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合唱 3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杨鸿年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7510925 |
| 出版年份: | 2008年10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24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50元 |
| 实际重量: | 58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合唱3》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杨鸿年,中国指挥家、教育家、童声合唱及表演艺术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指挥、中剧院合唱团客席指挥同时兼任昆明交响乐团艺术指导、上海乐团客席指挥及日本大阪青少年交响乐团客席指挥。
杨鸿年教授指挥风格热情奔放、细腻入微、曲目范围广泛、表现力丰富。他独具一格的表演艺术以及他在训练合唱方面的技术与修养,深受国内外专家的一致钦佩,被上赞赏为“真正掌握合唱艺术奥秘的大师”。鉴于杨鸿年教授的艺术成就,连续三届被各国指挥推举为童声合唱及表演艺术协会副主席。美国总统里根签署了“高鉴赏证书”赠与他所指导的少年合唱团,并获得美国纽瓦克市荣誉市民奖章,日本大阪市政府及兵库县先后授予他金钥匙,以表彰他做出的贡献。
杨鸿年教授经常应邀到各地指挥交响音乐会、室内乐音乐会、合唱音乐会,是上甚有影响的合唱指挥家。1988年8月,杨老师创建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并亲任其艺术指导与常任指挥。在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合唱团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合唱团。他经常应邀率领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出国访问,足迹遍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奥地利、澳大利亚、意大利、瑞典、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无不掀起赞誉高潮。1996年8月,他所指导的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在意大利第44届“圭多达莱佐”复调合唱比赛中一举获得四项大奖,打破了该比赛几十年来的历史记录;1999年5月他率领少年及女子合唱团赴莫斯科参加纪念普希金诞辰200周年艺术节专场演出,荣获特别奖;1999年7月他指挥新疆师范大学合唱团赴意大利参加第38届“赛格希兹”合唱比赛,又荣获混声组名,女生组名,男生组名三项大奖;杨鸿年教授是我国在合唱比赛中获奖多的指挥。
前言
序言
中国曲目
1.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混声四部无伴奏合唱)
2.八骏赞(混声无伴奏合唱)
3.等你到天明(男声无伴奏合唱)
4.阿细跳月(女高音、男高音独唱与混声四部合唱)
5.嘎哦丽泰(混声四部合唱)
6.掀起你的盖头来(混声四部合唱)
7.大江东去(混声四部合唱)
8.忆秦娥·娄山关(混声四部合唱)
9.祖国,慈祥的母亲(混声四部合唱)
10.雨后彩虹(混声四部合唱)
11.大漠之夜(混声四部合唱)
12.葡萄园夜曲(女声合唱)
13.那就是我(男声合唱)
外国曲目
14.小鹿清泉(混声四部合唱)
15.春天来临(混声四部合唱)
16.暴风雨(混声四部合唱)
17.纺织之歌(女声合唱)
18.夜莺(混声无伴奏合唱)
19.轻些、轻些(男声合唱)
20.天鹅(女声合唱)
21.村民合唱(混声四部合唱)
22.黄昏之歌(混声四部无伴奏合唱)
23.在山顶(女声无伴奏合唱)
24.杰里科之役(混声四部合唱)
25.苏丽珂(男声合唱)
《合唱3》通过合唱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历史时期合唱作品的演唱技巧及音乐风格。本教材既可以作为学校教材,其多元化、多样性的编选又可以作为教材的补充曲目,我们拟将后续出版更多可供高等学校选择的中外经典合唱曲集,并尽可能提供音像资料作为参考。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实践操作的学习者,对于那种只有理论没有练习的教材总是敬而远之。这本教材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练习题的设计巧妙且富有挑战性。它涵盖了从基础的音阶模唱到复杂的曲式分析与改编练习。特别是它提供的那些“开放性”的分析任务,鼓励我们不仅仅是记住标准答案,而是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论证。比如,在要求分析一段奏鸣曲快板乐章时,它引导你去思考不同主题在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中如何通过转调和配器变化来体现矛盾与和解的过程。做完这些练习后,我感觉自己的音乐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不再是只会“听”音乐,而是真正学会了“拆解”和“重构”音乐。这种互动式的学习体验,是很多传统教材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是标准的学术用书风格,但其内涵的丰富程度远超预期。我特别喜欢它在不同音乐时期风格演变部分的对比分析。作者没有割裂地介绍各个时期的理论特点,而是着重展现了风格是如何在继承与反叛中不断演进的。例如,从古典主义的清晰对称到浪漫主义的自由抒情,再到印象主义色彩的探索,书中通过具体的和声色彩变化和织体处理来佐证这些风格的形成原因。这种宏观的历史视野,让我对整个西方音乐体系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对于准备深入研究音乐史和理论的考生来说,这种建立系统观的能力培养至关重要。这本书无疑是搭建这个知识体系的优秀“脚手架”。
评分这本乐理书的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清晰流畅的视觉感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每一章节的逻辑衔接都非常自然,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引导初学者逐步深入复杂概念。比如,在讲解和声进行时,不仅仅是罗列规则,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示,将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它在视唱练耳部分的处理,那些听力练习的难度梯度设置得非常科学,从最基础的音程辨识到复杂的调性转换,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提升目标。我用了一段时间后,感觉自己对音乐的“耳朵”确实敏锐了不少,尤其是在分析曲目结构时,不再是囫囵吞枣,而是能迅速捕捉到关键的和声色彩和旋律走向。这本书的讲解深入浅出,既满足了考研深化理解的需求,对日常音乐学习者来说,也是一本绝佳的参考工具书。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增加更多不同风格的曲目分析案例,那就更加完美了。
评分从一个非科班出身、但对音乐理论有强烈求知欲的“跨界学习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它避开了过多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即便是在讲解巴赫时代的复调结构这类高深课题时,也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和“类推”来辅助理解。我发现自己很少需要频繁地查阅其他工具书来解释书中的概念,这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效率和学习的连贯性。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总是会先回顾前一个章节的相关知识点,形成一个紧密的知识网络,让人感觉学习的每一步都是在坚实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这本教材的这种“人文关怀”,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愉悦和轻松,而不是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
评分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教材时,我对它抱有很高的期望,毕竟是上海音乐出版社的作品,质量总是有保障的。这本书在“音乐分析”这块的内容着实下了大功夫,它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机械分析,而是融入了更多对作品“情感内核”的探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被带着走进了作曲家的内心世界,理解了为什么某个特定的对位法会产生那种戏剧性的张力。尤其是在对位法和赋格的讲解部分,作者引入了非常多不同时期大师的经典范例,并且对这些范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剖”,告诉你每一个声部的运动轨迹、动机的发展与再现是如何巧妙地配合在一起的。这种深度挖掘,对于想要从事音乐研究或者希望创作更有深度的作品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唯一的遗憾是,部分印刷的五线谱在极小字号下,有些升降记号的识别需要稍微费点眼力,但整体瑕不掩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