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世界科普巨匠經典譯叢:馴服任性的自然
定價:22.00元
作者: 米·伊林,毛吉鵬
齣版社:上海科學普及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42762757
字數:
頁碼:16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人和自然”係列主要講述瞭人類與天氣、沙漠等險惡自然環境作鬥爭的故事。全書分四冊,分彆是《喜怒無常的天氣》《世界科普巨匠經典譯叢:馴服任性的自然》《人和山》《徵服大自然》。這本《世界科普巨匠經典譯叢:馴服任性的自然》是其中一冊,作者米·伊林在書中主要介紹瞭有關氣象學、水文學傢如何通過實驗總結規律,從而馴服大自然的故事。
內容提要
米·伊林的“人和自然”係列主要講述瞭人類與天氣、沙漠等險惡自然環境作鬥爭的故事。全書其分四冊,分彆是《喜怒無常的天氣》《世界科普巨匠經典譯叢:馴服任性的自然》《人和山》《徵服大自然》。
《世界科普巨匠經典譯叢:馴服任性的自然》主要介紹瞭有關氣象學、水文學傢等如何通過實驗總結氣象學、水文學等的規律,從而馴服大自然,支配大自然的故事。書中有許多有趣的實驗,讓讀者更深入地瞭解科學與自然的關係,用科學改造自然,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
目錄
章 河流、海洋與雪山
河流的戲劇
河流的迴答
蔚藍的海洋
皚皚雪山
機器人魯濱遜
第2章 去未來旅行
明天的莫斯科
天氣預報圖
火車與氣鏇
預測未來
大小天氣
電腦的記憶
第3章 預測風暴與洪水
預測潮水
與三頭門神的戰鬥
數學的河
昨天和明天
信息在疾駛
第4章 和平時期與戰爭時期
與河流作戰
計劃還是自然
科技與建設
無所不曉的先知
地圖與地形圖
自然是敵人也是朋友
水文學與氣象學的戰鬥
第5章 馴服大自然
四種自然要素
做導演還是觀眾
實驗室裏的人造'地球'
實驗場裏的人造'河流'
實驗場裏的人造冰
氣象學傢的未來城市
霧的籠子
故事的結局
作者介紹
米·伊林(1896—1953),是我國讀者十分熟悉的蘇聯科普作傢、工程師、兒童文學作傢。的科普作品有《十萬個為什麼》、《幾點瞭》、《白紙黑字》、《桌上的太陽》、《原子世界旅行記》和《在你周圍的事物》等。
文摘
《世界科普巨匠經典譯叢:馴服任性的自然》:
現在,我帶大傢一起去觀察一下河流裏的水。
我們麵前是一座塔形大廈,呈四角形,塔頂擺滿各種儀器,有測量風速的,也有測量風力的。
這就是的中央水文氣象預報研究所,但這裏僅僅是觀察水文測量的後一個環節,而我們對前麵的環節可以說是一無所知,這種知識儲備怎麼能跟我們的預言傢——水文預報傢們對話呢?所以我們還是先去參觀一下前麵的環節——水文測量站。每天從早上8點一直到晚上8點,水文站的觀測工作人員都會去河邊進行觀測。測量河水的水位是他們的項工作。
一般水文站附近的河底會立一根木樁,木樁上固定著一個標有刻度的標尺。當然也有的標尺是固定在河邊的岩石或橋墩上。
測量水位這個工作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就是看一下河水淹沒標尺的哪一個刻度,然後把這個數字記錄在小本上即可。然而我們看到的隻是錶麵,如果深入研究的話,就會發現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這個刻度是從哪裏開始標注呢?你會說當然是從標尺的零點開始的。但標尺的零點應該定在什麼位置?如果乾旱的時候水位低於標尺零點又該如何測量?難道要把標尺再往下挪一些嗎?顯然如果這樣做的話,之前所測得的所有數據就會有很大的誤差。
所以在記錄前,需要找一個的零點,不管水位有多低,這個點都會淹沒在水下。比如我們可以在河底打上一個木樁,不管多乾旱,這個木樁都不會露齣水麵,這樣木樁的就可以作為測量的“零點”。
但是這個“零點”還是有可能移動的。首先河水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無時無刻不在嚮下遊流動。它會將河床衝刷得越來越低,時間長瞭,水麵還是有可能低於木樁;或者它會帶來沙土填埋河床,後將木樁也掩埋在泥沙裏.另外,如果木樁傾斜,這個“零點”的高度也會發生變化。
為瞭準確測量水位,我們需要在岸邊找一個永恒不變的據點。假如選擇石頭作為據點可不是個明智的選擇,因為即使是石頭也可能被風化而破碎。我們當然可以找更結實的岩石,也可以找一些建築的大廈,但這還不夠,我們還要在岩石或大廈的地基上鑲嵌一個鑄鐵的圓盤或圓管,圓盤的邊緣或圓管的上端就可以做這個固定的據點,所有水位的變化都是以這個據點作為比較的標準。可是這樣又會産生新問題:究竟該如何進行比較呢?這時你需要有專業的測量水位的知識,以及一個復雜的水位測量儀。在據點的鑄鐵盤上立上一根標尺,透過水位測量儀的圓筒,分彆望著這根標尺和河裏的標尺,如此一來便能比較齣據點與零點的高低變化。
但我們的工作並沒有結束,因為不同的水文站,據點的高度是不同的。有的據點高,有的據點低,有的水文站在山上,有的水文站卻在平原,而我們的數據需要在所有水文站之間彼此進行橫嚮比較,這樣纔能得齣客觀的結論。
不過我們還是麵臨一個老問題:怎樣纔能找齣一個所有水文站共同的標準零點?這樣所有的水位都可以跟這個標準零點來做比較。
顯然,我們個想到的會是海平麵。很早以前,地理學傢就已經開始利用海平麵為基準來測量山的高度,當然也用海平麵來衡量地麵上任一個彆的據點的高度,可以說全世界所有地理測量都是以“海拔”作為測量標準的。
可是海平麵的高度也不完全一樣,有的海平麵高,有的海平麵低,拿地中海來說,地中海就比黑海低50厘米左右,比大西洋低30厘米左右。
而且同一片海的海平麵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近海的海平麵高,遠海的海平麵低。於是我們好不容易發現的一個標準零點又被我們自己否定瞭,這該怎麼辦?我們可以規定某一個水位作為標準水位,所有彆的水位都跟它來做比較。
蘇聯西部的標準水位是芬蘭灣口喀琅斯坦德的平均水位,那裏有一個大名鼎鼎的據點——喀琅斯坦德水位測量儀和觀潮儀的零點。即便是列寜格勒、阿肯基爾和莫斯科這樣的城市,都是以它為基準來測量高度或深度的。蘇聯東部我們規定標準水位是太平洋的平均水平麵,南部則規定標準水位是黑海的平均水平麵。
……
序言
我最近有幸拜讀瞭《馴服任性的自然》這本書,讀後感可謂是五味雜陳,但總體而言,是滿滿的震撼與啓發。這本書以其宏大的視野和深刻的洞察力,將人類與自然界錯綜復雜的關係,以一種極其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被書中對於“任性”二字背後含義的解讀所吸引。自然界並非總是按照人類的意願行事,它有自己的規律,自己的節奏,甚至有時候會展現齣我們無法預測的“脾氣”。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一點,而是直麵它,並試圖解釋這些“任性”背後隱藏的科學原理。這一點讓我覺得非常難得,因為很多科普書籍過於強調人類的優越性和對自然的掌控力,而這本書則顯得更加謙遜和客觀。我在閱讀過程中,常常會停下來,去思考書中提齣的一個個問題。比如,人類在發展科技、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究竟應該秉持怎樣的原則?我們對自然的乾預,是否會引發更強大的“反撲”?這些問題觸及到瞭人類生存的根本,也讓我對書中的科學知識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隻是單純的知識積纍,而是上升到瞭對哲學層麵的思考。
評分在我閱讀《馴服任性的自然》的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瞭作者對於科學的敬畏與熱愛。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羅列,更是一種對自然界無窮魅力的展現,以及對人類探索精神的贊頌。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能夠將一些看似深奧的科學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生動形象的比喻解釋清楚,讓即使是科學門外漢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馴服”這個詞的多重解讀。它不僅僅意味著人類在物質層麵上的進步,更是一種精神層麵的升華,一種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和對自身局限性的認知。書中探討的關於氣候變化、生態平衡等問題,都讓我深思。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探究,去認識到自然界那股強大而又“任性”的力量。這種開放式的探討,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有價值。它不隻是提供信息,更是激發思考,鼓勵讀者主動去學習,去探索,去與這個美好的世界建立更深的連接。這本書讓我對科學多瞭一份熱愛,也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多瞭一份責任感。
評分我最近入瞭一本叫做《馴服任性的自然》的書,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僅僅是翻閱和閱讀一些章節的開頭,就足以讓我對其中蘊含的智慧和對自然的深刻洞察感到驚嘆。作者以一種極其生動且充滿哲思的方式,探討瞭人類與自然界之間微妙而復雜的關係。我特彆欣賞的是,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將自然描述成一個需要被徵服的對象,而是將其描繪成一個充滿智慧、但也時常展現齣其“任性”的一麵,需要我們去理解、去尊重、甚至去與之和諧共處。比如,書中對於一些看似隨機的自然現象,比如極端天氣,其背後隱藏的復雜規律的梳理,讓我深感震撼。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科學知識堆砌,更是一種對自然界深層運作機製的探索,它鼓勵我們以一種更加謙遜和開放的心態去觀察和學習。我覺得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局限於某個具體的科學領域,而是跨越瞭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個學科,將它們融會貫通,展現齣一種宏大的視角。讀著讀著,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偉大的科學傢們,他們是如何一步步揭開自然的神秘麵紗,又是如何從中汲取力量和靈感。這種跨學科的視野,對於我這樣對知識充滿好奇但又常常被信息碎片化睏擾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它讓我意識到,科學並非孤立的學科,而是相互關聯,共同構成瞭我們認識世界的宏大圖景。
評分《馴服任性的自然》這本書,在我看來,與其說是一部科學著作,不如說是一次對人類認識自然曆程的哲學迴溯。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且富於感染力的方式,描繪瞭人類在探索未知世界時所經曆的種種挑戰與輝煌。我特彆欣賞的是,書中並沒有以一種教條式的、灌輸式的口吻來講述科學知識,而是更像是在引導讀者一起去進行一場智力探險。對於“馴服”這個詞,書中給齣瞭相當豐富的解讀,它不僅僅是指人類如何通過科技手段去改造和利用自然,更深層次地,它還涉及到人類對自然規律的理解、對自然界力量的敬畏,以及在與自然互動中尋求平衡與和諧的智慧。我在閱讀過程中,經常會因為書中對某個現象的精妙解釋而拍案叫絕,也會因為某個未解之謎的提齣而陷入沉思。這種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讓我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吸收瞭大量的科學知識,並且開始用一種更加廣闊和深刻的視角去審視我們所處的世界。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科學探索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對“任性”自然的不斷對話與學習。
評分讀完《馴服任性的自然》的序言部分,我立刻被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所驅使,想要深入瞭解書中到底隱藏瞭多少關於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星球的奧秘。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像是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在娓娓道來他對宇宙萬物的理解。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科學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詩意,讓原本枯燥的科學概念變得鮮活有趣。尤其是在描述一些令人敬畏的自然現象時,比如山脈的形成、河流的奔騰,甚至是微觀粒子世界的奇妙運動,都充滿瞭畫麵感和想象力。我發現,書中對於“馴服”這個詞的運用,其實是在引導讀者思考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我們是否真的能“馴服”自然?或者說,我們所謂的“馴服”,究竟是以何種代價換來的?這種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審視,讓我不禁停下腳步,開始反思我們與自然的關係。作者似乎在提醒我們,即使我們掌握瞭再先進的科技,在大自然的力量麵前,我們依然是渺小的。但與此同時,書中也展現瞭人類智慧的偉大,我們如何通過觀察、實驗和不斷的探索,逐漸理解並利用自然規律。這種辯證的思考方式,是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的閃光點,它讓我對科學和人類自身都有瞭新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