说成了是世界末日,这可能就是挪亚方舟拯救人类传说的起源。
这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不管是神话传说还是民间传说,都有一个共性,即口头相传,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相传,一代又一代的人便会根据时代的需求改编创新,到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或听到的传说,与母本往往相差甚远,以至于要追本溯源也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弄清楚,挪亚方舟的传说大概也是如此。那么说了这么多,挪亚方舟是否真的存在呢?
在有据可查的资料里面,我们发现在1829年,一个叫弗里德里希帕罗特的德国医生,是登上亚拉腊山去探险的人,他并没有在那里发现挪亚方舟的踪迹。但是,他在埃奇米阿津修道院中发现了一个十字架,这个十字架在当地十分神圣,据说是用挪亚方舟的木头制作的。可惜的是,那个十字架毁于1840年亚拉腊山的一次火山爆发,再也无从证实它是否真的是方舟的木料制作的。
法国探险家、考古学家约翰佛尔兰那扑拿曾三次登上亚拉腊山,前两次都毫无结果,后一次是带着儿子一起去的,发现了线索。那是1955年的夏天,父子俩在冰河里发现了一截木头,挖出来后两人兴奋不已,认为可能是方舟上的木块。后来这一截木头分别被送往巴黎大学,法兰西研究院,西班牙、埃及等的高学府和考古机构鉴定,专家们用碳-14及一些先进的设备测定后表示,这是一块歌斐木,距今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木头上面有凹凸的楔齿,应该是大型建筑物上面的,有可能是挪亚方舟的一部分。不过也有专家反驳这一观点。
既然在山上找不到方舟,是否有可能在海里?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亚拉腊山面向黑海,有科学家推论,地球的近一次冰河时期大约是在1.2万年前,那时候的黑海只是个淡水湖,与地中海隔着一个博斯普鲁斯海峡,两者互不相通。随着冰雪消融,全球海平面不断升高,地中海与黑海的落差越来越大,后导致博斯普鲁斯海峡垮掉,海水疾速灌入黑海。如果海水暴涨,原本泊在山上的方舟很有可能沉入海底。
今天的黑海与地中海是相通的,这也造成了黑海是个双层海的奇观,即上层是淡水下层为海水,而黑海的下层虽与地中海相通,但这个区域与一般的海洋不同,它是处于停滞状态的,是一个特殊的无氧区。如果挪亚方舟沉入黑海的海底,终落在无氧区,理论上不会腐化,也就是说,如果挪亚方舟真的存在,并且真的在黑海,它至今很可能依然完整。这个说法被的探险家罗伯特巴拉德得悉后,他十分兴奋,决定组成一支探险队,深入黑海海底去一探虚实。
罗伯特巴拉德因在1985年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而闻名于世,后来他还发现了沉没的战舰“俾斯麦”号以及消失在太平洋的美国潜艇,被认为是20世纪的海底探险家。毫无疑问,巴拉德在海底探险的经验是极其丰富的,果然在一周之后,他们就有了重大发现,在海平面300英尺(1英尺=0.3048米)以下的地方,发现了一块长方形地基,规模很大。巴拉德说,这个地基在被洪水吞噬之前,很可能是个建筑作坊,相当于现在的船厂。发现了地基之后,探险队继续深入探索,随后在海底发现了一些木质横梁和石器散落在淤泥里,后经测定,这些东西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尽管如此,巴拉德还是没有直接将此与挪亚方舟联系起来,他认为,目前发现的这些东西,远远不足以证明就是方舟上的,但是他还会继续探索下去,即便这些东西与方舟毫无瓜葛,也有可能是其他重要的历史资源。
我们不得不说,巴拉德的探索态度是严谨而科学的,他并不是挪亚方舟真实存在观点的支持者,但是他支持史前曾发生过大洪水,他相信,在海底深藏的、不为人知的历史,还有很多很多。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今天这个时代,尚且发生过印尼海啸、卡特里娜飓风,摧毁了大量的房屋和农田,那么在几千年前我们不知道的那个历史领域,肯定也发生过类似的灾难,这是毋庸置疑的。也许我们永远也找不到挪亚方舟,因为它根本不存在;也许在如罗伯特巴拉德这样而严谨的探险家的不断努力下,挪亚方舟会浮出水面。但说到底,挪亚方舟究竟是否存在,真的没有必要刻意去深究。
序言
这本书的包装真的是别出心裁,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很特别,那种低饱和度的色彩搭配,配合着一种若隐若现的暗纹,让我想起了一些古籍的封面,但又带着一种现代的设计感。拿起来感觉很有分量,不是那种虚胖,而是实实在在的质感。书页的边缘处理得非常细腻,没有毛糙感,翻阅的时候有一种顺滑的触感。而且,书的整体设计风格很统一,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着一股沉静而又充满探索精神的意味,让人一看就觉得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 我大概翻了翻目录,发现里面的章节划分很有意思。它不是那种线性叙事的结构,而是像是把一个个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每一章似乎都指向一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谜团。我看到了一些关于古老祭祀遗址的描述,还有一些关于某种特殊地质现象的分析,甚至还有关于海洋深处未解之谜的猜想。这些内容听起来都非常吸引人,特别是对于我这种对历史和未知的奇观充满好奇的人来说,简直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我个人比较喜欢那种能够引发思考的书,而不是简单地提供答案。从这本书的选材和章节命名来看,它似乎更倾向于提出问题,引导读者去探索,去想象。它没有直接给你一个结论,而是让你跟着作者一起去抽丝剥茧,去感受那种发现的乐趣。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正是我所追求的。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我随意翻阅了几页,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用很凝练的语言描绘出宏大的场景,又能在细微之处捕捉到令人动容的情感。那种描述,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浪漫。读起来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反而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些神秘的地点,亲历着那些不可思议的事件。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就是“有内涵”。它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是在传递一种精神,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对人类文明的探索,以及对自然奥秘的无限遐想。我相信,这本书绝对值得我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入阅读,去挖掘它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和动人故事。
评分最近在书店闲逛,偶然间被一本封面设计得颇为 intriguing 的书吸引,书名叫做《神秘北纬30°》。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仅仅是凭着封面和简介,就感觉这本书似乎蕴藏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封面上的画面,似乎在描绘着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远方的地平线上隐约可见一些古老的遗迹,又或者是某种未知的自然景观。光影的处理也相当到位,营造出一种深邃而宁静的氛围,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隐藏在世界角落的未解之谜,那些流传千年的传说。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的扉页,初步浏览了目录和前言。从目录的设置来看,这本书的脉络清晰,似乎涵盖了多个引人入胜的主题。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游记或者探险故事,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与地理的对话。我看到了一些关于失落文明的章节,还有关于奇特地貌的探讨,甚至还有关于某些神秘现象的记录。这些关键词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住了我,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我喜欢那种能够带我进入全新世界,开拓我视野的书籍,而《神秘北纬30°》给我的第一印象,恰恰就是如此。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探索一种可能性,一种关于人类起源、关于地球演变,甚至关于宇宙奥秘的可能性。那种对未知的渴望,对真理的追寻,正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感受。 这本书的装帧也非常精致,纸张的质感温润,触感舒适。即使只是拿在手中,也能感受到一种厚重感和用心。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喜欢那种能够沉浸其中的阅读体验,而《神秘北纬30°》从外在到内在,都散发着一种让人想要深入探究的魅力。 总而言之,尽管尚未深入阅读,但《神秘北纬30°》已经在我心中播下了好奇的种子。我期待着它能带领我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去揭开那些隐藏在北纬30°线上的神秘面纱,去感受那些古老文明的低语,去理解那些奇特地貌背后的故事。我相信,这将会是一次充满惊喜和启发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它充满了“故事感”。封面设计得相当有格调,那种略带做旧的质感,配合着复杂的线条和一些模糊的图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古老的地图或者探险日记。书本的尺寸和重量也恰到好处,握在手里有一种踏实的感觉,翻阅起来,纸张的韧性很好,不会轻易折痕,而且那种油墨的香味,总能勾起我对阅读的无限渴望。 我随便翻开几页,就立刻被作者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他写景,不是简单地堆砌辞藻,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仿佛你能听到风吹过古老遗迹的声音,闻到雨后泥土的芬芳。他写人物,也并非脸谱化,而是将他们的经历、情感和思考融入到故事情节中,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困惑与坚持。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一次性将所有信息倾泻而出的线性叙事,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揭开神秘的面纱,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疑问,然后又被下一个故事所吸引,去寻找答案。我感觉作者非常擅长设置悬念,让读者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注意力,迫切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而且,我注意到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性的讨论,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科普,而是将科学原理巧妙地融入到故事的进程中,让那些原本听起来匪夷所思的情节,变得有理有据,更加引人入胜。这种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启发性。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初步印象就是“有料”。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构建一个世界,一个充满奇遇、智慧和哲思的世界。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隐藏在文字深处的宝藏,去感受它所带来的阅读的乐趣和思想的启迪。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像是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故事。封面上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一些神秘的符号和若隐若现的星轨,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神秘和未知。拿在手里,厚重感十足,触感细腻的纸张,翻阅时发出的沙沙声,都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慢书”。 我随手翻了几页,就被其中一些章节的标题所吸引,诸如“星辰的低语”、“大地的心跳”、“时间的长河”等等,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立刻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壮丽而又充满想象力的画面。它似乎不仅仅是在记录地理上的某个纬度,更是在探寻宇宙、生命和历史的宏大命题。 我注意到,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能够用非常精炼且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出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又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人类文明发展和未知宇宙的深刻思考。这种将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浪漫巧妙融合的笔触,让我在阅读时,既能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又能体验到情感的共鸣。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十分独特,它不是一味的讲述,而是更像在引导读者一同去探索,去发现。通过一些精巧的构设和巧妙的铺垫,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好奇心,想要去追寻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线索,去解开那些层层叠叠的谜团。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有深度”。它不仅仅是在提供信息,更是在激发思考,在拓宽视野。我深信,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隐藏着无尽的惊喜和启迪,它将是一场关于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
评分这本书真的就像一个精致的宝盒,打开它,里面闪烁着无数引人遐想的光芒。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封面设计,那种复古的地图元素,加上若隐若现的符号,瞬间就把我拉进了一个充满探险和未知的氛围。拿在手里,你能感受到它厚重的质感,每一页纸的触感都恰到好处,不会太光滑也不会太粗糙,阅读的时候,指尖滑过书页的沙沙声,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我简单地翻阅了一下内容,就被书中的一些章节标题深深吸引。例如,“失落文明的低语”、“天空之城的传说”、“地底的脉搏”等等,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就像一道道神秘的邀请函,呼唤着我去探索那些隐藏在世界角落的秘密。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是在引领读者进行一场深度思考,它似乎在试图连接那些看似无关的现象,揭示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某种宏大联系。 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讲究,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留得恰到好处,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而且,书中穿插的一些插图和地图,更是为内容增添了许多视觉上的趣味性,它们不仅是装饰,更是帮助理解内容的重要媒介,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生动具体。 我一直觉得,好的书籍能够拓宽我们的认知边界,而《神秘北纬30°》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它似乎在挑战我们已有的认知,提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但又合情合理的问题,然后引导我们去寻找答案。这种探索式的叙事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兴奋,仿佛我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成为了这场探险中的一员,跟着作者的脚步,一步步深入到那些未知的领域。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次思维的启迪,一场感官的盛宴。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去感受它所描绘的神秘世界,去解开它所提出的一个个谜团,去体验那种在探索未知中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