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论文集
定价:86.00元
作者:中国科普研究所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110081976
字数:
页码:6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54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12年9月14-15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共分为大会报告,国际论坛,地方科协主席论坛及科普资源的实践与研究,科学场馆与科学教育研究,科普创作、产业与人才相关研究,基层科普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更广泛地传播本次大会的成果,本次研讨会主办方出版本《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论文集》。《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论文集》共收录研讨会学术委员会推荐、作者同意发表的109篇论文,主要涉及科普基础理论和政策研究、科普资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科普场馆与科学教育、科普创作、科普人才以及基层科普工作理论与实践等方面。
目录
大会报告
地方科协主席论坛
国际论坛
科普资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科普场馆与科学教育研究
科普创作、产业与人才相关研究
基层科普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介绍
中国科普研究所,于1980年由中国科学家、科普作家高士其先生提议,经批准成立。它是直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是中国从事科技传播和科普理论研究的机构,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挂靠单位。近年来,中国科普研究生在“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科普效果评估”“科普资源调查及相关理论研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制定科普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为科协和社会的科普实践提供了理论服务。
文摘
序言
初次见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一群学者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着中国科普的未来,以及他们如何在2012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通过一场盛大的研讨会和国际论坛,来交流思想、分享成果的画面。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那个历史时刻的一份珍贵记录,它汇集了中国乃至亚太地区在科技传播领域的最前沿思考。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在那个时代,人们是如何看待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以及如何将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更有效地传播给大众。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关于科普传播的“硬核”问题,比如如何应对公众对科学的误解和疑虑,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手段来提升科普的传播效果,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多元的科普生态系统。此外,这本书的书名也暗示着它可能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包含了大量的实践案例和经验分享,这对于我这样希望了解具体如何做科普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
评分作为一个对科学传播领域充满热情,但又非专业研究人员的读者,我看到这本《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论文》时,内心是既好奇又有些许忐忑的。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学术性和权威性,让人觉得里面一定是浓缩了许多深邃的理论和严谨的研究成果。我设想,这本论文集可能像是一扇窗户,让我能够窥探到中国科普界在2012年那一年的集体思考,他们是如何诊断科普的“痛点”,又是如何开出“药方”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可能涉及到的关于科普教育的创新模式,比如在学校教育之外,如何通过博物馆、科技馆、科普场馆,乃至网络平台,来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科普教育体系。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深入探讨,以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别和传播科学的真实信息。同时,作为一个对国际交流感兴趣的读者,我也好奇书中关于亚太地区科技传播的论文,是否能展现出一些具有普适性的经验,或者是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科技传播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是太长了,乍一看就让人有点望而生畏。不过,作为一名对科普事业发展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对“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这几个字还是挺感兴趣的。尤其加上“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论文”这样的副标题,我感觉它应该汇集了当时国内和亚太地区在科普领域最前沿的思考和实践经验。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论文,而是通过这些学术的交流和碰撞,勾勒出中国科普在那个时期所面临的挑战、探索的路径以及取得的成就。我想象中的内容,可能会涉及到科普理念的更新,比如如何将枯燥的科学知识以更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又或者是在新媒体时代,科普传播的策略和创新。另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是我非常看重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那些将抽象的科普理论转化为实际落地项目,并最终产生良好社会影响的案例分析。总的来说,尽管书名略显学术化,但它的内容潜力让我觉得值得深入挖掘,去了解中国科普人是如何在理论和实践的交汇点上不断前行的。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书名一开始让我觉得有些“高冷”,那种学术研讨会和国际论坛的字眼,总让我联想到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和深奥的理论框架。但是,我之所以对它产生兴趣,是因为我对“探索”这两个字充满了期待。我想象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一起踏上一段探索中国科普发展之路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我希望能看到中国科普工作者们是如何在理论层面进行反思和创新的,他们是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构建更有效的科普传播体系的。而“实践探索”则更吸引我,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讲述具体的科普活动是如何策划、执行和评估的,这些实践经验或许比单纯的理论更能打动人。特别是“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的部分,我希望能从中一窥当时亚太地区在科技传播领域的一些前沿理念和创新实践,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推广科学方面的经验和挑战,这对于拓宽我们的视野、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非常有价值。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确实被它那冗长的书名给“震慑”住了,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能读懂。毕竟“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论文”这种表述,总给我一种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感觉。然而,当我翻开目录,看到一些熟悉的专家学者名字,以及一些吸引人的论文题目时,我的兴趣又被重新点燃了。我特别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在2012年那个科技飞速发展的年代,科学家、教育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们是如何看待科学传播的,以及他们为推动科学普及做了哪些具体的努力。这本书可能就像一个宝藏,里面隐藏着许多关于如何让科学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的智慧。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创新的科普方法,比如如何利用互动体验、故事叙述,甚至是跨学科的融合来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同时,我也对国际间的科技传播交流感到好奇,书中关于亚太地区论坛的论文,或许能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让我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学传播所面临的共性和差异,以及互相借鉴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