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 作者 | 刘萍萍 | 
| 定价 | 40.00元 | 出版社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4426781 | 出版日期 | 2017-09-01 | 
| 字数 | 页码 | 159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则是体育事业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研究/中国体育博士文丛》从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人手,通过德尔菲法研究确定影响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各个因素及其重要程度,并根据各个影响因素对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在借鉴其他羽毛球强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充分考虑了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发展背景和要求的基础上,对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研究/中国体育博士文丛》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分析,并结合专家建议将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即:艰难起步阶段、逆势成长阶段、全面恢复阶段、体系形成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体制多元化发展阶段。 2.采用德尔菲法,确定了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六大影响因素,六项影响因素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管理体制因素、训练学因素、发展环境因素、经济因素、社会保障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3.通过专家访谈、文献分析和对19所羽毛球后备人才基地的问卷调查,以及对四个不同类型的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单位的个案研究,归纳分析出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在管理体制、发展环境、经济因素、社会保障、社会文化和训练学六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4.在借鉴其他羽毛球强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经验,并充分考虑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发展背景和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为:完善举国体制,促进和保证羽毛球项目持续发展;加强“体教结合”,保证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全面发展;强化科学训练,促进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集约化发展;优化发展环境,拓展羽毛球运动基础;完善保障制度,促进保障体系社会化、多元化;文化先行,探索和发展羽毛球运动文化。 | 
| 作者简介 | |
| 刘萍萍,女,1982年11月生人。首都体育学院羽毛球项目讲师。国家首批羽毛球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师、考评员。2001年一2005年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获得体育学学士学位,2005年—2008年就读于首都体育学院,获得体育学硕士学位,2015年获北京体育大学体膏人文社会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羽毛球教学与训练,羽毛球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研究,羽毛球经济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等。 | 
| 目录 | |
| 1 选题依据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2.2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2.3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文献研究 2.4 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文献研究 2.5 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的概念界定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 4.1 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艰难起步阶段(1949年-1959年) 4.2 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逆势成长阶段(1960年-1969年) 4.3 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全面恢复阶段(1970年-1977年) 4.4 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体系形成阶段(1978年-1989年) 4.5 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1999年) 4.6 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体制多元化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4.7 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发展历程小结 5 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研究 5.1 专家基本情况 5.2 专家咨询可靠性 5.3 专家函询结果 6 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研究及案例分析 6.1 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外部要素的现状研究 6.2 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内部要素现状研究 6.3 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案例分析 6.4 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和原因 7 国外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经验 7.1 印尼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 7.2 马来西亚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 7.3 日本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 7.4 韩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 7.5 小结 8 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背景和要求 8.1 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背景 8.2 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 9 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发展策略的探讨 9.1 完善举国体制,促进和保证羽毛球项目持续发展 9.2 加强“体教结合”,保证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全面发展 9.3 强化科学训练,促进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集约化发展 9.4 优化发展环境,拓展羽毛球运动基础 9.5 扶持经济落后地区,促进地区间羽毛球运动平衡发展 9.6 完善保障制度,促进保障体系社会化、多元化 9.7 文化先行,探索和发展羽毛球运动文化 10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效度检验表 附录B 专家函询问卷(轮) 附录C 专家函询问卷(第二轮) 附录D 《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发展历程与发展策略》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E 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研究”二字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我理解,“后备人才培养”不仅仅是简单的教练教、学生练,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从宏观层面,审视我国现有的羽毛球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结构,比如各级体校、专业队、高校体育院系之间的衔接和联动是否顺畅,是否存在资源浪费或者短板?同时,它也可能深入到微观层面,比如教练员队伍的素质与培养,优秀教练员的成长路径,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培训体系来提升教练员的执教水平。此外,我还会想到,人才培养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投入,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包括企业赞助、社会公益等,来为羽毛球后备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坚实的基础?以及,在运动员退役后的职业发展规划方面,是否也有相关的研究和建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思考,帮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完善的羽毛球人才培养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普遍性问题,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体育大国,羽毛球作为一项国民基础好、群众基础广泛的运动,其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场景:基层体校里挥洒汗水的少年们,教练们一丝不苟的指导,以及国家队那些我们熟知的名字,他们是如何一步步从默默无闻走向巅峰的?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这种“造星”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比如,在青少年选材方面,是否存在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不仅仅是身体素质,更包括心理素质、技术潜力等方面,如何才能在茫茫人海中发现那些可能成为未来之星的苗子?而且,当这些苗子被发掘出来后,接下来的训练模式又应该是怎样的?是延续传统的“魔鬼训练”还是更加注重科学化、个体化的发展?现代科技手段是否能在这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比如数据分析、生物力学等,它们能否帮助我们更精准地识别和纠正技术动作,预防伤病,并制定最优化的训练计划?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这些前沿的探讨,以及它们在中国羽毛球领域究竟是如何被应用的。
评分这本书名《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研究》让我联想到,一个项目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对我国羽毛球运动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我想象中,它可能会从历史的角度,梳理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脉络,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和挑战。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出能适应未来竞技需求”的运动员的思路。比如,在强调技术基本功的同时,是否也需要更加注重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他们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在压力下的应变能力?在国家层面,是否存在一套完善的、能够持续为国家队输送优秀人才的梯队建设体系?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这些体系的运作机制,并提出一些改革和优化的建议?我希望能从中看到对我国羽毛球项目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度思考,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系统的后备人才培养,来巩固和提升我国在国际羽毛球领域的领先地位。
评分读到“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研究”这个书名,我的思绪立刻飘向了那些看似光鲜背后,可能隐藏着诸多挑战和不为人知的付出。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描绘出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从初期的选拔、基础训练,到进入专业队后的技术精进、战术磨砺,再到向更高水平冲击的准备。其中,我尤其关注那些处于“中间地带”的年轻运动员,他们可能正处于一个瓶颈期,既非完全的新人,也未完全成熟。这个阶段的培养策略尤为关键,它直接关系到人才能否持续成长。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如何有效地帮助这些运动员克服技术或心理上的障碍?例如,针对不同类型和特点的运动员,是否会有定制化的训练方案?又或者,在面对国内外强劲对手时,我们的后备力量在技战术创新方面,是否能有所突破?我好奇书中是否会讨论到,如何建立一个更加灵活、更具适应性的培养体系,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羽毛球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
评分当书名出现“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研究”时,我脑海中跳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传承与创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那些成功的案例,分析它们成功的内在逻辑,以及那些可能存在的经验教训。比如,那些曾经为国家队输送了大量优秀运动员的传统基地,它们的培养模式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又有哪些地方需要与时俱进?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体育科学的飞速发展,我想象中这本书应该会探讨如何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如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有效地融入到羽毛球后备人才的日常训练和培养过程中。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未来的训练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更加注重科学的手段来发掘和培养运动员的潜能?我非常好奇,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赛场上,我们的羽毛球后备人才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如何通过创新性的培养模式,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继续闪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