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国有企业建工作案例 政治/军事 书籍 |
| 作者: | 本书委会 |
| 定价: | 40.0 |
| 出版社: | 广西人民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
| ISBN: | 9787219102626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小16开 |
| 内容简介 | |
《国有企业建工作案例/国企建丛书》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建工作的基本要求,围绕广西国有企业建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广西国有企业31个建工作案例,全面展现了广西国企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这些成果,既是对广西国有企业建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广西国有企业建工作的理论研讨,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
| 目录 | |
以“四保一创”抓建 ?随“一带一路”走出去 广西建安装有限公司/002 ? 围绕生产抓建 ?抓好建促生产 广西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009 ? 创《广学》学习品牌 ?强员思想武装 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018 推进“五标化”建 ?提升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广西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024 ? 十里钢城创 ?代表示范当先锋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036 ? 以支部“五个创建”服务中心工作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焦化厂/043 ? “五员五建”打通基层建“公里” 广西机场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050 ? 致力“五个强化” 推进全民阅读 广西新华书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59 ? 围绕发展强堡垒 ?服务企业争先锋 广西临桂农村商业银行/070 ? 一支部一品牌 ?创先争优当先锋 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沿海高速分公司/077 ? “员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助力企业发展 广西北部湾港务集团有限公司/086 ? 红旗引路 ?标兵在前 广西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094 “企村联建”为民谋福祉/102 ? “一号六岗”为旗增辉 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110 ? “凤娟标杆”为民服务标杆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封面的排版简约又不失稳重,那种墨绿和米黄的搭配,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挺符合一个研究严肃话题的书籍应有的气质。内页的纸张质地摸起来舒服,阅读体验上算是加分项了。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它的目录结构,看得出来作者在梳理脉络上下了不少功夫,从宏观的理论基础到具体的实践操作,层次分明,逻辑衔接得比较顺畅。不过,光看目录,我更关注的是它对具体案例的选择和解构深度。比如,它如何平衡展示国有企业的宏大叙事与基层执行层面的微观困境?书中是否提供了足够多的图表或数据支撑来佐证其论点?毕竟,对于这类偏向管理和治理结构的研究,直观的数据呈现往往比纯粹的文字论述更具说服力。这本书的字体选择也比较友好,行距适中,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疲劳,这一点对于需要啃读理论书籍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整体来说,初翻之下,它给人的感觉是扎实、专业,像一个经过细致打磨的工具书框架,等待内容去填充其血肉。我期待它能在叙述中展现出一种既不失学术严谨性,又能贴近现实复杂性的平衡点。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帮助我理解当代企业组织行为的书籍,尤其是那些植根于特定体制环境下的机构如何应对市场化改革的冲击。这本书的标题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因为它似乎触及了这种“双重属性”——既要承担国家意志的使命,又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求生存、谋发展。我非常希望书中能深入剖析这种内在的张力是如何在日常决策中体现出来的。比如,在资源配置上,是遵循市场效率优先,还是兼顾社会责任和战略安全?这种权衡的具体过程和引发的内部博弈,才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如果它只是泛泛而谈改革的必要性,那就太缺乏价值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对具体部门或关键岗位的权力制衡机制的细致描绘,以及在面临外部压力时,组织内部的反应速度和适应性策略。很多时候,理论模型在面对复杂的国有企业生态时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基于真实情境的“应力测试”分析,那将是极大的成功。这本书的厚度暗示了内容的丰富性,但我更在乎的是内容的密度,即每一页信息量是否足够高,能否提供独到的洞察,而不是重复已被广泛讨论的观点。
评分从一个关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是观察政府与市场关系演变的一个绝佳窗口。这本书如果能清晰地勾勒出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对这些大型机构的管控模式是如何迭代升级的,那将非常有意义。我想知道,在“放权让利”和“加强监管”这两极之间,政策的钟摆是如何摆动的,以及每一次摇摆对企业运营带来的实际影响。我尤其关注的是其治理结构中的“软约束”问题——那些看不见的、基于人际网络或政治导向的决策逻辑。很多文献倾向于用纯粹的经济人假设来解释,但我相信在国有企业内部,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力同样巨大。这本书是否触及了这一点?例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是如何影响企业长期战略而非短期业绩的?如果它能提供一个透彻的分析框架,解释为何某些改革在理论上完美无瑕,但在特定企业中却遭遇了“水土不服”,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大大提升了。总而言之,我期待的是一种超越表面制度介绍的、深入肌理的、对权力运行逻辑的洞察。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文风和叙述基调非常好奇。是那种冷峻、客观,如同法庭记录一般的陈述,还是带有一定温度和批判精神的观察?毕竟,研究国有企业的工作案例,难免要面对复杂的利益相关方和敏感的政策背景。如果作者能以一种既能满足学术要求,又能被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者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达,那这本书的受众面会更广。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对“成功”和“失败”的界定标准是什么?在国有企业语境下,一个项目是仅仅以盈利指标来衡量,还是需要纳入社会效益、保障就业等更宏大的考量?这种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构建,是衡量一本书深度的一个重要标尺。如果书中对那些被视为“非市场化”决策的结果进行了审慎的评估,并试图从长期战略角度去重新定位其价值,而不是简单地贴上“效率低下”的标签,那么,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一份案例汇编,而是一份有温度、有态度的研究报告。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更具包容性的视角来看待这些庞大机构的运作。
评分读完一部分后,我发现这本书在案例的选取上,似乎更偏向于那些经历了重大转型和混改的关键节点。这种聚焦于“临界点”的做法,确实能最有效地展示组织韧性和变革动力。不过,我的一个疑虑是,它是否足够关注那些“慢变量”——那些没有经历剧烈震荡,但却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管理中实现微观优化的企业?因为真正的企业生命力往往体现在这种持续的、不引人注目的日常管理改进中。如果本书过于侧重于那些标志性的、被高层关注的“大动作”,可能会忽略了对普通管理者和一线员工真正有用的、可复制的“最佳实践”。我期待书中能穿插一些关于内部流程再造、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具体操作细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战略层面。例如,某个企业是如何在不增加预算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审批流程来提升决策速度的?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恰恰是体现作者对实践理解深度的试金石。总体而言,这本书在宏观叙事上构建了一个很好的骨架,现在就看那些细小的、支撑起日常运作的“关节”是否也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和描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