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雷达目标成像/雷达技术系列 高新科技译丛
定价:79.00元
作者: 马丁·伯尔纳,H.尤伯拉尔,朱健东,高向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118111996
字数:
页码:1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雷达目标成像/雷达技术系列·高新科技译丛》探讨了雷达目标识别和成像的基础理论问题,包括:极化雷达中的矢量信号处理,极化信息对雷达目标识别能力的提升情况;雷达目标散射的数学和物理描述方法,奇点展开法(SEM)和爬行波理论;多维声学逆散射统一理论在电磁波方面的应用。*后,介绍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紧缩场”电磁散射的试验测量问题。
由于《雷达目标成像/雷达技术系列·高新科技译丛》的原版成书于20世纪90年代,这些基础理论和技术随着后来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并应用于现有的雷达成像技术,如极化雷达成像。尽管与当时相比,雷达成像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公开出版的关于雷达成像或目标识别技术细节方面的学术专著和论文较为匮乏,《雷达目标成像/雷达技术系列·高新科技译丛》的内容可谓是该方面*基础的理论细节,从对目标识别技术追本溯源的角度来看,《雷达目标成像/雷达技术系列·高新科技译丛》的内容对今后相关技术的发展仍不失为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目录
章 引言
参考文献
第2章 雷达极化在雷达系统中的应用
2.1 不同雷达目标的极化特性
2.2 具体应用中的问题
2.2.1 双极化雷达的配置
2.2.2 极化自适应
2.2.3 雷达系统要求
2.3 无障碍情况下目标探测的优雷达接收机
2.3.1 一些优接收机结构
2.3.2 对性能评估的一些评述
2.4 通过克拉美罗界评估极化多普勒分辨率
2.4.1 信号建模
2.4.2 克拉美罗界与大似然估计
2.5 对部分极化干扰的自适应极化对消
2.5.1 通过极化自适应提高信噪比
2.5.2 极化自适应干扰对消
2.5.3 对部分极化干扰的自适应极化对消结果
2.6 结论和观点
参考文献
第3章 对雷达目标的高分辨能力
3.1 爬行波与奇点展开法之间的联系
3.1.1 Wat80n变换
3.1.2 奇点展开法:导电目标
3.1.3 介质目标
3.2 一般形状平滑目标的表面波共振
3.2.1 有限长圆柱形空腔
3.2.2 有限长导电圆柱体和扁长球体的共振
3.2.3 导电椭球体上表面波的相位匹配
3.3 逆散射的应用
3.3.1 雷达波谱学
3.3.2 镀膜导电球体的逆散射问题
3.3.3 共振频率的瞬态观测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Kirchhoff或Born近似下的多维电磁矢量逆散射统一理论
4.1 理想导电散射体和介质散射体电磁散射的积分表示
4.2 根据Born或Kirchhoff近似对平面波入射进行线性化
4.3 通用矢量全息场的并矢量后向传播
4.4 在频率分集模式下对线性化电矢量Porter-B0jarski方程求解
4.4.1 Born近似中的介质散射体
4.4.2 Kirchhoff近似中的理想导电散射体
4.5 数值模拟
4.6 结论
4.A 奇异函数的一些性质
4.B 根据散射幅度计算通用矢量全息场
参考文献
第5章 雷达截面积测量
5.1 测量理论
5.1.1 测量的校准
5.2 俄亥俄州立大学测量靶场
5.2.1 紧缩场的体系结构
5.2.2 反射器类型和折中考虑
5.2.3 馈电部分
5.2.4 测试目标支架
5.2.5 测量仪器
5.2.6 距离灵敏度
5.3 性能分析
5.3.1 到达方向
5.3.2 近场成像
5.3.3 结论
5.4 对RCS测量结果的分析
5.4.1 频域技术
5.4.2 视线角域处理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当我翻阅《雷达目标成像/雷达技术系列 高新科技译丛》时,我被书中关于三维雷达目标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所深深吸引。过去,雷达成像主要集中在二维平面,而三维成像则能够提供更丰富、更直观的目标信息。书中详细介绍了全息成像、干涉成像以及多基地雷达等技术在三维成像中的应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利用多发多收(MIMO)雷达技术实现三维成像的讨论感到兴奋。MIMO雷达通过在发射端和接收端部署大量的虚拟孔径,能够极大地提升雷达系统的分辨率和成像能力。书中对MIMO雷达的波形设计、信号处理以及孔径合成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对这项革命性的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种对前沿技术的积极探索和详尽介绍,是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它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现有技术,更能指引我们迈向未来的技术前沿。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给我的感觉是“干货满满”,没有丝毫的冗余。对于我这样一位对雷达外场试验和数据分析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雷达目标成像/雷达技术系列 高新科技译丛》中的内容极具参考价值。书中不仅讲述了理论,还提供了许多实际应用的案例和经验分享。例如,在描述雷达系统外场试验的设计和实施时,书中详细介绍了试验场地选择、目标部署、数据采集方案制定等关键环节。在数据分析方面,书中阐述了如何对试验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如何进行性能评估,以及如何将试验结果与理论模型进行对比验证。这些内容对于那些希望将雷达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试验工作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财富。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在实际试验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使得本书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评分这本《雷达目标成像/雷达技术系列 高新科技译丛》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度。作为一本译丛,它显然凝聚了国外在雷达目标成像领域多年的研究精华。书中对各种先进成像算法的介绍,例如基于压缩感知的成像技术,以及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来提升成像质量和目标识别能力,都让我眼前一亮。我过去接触到的很多成像方法,多是基于传统的傅里叶变换或距离多普勒算法,而这本书则将目光投向了更前沿的领域,比如如何通过更少的采样点来恢复出高分辨率的图像,这对于降低雷达系统的硬件成本和数据处理负担具有颠覆性的意义。书中对于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成像的深入探讨,也让我对如何从运动的平台获取高分辨率的二维或三维目标图像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详细阐述了ISAR成像中的运动补偿技术,这是ISAR成像的关键瓶颈,书中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并分析了它们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这种对技术细节的毫不保留的呈现,是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绝对不是那种“图说xxx”的浅显读物。《雷达目标成像/雷达技术系列 高新科技译丛》在关于雷达数据预处理和校准的部分,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指导。我过去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遇到数据中的噪声和失真问题,影响最终成像效果。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数据校准方法,例如距离徙变补偿、方位徙变补偿以及地波效应修正等,这些都是保证成像质量的关键步骤。作者们不仅给出了算法的原理,还提供了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解决方案。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此外,书中还对各种雷达系统的性能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介绍,例如分辨率、探测距离、信噪比等。这些基础但至关重要的概念,在本书中得到了系统的阐述,为理解后续更复杂的成像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雷达目标成像/雷达技术系列 高新科技译丛》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目标成像的“逆问题”的探讨所吸引。雷达目标成像的本质是一个逆问题,即根据接收到的回波信号,推断出目标本身的性质。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求解逆问题的数学方法,例如正则化方法、迭代算法等。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我们从不完整或有噪声的数据中恢复出高质量的目标图像。书中还讨论了如何利用先验知识来约束逆问题的求解,从而提高成像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此外,书中对高分辨率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例如超分辨率成像,也进行了深入的介绍。这对于突破传统雷达系统的分辨率限制,实现更精细的目标探测和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对雷达目标成像的复杂性和挑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在雷达技术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而言,一本高质量的译丛,尤其是像《雷达目标成像/雷达技术系列 高新科技译丛》这样专注于高新技术的书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如同我手中一把锋利的钥匙,能够解锁那些在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中零散出现,却又至关重要的前沿概念。书中对现代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的介绍,让我对近年来飞速发展的自适应处理、杂波抑制以及干扰消除等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关于动目标显示(MTI)和脉冲多普勒(PD)雷达在复杂背景下如何有效识别和跟踪目标的原理,书中给予了详尽的解释,并提供了多种算法的比较和优劣分析。这些内容对于我在实际工作中优化雷达系统性能,提高目标探测的鲁棒性和准确性,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同时,书中还触及了分布式雷达、认知雷达等新兴概念,这些前瞻性的技术方向,无疑为我指明了未来的研究和发展路径,让我能够更早地接触到那些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改变雷达技术格局的新思想。
评分拿到《雷达目标成像/雷达技术系列 高新科技译丛》这本书,首先被它厚实的装帧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我并非雷达专业的科班出身,但对于新兴科技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好奇心。书中关于雷达系统基础知识的铺垫,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数学推导,但其逻辑清晰的讲解,让我对雷达的工作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尤其是在介绍雷达方程和各种噪声干扰时,作者们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使得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接受。当我翻阅到关于目标散射特性分析的部分时,我被书中对不同目标形状、材料对雷达回波影响的详细阐述所吸引。例如,对于飞机、舰船、车辆等典型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特性,书中提供了详细的建模和仿真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测量来验证这些模型。这对于理解雷达如何“看见”目标,以及如何区分不同的目标类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书中还讨论了目标极化散射特性,这对于提高雷达系统的目标识别能力,尤其是区分自然杂波和人工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分一本厚重的《雷达目标成像/雷达技术系列 高新科技译丛》,初翻开时的分量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其内容的深邃与广博。虽然我还没来得及逐字逐句地研读,但仅从目录和部分章节的浏览,便足以勾勒出其宏大的知识图谱。书中对雷达目标成像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从原始数据的获取,到信号处理的复杂算法,再到最终图像的生成与解读,无不展现出作者们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机理的阐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公式的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示意图和实例,将原本抽象的几何变换和多普勒效应转化为直观易懂的物理过程。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亲眼看到雷达波如何与目标相互作用,如何携带目标信息飞向雷达接收机,以及后续如何通过精密的算法“重构”出地面的高分辨率图像。书中对于不同成像模式的比较分析,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了解到SAR并非只有一种工作方式,而是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配置,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例如地物观测、军事侦察、海洋监视等等。这种对技术的细致打磨和对应用前景的深入洞察,无疑是本书价值的重要体现。
评分在我看来,《雷达目标成像/雷达技术系列 高新科技译丛》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雷达技术发展的编年史。书中对不同时期雷达成像技术演进的梳理,让我得以窥见这项技术是如何一步步从最初的简单探测发展到如今的高精度成像。我对书中关于相控阵雷达和无源雷达技术在目标成像方面的应用格外感兴趣。相控阵雷达凭借其灵活的波束控制能力,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大范围区域进行扫描和成像,这对于军事侦察和目标跟踪至关重要。书中对相控阵雷达的波束形成算法和电子扫描原理进行了深入的讲解,让我对这种先进雷达的强大能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书中对无源雷达技术,例如利用电视塔或移动通信基站的信号进行目标探测和成像的讨论,也让我看到了雷达技术在成本效益和隐蔽性方面的新发展方向。这种对不同技术路线的全面覆盖,使得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一技术的范畴。
评分读完《雷达目标成像/雷达技术系列 高新科技译丛》的章节,我不得不感叹其在目标识别与分类方面的深入探讨。雷达回波不仅仅是简单的信号,它蕴含着目标丰富的信息。书中关于利用雷达数据进行目标识别的各种方法,包括基于特征提取的方法,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如何从雷达回波中提取目标的关键特征,例如形状、运动模式、散射点分布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的目标类型,例如,一架飞机和一辆汽车在雷达上的回波特征是截然不同的。书中还讨论了如何利用高分辨率雷达图像来识别目标,例如通过分析目标的外形轮廓。这些内容对于军事应用,例如目标跟踪与识别,以及民用应用,例如交通监控和环境监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