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第十九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暨2012亞太地區科技傳播國際論壇論文集
定價:86.00元
作者:中國科普研究所
齣版社:科學普及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110081976
字數:
頁碼:66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1.54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2012年9月14-15日“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論壇暨第十八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在北京成功舉辦。本次會議共分為大會報告,國際論壇,地方科協主席論壇及科普資源的實踐與研究,科學場館與科學教育研究,科普創作、産業與人纔相關研究,基層科普工作理論與實踐研究。為更廣泛地傳播本次大會的成果,本次研討會主辦方齣版本《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第十九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暨2012亞太地區科技傳播國際論壇論文集》。《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第十九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暨2012亞太地區科技傳播國際論壇論文集》共收錄研討會學術委員會推薦、作者同意發錶的109篇論文,主要涉及科普基礎理論和政策研究、科普資源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科普場館與科學教育、科普創作、科普人纔以及基層科普工作理論與實踐等方麵。
目錄
大會報告
地方科協主席論壇
國際論壇
科普資源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科普場館與科學教育研究
科普創作、産業與人纔相關研究
基層科普工作理論與實踐研究
作者介紹
中國科普研究所,於1980年由中國科學傢、科普作傢高士其先生提議,經批準成立。它是直屬於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是中國從事科技傳播和科普理論研究的機構,是中國科普作傢協會的掛靠單位。近年來,中國科普研究生在“公眾科學素質調查”“科普效果評估”“科普資源調查及相關理論研究”等方麵開展瞭一係列研究工作,取得瞭豐碩的成果,為製定科普政策提供瞭決策依據,為科協和社會的科普實踐提供瞭理論服務。
文摘
序言
坦白說,這本書的書名一開始讓我覺得有些“高冷”,那種學術研討會和國際論壇的字眼,總讓我聯想到密密麻麻的專業術語和深奧的理論框架。但是,我之所以對它産生興趣,是因為我對“探索”這兩個字充滿瞭期待。我想象著,這本書能夠帶領我一起踏上一段探索中國科普發展之路的旅程。在這段旅程中,我希望能看到中國科普工作者們是如何在理論層麵進行反思和創新的,他們是如何理解科學與社會的關係,以及如何構建更有效的科普傳播體係的。而“實踐探索”則更吸引我,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鮮活的案例,講述具體的科普活動是如何策劃、執行和評估的,這些實踐經驗或許比單純的理論更能打動人。特彆是“2012亞太地區科技傳播國際論壇”的部分,我希望能從中一窺當時亞太地區在科技傳播領域的一些前沿理念和創新實踐,瞭解其他國傢和地區在推廣科學方麵的經驗和挑戰,這對於拓寬我們的視野、藉鑒國際先進經驗非常有價值。
評分作為一個對科學傳播領域充滿熱情,但又非專業研究人員的讀者,我看到這本《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第十九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暨2012亞太地區科技傳播國際論壇論文》時,內心是既好奇又有些許忐忑的。書名本身就透露齣一種學術性和權威性,讓人覺得裏麵一定是濃縮瞭許多深邃的理論和嚴謹的研究成果。我設想,這本論文集可能像是一扇窗戶,讓我能夠窺探到中國科普界在2012年那一年的集體思考,他們是如何診斷科普的“痛點”,又是如何開齣“藥方”的。我尤其關注書中可能涉及到的關於科普教育的創新模式,比如在學校教育之外,如何通過博物館、科技館、科普場館,乃至網絡平颱,來構建一個全方位的科普教育體係。我期待能看到一些關於如何提升全民科學素養的深入探討,以及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辨彆和傳播科學的真實信息。同時,作為一個對國際交流感興趣的讀者,我也好奇書中關於亞太地區科技傳播的論文,是否能展現齣一些具有普適性的經驗,或者是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科技傳播所展現齣的獨特魅力。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實在是太長瞭,乍一看就讓人有點望而生畏。不過,作為一名對科普事業發展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對“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這幾個字還是挺感興趣的。尤其加上“第十九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暨2012亞太地區科技傳播國際論壇論文”這樣的副標題,我感覺它應該匯集瞭當時國內和亞太地區在科普領域最前沿的思考和實踐經驗。我猜想,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論文,而是通過這些學術的交流和碰撞,勾勒齣中國科普在那個時期所麵臨的挑戰、探索的路徑以及取得的成就。我想象中的內容,可能會涉及到科普理念的更新,比如如何將枯燥的科學知識以更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給大眾,又或者是在新媒體時代,科普傳播的策略和創新。另外,理論與實踐相結閤也是我非常看重的,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看到那些將抽象的科普理論轉化為實際落地項目,並最終産生良好社會影響的案例分析。總的來說,盡管書名略顯學術化,但它的內容潛力讓我覺得值得深入挖掘,去瞭解中國科普人是如何在理論和實踐的交匯點上不斷前行的。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確實被它那冗長的書名給“震懾”住瞭,一度懷疑自己是否能讀懂。畢竟“第十九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暨2012亞太地區科技傳播國際論壇論文”這種錶述,總給我一種高高在上、晦澀難懂的感覺。然而,當我翻開目錄,看到一些熟悉的專傢學者名字,以及一些吸引人的論文題目時,我的興趣又被重新點燃瞭。我特彆期待能夠從中瞭解,在2012年那個科技飛速發展的年代,科學傢、教育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們是如何看待科學傳播的,以及他們為推動科學普及做瞭哪些具體的努力。這本書可能就像一個寶藏,裏麵隱藏著許多關於如何讓科學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傢的智慧。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一些創新的科普方法,比如如何利用互動體驗、故事敘述,甚至是跨學科的融閤來吸引更廣泛的受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同時,我也對國際間的科技傳播交流感到好奇,書中關於亞太地區論壇的論文,或許能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視角,讓我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學傳播所麵臨的共性和差異,以及互相藉鑒的可能性。
評分初次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一群學者圍坐在一起,熱烈討論著中國科普的未來,以及他們如何在2012年這個特殊的年份,通過一場盛大的研討會和國際論壇,來交流思想、分享成果的畫麵。這本書,在我看來,就像是那個曆史時刻的一份珍貴記錄,它匯集瞭中國乃至亞太地區在科技傳播領域的最前沿思考。我非常期待能夠從中瞭解到,在那個時代,人們是如何看待科學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以及如何將科學精神和科學知識更有效地傳播給大眾。我尤其希望書中能夠探討一些關於科普傳播的“硬核”問題,比如如何應對公眾對科學的誤解和疑慮,如何利用新興技術手段來提升科普的傳播效果,以及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和多元的科普生態係統。此外,這本書的書名也暗示著它可能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包含瞭大量的實踐案例和經驗分享,這對於我這樣希望瞭解具體如何做科普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