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12-2013植物保护学学科发展报告
定价:49.00元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046654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编著,介绍了植物保护学学科发展情况,并对本学科的进展做了全面而准确的总结。学会对所负责的学科发展研究初稿进行研讨及学术交流后,为研究成果的后完成提出实质性修改意见和建议。整套丛书的特点:,确保性,注重研究工作的质量,确保研究报告为反映各学科发展情况的*性的指导性丛书;第二,体现前瞻性,学科涉及面较大的不要求面面俱到,应注重体现*热点、前瞻和重大学术进展;第三,将2007年第四季度学科发展的内容纳入进去,做到严谨、完整;第四,时效性好;第五,整体性强。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名热衷于园艺栽培的个人爱好者,尤其钟情于种植一些比较名贵的观赏植物,因此对植物的健康成长和病虫害防治有着相当高的要求。《2012-2013植物保护学学科发展报告》虽然看起来是面向专业人士的,但我相信其中包含的一些先进理念和技术,对我的业余爱好也能带来很多启发。 我最想了解的是,在报告中是否提到了针对家庭园艺中常见的一些病虫害(比如蚜虫、白粉病、灰霉病等)的绿色、低毒防治方法。随着大家对健康和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个人也倾向于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因此,我非常期待报告中能够介绍一些关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或者新型环保型药剂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那些易于家庭操作和推广的方案。例如,是否有关于利用微生物防治病害的新技术,或者对于如何增强植物自身抗性的研究进展,如果这些能够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建议,对我这样的爱好者来说将是巨大的福音。
评分这本《2012-2013植物保护学学科发展报告》的出版,无疑为我们这些长期耕耘在农业科研一线,或者对作物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参考。我是一名常年与病虫草害打交道的基层植保技术员,深知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技术进展对于提高防治效率、降低农药使用、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得以窥见过去两年植物保护学领域蓬勃发展的脉络。 从报告的标题“2012-2013”可以看出,它聚焦于一个相对较近的时期,这对于我们急需将最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实践者来说,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我个人特别关注的是,报告中是否对近年来新兴的病虫害,例如某些外来入侵物种的监测与防控策略,以及它们对我国农业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长期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另外,随着环境法规的日益严格,如何在高产和绿色防控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我期待报告能在这个方面给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比如在生物防治、抗性育种、精准施药等方面的最新突破和应用前景。
评分作为一位曾经在高校从事植物保护学教学多年的退休老教授,如今闲暇之余,仍旧心系着这个我奉献了一生的领域。《2012-2013植物保护学学科发展报告》的出现,让我有机会在退休后依然能了解学科的新进展,这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欣慰的事情。 我特别关注报告中关于基础研究的进展。植物与病原物、害虫之间复杂的互作机制,以及其中涉及的信号传导通路、基因调控网络等,是理解植物抗性本质的关键。2012-2013年间,在这些基础领域是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例如发现了新的抗性基因或调控因子,这对于未来创新型抗性育种策略的制定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此外,我也很想知道,在过去两年里,针对一些长期困扰农业生产的顽固性病虫害,是否有了新的、更具创新性的防治思路或技术方案。即使是我已经退休,能够看到自己所热爱学科的持续进步,也是一种莫大的满足。
评分我是一名农业企业的技术总监,负责公司旗下多个农场的作物管理与病虫害防治工作。《2012-2013植物保护学学科发展报告》的到来,为我们团队在战略规划和技术决策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来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同时又要兼顾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报告中所涵盖的2012-2013年度的发展动态,对于我评估当前市场上现有技术和产品的有效性,以及预测未来几年内可能出现的变革,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尤其关注报告中对于新型农药(包括生物农药)的研发进展,以及它们在环境安全性、靶向性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对于智慧农业和大数据在植保领域的应用,例如基于遥感和物联网的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我也非常感兴趣。这些新兴技术如果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将极大地提高我们农场管理的智能化水平,降低人力成本,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评分作为一名农学专业的在读研究生,我在导师的推荐下阅读了《2012-2013植物保护学学科发展报告》。坦白说,在阅读之前,我对“学科发展报告”的定义其实是模糊的,总觉得它可能是一堆枯燥的学术论文的堆砌。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梳理了植物保护学在2012-2013年度的关键研究方向和取得的重大成果,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相对宏观和系统性的视角,勾勒出了学科发展的整体图景。 我特别欣赏报告中对于不同研究分支之间相互关联性的阐释。比如,分子植物病理学与传统的田间监测技术如何协同作用,以实现更早期、更精准的病害预警;基因组学与育种技术的结合,又如何为培育抗病虫害新品种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这些内容对于我们这些正在学习和探索的年轻学者来说,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处领域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位置,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此外,报告中对一些前沿技术的介绍,如CRISPR/Cas9在作物抗性改良中的应用,也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未来研究的想象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