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重大事件述实(修订版)

中苏关系重大事件述实(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明著 著
图书标签:
  • 中苏关系
  • 苏联史
  • 中国现代史
  • 外交史
  • 历史事件
  • 双边关系
  • 冷战
  • 修订版
  • 历史研究
  • 政治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62242
商品编码:2980088932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苏关系重大事件述实(修订版)

定价:48.00元

作者:何明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0100622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斯大林曾经把中国党人看作是“铁托一类的人”,*对此事一直感到不平。然而,赫鲁晓夫抛出“秘密报告”后,*却反对将斯大林 “一棍子打死”。
莫斯科提出同中国联合建设潜艇舰队,*对此做出了强烈反应。他气愤地说:“讲政治条件,连半个指头都不行”。
莫斯科决定采取报复行动,撤走在华的专家。*表示:要硬着头皮顶10年。
中苏两党公开论战。20多年后,邓回忆说,在论战中“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现在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的都是对的。
珍宝岛冲突发生后,考虑到可能发生核战争,中国主要领导人疏散到全国各地。

目录


一、斯大林的两封电报
1.毛不满地说,斯大林在紧要的关头,“不让我们革命”
2.斯大林再次建议国共和谈,难道他真想劝阻解放军过江
3.斯大林说,如果国民党拒绝和谈,党将把“战争继续进行下去”
二、米高扬秘访西柏坡
1.斯大林告诉毛,苏共中央将派一名政治局委员到中国去
2.毛表示不急于夺取南京、上海,米高扬却认为越快越好
3.米高扬怀疑“周围的人”泄密,毛否定了这种可能性
4.米高扬说,同他交谈的领导人“十分内行”,而且很“自信”
三、的莫斯科之行
1.斯大林同意提供3亿美元的贷款,并向中国派遣专家
2.表示:中国党迫切需要联共(布)的指示和帮助
3.斯大林声称:胜利者是不能被审判的
四、科瓦廖夫的秘密报告
1.东北局为表彰科瓦廖夫,决定将缴获的小轿车送给他
2.科瓦廖夫告诉斯大林,的和军队里有国民党人
3.科瓦廖夫说,没有限制资产阶级,甚至对美国抱有幻想
4.科瓦廖夫反映,不重视工人阶级,党员大多数是农民
5.斯大林把秘密报告交给了毛,并解除了科瓦廖夫的职务
五、毛出访苏联
1.在遭到斯大林的多次谢绝后,毛终于开始了莫斯科之行
2.斯大林出尔反尔,毛颇多怨言
3.毛说,去莫斯科祝寿,不歌颂斯大林,难道“还能骂他”
4.西方记者促成了斯大林态度的改变
六、《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1.斯大林同意签订新条约,毛反而担心起来
2.斯大林表示:苏联不打算在中国大连享有任何权利
3.强调:是我们主动要留苏联驻兵,“不是苏联不肯退兵”
4.毛说,如果帝国主义打我们,“我们就有了一个好帮手”
七、毛、斯大林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
1.斯大林的估计过于乐观,毛则认为战争将长期化
2.敌人越过了三八线,只好向苏联和中国求援
3.苏共中央决定:避免直接与美国发生冲突,即使是放弃北朝鲜
4.毛决定:没有苏联空中掩护照样出兵,斯大林为此流下了眼泪
八、苏联从旅顺撤军的前前后后
1.斯大林承诺,不迟于1952年年底,苏军撤出旅顺口
2.中国决定延长苏军使用旅顺口的期限
3.赫鲁晓夫提出归还旅顺,除昂贵的炮群外,其他的都可以给中国
4.苏军终于撤出旅顺,外国军队驻扎旅顺的历史从此结束
九、赫鲁晓夫访华
1.苏联送给中国的一份珍贵礼物
2.赫鲁晓夫说,斯大林在中国问题上犯了一个严重错误
3.赫鲁晓夫归还中苏合资公司,毛表示:“我们感谢他”
4.请求苏联帮助修建铁路,赫鲁晓夫表现得并不爽快
十、日内瓦风云际会
1.支持日内瓦会议,登国际舞台唱正规戏
2.尽管和莫洛托夫十分努力,朝鲜问题仍未能达成协议
3.对于中苏代表团的密切配合,毛给予了高度评价
十一、苏共二十大风波
1.莫斯科批判斯大林,毛表示,中国还要挂斯大林的像
2.斯大林“整了我们四次”,毛从感情上对他并“不怎么样”
3.尽管斯大林犯过错误,但毛反对“一棍子打死”
十二、波匈事件与中苏关系
1.毛说赫鲁晓夫“捅了娄子”,波兹南事件似乎印证了这句话
2.毛说,苏联武装干涉波兰,是“儿子不听话,打棍子”
3.赫鲁晓夫说,苏联对波兰不大好讲话,“你们中国是好讲话的”
4.表示:为了挽救社会主义,“中国准备挨全世界的骂”
5.匈牙利发生骚乱,毛倾向进攻
6.亲苏的卡达尔成立后,毛和中央颇为满意
7.毛认为,匈牙利事件“出了反而好,有脓包总要出脓”
十三、“东风压倒西风”
1.毛表示:“你赫鲁晓夫同志这朵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2.毛指出:为了“防备疯子”,我们需要“以苏联为首”
3.毛提出“东风压倒西风”,却引起苏联人的猜疑
十四、未能实现的军事合作
1.莫斯科坚持不平等原则,中苏军事合作一开始就不顺利
2.赫鲁晓夫以为中国会给予合作,没想到毛的反应既愤怒又激烈
3.毛表示:“讲政治条件,连半个指头都不行”
4.赫鲁晓夫承认,在中国建立潜艇基地,“也许做得急了点”
十五、炮击金门风波
1.毛决心给美国人一点颜色,让他们“梳妆打扮后送上门来”
2.在事先没有通知莫斯科的情况下,毛下令炮击金门
3.赫鲁晓夫告诉美国人:对中国的侵犯,也就是对苏联的侵犯
4.莫斯科建议派轰炸机到中国来,毛却怀疑苏联另有企图
十六、“”时期的中苏关系
1.毛发动“”运动,莫斯科却另眼相看
2.对人民公社化和大炼钢铁,赫鲁晓夫颇多微词
3.毛主张,在过渡问题上还应该给苏联人留点面子
4.毛认定,苏联有反对派和怀疑派,所以要“向全世界作战”
十七、裂痕的扩大
1.准备好的原子弹样品却没有运往中国
2.赫鲁晓夫为印度开脱,毛给赫鲁晓夫戴上一顶右倾机会主义帽子
3.毛认为,赫鲁晓夫很幼稚,不懂马列,易受帝国主义
4.赫鲁晓夫恶语伤人,毛表示:“要组织反击”
5.为了帮助“好心善意的人”,中央发表了三篇文章
6.代表团遭到围攻
十八、中苏关系恶化
1.苏联宣布撤回专家,毛表示:要硬着头皮顶十年
2.胡志明到莫斯科调解中苏关系,相信:总会雨过天晴
3.代表团背水一战,表示:“置之死地而后生”
4.毛认为,苏共纲领草案反映了新生的资产阶级思想
5.率领代表团拜谒斯大林墓
6.赫鲁晓夫攻击阿尔巴尼亚,特意在致词中加了一段话
7.毛认为,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已经到了
8.苏联策动“伊犁、塔城事件”,中国边民大量外逃
十九、中苏公开论战
1.邓亲历“聋子对话”,毛称代表团做了一件好事
2.毛建议:披露1958年和1959年中苏关系的两件大事
3.随着论战的全面展开,双方发表的文章不可避免地情绪化
4.毛相信,包括苏联在内,多数人会越来越怀念斯大林
5.双方的论战就像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一样,要想让它突然停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十、中苏边界冲突
1.谈判中,双方在界河归属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
2.毛说,我们不要飞机、坦克,照样打胜仗
3.毛说:现在总感到要打仗,这不仅是一个珍宝岛的问题
4.考虑到可能发生核大战,中国主要领导人疏散到全国各地
二十一、中苏关系正常化
1.接二连三的“葬礼外交”,中苏关系的“坚冰”开始溶化
2.邓说,戈尔巴乔夫上台半年多了,还看不出明显的变化
3.邓表示,如果消除障碍,我愿意破例同戈尔巴乔夫见面
4.邓说:中苏历史上的问题已经讲了,好“一风吹”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东方巨龙的轨迹:一段跌宕起伏的百年风云 本书并非对“中苏关系重大事件述实(修订版)”这一特定著作的评论或介绍。相反,它是一份宏大的历史画卷,旨在勾勒出二十世纪初叶至今,塑造了世界格局的东方巨龙——中国,以及曾与其命运紧密相连的另一个强大身影——前苏联,其间波澜壮阔、复杂多变的相互关系。我们将从宏观视角出发,穿越时空的迷雾,探寻这两股历史洪流如何交织、碰撞,又如何彼此影响,最终走向不同的命运轨迹。 序章:黎明前的曙光与革命的火种 故事的开端,要追溯到那个古老帝国风雨飘摇的时代。当晚清的积弊沉疴让中华民族步入深渊,一场推翻帝制的革命如同划破夜空的闪电。与此同时,在遥远的北方,一个同样饱受压迫的民族,也燃起了革命的火焰。十月革命的成功,不仅为俄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深远的思想解放和实践经验,也如同一股新生的力量,悄然影响着东方的邻邦。早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接触,对俄国革命道路的探寻,是两国关系萌芽的最初迹象。这种初步的“了解”与“借鉴”,虽不直接涉及政治联盟,却为日后更为深入的互动埋下了伏笔。 第一章:同志加兄弟的蜜月期——理想的交汇与援助的涌动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特别是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也为前苏联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在这个历史节点,两国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蜜月期”。前苏联在意识形态上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在政治上对国民党政府的压力,以及在经济和军事上提供的无私援助,都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建立政权到经济建设,从工业化蓝图到军事国防,前苏联的“老大哥”角色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教科书上的“一边倒”政策,以及各种“援助项目”的实施,构成了那个年代两国关系最鲜明的印记。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援助,更是基于共同的社会主义理想,对世界革命事业的憧憬,以及对抗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共同立场。这个时期,双方在国际舞台上并肩作战,共同倡导和平与进步,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 第二章:裂痕的初现与路线的分歧——星空下的暗流涌动 然而,任何历史的进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世界格局发生变化,当各自的发展需求出现差异,曾经紧密的“同志加兄弟”关系,也开始显露出裂痕。赫鲁晓夫的上台,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以及“和平共处”原则的提出,为中苏关系带来了新的变化。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革命道路,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策略上,与前苏联的某些新提法产生了分歧。这种分歧,从理论的探讨,逐渐延伸到政策的层面。在一些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差异,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同理解,都为两国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特别是中国提出的“人民战争”思想,与前苏联的“核威慑”战略,在应对全球挑战时,也展现出不同的路径。这种“路线分歧”的出现,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和微妙的阶段,也为日后更为严峻的对峙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论战的风暴与边境的阴云——从唇枪舌战到剑拔弩张 “大论战”的爆发,是中苏关系走向公开决裂的重要标志。双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意识形态交锋。报刊上的檄文,广播中的批判,成为了那个时代最醒目的文化景观。而意识形态的论战,很快就渗透到了政治和军事领域。珍宝岛事件的爆发,更是将两国关系推向了风口浪尖。边境线的紧张气氛,军事上的对峙,使得曾经的兄弟情谊荡然无存。双方都感受到了来自对方的巨大压力,一场潜在的冲突一触即发。这个时期,两国关系从理论的争议,演变成了实际的对抗,冷战的阴影在东方大地笼罩。 第四章:冰河期的漫长与战略的调整——各自的道路与世界的变局 边境冲突之后,中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冰河期”。双方的交往几乎中断,敌对情绪在两国人民心中蔓延。然而,世界格局的变动,特别是美国对中国的政策调整,以及苏联自身的内部困境,都迫使两国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中国在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都开始独立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而苏联,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方虽然依旧保持着警惕,但接触的可能性开始重新出现。在与第三方的斡旋下,一些有限的对话和接触开始发生。这种接触,并非意味着关系的恢复,而是双方在变化的世界局势下,寻求新的平衡点。 第五章:缓和的曙光与合作的尝试——从冰释前嫌到策略性靠拢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国际形势的进一步变化,特别是苏联改革的深入,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两国关系出现了缓和的迹象。戈尔巴乔夫的访华,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曾经的裂痕开始弥合,历史的恩怨逐渐被放下。双方在政治互信、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领域,展开了积极的尝试。虽然“同志加兄弟”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但两国却在新的历史时期,找到了战略性的靠拢点。这种靠拢,更多的是基于共同的国家利益,以及在多极化世界格局中的相互需要。 尾声: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展望 时至今日,中国和俄罗斯(前苏联的继承者)的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依然值得我们深思,但过去的辉煌与挫折,都化作了今天两国关系发展的宝贵财富。从革命的互助到意识形态的论战,从边境的对峙到战略的缓和,中苏(俄)关系的百年变迁,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缩影,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政治格局变动的生动写照。它让我们看到,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受到理想、利益、意识形态、领导人决策以及全球局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也提醒我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过往的轨迹,永远值得我们去铭记、去反思,并从中汲取智慧,以更好地走向未来。 本书无意对任何具体著作进行评述,而是以宏大的叙事,勾勒出东方巨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曾经的战略伙伴——前苏联,在长达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跌宕起伏、风云变幻。这是一种关于政治、关于理想、关于国家利益,以及关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宏大叙事,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入理解和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显得十分厚重且富有历史感。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是一部经过精心打磨的力作。内页的排版布局清晰明了,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装订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开。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就像是在讲述一个宏大而严肃的故事,光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量。尤其是那种旧时光的质感,仿佛能透过书页闻到历史尘埃的味道,让人对即将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角度相当独特,它没有停留在宏观的政治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常常被忽略的侧面信息。比如,书中对某些重大事件背后的人际互动、微妙的文化交流的描写,都让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时间在档案室和口述历史资料中搜寻,那些翔实的原始材料被巧妙地穿插在论述中,为整个叙事提供了坚实的基石。这种扎根于细节的叙事,让整个历史图景显得立体而真实,避免了脸谱化的处理。我尤其喜欢它对当时社会氛围的还原,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

从内容上看,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它绝非高高在上的理论堆砌。作者的笔触十分老道,能够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兼顾普通读者的接受程度。它处理历史问题时表现出的客观和审慎态度,值得称赞。面对敏感或争议性的话题,作者总是小心翼翼地呈现多方观点,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平衡的视角,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研究价值,更是一本极佳的入门读物,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全面而又辩证的历史观。

评分

这本书的修订版在内容更新和细节完善上做得非常到位,看得出编者在出版后面付出了持续的努力。与初版相比,这次的增补和校对工作明显提升了整体的质量和准确性。阅读时能感受到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很多之前可能存在的模糊之处,现在都得到了更清晰的阐述。特别是对一些新近解密的资料的引用,使得论证更具时效性和权威性。对于长期关注这个领域的研究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更新,它确保了书中所述的“述实”目标能够跟上历史研究的最新进展。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枯燥的政治事件描绘得跌宕起伏。它不像传统历史教科书那样平铺直叙,而是充满了生动的细节和人物的心理刻画。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忘记自己是在阅读一本学术性著作,更像是跟随一位老者在讲述他亲身经历的往事。那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让复杂的历史脉络变得易于理解和消化。作者对于不同历史节点的把握非常精准,总能在关键时刻切入,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这种叙事技巧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体验,使得枯燥的年代背景也变得鲜活起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