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积土冻胀与融沉 9787538182026

风积土冻胀与融沉 978753818202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向东 著
图书标签:
  • 冻土工程
  • 土力学
  • 地基处理
  • 风积土
  • 冻胀
  • 融沉
  • 工程地质
  • 寒区工程
  • 土木工程
  • 岩土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8182026
商品编码:2984085444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风积土冻胀与融沉 作者 张向东
定价 30.00元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38182026 出版日期 2013-08-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241Kg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5章,内容包括:冻土的基本理论,风积土的力学特性,风积土的结构特性,风积土的冻涨与融沉,防冻害措施及工程应用。


   作者简介

张向东,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院长。多年从事风积土冻涨与融沉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并取得研究成果。


   目录

1 冻土的基本理论

 1.1 本构模型的研究

  1.1.1 本构模型的建立及其参数的确定

  1.1.2 本构模型参数修正方法

 1.2 冻融特性研究

  1.2.1 冻结时土体温度演变分析

  1.2.2 水分迁移特征研究

  1.2.3 冻融特征的试验研究

  1.2.4 冻胀曲线的分形性质

 1.3 土体结构性研究

  1.3.1 结构性试验研究

  1.3.2 冻融过程中结构性演变规律研究

 1.4 季节性冻土区道路研究

  1.4.1 路基施工期沉降量预测

  1.4.2 路基置换层参数确定试验研究

  1.4.3 道路冻害及其防治

 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2 风积土的力学特性

 2.1 风积土的静力学性质

  2.1.1 风积土的基本物理性质

  2.1.2 风积土的压缩性

  2.1.3 风积土的压实性

  2.1.4 风积土的抗剪强度

  2.1.5 冻结风积土的单轴强度

  2.1.6 冻结风积土的三轴强度

 2.2 风积土的动态力学性质

 2.3 冻融作用对风积土力学性质的影响

  2.3.1 冻融作用对风积压缩模量的影响

  2.3.2 冻融作用对风积土孔隙比的影响

  2.3.3 冻融循环对风积土物理性质的影响

  2.3.4 冻融循环对风积土三轴剪切强度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风积土的结构性

 3.1 基于冻融变形的结构性研究

 3.2 基于分形理论的结构性研究

  3.2.1 一维冻结风积土冻胀曲线的分形性质

  3.2.2 一维冻结风积土冻胀曲线的分形优化

 3.3 基于能量变化的结构性研究

  3.3.1 理论假设

  3.3.2 季节性冻土结构性量化指标模型

  3.3.3 量化指标与单一影响因素的函数关系

  3.3.4 一个冻融循环内结构性量化指标变化规律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风积土的冻胀与融沉

 4.1 冻胀融沉的分形预测

  4.1.1 实测风积土冻胀曲线的分形性质

  4.1.2 实例应用分析

  4.1.3 非等温条件下冻胀量的分形预报

 4.2 基于神经网络的路基冻胀预报

  4.2.1 神经网络模型

  4.2.2 BP网络的路基冻胀预报

 4.3 季节性冻土结构性量化指标的冻胀预测

  4.3.1 现场沉降监测值

  4.3.2 利用量化指标计算沉降值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防冻害措施及工程应用

 5.1 常见的路基防冻害措施

  5.1.1 置换法

  5.1.2 隔温法

  5.1.3 稳定土处理法

  5.1.4 隔水法

  5.1.5 强夯加固地基土

 5.2 防治风积土路基道路冻害措施的室内试验研究

  5.2.1 风积土的冻结试验研究

  5.2.2 碾压击实加固路基

  5.2.3 风积砂换填

  5.2.4 无机结合料稳定土保温

  5.2.5 防治措施对比试验研究

 5.3 风积土路基道路防治冻害措施的工程应用及效果

  5.3.1 工程实例一

  5.3.2 工程实例二

  5.3.3 工程实例三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好的,下面是一份关于不包含《风积土冻胀与融沉》(ISBN:9787538182026)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一个详尽的、自然流畅的阅读体验,并避免任何AI痕迹的表达。 --- 书名:地球深处的秘密:板块构造与地幔动力学前沿探索 ISBN:9787503037890 作者:李文博 教授 出版社:地质科学出版社 页数:680页 装帧:精装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地球内部的宏大叙事——板块构造理论的最新发展、地幔的复杂动力学机制及其对地表过程的深远影响。我们不再将地球视为一个静态的岩石球体,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不断演化的系统。本书集合了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岩石学和地质年代学等多个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精细的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第一部分:板块构造的再审视与新证据 板块构造是理解地球演化的核心框架,但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正经历深刻的变革。本书首先回顾了板块构造理论的经典基础,随后聚焦于近十年来的关键发现。 板块边界的精细刻画: 传统上,板块边界被视为离散的平面。然而,现代高精度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揭示了俯冲带、转换断层和洋中脊的复杂三维结构。我们详细分析了慢速滑移(slow slip events)现象及其对地震周期的影响,探讨了“刚性板块”概念的局限性。 大洋岩石圈的命运: 大洋岩石圈的俯冲是驱动板块运动的主要动力。本书结合深海钻探数据和数值模拟,深入剖析了俯冲带的流变学特征,特别是俯冲板块的“撕裂”与“卷曲”现象,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深源地震的分布。 陆内动力学与造山带的形成: 对于大陆板块内部的变形,如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持续隆升和青藏高原的侧向逃逸,本书提供了新的约束。通过分析地幔楔的流变学特性和地壳的剥离作用,我们构建了更为精细的陆陆碰撞模型。 第二部分:地幔的流动与热力学 地幔,作为地球体积的绝大部分,其缓慢但持续的对流运动是驱动板块构造的根本能源。本书将重点放在了地幔的物质组成、相变以及驱动热力学循环的机制上。 地幔的层化与不均匀性: 地幔并非一个均质的介质。从地幔转换带(410-660 km)到核幔边界(D''层),物质的物相变化和化学成分的差异导致了显著的物性差异。我们审视了橄榄石在高压下形成更致密相(如瓦斯利石和方铁石)如何影响地幔的粘滞性和对流模式。 地幔柱的起源与演化: 关于地幔柱(Plume)是起源于核幔边界还是地幔转换带,一直是地球科学界的焦点议题。本书结合地球化学示踪(如高场离子比值)和地球动力学模拟,探讨了“地幔柱”与“大省岩浆作用”(LIPs)之间的耦合关系。特别是对地幔柱上升过程中发生的“熔融喷发”和“热侵蚀”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机制分析。 核幔边界的复杂性: 这是一个极端高压高温的界面,对流的驱动力在此处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我们讨论了D''层的“超低速带”(ULVZs)的性质,它们是熔融物质的聚集地,还是富集了来自俯冲带的古老物质,本书提供了最新的地球物理学证据支持。 第三部分:地表响应与地球系统反馈 地幔的运动最终体现在地表,影响着火山喷发、地震活动、海平面变化以及大气成分的长期演变。 火山作用与地幔源区: 评估火山岩浆的来源深度和成分是理解地幔物质循环的关键。本书详细介绍了从洋中脊玄武岩到岛弧安山岩的岩浆分异过程,以及深部地幔物质(如俯冲带脱水流体)如何影响岩浆房的演化和喷发类型。 地幔热力学对气候的长期影响: 板块构造活动,尤其是火山活动,是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长期自然过程。本书探讨了岩石风化速率、火山脱气速率与构造沉降速率之间的复杂反馈机制,这些机制共同决定了地球长达数亿年的气候稳定状态。 数值模拟的前沿进展: 为了更好地预测地球的未来状态,我们需要更精细的数值模型。本书介绍了最新的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模型,这些模型能够同时模拟从厘米级的断层蠕变到数千公里尺度的地幔对流,为理解地球的长期动力学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本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不仅是对现有知识的系统梳理,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研究的导航。它摒弃了简化模型,力求展现地球内部过程的复杂性和耦合性。对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矿物学等相关领域的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以及专业科研人员而言,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著作,它将引导读者超越表层的地质现象,直抵驱动我们行星演化的深层动力核心。全书配有大量高质量的地球物理观测图件、三维模拟截面图和岩石学显微照片,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买这本书完全是出于偶然,那天在书店里闲逛,无意间瞥见了它的书脊。虽然我对书名里的专业术语了解不多,但“风积土”这三个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我曾经在一些科普文章中读到过关于风成地貌的介绍,比如沙漠中的沙丘,总觉得风的力量塑造地貌是非常奇妙的事情。而“冻胀与融沉”又似乎指向了一个与寒冷气候相关的地质过程。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冰雪覆盖的广袤大地,在日夜温差的变化下,土壤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这本书的封面上那冷峻的色彩和模糊的远山,似乎也暗示了某种神秘的地质活动。我推测,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阐述,而是会用一种更具象化、更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解读风积土的特性以及它在冻胀融沉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我很好奇,风积土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它与普通土壤有什么区别?在冻胀融沉的作用下,它会呈现出哪些独特的形态和变化?这本书是否会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这些地质过程的细节?我希望它能带我走进一个充满未知和探索的世界,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形成和演变有更深入的认识,或许还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线索。

评分

我之所以会对这本书产生兴趣,完全是源于它名字中透露出的对特定地质现象的专注。我一直对那些影响我们生活但又不太为人所熟知的自然力量感到好奇。“风积土”这个词,让我联想到风的巨大作用,它是如何将土壤颗粒搬运并堆积的,这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而“冻胀与融沉”,则直接指向了寒冷地区地质环境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我曾听说过,在北方一些地区,由于土壤的特殊性质以及气候变化,道路、房屋等基础设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这其中很可能就与冻胀和融沉有关。我猜测,这本书很可能是在深入研究风积土在冻胀和融沉过程中的力学响应,以及这些现象对工程建设可能带来的影响。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冻胀和融沉的内在机理,包括水冰相互作用、土体应力变化等复杂的物理过程。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针对风积土地区地基处理和工程加固的实用技术,或者对现有工程案例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那将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冻土地区的地质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从中获得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启示。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寻找关于极端气候环境下工程建设的解决方案。最近几年,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显著,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寒或高温天气,这给基础设施的稳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曾阅读过一些关于冻土融化导致道路塌陷、房屋倾斜的新闻报道,当时就觉得非常触目惊心。这本书的书名,“风积土冻胀与融沉”,直接点出了核心问题。我推测,这本书很可能是在探讨风积土这种特定土壤类型在冻胀和融沉过程中所面临的工程地质风险。冻胀,顾名思义,就是在低温环境下,土壤中的水分结冰膨胀,导致地基抬升;而融沉,则是在温度升高时,冰块融化,土体失去支撑而下沉。这两种现象的循环往复,可能会对建筑物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冻胀融沉的详细机制,包括影响因素、作用过程以及可能造成的破坏。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针对风积土地区工程建设的有效防治措施和技术方案,比如如何进行地基处理、如何设计抗冻胀结构等。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以及相应的监测和预警方法,那将是对我工作极大的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非常吸引人,封面上那冷峻的蓝色调和抽象的山脉轮廓,仿佛将读者瞬间带入了严寒的北方地带。我之所以会注意到这本书,是因为我对地质学,尤其是冻土地区的地貌变化一直充满好奇。在现实生活中,我曾亲眼见过一些修筑在冻土带的道路出现不规则的沉降和开裂,当时就觉得非常神奇,不知道是什么力量在背后操控。这本书的名字,特别是“风积土”和“冻胀融沉”这两个词,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探讨风积土这种特殊的土壤在冻胀和融沉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复杂行为。冻胀,听起来像是土壤在温度降低时体积膨胀,而融沉则意味着在温度升高时又会塌陷。这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及风积土的独特性,必定会衍生出许多有趣的现象。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冻胀融沉的形成机理,包括温度、湿度、土体结构等多种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的。如果书中还能结合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比如介绍在冻土地区进行工程建设时,如何评估和处理这些地质风险,那就更完美了。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些关于风积土特性和冻胀融沉现象的科学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北方地区独特的地质环境。

评分

这本书吸引我的原因,在于它名字中蕴含的自然力量和地质奇观。我一直对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充满敬畏,尤其是一些在极端环境下形成的特殊地貌。风积土,听起来就与风的杰作相关,而“冻胀与融沉”则让我联想到了地球内部的活动和气候的轮回。我猜想,这本书可能是在描绘一幅壮丽的地质画卷,通过风积土这种独特的介质,来展现自然界在温度变化下的能量释放和物质迁移。我想象书中会讲述风如何将细小的土壤颗粒搬运、堆积,形成独特的地貌,然后在寒冷的季节里,这些土壤又会经历怎样的“生长”与“消亡”。冻胀,仿佛是一种自然的“呼吸”,而融沉,则是它随之而来的“叹息”。我好奇书中会如何解释这些过程背后的物理和化学原理,是否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领略到风积土独特的魅力,理解冻胀融沉现象的演变过程,从而对地球表面的塑造力量有更深刻的认识,也或许能从中发现一些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相关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