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信号处理器:体系结构、实现与应用——国外经典教材 电子信息

数字信号处理器:体系结构、实现与应用——国外经典教材 电子信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森楙,颜允圣,贾洪峰 著
图书标签:
  • 数字信号处理
  • DSP
  • 处理器
  • 体系结构
  • 实现
  • 应用
  • 电子信息
  • 经典教材
  • 国外教材
  • 通信工程
  • 信号处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109853
商品编码:2986609990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信号处理器:体系结构、实现与应用——国外经典教材 电子信息

定价:59.00元

作者:郭森楙,颜允圣 ,贾洪峰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6-01

ISBN:97873021098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740kg

编辑推荐


本书特色:
·介绍了MATLAB和Simulink在设计中的应用——用于DSP算法的设计,分析和实现;
·Code poser studio的使用——用于实验、工程和应用中的TMS320C54x和TMS320C55x;
·强调了C语言、汇编语言混合编程;
·在实际练习中采用两步方法——首先介绍软件工程,并指导读者逐步设计,仿真和验证,然后以浮点和定点格式开发程序;
·MATLAB与DSP相关工具箱应用的快速指南。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3个主要部分:体系结构、实现和应用,旨在帮助读者理解DSP处理器的体系结构和编程、实时DSP系统与实际应用程序的设计,如何利用定点和浮点处理器实现DSP算法等。所介绍的处于是器包括:TMS320C2000,TMS320C54x,TMS320C55x,TMS320C62x,TMS320C64x,TMS320C3x和TMS320C67x。
本书可作为高年级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材。由于本书强调DSP实现、实验和应用,所以也可以作为参考书,供那些希望学习DSP概念以及在工作中开发实时DSP应用的工程人员使用。
在开始学习本书之前,读者应基本掌握信号与系统、C语言和汇编语言等知识。

目录


章 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导论
1.1 数字信号处理简介
1.2 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与应用
1.2.1 数字信号处理系统
1.2.2 TMS320系列
1.2.3 数字信号处理应用
1.3 数字信号处理器体系结构
1.3.1 引言
1.3.2 中央处理单元运算
1.3.3 存储器配置
1.3.4 外围设备与输入/输出
1.4 软件开发
1.4.1 指令集
1.4.2 汇编程序
1.4.3 C程序
1.4.4 C语言与汇编语言的混合编码
1.4.5 软件开发工具
1.5 硬件问题
1.5.1 硬件选择
1.5.2 硬件配置
1.5.3 硬件工具
1.6 系统考虑事项
1.6.1 数字信号处理器的选择
1.6.2 采样与量化
1.6.3 数模转换
1.6.4 编码译码器
1.6.5 速度优化
1.7 实验
1.7.1 使用汇编器和链接器.命令文件
1.7.2 创建一个项目
1.7.3 连编项目
1.7.4 调试程序
1.7.5 查看存储器和图形
1.7.6 使用断点和配置器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数字信号处理基础
2.1 数字信号与操作
2.1.1 基本信号
2.1.2 基本运算
2.2 变换
2.2.1 定义
2.2.2 z变换的性质
2.3 数字系统
2.3.1 线性时不变系统
2.3.2 有限长单位冲激响应滤波器
2.3.3 无限长单位冲激响应滤波器
2.4 频率分析
2.4.1 离散时问傅里叶变换
2.4.2 离散傅里叶变换
2.4.3 离散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2.4.4 快速傅里叶变换
2.5 信号处理
2.5.1 数字信号
2.5.2 时域处理
2.6 实验
2.6.1 简单的无限长单位冲激响应滤波器
2.6.2 软件开发
2.6.3 信号处理工具
2.6.4 使用Code Composer Studio
测试C程序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实现的考虑因素
3.1 引言
3.2 数据表示与运算
3.2.1 定点数与运算
3.2.2 浮点运算
3.2.3 定点格式与浮点格式对比
3.3 有限字长效应
3.3.1 输入量化
3.3.2 系数量化
3.3.3 溢出与解决方法
3.3.4 舍入与舍位
3.4 编程问题
3.4.1 寻址模式
3.4.2 流水线概念
3.4.3 指令高速缓存
3.4.4 硬件与软件中断
3.5 实时实现的考虑因素
3.5.1 信号转换器
3.5.2 流处理
3.5.3 块处理
3.5.4 矢量处理
3.5.5 基准测试
3.6 硬件接口
3.6.1 外部存储器接口
3.6.2 计时器和主时钟
3.6.3 串行端口连接
3.6.4 直接存储器存取控制器
3.6.5 并行端口连接
3.6.6 主机端口连接
3.6.7 多处理技术
3.6.8 电源调节器
3.6.9 仿真器互连标准
3.7 实验
3.7.1 利用MATLAB的实验
3.7.2 采用定点C的实验
3.7.3 采用C5000 CCS的实验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定点数字信号处理器
4.1 引言
4.1.1 源语句格式
4.1.2 汇编命令
4.1.3 软件开发过程
4.2 TMS320C2000
4.2.1 体系结构概述
4.2.2 中央处理器
4.2.3 程序控制
4.2.4 编程问题
4.2.5 系统问题
4.2.6 一个应用:锁相环
4.3 TMS320C54x
4.3.1 体系结构概述
4.3.2 寻址模式
4.3.3 指令集
4.3.4 编程考虑因素
4.3.5 系统问题
4.4 TMS320C55x
4.4.1 体系结构概述
4.4.2 中央处理器
4.4.3 寻址模式
4.4.4 指令集
4.4.5 编程考虑因素
4.4.6 C程序的优化
4.4.7 系统问题
4.5 TMS320C62x与TMS32064x
4.5.1 体系结构概述
4.5.2 存储器系统
4.5.3 外部存储器寻址
4.5.4 指令集
4.5.5 编程考虑因素
4.5.6 系统问题
4.6 实验
4.6.1 表示不同的Q格式
4.6.2 系数量化
4.6.3 溢出处理
4.6.4 缩放和饱和模式
4.6.5 舍入
4.6.6 提取保护位
4.6.7 一个乘法特例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浮点数字信号处理器
……
第6章 有限长单位冲激响应滤波
第7章无限长单位冲激响应滤波
第8章 快速傅里叶变换
第9章 自适应滤波
部分习题答案
附录A MATLAB与Simul ink简介
附录B 附加实验与应用
附录C 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外围设备编程
附录D 有用的站点

作者介绍


郭森楙(Sen M. Kuo),1976年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分别于1983年、1985年在新墨西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北伊利诺斯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1993年曾在德州仪器公司工作。作为作者出版了4本专著他已经申请了7项美国,并发表了150多篇技术

文摘


序言



《现代嵌入式系统设计与优化》 第一章 嵌入式系统概述 本章将全面深入地介绍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核心组成部分以及其在当今科技领域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将从宏观角度审视嵌入式系统的定义,探讨其区别于通用计算系统的独特性,例如实时性、低功耗、高可靠性以及专用性等关键特性。 1.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与特征: 详细阐述嵌入式系统是如何被定义和理解的,重点分析其“嵌入”的本质,即作为更大系统的一部分,服务于特定功能。我们将深入剖析以下核心特征: 实时性: 解释为何实时性是许多嵌入式应用(如汽车控制、工业自动化)不可或缺的要求,并介绍实时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挑战。 低功耗: 探讨嵌入式设备在电池供电和能源效率方面的严峻挑战,并简要介绍功耗管理策略的初步思路。 可靠性与稳定性: 分析嵌入式系统在恶劣环境和长时间运行下的高可靠性需求,以及与之相关的容错设计和测试方法。 专用性与集成化: 阐释嵌入式系统通常为特定任务而设计,并高度集成硬件和软件,以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成本。 接口与通信: 介绍嵌入式系统广泛的输入/输出接口需求,以及常见的通信协议(如I2C, SPI, UART, CAN, Ethernet)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作用。 1.2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 深入分析一个典型的嵌入式系统由哪些关键硬件和软件组件构成,以及它们之间如何协同工作。 微处理器/微控制器 (MPU/MCU): 详细介绍其作为嵌入式系统的大脑,负责执行指令和控制外围设备。我们将对比不同类型微处理器/微控制器的架构特点,例如ARM、MIPS、RISC-V等,并讨论选择合适的处理器的考量因素,如性能、功耗、成本和外设支持。 存储器: 区分RAM、ROM、Flash等不同类型的存储器,并分析它们在嵌入式系统中的作用,包括指令存储、数据存储和配置参数的保存。 输入/输出 (I/O) 接口: 详细介绍各类I/O接口,如GPIO、ADC/DAC、定时器/计数器、PWM控制器等,并解释它们如何实现嵌入式系统与外部世界的交互。 通信接口: 深入阐述各种通信接口(如UART, SPI, I2C, CAN, USB, Ethernet, Wi-Fi, Bluetooth)的设计原理、通信方式以及在不同应用中的典型用途。 外围设备: 介绍嵌入式系统中常见的传感器、执行器、显示器、键盘等辅助硬件,以及它们如何为系统提供功能扩展。 固件/软件: 探讨嵌入式软件的特殊性,包括裸机编程、实时操作系统(RTOS)、驱动程序、应用程序等,以及它们如何加载和执行。 1.3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领域: 通过大量实际案例,生动展示嵌入式系统在各个行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从而加深读者对嵌入式系统价值的理解。 消费电子: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数字相机、游戏机等。 汽车电子: 发动机控制单元 (ECU)、防抱死制动系统 (ABS)、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自动驾驶辅助系统 (ADAS) 等。 工业自动化: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PLC)、机器人控制、过程控制系统、数控机床等。 医疗设备: 监护仪、输液泵、诊断成像设备、植入式医疗器械等。 通信设备: 路由器、交换机、基站、通信终端等。 航空航天与国防: 导航系统、飞行控制系统、雷达系统、通信安全设备等。 物联网 (IoT): 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农业物联网等。 1.4 嵌入式系统设计流程: 概述一个完整的嵌入式系统从概念到产品发布的典型开发流程,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需求分析与系统规划: 明确系统功能、性能指标、功耗限制、成本目标等。 硬件选型与设计: 选择合适的微处理器/微控制器、存储器、外围设备,设计电路板。 软件开发: 编写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应用程序,进行系统集成。 系统调试与测试: 对硬件和软件进行联合调试,验证系统功能和性能。 产品验证与生产: 进行全面的产品测试,确保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并最终实现量产。 第二章 微控制器架构与指令集 本章将聚焦于嵌入式系统设计的核心——微控制器(MCU)及其底层的工作原理。我们将深入剖析不同微控制器的架构特性,特别是其指令集的设计,这对于理解和优化嵌入式软件至关重要。 2.1 微控制器架构: RISC vs. CISC: 详细对比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和复杂指令集计算机(CISC)两种主流指令集架构的优缺点。我们将分析RISC指令集在嵌入式领域(如ARM)的普及原因,如流水线效率高、功耗低、易于实现等。 流水线技术: 深入讲解指令流水线的工作原理,包括取指、译码、执行、写回等阶段,以及如何通过增加流水线深度和宽度来提升指令执行效率。我们将讨论流水线冲突(数据冲突、控制冲突、结构冲突)及其解决方法,如气泡插入、乱序执行、分支预测等。 中断与异常处理: 详细介绍中断的概念、类型(外部中断、内部中断、软件中断)以及中断向量表的作用。我们将讲解中断发生时的响应机制、中断优先级、中断嵌套以及中断服务程序(ISR)的设计原则,确保系统能够及时响应外部事件。 内存管理单元 (MMU) / 内存保护单元 (MPU): 介绍MMU/MPU在现代微控制器中的作用,包括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内存访问权限控制等,以及它们如何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缓存机制: 讲解指令缓存和数据缓存的工作原理,以及缓存命中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我们将讨论缓存替换策略(如LRU)和写策略(如写回、写通)的设计。 2.2 典型微控制器指令集: ARM Cortex-M 系列: 深入分析ARM Cortex-M系列微控制器的指令集特点,如Thumb指令集(16位和32位混合),以及其在嵌入式领域的广泛应用。我们将介绍常用的ARM指令,如数据处理指令(ADD, SUB, MOV, AND, OR, XOR)、存储访问指令(LDR, STR)、分支指令(B, BL)、条件执行指令等。 RISC-V 架构: 介绍RISC-V作为一种开源指令集架构的崛起,以及其在灵活性、可扩展性和低功耗方面的优势。我们将概述RISC-V的基本指令集(RV32I, RV64I)及其扩展模块,并分析其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潜力。 指令编码与寻址模式: 讲解指令是如何被编码成机器码的,以及不同的寻址模式(立即数寻址、寄存器寻址、直接寻址、间接寻址、基址加偏移量寻址等)如何影响指令的灵活性和效率。 汇编语言编程基础: 结合具体指令集,提供简单的汇编语言编程示例,帮助读者理解指令如何映射到硬件操作,并体会汇编语言在底层开发中的作用。 2.3 嵌入式处理器选择考量: 性能指标: 时钟频率、核心数量、吞吐量、能效比等。 功耗: 静态功耗、动态功耗,以及低功耗模式的设计。 内存与外设支持: 存储器接口、I/O端口数量、通信接口类型、DMA控制器等。 开发生态系统: 工具链(编译器、调试器)、RTOS支持、社区资源等。 成本与可用性: 芯片价格、供货周期、供应商支持等。 第三章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RTOS) 的原理与应用 本章将深入探讨嵌入式系统中至关重要的软件组件——实时操作系统(RTOS)。我们将从RTOS的核心概念出发,详细讲解其内部工作机制,并介绍如何选择、配置和使用RTOS来构建高效、可靠的嵌入式应用。 3.1 RTOS 的必要性与核心概念: 为什么需要 RTOS: 阐述在复杂、多任务的嵌入式系统中,裸机编程的局限性。解释RTOS如何解决任务调度、资源管理、通信协调等问题,提高开发效率和系统可维护性。 任务 (Task): 详细定义任务的概念,即嵌入式系统中的一个独立执行单元。介绍任务的状态(就绪、运行、阻塞、挂起)及其转换过程。 调度 (Scheduling): 讲解RTOS调度器的作用,即如何根据预设的策略决定下一个执行的任务。详细介绍常见的调度算法: 先到先服务 (FCFS/FIFO): 最简单的调度方式。 优先级调度 (Priority-based Scheduling): 抢占式与非抢占式优先级调度,以及静态优先级和动态优先级。 时间片轮转 (Round Robin): 适用于同优先级的任务。 轮转就绪队列 (Round Robin Ready Queue): 结合了优先级和时间片。 最少剩余时间优先 (Shortest Remaining Time First - SRTF): 理论上最优的调度算法,但在实践中难以实现。 多级反馈队列 (Multilevel Feedback Queue): 结合了优先级和时间片,动态调整任务优先级。 任务同步与通信: 信号量 (Semaphore): 解释信号量作为一种计数器,用于保护共享资源或指示事件发生。区分二元信号量(互斥锁)和计数信号量。 互斥锁 (Mutex): 专门用于保护临界区,防止多个任务同时访问共享资源,避免数据竞争。介绍优先级继承和优先级天花板等解决优先级反转问题的方法。 事件标志组 (Event Flags): 允许任务等待一个或多个事件的发生,通过位操作进行同步。 消息队列 (Message Queue): 实现任务之间的数据传递,支持发送和接收任意类型的数据。 管道 (Pipe): 另一种任务间通信机制,通常用于 FIFO(先进先出)的数据流。 邮箱 (Mailbox): 类似于消息队列,但通常用于发送固定大小的消息。 中断与 RTOS: 讲解RTOS如何与中断服务程序(ISR)协同工作,以及ISR如何通过发送信号量、向消息队列发送消息等方式唤醒被阻塞的任务。 内存管理: 介绍RTOS提供的内存分配机制,如固定分区、动态分区、伙伴系统等,以及内存碎片化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3.2 经典 RTOS 剖析: FreeRTOS: 详细介绍FreeRTOS的体系结构,其轻量级、易于移植的特点,以及常用的API函数。我们将通过示例演示如何创建任务、使用队列、信号量等。 RT-Thread: 介绍RT-Thread作为一款国产开源RTOS的优势,如组件丰富、生态系统成熟。我们将探讨其内核机制、组件化设计以及在不同平台上的应用。 其他 RTOS (如 uCOS, Zephyr): 简要介绍其他流行的RTOS,突出它们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帮助读者建立全面的RTOS认知。 3.3 RTOS 应用开发: RTOS 的配置与移植: 讲解如何根据具体硬件平台和项目需求,对RTOS进行配置,以及RTOS的移植过程。 任务设计原则: 如何合理划分任务,避免任务过于庞大或过于细碎。 资源共享与并发控制: 如何使用信号量、互斥锁等机制,安全地访问共享资源。 实时性能分析与优化: 如何测量任务的响应时间、延迟,以及如何通过调整优先级、算法等来优化系统性能。 死锁 (Deadlock) 与活锁 (Livelock) 的预防与解决: 深入分析并发编程中常见的陷阱,并提供有效的规避和解决策略。 功耗管理: RTOS如何配合硬件实现低功耗模式,延长电池寿命。 第四章 嵌入式系统硬件接口与驱动开发 本章将深入探讨嵌入式系统与外部世界交互的关键——硬件接口及其驱动程序的开发。我们将详细解析各种常用接口的工作原理,并学习如何编写高效、可靠的设备驱动程序。 4.1 通用输入/输出 (GPIO) 接口: GPIO 的基本原理: 讲解GPIO端口如何作为通用输入或输出引脚,以及如何通过软件配置其工作模式(输入、输出、上拉/下拉、开漏/推挽)。 GPIO 配置与操作: 演示如何使用寄存器或库函数来配置和控制GPIO引脚,包括设置方向、读写状态、触发中断等。 GPIO 应用实例: LED 控制、按键检测、状态指示灯等。 4.2 串行通信接口: UART (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 讲解UART的异步通信原理,包括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停止位。重点介绍波特率、数据格式的设置,以及如何实现全双工通信。 UART 应用: 与PC终端通信、GPS模块通信、蓝牙模块通信等。 SPI (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 讲解SPI的同步串行通信原理,包括主从设备、时钟信号 (SCK)、片选信号 (CS)、数据输入/输出线 (MOSI/MISO)。分析SPI的时钟极性 (CPOL) 和相位 (CPHA) 对通信的影响。 SPI 应用: 连接外部传感器、存储器、ADC/DAC等。 I2C (Inter-Integrated Circuit): 讲解I2C的总线结构(SDA, SCL),主从设备的概念,以及多主设备、多从设备系统。详细介绍I2C通信的握手、寻址、数据传输和应答机制。 I2C 应用: 连接EEPROM、实时时钟 (RTC)、温湿度传感器、扩展I/O芯片等。 4.3 模数转换 (ADC) 与数模转换 (DAC): ADC 的工作原理: 讲解ADC如何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包括采样率、分辨率、量化误差。介绍不同类型的ADC,如逐次逼近型、Σ-Δ型等。 ADC 应用: 测量电压、电流、温度、压力等物理量。 DAC 的工作原理: 讲解DAC如何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包括转换速度、分辨率。 DAC 应用: 生成模拟输出信号、控制音频播放、驱动某些执行器。 4.4 定时器/计数器与 PWM: 定时器/计数器的功能: 讲解定时器如何实现精确延时、周期性事件触发,以及计数器如何对外部事件进行计数。 PWM (Pulse Width Modulation): 深入讲解PWM的生成原理,即通过改变脉冲的占空比来模拟不同幅度的电压。分析PWM的频率、占空比对控制效果的影响。 PWM 应用: 电机调速、LED亮度控制、舵机控制、电源管理等。 4.5 直接内存访问 (DMA): DMA 的工作原理: 讲解DMA如何允许外设直接在内存和外设之间传输数据,而无需CPU的干预,从而减轻CPU负担,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DMA 的配置与模式: 介绍DMA通道、传输方向、传输模式(单次传输、循环传输)等。 DMA 应用: 大量数据的传输,如ADC采样数据、SPI/UART数据的批量传输,以及与外设的通信。 4.6 设备驱动程序开发: 驱动程序的角色: 阐述设备驱动程序作为硬件与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之间的接口,屏蔽硬件细节,提供统一的访问方式。 驱动程序的结构: 介绍一个典型设备驱动程序的组成部分,如初始化函数、读写函数、控制函数、中断处理函数等。 驱动程序的编写与调试: 讲解如何根据硬件手册和RTOS提供的API,编写驱动程序。介绍调试驱动程序常用的工具和技巧,如逻辑分析仪、示波器、printf调试等。 总线驱动模型: 介绍Linux等操作系统中常见的总线驱动模型(如platform_driver, i2c_driver, spi_driver),以及它们如何简化驱动程序的开发。 驱动程序与 RTOS 的集成: 讲解如何将设备驱动程序集成到RTOS环境中,使其能够被应用程序调用。 第五章 嵌入式系统调试与测试技术 本章将聚焦于嵌入式系统开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调试与测试。我们将深入介绍各种调试工具和技术,以及有效的测试策略,以确保嵌入式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5.1 嵌入式系统调试的基础: 常见问题分析: 介绍嵌入式系统开发过程中常见的bug类型,如内存访问错误、中断处理问题、并发控制问题、时序错误、硬件接口配置错误等。 调试环境搭建: 开发板与调试接口: 介绍JTAG, SWD等硬件调试接口,以及配套的调试器(如J-Link, ST-Link)。 集成开发环境 (IDE): 介绍主流嵌入式IDE(如Keil MDK, IAR Embedded Workbench, STM32CubeIDE, VS Code with PlatformIO)的功能,包括代码编辑、编译、下载、调试等。 仿真器与模拟器: 解释仿真器(模拟真实硬件)和模拟器(软件模拟)在调试中的作用和区别。 5.2 调试技术与工具: 断点与单步执行: 讲解如何在代码执行过程中设置断点,暂停程序,以及逐条指令执行,观察变量变化和程序流程。 变量监视与内存查看: 演示如何实时监视变量的值,检查内存内容,以及查找内存泄漏或越界访问。 寄存器查看与修改: 讲解如何查看和修改CPU寄存器、外设寄存器的值,这对于理解硬件行为至关重要。 逻辑分析仪: 介绍逻辑分析仪在分析并行总线、串行通信(UART, SPI, I2C)以及中断信号等方面的强大功能。 示波器: 讲解示波器如何观察模拟信号的时序、幅度、波形,对于调试电源、ADC/DAC、PWM等至关重要。 printf 调试: 介绍通过串口输出调试信息(printf)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调试手段,尤其是在没有高级调试接口时。 内存分析工具: 介绍用于检测内存泄漏、内存碎片、缓冲区溢出的工具(如Valgrind - 尽管在嵌入式上应用受限,但概念重要)。 性能分析工具 (Profiler): 讲解如何使用性能分析工具来识别代码中的性能瓶颈,例如函数调用次数、执行时间等。 5.3 嵌入式系统测试策略: 单元测试 (Unit Testing): 讲解如何对单个函数或模块进行独立测试,验证其功能的正确性。介绍单元测试框架(如Unity, CppUTest)的应用。 集成测试 (Integration Testing): 重点测试不同模块或组件集成后的相互作用是否正常。 系统测试 (System Testing): 在真实或模拟的系统环境下,对整个嵌入式系统进行功能、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的全面测试。 回归测试 (Regression Testing): 在代码修改后,重新运行之前的测试用例,确保修改没有引入新的问题。 硬件在环 (Hardware-in-the-Loop - HIL) 测试: 介绍HIL测试如何将真实的嵌入式硬件连接到模拟环境中,模拟外部世界,对系统进行全面而高效的测试。 压力测试 (Stress Testing): 通过极端条件(如高负载、长时间运行、恶劣环境)来测试系统的鲁棒性和稳定性。 功耗测试: 测量系统的功耗,并分析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功耗表现。 安全性测试: 针对具有安全要求的系统,进行漏洞扫描、渗透测试等。 5.4 嵌入式软件可靠性与故障排除: 代码审查 (Code Review): 强调代码审查的重要性,通过同行评审来发现潜在的错误和设计缺陷。 静态代码分析: 介绍使用静态分析工具(如PC-Lint, Coverity)来检测代码中的潜在错误、不规范用法和安全漏洞。 动态代码分析: 介绍通过运行时工具来检测内存错误、性能问题。 故障注入测试: 故意引入错误(如通信丢包、传感器异常)来测试系统的容错能力。 日志记录与错误报告: 讲解如何在系统中实现详细的日志记录机制,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错误报告机制,以便于问题追溯和分析。 可维护性与可调试性设计: 强调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调试性,例如使用清晰的命名、模块化的设计、良好的注释等。 第六章 嵌入式系统性能优化与功耗管理 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提升嵌入式系统的性能并有效管理其功耗。在资源受限的嵌入式环境中,性能和功耗是设计中常常需要权衡的关键因素。 6.1 嵌入式系统性能分析: 性能瓶颈识别: CPU 性能: 处理器时钟频率、指令集效率、流水线利用率、缓存命中率。 内存访问: 内存带宽、延迟、缓存失效。 I/O 瓶颈: 外设传输速率、DMA 效率、中断处理开销。 软件设计: 算法复杂度、数据结构选择、任务调度效率、频繁的上下文切换。 通信延迟: 网络延迟、接口通信效率。 性能度量: 吞吐量 (Throughput): 单位时间内处理的任务数量。 延迟 (Latency): 从输入到输出的时间间隔。 响应时间 (Response Time): 系统对外部事件的响应速度。 CPU 利用率 (CPU Utilization): CPU 在执行任务时所占用的时间比例。 内存占用率 (Memory Footprint): 程序运行时占用的 RAM 和 ROM 空间。 性能分析工具: 介绍Profiling工具,如J-Trace, LTTng, eBPF等,以及它们如何帮助开发者识别性能瓶颈。 6.2 软件性能优化技术: 算法与数据结构优化: 选择更高效的算法(如时间复杂度更低的排序算法、查找算法),使用合适的数据结构(如链表、数组、哈希表)以减少操作时间。 代码级别优化: 循环优化: 循环展开、循环迁移、消除冗余计算。 函数内联: 减少函数调用开销。 位运算: 使用位操作替代算术运算,尤其在低级操作中。 编译器优化选项: 了解并合理使用编译器的优化选项(如 `-O2`, `-O3`, `-Os`),但需注意优化可能带来的调试难度。 内存访问优化: 结构体内存对齐、减少缓存失效。 RTOS 性能优化: 任务优先级调整: 合理设置任务优先级,确保关键任务及时获得CPU时间。 减少任务切换开销: 优化任务切换频率,合理设计任务粒度。 高效的任务同步与通信: 选择最适合场景的同步原语,避免不必要的阻塞和唤醒。 中断处理优化: ISR 尽量简短: 将耗时操作移出ISR,使用信号量或消息队列唤醒其他任务处理。 中断优先级管理: 合理设置中断优先级,避免低优先级中断阻塞高优先级中断。 DMA 应用: 充分利用DMA进行数据传输,减轻CPU负担。 6.3 嵌入式系统功耗管理: 功耗的基本构成: 静态功耗 (Static Power): leakage current,即使在不工作时也存在的功耗。 动态功耗 (Dynamic Power): 开关功耗,与工作频率、电压、器件活动相关。 功耗优化的重要性: 延长电池寿命、降低运行成本、减少发热、满足绿色环保要求。 硬件层面的功耗管理: 选择低功耗器件: 选择低静态电流、低工作电压的微控制器和外设。 动态电压与频率调整 (DVFS): 根据系统负载动态调整CPU的工作电压和频率,以节省功耗。 电源门控 (Power Gating): 在不需要时关闭部分硬件模块的电源。 时钟门控 (Clock Gating): 在不需要时停止部分硬件模块的时钟。 低功耗模式 (Sleep Modes): 深入讲解各种低功耗模式,如空闲模式、睡眠模式、深度睡眠模式、关机模式,以及唤醒机制。 软件层面的功耗管理: RTOS 的低功耗特性: 利用RTOS提供的低功耗API,在空闲时让CPU进入低功耗模式。 任务的功耗感知: 设计任务时考虑其功耗影响,在不工作时主动让任务进入低功耗状态。 外设的功耗管理: 在不使用时关闭外设,或将其配置到低功耗工作模式。 优化通信协议: 选择低功耗的通信协议,如BLE。 唤醒源管理: 精确控制唤醒源,避免不必要的唤醒。 功耗分析工具: 功耗测量仪 (Power Analyzer): 专门用于测量和分析嵌入式设备的功耗。 示波器: 辅助分析功耗与系统状态的关系。 IDE 提供的功耗估算工具: 部分IDE集成了功耗估算功能。 6.4 嵌入式系统中的中断驱动设计: 中断驱动模型: 讲解如何通过中断来驱动系统大部分操作,而不是通过轮询。 优点: 提高响应速度、降低CPU空闲时的功耗、简化逻辑。 设计原则: 合理的中断触发方式、高效的中断服务程序、与 RTOS 的协同工作。 第七章 嵌入式系统安全 随着嵌入式系统在关键基础设施、金融、医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本章将深入探讨嵌入式系统的安全挑战,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和设计原则。 7.1 嵌入式系统安全威胁与漏洞: 物理攻击: 侧信道攻击(功耗分析、电磁泄露)、故障注入攻击、物理篡改。 软件攻击: 缓冲区溢出、命令注入、SQL注入(若涉及数据库)、反序列化漏洞、零日漏洞。 通信攻击: 中间人攻击 (MitM)、数据篡改、拒绝服务攻击 (DoS)。 固件与代码安全: 固件被篡改、非法克隆、恶意代码注入。 访问控制绕过: 未经授权访问敏感数据或功能。 数据泄露: 敏感用户数据、配置信息、密钥等被窃取。 7.2 安全设计原则: 最小权限原则 (Principle of Least Privilege): 确保每个组件或用户只拥有完成其任务所必需的最少权限。 纵深防御 (Defense in Depth): 采用多层安全措施,即使某一层被攻破,也能阻止攻击进一步蔓延。 攻击面最小化 (Minimize Attack Surface): 减少系统中可能被攻击的入口点,关闭不必要的接口和功能。 安全编码实践: 遵循安全的编码规范,避免已知的安全漏洞。 安全更新与补丁管理: 建立安全可靠的固件更新机制,及时修复安全漏洞。 数据加密与完整性保护: 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并校验数据的完整性。 7.3 硬件安全机制: 安全启动 (Secure Boot): 确保设备启动时加载的代码是经过签名验证、未被篡改的。 加密协处理器: 硬件加速的加密算法(AES, RSA, ECC),提高加解密效率。 安全存储: 硬件支持的加密存储区域,保护敏感数据(如密钥)。 真随机数生成器 (TRNG) / 伪随机数生成器 (PRNG): 生成高质量的随机数,用于加密密钥生成、随机化攻击。 内存保护单元 (MPU) / 内存管理单元 (MMU): 隔离不同程序的内存空间,防止越界访问。 硬件安全模块 (HSM) / 安全要素 (SE): 集成多种安全功能,提供硬件级别的安全保障。 7.4 软件安全机制: 访问控制: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RBAC),用户认证与授权。 输入验证: 对来自外部的所有输入数据进行严格的验证和过滤,防止注入攻击。 安全通信协议: 使用TLS/SSL等加密通信协议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 代码签名: 对固件进行数字签名,验证其来源和完整性。 安全更新机制: 实现安全的固件空中升级 (OTA) 或物理更新流程。 反调试与反篡改: 检测和阻止调试器连接,检测对固件或内存的篡改。 安全审计与日志: 记录安全相关的事件,以便事后审计和追踪。 7.5 典型嵌入式系统安全应用: 物联网 (IoT) 安全: 智能家居设备、工业传感器、智能穿戴设备的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安全通信。 汽车电子安全: ECU的防篡改、通信总线的安全(如CAN FD的SEC模式)、OTA更新的安全。 医疗设备安全: 患者数据的保密性、设备操作的安全性、防范医疗网络攻击。 工业控制系统 (ICS) 安全: SCADA系统、PLC的安全防护,防止生产过程被干扰或破坏。 支付与金融安全: POS机、金融终端的密钥管理、交易安全。 第八章 嵌入式系统集成与部署 本章将关注嵌入式系统从开发完成到实际部署的整个过程,涵盖系统集成、配置管理、部署策略以及生命周期维护等关键环节。 8.1 系统集成: 硬件集成: 将各个硬件模块(MCU、传感器、执行器、通信接口、电源模块等)组装到产品中,并进行物理连接。 软件集成: 将操作系统、驱动程序、中间件、应用程序等软件组件整合到目标硬件上,并进行配置。 固件构建: 学习如何使用构建系统(如Makefile, CMake)来自动化编译、链接、打包固件,并生成可部署的映像文件。 版本控制: 强调使用版本控制系统(如Git)来管理代码、配置和固件,确保开发过程的可追溯性和协作性。 8.2 嵌入式系统配置管理: 硬件配置: 芯片配置(时钟、PLL、GPIO复用)、外设配置、存储器映射。 软件配置: RTOS 配置: 任务栈大小、优先级、内存池配置、通信参数。 驱动程序参数: 波特率、通信模式、采样率。 应用程序参数: 工作模式、网络配置、用户参数。 配置文件的设计与管理: 介绍如何使用配置文件(如INI, JSON, XML)来存储和管理系统配置,使其易于修改和部署。 设备树 (Device Tree): 在Linux等系统中,介绍设备树的概念及其在描述硬件资源和配置中的作用。 8.3 嵌入式系统部署策略: 部署环境: 确定目标部署环境(工厂、现场、家庭),考虑环境因素(温度、湿度、电磁干扰)。 部署方法: 手工部署: 对于少量设备,可以直接通过调试器或SD卡等介质进行部署。 自动化部署: 对于大规模部署,需要开发自动化部署工具和流程。 固件空中升级 (OTA): 介绍OTA更新的原理、流程、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 部署工具: 烧写工具: 介绍JTAG/SWD烧写器、USB烧写器、SD卡烧写工具。 远程部署工具: 例如基于SSH, MQTT等协议的远程部署解决方案。 8.4 嵌入式系统生命周期管理: 生产制造: 批量生产中的固件烧录、设备初始化、出厂测试。 现场部署与配置: 设备在目标环境中安装、连接网络、进行初始配置。 运行监控: 远程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性能指标、功耗、错误日志。 故障诊断与维护: 远程或现场进行故障排查、硬件更换、软件修复。 固件更新与升级: 规划和执行固件更新策略,以修复bug、增加新功能或提升安全性。 产品退役与报废: 考虑数据擦除、安全销毁等环节。 8.5 嵌入式系统标准化与认证: 行业标准: 介绍一些重要的嵌入式系统相关标准(如IEC 61508功能安全、ISO 26262汽车功能安全、Wi-Fi/Bluetooth认证)。 合规性认证: 了解产品在不同地区需要满足的法规和标准,如FCC, CE, RoHS。 安全认证: 如Common Criteria (CC) 等安全评估标准。 8.6 嵌入式系统开发中的工程实践: 项目管理: 敏捷开发、瀑布模型在嵌入式开发中的应用。 文档规范: 详细的需求文档、设计文档、测试报告、用户手册。 代码规范: 遵循统一的代码风格,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团队协作: 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是嵌入式项目成功的关键。 第九章 嵌入式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本章将展望嵌入式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新兴技术和应用场景将如何重塑嵌入式领域。 9.1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 边缘AI: 将AI模型部署到嵌入式设备端,实现本地推理,减少对云端的依赖,提高响应速度和隐私保护。 模型优化: 介绍模型压缩、量化、知识蒸馏等技术,使AI模型能够运行在资源受限的嵌入式平台上。 嵌入式AI硬件: 讨论专为AI推理设计的嵌入式处理器,如NPU(神经网络处理器)。 应用场景: 智能传感器、机器视觉、语音识别、预测性维护。 9.2 物联网 (IoT) 的演进与挑战: 海量连接: 探讨5G、NB-IoT等技术如何支撑更大规模的设备连接。 边缘计算: 将数据处理和决策能力推向网络边缘,减轻云端压力,降低延迟。 安全与隐私: IoT设备日益增长的安全风险,以及如何构建安全的IoT生态系统。 互操作性: 解决不同IoT平台和设备之间的兼容性问题。 应用领域: 智慧城市、智能农业、工业物联网、智慧医疗。 9.3 RISC-V 架构的崛起与影响: 开放性与灵活性: RISC-V作为一种开源指令集架构,为嵌入式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定制化能力。 生态系统建设: 探讨RISC-V生态系统(工具链、RTOS、IP核)的快速发展。 潜在应用: 从微控制器到高性能计算,RISC-V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 9.4 嵌入式安全性的持续演进: 零信任安全模型: 将信任原则从网络边界移至数据和实体本身。 安全硬件增强: 更多集成安全芯片、安全启动、硬件加密模块。 自动化安全测试与验证: 利用AI和自动化工具提升安全测试效率。 9.5 实时性与确定性: 时间敏感网络 (TSN): 确保工业自动化、自动驾驶等领域对确定性通信的需求。 更高等级的实时性: 满足更严格的实时性要求,如毫秒级甚至微秒级的响应。 9.6 嵌入式系统与其他技术的融合: 5G 通信: 为嵌入式系统提供更高带宽、更低延迟的网络连接。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的协同: 智能地分配计算和存储资源。 数字孪生 (Digital Twin): 实时数据驱动的物理系统虚拟模型,用于监控、分析和优化。 9.7 绿色嵌入式系统: 低功耗设计: 持续的功耗优化技术,以应对能源危机和环保要求。 可持续材料与制造: 关注嵌入式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 附录 常用嵌入式开发工具速查表 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图 术语表 参考书目与在线资源推荐 本图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实用的嵌入式系统知识体系,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应用,从硬件设计到软件开发,从调试测试到安全部署,力求覆盖嵌入式工程师所需的关键技能和知识。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独立完成嵌入式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和优化,并对嵌入式系统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于这本书的评价,更多地体现在其对DSP体系结构的深度解析上。很多教材在讲解DSP时,往往会停留在算法层面,而忽略了硬件的实际实现,这导致我们虽然理解了算法,但却难以将其高效地应用到实际硬件上。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系统地介绍了不同类型DSP芯片的微架构,包括其特有的指令集、流水线技术、内存访问机制以及中断处理方式等等。我曾经花了好几天时间,深入研究书中关于Harvard架构和Von Neumann架构在DSP上的具体实现差异,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书中对于MAC(Multiply-Accumulate)单元的详细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何DSP在乘法和累加操作上如此高效,这对于理解信号处理中的核心计算至关重要。同时,书中也花了大量的篇幅介绍DSP的并行处理能力,例如SIMD(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指令集如何加速数据处理,以及多核DSP的设计理念。这些内容对于我理解高性能DSP的应用场景,以及如何优化算法以充分利用硬件资源,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甚至尝试着阅读了书中附带的一些汇编代码示例,虽然当时觉得有些晦涩,但在结合前面关于指令集和流水线技术的讲解后,我逐渐领悟到了代码的精妙之处,以及它如何巧妙地映射到硬件指令上,实现高效的计算。对于书中关于DMA(Direct Memory Access)控制器的介绍,也让我对数据传输的效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它如何绕过CPU直接进行数据传输,从而释放CPU资源,提高系统整体性能。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DSP体系结构知识框架,让我不再是零散地学习各个模块,而是能够从整体上理解DSP的工作原理和优势。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系统地学习数字信号处理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应用。这本书的“应用”部分,确实给了我极大的惊喜。它并没有局限于罗列一些简单的应用,而是深入探讨了DSP在各种复杂系统中的核心作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通信系统中的DSP应用非常感兴趣。书中详细介绍了DSP在数字通信中的调制解调、信道编码、均衡等关键环节的应用,以及如何在高速数据传输中实现低延迟和高可靠性。我曾经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通信算法原理,例如QPSK调制解调,在仿真软件中进行模拟,并使用DSP的思路来优化其计算过程。此外,书中关于DSP在医疗电子领域的应用也让我印象深刻,例如在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医学成像等方面的应用。书中对这些应用的讲解,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描述,更是从实际需求出发,阐述了DSP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设备性能。我甚至尝试着阅读了一些书中引用的相关研究论文,通过这些论文,我进一步了解了DSP技术在这些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DSP技术的广阔前景,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特定应用领域的兴趣。

评分

作为一个在电子信息领域摸索多年的学习者,我深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它不仅深入讲解了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基础,更着重于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可行的硬件实现和软件应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DSP处理器内部结构的详细描述,例如其特有的寄存器、地址生成单元、以及指令流水线等。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DSP的计算效率是如何实现的。书中还花了大量的篇幅介绍DSP的开发流程,包括如何使用交叉编译器、调试器,以及如何进行硬件调试。我曾经尝试着按照书中提供的步骤,在仿真平台上搭建一个简单的DSP开发环境,并编译、运行了一个基础的信号处理程序。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挑战,但通过反复查阅书中的相关章节,并结合网上的资料,最终都得到了解决。这种亲身实践的经历,让我对DSP的开发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为我日后独立进行DSP项目开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书中还讨论了DSP在功耗优化和性能提升方面的技术,例如如何通过动态电压频率调整(DVFS)技术来降低功耗,或者如何通过硬件加速器来提升特定任务的性能。这些内容对于我在设计低功耗、高性能嵌入式系统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理论的落地,也让我对DSP技术的实际应用充满了信心。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难得之处,在于它能够将复杂的DSP理论,以一种系统化、结构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并且与实际的硬件实现和应用紧密结合。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工具箱”,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和掌握DSP技术的全套方法论。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DSP算法的分析,它不仅给出了算法的公式和步骤,更重要的是解释了算法背后的数学原理和计算复杂度,以及如何在DSP硬件上进行高效的实现。例如,在介绍FFT算法时,书中不仅讲解了其基本原理,还分析了不同FFT实现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如何利用DSP的硬件特性来加速FFT的计算。我还对书中关于DSP软件开发的讨论非常感兴趣,包括如何进行代码优化、如何使用RTOS来管理多任务、以及如何进行性能调试。这些内容对于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实操技能。书中还涉及了DSP在传感器网络、嵌入式系统设计等领域的应用,这些内容为我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让我看到了DSP技术在未来物联网和智能硬件领域的巨大潜力。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DSP知识基础,让我能够自信地应对未来在电子信息领域遇到的各种挑战。

评分

坦白说,当初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其“体系结构”这一标题所带来的吸引力。我一直认为,要真正掌握一个领域,就必须深入理解其底层构架,而DSP的体系结构,正是其核心所在。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可谓是鞭辟入里。它系统地介绍了各种DSP处理器家族的典型体系结构,包括其指令集架构(ISA)、流水线设计、内存管理单元(MMU)、以及并行处理单元(如MAC单元)的特点。我曾花费大量时间,仔细研究书中关于TMS320系列DSP和ARM Cortex-M系列DSP在体系结构上的异同。书中通过详细的图示和文字描述,解释了Harvard架构和Modified Harvard架构在指令和数据访问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影响DSP的整体性能。我还深入学习了书中关于DSP的流水线技术,包括指令译码、执行、写回等阶段,以及如何通过流水线并行来提高指令吞吐量。此外,书中还讲解了DSP的特殊指令,如向量指令、饱和运算指令等,以及这些指令是如何加速信号处理任务的。我甚至尝试着将一些算法用DSP的汇编语言来实现,并对比其与C语言实现之间的性能差异,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指令集设计的精妙之处。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从更高的层面去理解DSP芯片的设计理念和工作原理,也为我日后选择和评估DSP硬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评分

从“应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并没有局限于理论的阐述,而是将DSP技术与实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紧密联系起来。书中涵盖了音频处理、图像和视频处理、通信系统、控制系统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案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数字音频处理的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DSP来实现噪声消除、回声抑制、音频编码和解码等功能。我甚至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算法原理应用到实际的音频处理项目中,例如使用FIR滤波器来去除音频中的高频噪声,或者使用FFT来分析音频信号的频谱特性。这些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DSP在提升音质、实现智能化音频设备方面的巨大潜力。此外,书中关于图像和视频处理的应用也让我大开眼界。它介绍了DSP在图像压缩、边缘检测、特征提取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如何在实时视频流中实现这些功能。我甚至尝试着使用DSP来加速一些基本的图像处理算法,例如高斯模糊和 Sobel 算子,并对比了使用DSP和通用CPU的性能差异。这种对比让我更加直观地认识到DSP在特定计算任务上的优势。书中还提及了DSP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例如在基带信号处理、调制解调等环节,以及在无线通信、软件定义无线电等前沿技术中的应用。这些内容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看到了DSP在现代通信网络中的关键作用。总的来说,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让我看到了DSP技术广阔的应用前景,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定应用领域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在“实现”这个环节所付出的努力。很多理论书籍往往止步于概念和算法,而这本书则将理论如何转化为实际可运行的代码和系统,这一点做得非常详尽。书中不仅讲解了DSP的编程模型,还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特定的编译器、调试器以及硬件仿真工具。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DSP的汇编语言编程章节,虽然对于大多数工程师来说,高级语言编程已经足够,但理解汇编语言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DSP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进行底层的优化。书中提供了一些经典的汇编指令示例,并配以详细的解释,说明了这些指令是如何直接映射到DSP硬件的操作,例如如何高效地执行乘累加操作、如何利用特殊的寻址模式来访问数据等。这些示例让我对DSP的底层执行机制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此外,书中还重点介绍了DSP的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应用。它阐述了RTOS如何管理DSP的资源,如何处理多任务调度,以及如何在实时系统中实现低延迟和高可靠性。我特别研究了书中关于中断服务程序(ISR)的设计和优化,以及如何通过RTOS来管理任务间的同步和通信。通过阅读这部分内容,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在许多嵌入式系统中,DSP需要配合RTOS才能发挥最佳性能。书中还提及了一些常用的DSP开发库和框架,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为我选择合适的开发工具提供了参考。我甚至尝试着使用书中推荐的开发工具链,在仿真平台上运行了一些简单的DSP程序,虽然起初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在查阅了书中的相关章节后,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这让我对DSP的实际开发流程有了初步的体验。

评分

这本《数字信号处理器:体系结构、实现与应用——国外经典教材 电子信息》真的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发。当初选择它,纯粹是因为“经典教材”这四个字,以及电子信息领域的指向性,我当时的想法是,作为一本被誉为经典的著作,它必然在基础理论的构建上有着扎实的功底,能够为我梳理清晰DSP领域的核心脉络。事实也确实如此,书中对于DSP基本概念的阐述,那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逻辑,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了知识的殿堂,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恰到好处,并且都有详实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公式和模型,而是先从概念的本质出发,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再逐步引入数学工具进行严谨的推导。这种处理方式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它对信号采样、量化、编码等基本过程的细致讲解,这些看似基础的概念,却对理解整个DSP系统至关重要。书中对傅里叶变换、Z变换等数学工具的应用,也并非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在信号处理中的物理意义和实际作用,让我对这些数学工具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还记得在学习离散傅里叶变换(DFT)时,书中通过一系列图示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信号在频域的表示,以及DFT如何捕捉信号中的频率成分。这种直观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深刻理解DFT的原理,并且能够举一反三,将其应用到其他信号处理问题中。此外,书中对于各种滤波器(如FIR、IIR)的介绍,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详细讲解了滤波器的设计原理和算法,还通过实际的工程案例,展示了滤波器在音频处理、图像处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我甚至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指导,在仿真软件中设计并实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滤波器,并验证了它们在去除噪声、增强信号等方面的效果。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为我打开了通往DSP世界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国外经典教材”定位,赋予了它一种独特的严谨性和深度。我个人一直认为,优秀的教材往往是经过时间沉淀和广泛认可的,而这本书恰恰符合这一标准。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体系结构的剖析,再到具体的实现方法和实际应用,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曾多次翻阅此书,每一次都能从中发现新的理解和体会。例如,在学习DSP的并行处理能力时,书中通过详细的图示和文字说明,解释了指令流水线、超标量执行等概念,让我对CPU的工作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并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DSP很快,而是通过揭示其内部工作原理,让我们明白“快”的原因。我还记得书中对于DSP指令集的设计理念的讨论,它解释了为何DSP的指令集会与通用CPU有所不同,以及这些设计是如何为了优化信号处理任务而服务的。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是很多教材所不具备的。书中对于各种算法的介绍,也并非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算法的数学原理和计算复杂度分析。例如,在介绍FFT算法时,书中不仅给出了蝶形运算的原理,还详细分析了FFT相对于DFT在计算量上的巨大优势,以及如何通过递归或迭代的方式来实现FFT。这种对算法深度的挖掘,让我能够真正理解算法的精髓,并为日后的算法改进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一步步探索DSP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陈述,更是将抽象的信号处理概念,通过详实的体系结构和实现细节,赋予了生命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DSP处理器特有的一些功能单元的详细介绍,比如循环缓冲区、位反转指令、以及常用的DSP指令集。这些指令并非仅仅是枯燥的代码,而是背后蕴含着精巧的算法优化思想。我曾经尝试着去理解书中关于CORDIC算法在DSP上的实现,以及如何利用DSP的硬件特性来加速三角函数的计算。书中通过一步步的推导和代码示例,让我明白了CORDIC算法的迭代过程,以及它如何通过移位和加法来实现高效的计算。我还对书中关于DMA控制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理解了它如何实现CPU与外设之间的数据高效传输,从而减轻CPU的负担,提高系统整体吞吐量。书中还探讨了DSP在功耗管理方面的策略,比如如何通过降低时钟频率、关闭不使用的功能单元等方式来降低功耗。这些内容对于我进行嵌入式系统的功耗优化非常有启发。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体系结构、实现与应用”这几个关键词的内在联系,让我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实际的工程应用,都有了质的飞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