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音乐演译的忠实性与创造性研究 |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39640501 |
| 出版年份: | 2011年12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189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29.75元 |
| 实际重量: | 340 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音乐演绎的忠实性与创造性研究》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一、关于忠实性与创造性问题的基本认识
二、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关于“忠实”问题
2、关于“创造”问题
3、存在的问题
三、本课题研究设想
章音乐作品的表象分析
一、作为信息表象的乐谱
1、曲式分析
2、《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传承与创新
二、作为潜在表象的创作背景
1、创作背景考察
2、创作背景与作品内涵的关系
3、创作背景对于认识作品内涵的实际价值
三、作为直观表象的音响
1、演绎简史
2、不同的音响
小结
第二章忠实性生成研究
一、从普通语言到音乐语言
1、普通语言
2、音乐语言
A、“抽象的具象”
B、异质异构多一同态对应
3、对音乐语言的理解
二、音乐作品的再现意义与表现意义
1、音乐作品的再现意义
2、音乐作品的表现意义及其与再现意义的融合
3、语境生成具体关系——意义
三、音乐作品的“文本”
1、“原作”是“无”,“文本”是“徼”
2、文本的三个层次
3、“文本”概念的层次转换
4、“文本”的历时性
小结
第三章创造性生成研究
一、不同演奏版本的考察
二、创造性的必然存在
1、(音响)形式美的生命特征——偏离与回归
2、不同音响中的“具体同一性”
三、演奏者的境界
1、作为先入之见的境界内容
2、境界内容的体现——个别性文本
3、个别性文本作为“现在”
四、创造性的生成过程——选择与建构
1、内化过程中的选择与建构
2、外化过程中的选择与建构
小结
结论
一、音乐演绎中的“殊途同归”与“同途殊归”
二、忠实性与创造性生成的出发点——理解
三、“意义”和音响表象的辩证统一——“存在”与“存在者”
四、关于忠实性的可信性验证——本质还原
五、忠实性与创造性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六、关于音乐演绎中的相对性问题
后记
这本书的开篇论述非常抓人眼球,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一些看似枯燥的理论框架,用一种非常生活化且富有洞察力的语言重新构建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譬喻,它们如同精准的导航仪,一下子就把我从陌生带入了熟悉。读到后面,我发现作者的叙事逻辑极其严密,层层递进,没有丝毫的含糊不清之处。他似乎总能在关键节点抛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读者主动去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种“牵着鼻子走但又让你觉得是自己想通的”阅读体验,在很多学术性著作中是很难得的。它不只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思维探险,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所讨论的主题形成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知结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色彩搭配很雅致,初看之下有一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感觉。拿到手里分量适中,纸张的质感摸起来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度也让人满意,阅读体验由此提升了不少。尤其是字体排版,看得出来设计者在细节上是下过功夫的,行距和字号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特别疲劳。而且书脊的装订也显得很牢固,不用担心翻阅几次后就散架。总的来说,从这本书的外在呈现来看,它传递出一种对内容本身的尊重和认真对待的态度,让人对内部的知识内容也抱有更高的期待。很多时候,一本好书的外观设计就像是敲门砖,它能立刻吸引住潜在读者的目光,并给予他们一个积极的第一印象。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值得细细品味的氛围。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不同章节之间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性和多样性。在处理理论分析时,它保持着学术论文应有的严谨和精确,用词考究,句式结构复杂而富有力量,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然而,当涉及到案例分析或者作者个人的反思时,笔锋一转,又变得平易近人,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茶余饭后与你娓娓道来,既有真诚的流露,又不失智慧的火花。这种“收放自如”的笔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它避免了纯粹的学术著作可能带来的疏离感,也摆脱了通俗读物可能带来的肤浅感。这种风格上的灵活切换,证明了作者不仅仅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更是一位出色的沟通者和文字匠人。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去重新审视和检验自己过往的一些固有看法。它像是一面高倍放大镜,将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剖析得淋漓尽致,使我看到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复杂运作机制。尤其是一些作者提出的批判性观点,虽然初读时可能让人感到有些“颠覆性”,但经过冷静消化后,会发现其论据支撑得非常充分,逻辑链条坚不可摧。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塑造一种审视世界的角度和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它教会我的,不是“应该怎么看”,而是“可以从哪些不同的维度去深入探究”。对于任何一个渴望在自己领域有所突破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思想催化剂。
评分我对这本书中探讨的某个具体章节印象极为深刻,那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个历史悠久的实践方法,过去我总是在碎片化的资料中打转,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然而,在这本书里,作者用一种近乎编年史的方式,细致地梳理了该方法从起源到演变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并且清晰地指出了每一步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历史的描述上,而是巧妙地将其与当代的一些新趋势进行了横向的对比,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甚至感觉,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亲眼见证了那些关键人物的抉择与挣扎。这绝不是简单的信息罗列,而是一种高明的历史重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