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国民间音乐概述修订版 |
| 丛书名: | 21世界全国高师音乐系列教材 |
| 作者/主编: | 肖常纬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21619 |
| 出版年份: | 2011年4月 |
| 版次: | 第3版 |
| 总页数: | 357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38.00元 |
| 实际重量: | 640 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中国民间音乐概述(修订版)》分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五大类。本教材以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生为对象,以普及民族音乐基本知识为主,兼及部分民族音乐理论,即以“述”为,“论”较少;以期能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并将之运用于表演、创和和教学实践。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个感觉就是“内容太充实了,我得慢慢消化”。你知道吗,我平时工作很忙,业余时间想找点能真正沉下心去读的东西不容易。很多工具书,读着读着就容易走神,因为它总是试图用一种宏大的叙事框架来覆盖一切,结果就是细节丢失,只剩下一个骨架。但这本书完全不是这样,它仿佛自带一种“慢镜头”的魔力,让你不得不放慢脚步。我记得我对着其中关于某些少数民族歌舞仪式的章节研究了整整一个下午。作者没有简单地用音乐学的术语去解构那些复杂的节奏和调式,而是很贴心地用大量的田野调查实例来佐证,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仪式感和集体记忆的重量。比如描述某一特定场合下的“酒歌”,它不仅仅是音符的排列,更是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的体现。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构思那样的场景:在昏黄的灯光下,围着篝火,人们是如何随着那古老的旋律起舞、吟唱的。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单纯听录音或者看图片资料所无法比拟的。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现代都市的读者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那些遥远的、鲜活的民间艺术进行对话。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让我们记住了“音乐是人发出的声音,它服务于生活”。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清晰地划分了地域板块和体裁分类,这种结构清晰度对于初学者极其友好。我之前翻阅过一些更早期的民间音乐资料,结构上常常是东拉西扯,一会儿是地域,一会儿又是乐器,让人抓不住重点。而这部修订版,则显得井井有条。它似乎遵循着一种从宏观到微观的递进路线:先建立起对中国音乐地理和历史脉络的基本认知,然后才深入到具体的民歌、戏曲、器乐等分支的细致分析。这种由表及里的构建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更重要的是,它并非拘泥于单一的“汉族中心”视角,而是将大量笔墨放在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上,展现了中国音乐图景的广阔与多元。通过对比不同民族音乐的调性系统、记谱方式(虽然民间音乐记谱本身就是一大难题),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交流与地域隔离共同塑造了今日中国音乐的复杂面貌。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案例相结合的叙事策略,让这本书既能满足严肃学者的参考需求,也能让普通爱好者建立起一个扎实的知识框架。
评分我关注到,这本书在引用和注释方面做得非常严谨,这对于任何严肃的学术参考书都是生命线。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经常会因为一个特殊的乐器名称或一个罕见的歌词出处而感到好奇。这本书在这方面给出了非常详实的支撑。它不是那种只言片语地提到一个概念,然后就戛然而止的“断头”式描述,而是能提供追溯的线索。比如,它在讨论某种地方小调的起源时,往往会提及早期的采集者和出版物,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导航图”。这种对细节的尊重和对历史文献的认真梳理,体现了作者及出版社对待学术的严肃态度。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时代,一本能提供坚实可靠信息来源的书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读完就放下的书”,更是一本需要经常翻阅、对照和学习的“工具书”。它的修订版在保持核心价值的同时,想必也更新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文献索引,这种持续迭代的精神,正是民间音乐研究这种“活的学科”所需要的。总之,这是一次非常令人满意的阅读体验,它拓宽了我的视野,也深化了我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中国民间音乐概述修订版》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老古董”量身定制的宝典!我初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扎实的文字功底给震慑住了。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很多音乐史类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读起来晦涩难懂,像在啃一本枯燥的字典;要么就是泛泛而谈,蜻蜓点水,抓不住民间音乐那种最朴素、最真实的神韵。但这本书的作者,肖常纬先生,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和曲谱,更像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带领下,徒步走访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将那些深藏于乡野阡陌间的旋律,用细腻的笔触一一描摹出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不同地域音乐风格的划分和比较,那种洞察力简直是穿透人心的。比如,他分析巴蜀地区音乐的婉约与豪放并存,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绝不是简单的“A地听起来像A,B地听起来像B”的表层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文化基因的层面。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也能感受到民间音乐那股澎湃的生命力,它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在老百姓口头传唱中的活历史。这本书的修订版,无疑是继承了经典的精髓,又注入了新的时代洞察力,绝对是音乐研究者和发烧友案头不可或缺的镇山之宝。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理论和文献梳理的教材,毕竟出版社是做考研辅导材料的,难免会带点那种“应试”的腔调。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文笔极其流畅自然,甚至带有一丝散文的韵味。这绝对不是那种为了凑字数而堆砌的“学术八股文”。比如,作者在讨论某些濒临失传的曲艺形式时,那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惋惜和抢救性的保护意识,非常有感染力。它不是冷冰冰地记录“某某曲种已消亡”,而是详细描述了它曾经的辉煌和它在特定人群中的意义。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衔接上的处理,过渡得非常巧妙,不会让人有突兀的跳跃感。阅读体验上,它更像是在听一位老先生娓娓道来他毕生的研究心得,而不是一份任务清单。这种人情味的处理,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音乐学分支变得生动可感。对于那些想深入了解中国民间音乐文化背景而非仅仅是学习考试知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文学性和思想深度绝对是超乎预期的加分项。它让我意识到,民间音乐的“研究”和“欣赏”是无法完全割裂的,两者必须相互滋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