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信號處理器:體係結構、實現與應用——國外經典教材 電子信息

數字信號處理器:體係結構、實現與應用——國外經典教材 電子信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郭森楙,顔允聖,賈洪峰 著
圖書標籤:
  • 數字信號處理
  • DSP
  • 處理器
  • 體係結構
  • 實現
  • 應用
  • 電子信息
  • 經典教材
  • 國外教材
  • 通信工程
  • 信號處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炫麗之舞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109853
商品編碼:29866099907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5-06-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數字信號處理器:體係結構、實現與應用——國外經典教材 電子信息

定價:59.00元

作者:郭森楙,顔允聖 ,賈洪峰

齣版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6-01

ISBN:978730210985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740kg

編輯推薦


本書特色:
·介紹瞭MATLAB和Simulink在設計中的應用——用於DSP算法的設計,分析和實現;
·Code poser studio的使用——用於實驗、工程和應用中的TMS320C54x和TMS320C55x;
·強調瞭C語言、匯編語言混閤編程;
·在實際練習中采用兩步方法——首先介紹軟件工程,並指導讀者逐步設計,仿真和驗證,然後以浮點和定點格式開發程序;
·MATLAB與DSP相關工具箱應用的快速指南。

內容提要


本書分為3個主要部分:體係結構、實現和應用,旨在幫助讀者理解DSP處理器的體係結構和編程、實時DSP係統與實際應用程序的設計,如何利用定點和浮點處理器實現DSP算法等。所介紹的處於是器包括:TMS320C2000,TMS320C54x,TMS320C55x,TMS320C62x,TMS320C64x,TMS320C3x和TMS320C67x。
本書可作為高年級相關專業本科生的教材。由於本書強調DSP實現、實驗和應用,所以也可以作為參考書,供那些希望學習DSP概念以及在工作中開發實時DSP應用的工程人員使用。
在開始學習本書之前,讀者應基本掌握信號與係統、C語言和匯編語言等知識。

目錄


章 數字信號處理係統導論
1.1 數字信號處理簡介
1.2 數字信號處理係統與應用
1.2.1 數字信號處理係統
1.2.2 TMS320係列
1.2.3 數字信號處理應用
1.3 數字信號處理器體係結構
1.3.1 引言
1.3.2 中央處理單元運算
1.3.3 存儲器配置
1.3.4 外圍設備與輸入/輸齣
1.4 軟件開發
1.4.1 指令集
1.4.2 匯編程序
1.4.3 C程序
1.4.4 C語言與匯編語言的混閤編碼
1.4.5 軟件開發工具
1.5 硬件問題
1.5.1 硬件選擇
1.5.2 硬件配置
1.5.3 硬件工具
1.6 係統考慮事項
1.6.1 數字信號處理器的選擇
1.6.2 采樣與量化
1.6.3 數模轉換
1.6.4 編碼譯碼器
1.6.5 速度優化
1.7 實驗
1.7.1 使用匯編器和鏈接器.命令文件
1.7.2 創建一個項目
1.7.3 連編項目
1.7.4 調試程序
1.7.5 查看存儲器和圖形
1.7.6 使用斷點和配置器
習題
參考文獻
第2章 數字信號處理基礎
2.1 數字信號與操作
2.1.1 基本信號
2.1.2 基本運算
2.2 變換
2.2.1 定義
2.2.2 z變換的性質
2.3 數字係統
2.3.1 綫性時不變係統
2.3.2 有限長單位衝激響應濾波器
2.3.3 無限長單位衝激響應濾波器
2.4 頻率分析
2.4.1 離散時問傅裏葉變換
2.4.2 離散傅裏葉變換
2.4.3 離散傅裏葉變換的性質
2.4.4 快速傅裏葉變換
2.5 信號處理
2.5.1 數字信號
2.5.2 時域處理
2.6 實驗
2.6.1 簡單的無限長單位衝激響應濾波器
2.6.2 軟件開發
2.6.3 信號處理工具
2.6.4 使用Code Composer Studio
測試C程序
習題
參考文獻
第3章 實現的考慮因素
3.1 引言
3.2 數據錶示與運算
3.2.1 定點數與運算
3.2.2 浮點運算
3.2.3 定點格式與浮點格式對比
3.3 有限字長效應
3.3.1 輸入量化
3.3.2 係數量化
3.3.3 溢齣與解決方法
3.3.4 捨入與捨位
3.4 編程問題
3.4.1 尋址模式
3.4.2 流水綫概念
3.4.3 指令高速緩存
3.4.4 硬件與軟件中斷
3.5 實時實現的考慮因素
3.5.1 信號轉換器
3.5.2 流處理
3.5.3 塊處理
3.5.4 矢量處理
3.5.5 基準測試
3.6 硬件接口
3.6.1 外部存儲器接口
3.6.2 計時器和主時鍾
3.6.3 串行端口連接
3.6.4 直接存儲器存取控製器
3.6.5 並行端口連接
3.6.6 主機端口連接
3.6.7 多處理技術
3.6.8 電源調節器
3.6.9 仿真器互連標準
3.7 實驗
3.7.1 利用MATLAB的實驗
3.7.2 采用定點C的實驗
3.7.3 采用C5000 CCS的實驗
習題
參考文獻
第4章 定點數字信號處理器
4.1 引言
4.1.1 源語句格式
4.1.2 匯編命令
4.1.3 軟件開發過程
4.2 TMS320C2000
4.2.1 體係結構概述
4.2.2 中央處理器
4.2.3 程序控製
4.2.4 編程問題
4.2.5 係統問題
4.2.6 一個應用:鎖相環
4.3 TMS320C54x
4.3.1 體係結構概述
4.3.2 尋址模式
4.3.3 指令集
4.3.4 編程考慮因素
4.3.5 係統問題
4.4 TMS320C55x
4.4.1 體係結構概述
4.4.2 中央處理器
4.4.3 尋址模式
4.4.4 指令集
4.4.5 編程考慮因素
4.4.6 C程序的優化
4.4.7 係統問題
4.5 TMS320C62x與TMS32064x
4.5.1 體係結構概述
4.5.2 存儲器係統
4.5.3 外部存儲器尋址
4.5.4 指令集
4.5.5 編程考慮因素
4.5.6 係統問題
4.6 實驗
4.6.1 錶示不同的Q格式
4.6.2 係數量化
4.6.3 溢齣處理
4.6.4 縮放和飽和模式
4.6.5 捨入
4.6.6 提取保護位
4.6.7 一個乘法特例
習題
參考文獻
第5章 浮點數字信號處理器
……
第6章 有限長單位衝激響應濾波
第7章無限長單位衝激響應濾波
第8章 快速傅裏葉變換
第9章 自適應濾波
部分習題答案
附錄A MATLAB與Simul ink簡介
附錄B 附加實驗與應用
附錄C 數字信號處理器的外圍設備編程
附錄D 有用的站點

作者介紹


郭森楙(Sen M. Kuo),1976年於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分彆於1983年、1985年在新墨西哥大學獲得碩士學位與博士學位。現為美國北伊利諾斯大學電氣工程係教授。1993年曾在德州儀器公司工作。作為作者齣版瞭4本專著他已經申請瞭7項美國,並發錶瞭150多篇技術

文摘


序言



《現代嵌入式係統設計與優化》 第一章 嵌入式係統概述 本章將全麵深入地介紹嵌入式係統的基本概念、核心組成部分以及其在當今科技領域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們將從宏觀角度審視嵌入式係統的定義,探討其區彆於通用計算係統的獨特性,例如實時性、低功耗、高可靠性以及專用性等關鍵特性。 1.1 嵌入式係統的定義與特徵: 詳細闡述嵌入式係統是如何被定義和理解的,重點分析其“嵌入”的本質,即作為更大係統的一部分,服務於特定功能。我們將深入剖析以下核心特徵: 實時性: 解釋為何實時性是許多嵌入式應用(如汽車控製、工業自動化)不可或缺的要求,並介紹實時操作係統的基本概念和挑戰。 低功耗: 探討嵌入式設備在電池供電和能源效率方麵的嚴峻挑戰,並簡要介紹功耗管理策略的初步思路。 可靠性與穩定性: 分析嵌入式係統在惡劣環境和長時間運行下的高可靠性需求,以及與之相關的容錯設計和測試方法。 專用性與集成化: 闡釋嵌入式係統通常為特定任務而設計,並高度集成硬件和軟件,以實現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成本。 接口與通信: 介紹嵌入式係統廣泛的輸入/輸齣接口需求,以及常見的通信協議(如I2C, SPI, UART, CAN, Ethernet)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作用。 1.2 嵌入式係統的組成: 深入分析一個典型的嵌入式係統由哪些關鍵硬件和軟件組件構成,以及它們之間如何協同工作。 微處理器/微控製器 (MPU/MCU): 詳細介紹其作為嵌入式係統的大腦,負責執行指令和控製外圍設備。我們將對比不同類型微處理器/微控製器的架構特點,例如ARM、MIPS、RISC-V等,並討論選擇閤適的處理器的考量因素,如性能、功耗、成本和外設支持。 存儲器: 區分RAM、ROM、Flash等不同類型的存儲器,並分析它們在嵌入式係統中的作用,包括指令存儲、數據存儲和配置參數的保存。 輸入/輸齣 (I/O) 接口: 詳細介紹各類I/O接口,如GPIO、ADC/DAC、定時器/計數器、PWM控製器等,並解釋它們如何實現嵌入式係統與外部世界的交互。 通信接口: 深入闡述各種通信接口(如UART, SPI, I2C, CAN, USB, Ethernet, Wi-Fi, Bluetooth)的設計原理、通信方式以及在不同應用中的典型用途。 外圍設備: 介紹嵌入式係統中常見的傳感器、執行器、顯示器、鍵盤等輔助硬件,以及它們如何為係統提供功能擴展。 固件/軟件: 探討嵌入式軟件的特殊性,包括裸機編程、實時操作係統(RTOS)、驅動程序、應用程序等,以及它們如何加載和執行。 1.3 嵌入式係統的應用領域: 通過大量實際案例,生動展示嵌入式係統在各個行業領域的廣泛應用,從而加深讀者對嵌入式係統價值的理解。 消費電子: 智能手機、平闆電腦、智能傢電、可穿戴設備、數字相機、遊戲機等。 汽車電子: 發動機控製單元 (ECU)、防抱死製動係統 (ABS)、車載信息娛樂係統、自動駕駛輔助係統 (ADAS) 等。 工業自動化: 可編程邏輯控製器 (PLC)、機器人控製、過程控製係統、數控機床等。 醫療設備: 監護儀、輸液泵、診斷成像設備、植入式醫療器械等。 通信設備: 路由器、交換機、基站、通信終端等。 航空航天與國防: 導航係統、飛行控製係統、雷達係統、通信安全設備等。 物聯網 (IoT): 智能傢居、智慧城市、工業物聯網、農業物聯網等。 1.4 嵌入式係統設計流程: 概述一個完整的嵌入式係統從概念到産品發布的典型開發流程,為後續章節的學習奠定基礎。 需求分析與係統規劃: 明確係統功能、性能指標、功耗限製、成本目標等。 硬件選型與設計: 選擇閤適的微處理器/微控製器、存儲器、外圍設備,設計電路闆。 軟件開發: 編寫操作係統、驅動程序、應用程序,進行係統集成。 係統調試與測試: 對硬件和軟件進行聯閤調試,驗證係統功能和性能。 産品驗證與生産: 進行全麵的産品測試,確保産品質量和可靠性,並最終實現量産。 第二章 微控製器架構與指令集 本章將聚焦於嵌入式係統設計的核心——微控製器(MCU)及其底層的工作原理。我們將深入剖析不同微控製器的架構特性,特彆是其指令集的設計,這對於理解和優化嵌入式軟件至關重要。 2.1 微控製器架構: RISC vs. CISC: 詳細對比精簡指令集計算機(RISC)和復雜指令集計算機(CISC)兩種主流指令集架構的優缺點。我們將分析RISC指令集在嵌入式領域(如ARM)的普及原因,如流水綫效率高、功耗低、易於實現等。 流水綫技術: 深入講解指令流水綫的工作原理,包括取指、譯碼、執行、寫迴等階段,以及如何通過增加流水綫深度和寬度來提升指令執行效率。我們將討論流水綫衝突(數據衝突、控製衝突、結構衝突)及其解決方法,如氣泡插入、亂序執行、分支預測等。 中斷與異常處理: 詳細介紹中斷的概念、類型(外部中斷、內部中斷、軟件中斷)以及中斷嚮量錶的作用。我們將講解中斷發生時的響應機製、中斷優先級、中斷嵌套以及中斷服務程序(ISR)的設計原則,確保係統能夠及時響應外部事件。 內存管理單元 (MMU) / 內存保護單元 (MPU): 介紹MMU/MPU在現代微控製器中的作用,包括虛擬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轉換、內存訪問權限控製等,以及它們如何提高係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緩存機製: 講解指令緩存和數據緩存的工作原理,以及緩存命中率對係統性能的影響。我們將討論緩存替換策略(如LRU)和寫策略(如寫迴、寫通)的設計。 2.2 典型微控製器指令集: ARM Cortex-M 係列: 深入分析ARM Cortex-M係列微控製器的指令集特點,如Thumb指令集(16位和32位混閤),以及其在嵌入式領域的廣泛應用。我們將介紹常用的ARM指令,如數據處理指令(ADD, SUB, MOV, AND, OR, XOR)、存儲訪問指令(LDR, STR)、分支指令(B, BL)、條件執行指令等。 RISC-V 架構: 介紹RISC-V作為一種開源指令集架構的崛起,以及其在靈活性、可擴展性和低功耗方麵的優勢。我們將概述RISC-V的基本指令集(RV32I, RV64I)及其擴展模塊,並分析其在特定應用場景下的潛力。 指令編碼與尋址模式: 講解指令是如何被編碼成機器碼的,以及不同的尋址模式(立即數尋址、寄存器尋址、直接尋址、間接尋址、基址加偏移量尋址等)如何影響指令的靈活性和效率。 匯編語言編程基礎: 結閤具體指令集,提供簡單的匯編語言編程示例,幫助讀者理解指令如何映射到硬件操作,並體會匯編語言在底層開發中的作用。 2.3 嵌入式處理器選擇考量: 性能指標: 時鍾頻率、核心數量、吞吐量、能效比等。 功耗: 靜態功耗、動態功耗,以及低功耗模式的設計。 內存與外設支持: 存儲器接口、I/O端口數量、通信接口類型、DMA控製器等。 開發生態係統: 工具鏈(編譯器、調試器)、RTOS支持、社區資源等。 成本與可用性: 芯片價格、供貨周期、供應商支持等。 第三章 嵌入式實時操作係統 (RTOS) 的原理與應用 本章將深入探討嵌入式係統中至關重要的軟件組件——實時操作係統(RTOS)。我們將從RTOS的核心概念齣發,詳細講解其內部工作機製,並介紹如何選擇、配置和使用RTOS來構建高效、可靠的嵌入式應用。 3.1 RTOS 的必要性與核心概念: 為什麼需要 RTOS: 闡述在復雜、多任務的嵌入式係統中,裸機編程的局限性。解釋RTOS如何解決任務調度、資源管理、通信協調等問題,提高開發效率和係統可維護性。 任務 (Task): 詳細定義任務的概念,即嵌入式係統中的一個獨立執行單元。介紹任務的狀態(就緒、運行、阻塞、掛起)及其轉換過程。 調度 (Scheduling): 講解RTOS調度器的作用,即如何根據預設的策略決定下一個執行的任務。詳細介紹常見的調度算法: 先到先服務 (FCFS/FIFO): 最簡單的調度方式。 優先級調度 (Priority-based Scheduling): 搶占式與非搶占式優先級調度,以及靜態優先級和動態優先級。 時間片輪轉 (Round Robin): 適用於同優先級的任務。 輪轉就緒隊列 (Round Robin Ready Queue): 結閤瞭優先級和時間片。 最少剩餘時間優先 (Shortest Remaining Time First - SRTF): 理論上最優的調度算法,但在實踐中難以實現。 多級反饋隊列 (Multilevel Feedback Queue): 結閤瞭優先級和時間片,動態調整任務優先級。 任務同步與通信: 信號量 (Semaphore): 解釋信號量作為一種計數器,用於保護共享資源或指示事件發生。區分二元信號量(互斥鎖)和計數信號量。 互斥鎖 (Mutex): 專門用於保護臨界區,防止多個任務同時訪問共享資源,避免數據競爭。介紹優先級繼承和優先級天花闆等解決優先級反轉問題的方法。 事件標誌組 (Event Flags): 允許任務等待一個或多個事件的發生,通過位操作進行同步。 消息隊列 (Message Queue): 實現任務之間的數據傳遞,支持發送和接收任意類型的數據。 管道 (Pipe): 另一種任務間通信機製,通常用於 FIFO(先進先齣)的數據流。 郵箱 (Mailbox): 類似於消息隊列,但通常用於發送固定大小的消息。 中斷與 RTOS: 講解RTOS如何與中斷服務程序(ISR)協同工作,以及ISR如何通過發送信號量、嚮消息隊列發送消息等方式喚醒被阻塞的任務。 內存管理: 介紹RTOS提供的內存分配機製,如固定分區、動態分區、夥伴係統等,以及內存碎片化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3.2 經典 RTOS 剖析: FreeRTOS: 詳細介紹FreeRTOS的體係結構,其輕量級、易於移植的特點,以及常用的API函數。我們將通過示例演示如何創建任務、使用隊列、信號量等。 RT-Thread: 介紹RT-Thread作為一款國産開源RTOS的優勢,如組件豐富、生態係統成熟。我們將探討其內核機製、組件化設計以及在不同平颱上的應用。 其他 RTOS (如 uCOS, Zephyr): 簡要介紹其他流行的RTOS,突齣它們的特點和適用場景,幫助讀者建立全麵的RTOS認知。 3.3 RTOS 應用開發: RTOS 的配置與移植: 講解如何根據具體硬件平颱和項目需求,對RTOS進行配置,以及RTOS的移植過程。 任務設計原則: 如何閤理劃分任務,避免任務過於龐大或過於細碎。 資源共享與並發控製: 如何使用信號量、互斥鎖等機製,安全地訪問共享資源。 實時性能分析與優化: 如何測量任務的響應時間、延遲,以及如何通過調整優先級、算法等來優化係統性能。 死鎖 (Deadlock) 與活鎖 (Livelock) 的預防與解決: 深入分析並發編程中常見的陷阱,並提供有效的規避和解決策略。 功耗管理: RTOS如何配閤硬件實現低功耗模式,延長電池壽命。 第四章 嵌入式係統硬件接口與驅動開發 本章將深入探討嵌入式係統與外部世界交互的關鍵——硬件接口及其驅動程序的開發。我們將詳細解析各種常用接口的工作原理,並學習如何編寫高效、可靠的設備驅動程序。 4.1 通用輸入/輸齣 (GPIO) 接口: GPIO 的基本原理: 講解GPIO端口如何作為通用輸入或輸齣引腳,以及如何通過軟件配置其工作模式(輸入、輸齣、上拉/下拉、開漏/推挽)。 GPIO 配置與操作: 演示如何使用寄存器或庫函數來配置和控製GPIO引腳,包括設置方嚮、讀寫狀態、觸發中斷等。 GPIO 應用實例: LED 控製、按鍵檢測、狀態指示燈等。 4.2 串行通信接口: UART (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 講解UART的異步通信原理,包括起始位、數據位、校驗位、停止位。重點介紹波特率、數據格式的設置,以及如何實現全雙工通信。 UART 應用: 與PC終端通信、GPS模塊通信、藍牙模塊通信等。 SPI (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 講解SPI的同步串行通信原理,包括主從設備、時鍾信號 (SCK)、片選信號 (CS)、數據輸入/輸齣綫 (MOSI/MISO)。分析SPI的時鍾極性 (CPOL) 和相位 (CPHA) 對通信的影響。 SPI 應用: 連接外部傳感器、存儲器、ADC/DAC等。 I2C (Inter-Integrated Circuit): 講解I2C的總綫結構(SDA, SCL),主從設備的概念,以及多主設備、多從設備係統。詳細介紹I2C通信的握手、尋址、數據傳輸和應答機製。 I2C 應用: 連接EEPROM、實時時鍾 (RTC)、溫濕度傳感器、擴展I/O芯片等。 4.3 模數轉換 (ADC) 與數模轉換 (DAC): ADC 的工作原理: 講解ADC如何將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包括采樣率、分辨率、量化誤差。介紹不同類型的ADC,如逐次逼近型、Σ-Δ型等。 ADC 應用: 測量電壓、電流、溫度、壓力等物理量。 DAC 的工作原理: 講解DAC如何將數字信號轉換為模擬信號,包括轉換速度、分辨率。 DAC 應用: 生成模擬輸齣信號、控製音頻播放、驅動某些執行器。 4.4 定時器/計數器與 PWM: 定時器/計數器的功能: 講解定時器如何實現精確延時、周期性事件觸發,以及計數器如何對外部事件進行計數。 PWM (Pulse Width Modulation): 深入講解PWM的生成原理,即通過改變脈衝的占空比來模擬不同幅度的電壓。分析PWM的頻率、占空比對控製效果的影響。 PWM 應用: 電機調速、LED亮度控製、舵機控製、電源管理等。 4.5 直接內存訪問 (DMA): DMA 的工作原理: 講解DMA如何允許外設直接在內存和外設之間傳輸數據,而無需CPU的乾預,從而減輕CPU負擔,提高數據傳輸效率。 DMA 的配置與模式: 介紹DMA通道、傳輸方嚮、傳輸模式(單次傳輸、循環傳輸)等。 DMA 應用: 大量數據的傳輸,如ADC采樣數據、SPI/UART數據的批量傳輸,以及與外設的通信。 4.6 設備驅動程序開發: 驅動程序的角色: 闡述設備驅動程序作為硬件與操作係統(或應用程序)之間的接口,屏蔽硬件細節,提供統一的訪問方式。 驅動程序的結構: 介紹一個典型設備驅動程序的組成部分,如初始化函數、讀寫函數、控製函數、中斷處理函數等。 驅動程序的編寫與調試: 講解如何根據硬件手冊和RTOS提供的API,編寫驅動程序。介紹調試驅動程序常用的工具和技巧,如邏輯分析儀、示波器、printf調試等。 總綫驅動模型: 介紹Linux等操作係統中常見的總綫驅動模型(如platform_driver, i2c_driver, spi_driver),以及它們如何簡化驅動程序的開發。 驅動程序與 RTOS 的集成: 講解如何將設備驅動程序集成到RTOS環境中,使其能夠被應用程序調用。 第五章 嵌入式係統調試與測試技術 本章將聚焦於嵌入式係統開發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調試與測試。我們將深入介紹各種調試工具和技術,以及有效的測試策略,以確保嵌入式産品的質量和可靠性。 5.1 嵌入式係統調試的基礎: 常見問題分析: 介紹嵌入式係統開發過程中常見的bug類型,如內存訪問錯誤、中斷處理問題、並發控製問題、時序錯誤、硬件接口配置錯誤等。 調試環境搭建: 開發闆與調試接口: 介紹JTAG, SWD等硬件調試接口,以及配套的調試器(如J-Link, ST-Link)。 集成開發環境 (IDE): 介紹主流嵌入式IDE(如Keil MDK, IAR Embedded Workbench, STM32CubeIDE, VS Code with PlatformIO)的功能,包括代碼編輯、編譯、下載、調試等。 仿真器與模擬器: 解釋仿真器(模擬真實硬件)和模擬器(軟件模擬)在調試中的作用和區彆。 5.2 調試技術與工具: 斷點與單步執行: 講解如何在代碼執行過程中設置斷點,暫停程序,以及逐條指令執行,觀察變量變化和程序流程。 變量監視與內存查看: 演示如何實時監視變量的值,檢查內存內容,以及查找內存泄漏或越界訪問。 寄存器查看與修改: 講解如何查看和修改CPU寄存器、外設寄存器的值,這對於理解硬件行為至關重要。 邏輯分析儀: 介紹邏輯分析儀在分析並行總綫、串行通信(UART, SPI, I2C)以及中斷信號等方麵的強大功能。 示波器: 講解示波器如何觀察模擬信號的時序、幅度、波形,對於調試電源、ADC/DAC、PWM等至關重要。 printf 調試: 介紹通過串口輸齣調試信息(printf)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調試手段,尤其是在沒有高級調試接口時。 內存分析工具: 介紹用於檢測內存泄漏、內存碎片、緩衝區溢齣的工具(如Valgrind - 盡管在嵌入式上應用受限,但概念重要)。 性能分析工具 (Profiler): 講解如何使用性能分析工具來識彆代碼中的性能瓶頸,例如函數調用次數、執行時間等。 5.3 嵌入式係統測試策略: 單元測試 (Unit Testing): 講解如何對單個函數或模塊進行獨立測試,驗證其功能的正確性。介紹單元測試框架(如Unity, CppUTest)的應用。 集成測試 (Integration Testing): 重點測試不同模塊或組件集成後的相互作用是否正常。 係統測試 (System Testing): 在真實或模擬的係統環境下,對整個嵌入式係統進行功能、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麵的全麵測試。 迴歸測試 (Regression Testing): 在代碼修改後,重新運行之前的測試用例,確保修改沒有引入新的問題。 硬件在環 (Hardware-in-the-Loop - HIL) 測試: 介紹HIL測試如何將真實的嵌入式硬件連接到模擬環境中,模擬外部世界,對係統進行全麵而高效的測試。 壓力測試 (Stress Testing): 通過極端條件(如高負載、長時間運行、惡劣環境)來測試係統的魯棒性和穩定性。 功耗測試: 測量係統的功耗,並分析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功耗錶現。 安全性測試: 針對具有安全要求的係統,進行漏洞掃描、滲透測試等。 5.4 嵌入式軟件可靠性與故障排除: 代碼審查 (Code Review): 強調代碼審查的重要性,通過同行評審來發現潛在的錯誤和設計缺陷。 靜態代碼分析: 介紹使用靜態分析工具(如PC-Lint, Coverity)來檢測代碼中的潛在錯誤、不規範用法和安全漏洞。 動態代碼分析: 介紹通過運行時工具來檢測內存錯誤、性能問題。 故障注入測試: 故意引入錯誤(如通信丟包、傳感器異常)來測試係統的容錯能力。 日誌記錄與錯誤報告: 講解如何在係統中實現詳細的日誌記錄機製,以及如何設計有效的錯誤報告機製,以便於問題追溯和分析。 可維護性與可調試性設計: 強調在設計之初就考慮代碼的可維護性和可調試性,例如使用清晰的命名、模塊化的設計、良好的注釋等。 第六章 嵌入式係統性能優化與功耗管理 本章將深入探討如何提升嵌入式係統的性能並有效管理其功耗。在資源受限的嵌入式環境中,性能和功耗是設計中常常需要權衡的關鍵因素。 6.1 嵌入式係統性能分析: 性能瓶頸識彆: CPU 性能: 處理器時鍾頻率、指令集效率、流水綫利用率、緩存命中率。 內存訪問: 內存帶寬、延遲、緩存失效。 I/O 瓶頸: 外設傳輸速率、DMA 效率、中斷處理開銷。 軟件設計: 算法復雜度、數據結構選擇、任務調度效率、頻繁的上下文切換。 通信延遲: 網絡延遲、接口通信效率。 性能度量: 吞吐量 (Throughput): 單位時間內處理的任務數量。 延遲 (Latency): 從輸入到輸齣的時間間隔。 響應時間 (Response Time): 係統對外部事件的響應速度。 CPU 利用率 (CPU Utilization): CPU 在執行任務時所占用的時間比例。 內存占用率 (Memory Footprint): 程序運行時占用的 RAM 和 ROM 空間。 性能分析工具: 介紹Profiling工具,如J-Trace, LTTng, eBPF等,以及它們如何幫助開發者識彆性能瓶頸。 6.2 軟件性能優化技術: 算法與數據結構優化: 選擇更高效的算法(如時間復雜度更低的排序算法、查找算法),使用閤適的數據結構(如鏈錶、數組、哈希錶)以減少操作時間。 代碼級彆優化: 循環優化: 循環展開、循環遷移、消除冗餘計算。 函數內聯: 減少函數調用開銷。 位運算: 使用位操作替代算術運算,尤其在低級操作中。 編譯器優化選項: 瞭解並閤理使用編譯器的優化選項(如 `-O2`, `-O3`, `-Os`),但需注意優化可能帶來的調試難度。 內存訪問優化: 結構體內存對齊、減少緩存失效。 RTOS 性能優化: 任務優先級調整: 閤理設置任務優先級,確保關鍵任務及時獲得CPU時間。 減少任務切換開銷: 優化任務切換頻率,閤理設計任務粒度。 高效的任務同步與通信: 選擇最適閤場景的同步原語,避免不必要的阻塞和喚醒。 中斷處理優化: ISR 盡量簡短: 將耗時操作移齣ISR,使用信號量或消息隊列喚醒其他任務處理。 中斷優先級管理: 閤理設置中斷優先級,避免低優先級中斷阻塞高優先級中斷。 DMA 應用: 充分利用DMA進行數據傳輸,減輕CPU負擔。 6.3 嵌入式係統功耗管理: 功耗的基本構成: 靜態功耗 (Static Power): leakage current,即使在不工作時也存在的功耗。 動態功耗 (Dynamic Power): 開關功耗,與工作頻率、電壓、器件活動相關。 功耗優化的重要性: 延長電池壽命、降低運行成本、減少發熱、滿足綠色環保要求。 硬件層麵的功耗管理: 選擇低功耗器件: 選擇低靜態電流、低工作電壓的微控製器和外設。 動態電壓與頻率調整 (DVFS): 根據係統負載動態調整CPU的工作電壓和頻率,以節省功耗。 電源門控 (Power Gating): 在不需要時關閉部分硬件模塊的電源。 時鍾門控 (Clock Gating): 在不需要時停止部分硬件模塊的時鍾。 低功耗模式 (Sleep Modes): 深入講解各種低功耗模式,如空閑模式、睡眠模式、深度睡眠模式、關機模式,以及喚醒機製。 軟件層麵的功耗管理: RTOS 的低功耗特性: 利用RTOS提供的低功耗API,在空閑時讓CPU進入低功耗模式。 任務的功耗感知: 設計任務時考慮其功耗影響,在不工作時主動讓任務進入低功耗狀態。 外設的功耗管理: 在不使用時關閉外設,或將其配置到低功耗工作模式。 優化通信協議: 選擇低功耗的通信協議,如BLE。 喚醒源管理: 精確控製喚醒源,避免不必要的喚醒。 功耗分析工具: 功耗測量儀 (Power Analyzer): 專門用於測量和分析嵌入式設備的功耗。 示波器: 輔助分析功耗與係統狀態的關係。 IDE 提供的功耗估算工具: 部分IDE集成瞭功耗估算功能。 6.4 嵌入式係統中的中斷驅動設計: 中斷驅動模型: 講解如何通過中斷來驅動係統大部分操作,而不是通過輪詢。 優點: 提高響應速度、降低CPU空閑時的功耗、簡化邏輯。 設計原則: 閤理的中斷觸發方式、高效的中斷服務程序、與 RTOS 的協同工作。 第七章 嵌入式係統安全 隨著嵌入式係統在關鍵基礎設施、金融、醫療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安全問題日益凸顯。本章將深入探討嵌入式係統的安全挑戰,以及相應的防護措施和設計原則。 7.1 嵌入式係統安全威脅與漏洞: 物理攻擊: 側信道攻擊(功耗分析、電磁泄露)、故障注入攻擊、物理篡改。 軟件攻擊: 緩衝區溢齣、命令注入、SQL注入(若涉及數據庫)、反序列化漏洞、零日漏洞。 通信攻擊: 中間人攻擊 (MitM)、數據篡改、拒絕服務攻擊 (DoS)。 固件與代碼安全: 固件被篡改、非法剋隆、惡意代碼注入。 訪問控製繞過: 未經授權訪問敏感數據或功能。 數據泄露: 敏感用戶數據、配置信息、密鑰等被竊取。 7.2 安全設計原則: 最小權限原則 (Principle of Least Privilege): 確保每個組件或用戶隻擁有完成其任務所必需的最少權限。 縱深防禦 (Defense in Depth): 采用多層安全措施,即使某一層被攻破,也能阻止攻擊進一步蔓延。 攻擊麵最小化 (Minimize Attack Surface): 減少係統中可能被攻擊的入口點,關閉不必要的接口和功能。 安全編碼實踐: 遵循安全的編碼規範,避免已知的安全漏洞。 安全更新與補丁管理: 建立安全可靠的固件更新機製,及時修復安全漏洞。 數據加密與完整性保護: 對敏感數據進行加密存儲和傳輸,並校驗數據的完整性。 7.3 硬件安全機製: 安全啓動 (Secure Boot): 確保設備啓動時加載的代碼是經過簽名驗證、未被篡改的。 加密協處理器: 硬件加速的加密算法(AES, RSA, ECC),提高加解密效率。 安全存儲: 硬件支持的加密存儲區域,保護敏感數據(如密鑰)。 真隨機數生成器 (TRNG) / 僞隨機數生成器 (PRNG): 生成高質量的隨機數,用於加密密鑰生成、隨機化攻擊。 內存保護單元 (MPU) / 內存管理單元 (MMU): 隔離不同程序的內存空間,防止越界訪問。 硬件安全模塊 (HSM) / 安全要素 (SE): 集成多種安全功能,提供硬件級彆的安全保障。 7.4 軟件安全機製: 訪問控製: 基於角色的訪問控製 (RBAC),用戶認證與授權。 輸入驗證: 對來自外部的所有輸入數據進行嚴格的驗證和過濾,防止注入攻擊。 安全通信協議: 使用TLS/SSL等加密通信協議保護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安全。 代碼簽名: 對固件進行數字簽名,驗證其來源和完整性。 安全更新機製: 實現安全的固件空中升級 (OTA) 或物理更新流程。 反調試與反篡改: 檢測和阻止調試器連接,檢測對固件或內存的篡改。 安全審計與日誌: 記錄安全相關的事件,以便事後審計和追蹤。 7.5 典型嵌入式係統安全應用: 物聯網 (IoT) 安全: 智能傢居設備、工業傳感器、智能穿戴設備的身份認證、數據加密、安全通信。 汽車電子安全: ECU的防篡改、通信總綫的安全(如CAN FD的SEC模式)、OTA更新的安全。 醫療設備安全: 患者數據的保密性、設備操作的安全性、防範醫療網絡攻擊。 工業控製係統 (ICS) 安全: SCADA係統、PLC的安全防護,防止生産過程被乾擾或破壞。 支付與金融安全: POS機、金融終端的密鑰管理、交易安全。 第八章 嵌入式係統集成與部署 本章將關注嵌入式係統從開發完成到實際部署的整個過程,涵蓋係統集成、配置管理、部署策略以及生命周期維護等關鍵環節。 8.1 係統集成: 硬件集成: 將各個硬件模塊(MCU、傳感器、執行器、通信接口、電源模塊等)組裝到産品中,並進行物理連接。 軟件集成: 將操作係統、驅動程序、中間件、應用程序等軟件組件整閤到目標硬件上,並進行配置。 固件構建: 學習如何使用構建係統(如Makefile, CMake)來自動化編譯、鏈接、打包固件,並生成可部署的映像文件。 版本控製: 強調使用版本控製係統(如Git)來管理代碼、配置和固件,確保開發過程的可追溯性和協作性。 8.2 嵌入式係統配置管理: 硬件配置: 芯片配置(時鍾、PLL、GPIO復用)、外設配置、存儲器映射。 軟件配置: RTOS 配置: 任務棧大小、優先級、內存池配置、通信參數。 驅動程序參數: 波特率、通信模式、采樣率。 應用程序參數: 工作模式、網絡配置、用戶參數。 配置文件的設計與管理: 介紹如何使用配置文件(如INI, JSON, XML)來存儲和管理係統配置,使其易於修改和部署。 設備樹 (Device Tree): 在Linux等係統中,介紹設備樹的概念及其在描述硬件資源和配置中的作用。 8.3 嵌入式係統部署策略: 部署環境: 確定目標部署環境(工廠、現場、傢庭),考慮環境因素(溫度、濕度、電磁乾擾)。 部署方法: 手工部署: 對於少量設備,可以直接通過調試器或SD卡等介質進行部署。 自動化部署: 對於大規模部署,需要開發自動化部署工具和流程。 固件空中升級 (OTA): 介紹OTA更新的原理、流程、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 部署工具: 燒寫工具: 介紹JTAG/SWD燒寫器、USB燒寫器、SD卡燒寫工具。 遠程部署工具: 例如基於SSH, MQTT等協議的遠程部署解決方案。 8.4 嵌入式係統生命周期管理: 生産製造: 批量生産中的固件燒錄、設備初始化、齣廠測試。 現場部署與配置: 設備在目標環境中安裝、連接網絡、進行初始配置。 運行監控: 遠程監控設備的運行狀態、性能指標、功耗、錯誤日誌。 故障診斷與維護: 遠程或現場進行故障排查、硬件更換、軟件修復。 固件更新與升級: 規劃和執行固件更新策略,以修復bug、增加新功能或提升安全性。 産品退役與報廢: 考慮數據擦除、安全銷毀等環節。 8.5 嵌入式係統標準化與認證: 行業標準: 介紹一些重要的嵌入式係統相關標準(如IEC 61508功能安全、ISO 26262汽車功能安全、Wi-Fi/Bluetooth認證)。 閤規性認證: 瞭解産品在不同地區需要滿足的法規和標準,如FCC, CE, RoHS。 安全認證: 如Common Criteria (CC) 等安全評估標準。 8.6 嵌入式係統開發中的工程實踐: 項目管理: 敏捷開發、瀑布模型在嵌入式開發中的應用。 文檔規範: 詳細的需求文檔、設計文檔、測試報告、用戶手冊。 代碼規範: 遵循統一的代碼風格,提高代碼的可讀性和可維護性。 團隊協作: 有效的溝通和協作是嵌入式項目成功的關鍵。 第九章 嵌入式係統未來發展趨勢 本章將展望嵌入式係統未來的發展方嚮,探討新興技術和應用場景將如何重塑嵌入式領域。 9.1 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在嵌入式係統中的應用: 邊緣AI: 將AI模型部署到嵌入式設備端,實現本地推理,減少對雲端的依賴,提高響應速度和隱私保護。 模型優化: 介紹模型壓縮、量化、知識蒸餾等技術,使AI模型能夠運行在資源受限的嵌入式平颱上。 嵌入式AI硬件: 討論專為AI推理設計的嵌入式處理器,如NPU(神經網絡處理器)。 應用場景: 智能傳感器、機器視覺、語音識彆、預測性維護。 9.2 物聯網 (IoT) 的演進與挑戰: 海量連接: 探討5G、NB-IoT等技術如何支撐更大規模的設備連接。 邊緣計算: 將數據處理和決策能力推嚮網絡邊緣,減輕雲端壓力,降低延遲。 安全與隱私: IoT設備日益增長的安全風險,以及如何構建安全的IoT生態係統。 互操作性: 解決不同IoT平颱和設備之間的兼容性問題。 應用領域: 智慧城市、智能農業、工業物聯網、智慧醫療。 9.3 RISC-V 架構的崛起與影響: 開放性與靈活性: RISC-V作為一種開源指令集架構,為嵌入式設計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靈活性和定製化能力。 生態係統建設: 探討RISC-V生態係統(工具鏈、RTOS、IP核)的快速發展。 潛在應用: 從微控製器到高性能計算,RISC-V將在更多領域得到應用。 9.4 嵌入式安全性的持續演進: 零信任安全模型: 將信任原則從網絡邊界移至數據和實體本身。 安全硬件增強: 更多集成安全芯片、安全啓動、硬件加密模塊。 自動化安全測試與驗證: 利用AI和自動化工具提升安全測試效率。 9.5 實時性與確定性: 時間敏感網絡 (TSN): 確保工業自動化、自動駕駛等領域對確定性通信的需求。 更高等級的實時性: 滿足更嚴格的實時性要求,如毫秒級甚至微秒級的響應。 9.6 嵌入式係統與其他技術的融閤: 5G 通信: 為嵌入式係統提供更高帶寬、更低延遲的網絡連接。 雲計算與邊緣計算的協同: 智能地分配計算和存儲資源。 數字孿生 (Digital Twin): 實時數據驅動的物理係統虛擬模型,用於監控、分析和優化。 9.7 綠色嵌入式係統: 低功耗設計: 持續的功耗優化技術,以應對能源危機和環保要求。 可持續材料與製造: 關注嵌入式産品的全生命周期環境影響。 附錄 常用嵌入式開發工具速查錶 嵌入式係統開發流程圖 術語錶 參考書目與在綫資源推薦 本圖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實用的嵌入式係統知識體係,從基礎概念到高級應用,從硬件設計到軟件開發,從調試測試到安全部署,力求覆蓋嵌入式工程師所需的關鍵技能和知識。通過對本書的學習,讀者將能夠獨立完成嵌入式項目的分析、設計、實現和優化,並對嵌入式係統領域的未來發展趨勢有清晰的認識。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於這本書的評價,更多地體現在其對DSP體係結構的深度解析上。很多教材在講解DSP時,往往會停留在算法層麵,而忽略瞭硬件的實際實現,這導緻我們雖然理解瞭算法,但卻難以將其高效地應用到實際硬件上。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係統地介紹瞭不同類型DSP芯片的微架構,包括其特有的指令集、流水綫技術、內存訪問機製以及中斷處理方式等等。我曾經花瞭好幾天時間,深入研究書中關於Harvard架構和Von Neumann架構在DSP上的具體實現差異,以及它們各自的優缺點。書中對於MAC(Multiply-Accumulate)單元的詳細講解,讓我明白瞭為何DSP在乘法和纍加操作上如此高效,這對於理解信號處理中的核心計算至關重要。同時,書中也花瞭大量的篇幅介紹DSP的並行處理能力,例如SIMD(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指令集如何加速數據處理,以及多核DSP的設計理念。這些內容對於我理解高性能DSP的應用場景,以及如何優化算法以充分利用硬件資源,提供瞭極大的幫助。我甚至嘗試著閱讀瞭書中附帶的一些匯編代碼示例,雖然當時覺得有些晦澀,但在結閤前麵關於指令集和流水綫技術的講解後,我逐漸領悟到瞭代碼的精妙之處,以及它如何巧妙地映射到硬件指令上,實現高效的計算。對於書中關於DMA(Direct Memory Access)控製器的介紹,也讓我對數據傳輸的效率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明白瞭它如何繞過CPU直接進行數據傳輸,從而釋放CPU資源,提高係統整體性能。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構建瞭一個完整的DSP體係結構知識框架,讓我不再是零散地學習各個模塊,而是能夠從整體上理解DSP的工作原理和優勢。

評分

這本《數字信號處理器:體係結構、實現與應用——國外經典教材 電子信息》真的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啓發。當初選擇它,純粹是因為“經典教材”這四個字,以及電子信息領域的指嚮性,我當時的想法是,作為一本被譽為經典的著作,它必然在基礎理論的構建上有著紮實的功底,能夠為我梳理清晰DSP領域的核心脈絡。事實也確實如此,書中對於DSP基本概念的闡述,那種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邏輯,讓人感覺仿佛走進瞭知識的殿堂,每一個概念的引入都恰到好處,並且都有詳實的理論依據作為支撐。作者在講解過程中,並沒有急於拋齣復雜的公式和模型,而是先從概念的本質齣發,用清晰易懂的語言進行描述,然後再逐步引入數學工具進行嚴謹的推導。這種處理方式對於我這種初學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特彆欣賞它對信號采樣、量化、編碼等基本過程的細緻講解,這些看似基礎的概念,卻對理解整個DSP係統至關重要。書中對傅裏葉變換、Z變換等數學工具的應用,也並非簡單羅列,而是深入剖析瞭它們在信號處理中的物理意義和實際作用,讓我對這些數學工具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我還記得在學習離散傅裏葉變換(DFT)時,書中通過一係列圖示和實例,生動地展示瞭信號在頻域的錶示,以及DFT如何捕捉信號中的頻率成分。這種直觀的講解方式,讓我能夠深刻理解DFT的原理,並且能夠舉一反三,將其應用到其他信號處理問題中。此外,書中對於各種濾波器(如FIR、IIR)的介紹,也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詳細講解瞭濾波器的設計原理和算法,還通過實際的工程案例,展示瞭濾波器在音頻處理、圖像處理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我甚至嘗試著根據書中的指導,在仿真軟件中設計並實現瞭幾種不同類型的濾波器,並驗證瞭它們在去除噪聲、增強信號等方麵的效果。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是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閤,為我打開瞭通往DSP世界的大門。

評分

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理論的陳述,更是將抽象的信號處理概念,通過詳實的體係結構和實現細節,賦予瞭生命力。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DSP處理器特有的一些功能單元的詳細介紹,比如循環緩衝區、位反轉指令、以及常用的DSP指令集。這些指令並非僅僅是枯燥的代碼,而是背後蘊含著精巧的算法優化思想。我曾經嘗試著去理解書中關於CORDIC算法在DSP上的實現,以及如何利用DSP的硬件特性來加速三角函數的計算。書中通過一步步的推導和代碼示例,讓我明白瞭CORDIC算法的迭代過程,以及它如何通過移位和加法來實現高效的計算。我還對書中關於DMA控製器的工作原理進行瞭深入研究,理解瞭它如何實現CPU與外設之間的數據高效傳輸,從而減輕CPU的負擔,提高係統整體吞吐量。書中還探討瞭DSP在功耗管理方麵的策略,比如如何通過降低時鍾頻率、關閉不使用的功能單元等方式來降低功耗。這些內容對於我進行嵌入式係統的功耗優化非常有啓發。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瞭“體係結構、實現與應用”這幾個關鍵詞的內在聯係,讓我從理論到實踐,再到實際的工程應用,都有瞭質的飛躍。

評分

在我看來,這本書最難得之處,在於它能夠將復雜的DSP理論,以一種係統化、結構化的方式呈現給讀者,並且與實際的硬件實現和應用緊密結閤。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本“工具箱”,為讀者提供瞭理解和掌握DSP技術的全套方法論。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DSP算法的分析,它不僅給齣瞭算法的公式和步驟,更重要的是解釋瞭算法背後的數學原理和計算復雜度,以及如何在DSP硬件上進行高效的實現。例如,在介紹FFT算法時,書中不僅講解瞭其基本原理,還分析瞭不同FFT實現方式的優缺點,以及如何利用DSP的硬件特性來加速FFT的計算。我還對書中關於DSP軟件開發的討論非常感興趣,包括如何進行代碼優化、如何使用RTOS來管理多任務、以及如何進行性能調試。這些內容對於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實操技能。書中還涉及瞭DSP在傳感器網絡、嵌入式係統設計等領域的應用,這些內容為我提供瞭更廣闊的視野,讓我看到瞭DSP技術在未來物聯網和智能硬件領域的巨大潛力。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堅實的DSP知識基礎,讓我能夠自信地應對未來在電子信息領域遇到的各種挑戰。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在“實現”這個環節所付齣的努力。很多理論書籍往往止步於概念和算法,而這本書則將理論如何轉化為實際可運行的代碼和係統,這一點做得非常詳盡。書中不僅講解瞭DSP的編程模型,還詳細介紹瞭如何使用特定的編譯器、調試器以及硬件仿真工具。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DSP的匯編語言編程章節,雖然對於大多數工程師來說,高級語言編程已經足夠,但理解匯編語言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DSP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進行底層的優化。書中提供瞭一些經典的匯編指令示例,並配以詳細的解釋,說明瞭這些指令是如何直接映射到DSP硬件的操作,例如如何高效地執行乘纍加操作、如何利用特殊的尋址模式來訪問數據等。這些示例讓我對DSP的底層執行機製有瞭更直觀的理解。此外,書中還重點介紹瞭DSP的實時操作係統(RTOS)的應用。它闡述瞭RTOS如何管理DSP的資源,如何處理多任務調度,以及如何在實時係統中實現低延遲和高可靠性。我特彆研究瞭書中關於中斷服務程序(ISR)的設計和優化,以及如何通過RTOS來管理任務間的同步和通信。通過閱讀這部分內容,我開始理解為什麼在許多嵌入式係統中,DSP需要配閤RTOS纔能發揮最佳性能。書中還提及瞭一些常用的DSP開發庫和框架,並對其優缺點進行瞭比較分析,為我選擇閤適的開發工具提供瞭參考。我甚至嘗試著使用書中推薦的開發工具鏈,在仿真平颱上運行瞭一些簡單的DSP程序,雖然起初遇到瞭一些睏難,但在查閱瞭書中的相關章節後,問題都得到瞭解決,這讓我對DSP的實際開發流程有瞭初步的體驗。

評分

這本書的“國外經典教材”定位,賦予瞭它一種獨特的嚴謹性和深度。我個人一直認為,優秀的教材往往是經過時間沉澱和廣泛認可的,而這本書恰恰符閤這一標準。它的結構設計非常閤理,從基礎概念的引入,到體係結構的剖析,再到具體的實現方法和實際應用,層層遞進,邏輯清晰。我曾多次翻閱此書,每一次都能從中發現新的理解和體會。例如,在學習DSP的並行處理能力時,書中通過詳細的圖示和文字說明,解釋瞭指令流水綫、超標量執行等概念,讓我對CPU的工作方式有瞭更深入的理解。它並沒有簡單地告訴我們DSP很快,而是通過揭示其內部工作原理,讓我們明白“快”的原因。我還記得書中對於DSP指令集的設計理念的討論,它解釋瞭為何DSP的指令集會與通用CPU有所不同,以及這些設計是如何為瞭優化信號處理任務而服務的。這種對細節的關注,是很多教材所不具備的。書中對於各種算法的介紹,也並非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到算法的數學原理和計算復雜度分析。例如,在介紹FFT算法時,書中不僅給齣瞭蝶形運算的原理,還詳細分析瞭FFT相對於DFT在計算量上的巨大優勢,以及如何通過遞歸或迭代的方式來實現FFT。這種對算法深度的挖掘,讓我能夠真正理解算法的精髓,並為日後的算法改進和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書籍,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領我一步步探索DSP的奧秘。

評分

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係統地學習數字信號處理在電子信息領域的應用。這本書的“應用”部分,確實給瞭我極大的驚喜。它並沒有局限於羅列一些簡單的應用,而是深入探討瞭DSP在各種復雜係統中的核心作用。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通信係統中的DSP應用非常感興趣。書中詳細介紹瞭DSP在數字通信中的調製解調、信道編碼、均衡等關鍵環節的應用,以及如何在高速數據傳輸中實現低延遲和高可靠性。我曾經嘗試著將書中的一些通信算法原理,例如QPSK調製解調,在仿真軟件中進行模擬,並使用DSP的思路來優化其計算過程。此外,書中關於DSP在醫療電子領域的應用也讓我印象深刻,例如在生物信號采集與處理、醫學成像等方麵的應用。書中對這些應用的講解,不僅僅是技術性的描述,更是從實際需求齣發,闡述瞭DSP如何解決實際問題,提升設備性能。我甚至嘗試著閱讀瞭一些書中引用的相關研究論文,通過這些論文,我進一步瞭解瞭DSP技術在這些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這本書讓我看到瞭DSP技術的廣闊前景,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特定應用領域的興趣。

評分

作為一個在電子信息領域摸索多年的學習者,我深知理論與實踐結閤的重要性,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堪稱典範。它不僅深入講解瞭數字信號處理的理論基礎,更著重於如何將這些理論轉化為實際可行的硬件實現和軟件應用。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DSP處理器內部結構的詳細描述,例如其特有的寄存器、地址生成單元、以及指令流水綫等。這些細節的呈現,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DSP的計算效率是如何實現的。書中還花瞭大量的篇幅介紹DSP的開發流程,包括如何使用交叉編譯器、調試器,以及如何進行硬件調試。我曾經嘗試著按照書中提供的步驟,在仿真平颱上搭建一個簡單的DSP開發環境,並編譯、運行瞭一個基礎的信號處理程序。雖然過程中遇到瞭一些挑戰,但通過反復查閱書中的相關章節,並結閤網上的資料,最終都得到瞭解決。這種親身實踐的經曆,讓我對DSP的開發過程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也為我日後獨立進行DSP項目開發積纍瞭寶貴的經驗。書中還討論瞭DSP在功耗優化和性能提升方麵的技術,例如如何通過動態電壓頻率調整(DVFS)技術來降低功耗,或者如何通過硬件加速器來提升特定任務的性能。這些內容對於我在設計低功耗、高性能嵌入式係統時提供瞭重要的參考。總的來說,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理論的落地,也讓我對DSP技術的實際應用充滿瞭信心。

評分

從“應用”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它並沒有局限於理論的闡述,而是將DSP技術與實際生活中的方方麵麵緊密聯係起來。書中涵蓋瞭音頻處理、圖像和視頻處理、通信係統、控製係統等多個領域的應用案例。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數字音頻處理的部分,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使用DSP來實現噪聲消除、迴聲抑製、音頻編碼和解碼等功能。我甚至嘗試著將書中的一些算法原理應用到實際的音頻處理項目中,例如使用FIR濾波器來去除音頻中的高頻噪聲,或者使用FFT來分析音頻信號的頻譜特性。這些實踐讓我深刻體會到DSP在提升音質、實現智能化音頻設備方麵的巨大潛力。此外,書中關於圖像和視頻處理的應用也讓我大開眼界。它介紹瞭DSP在圖像壓縮、邊緣檢測、特徵提取等方麵的應用,以及如何在實時視頻流中實現這些功能。我甚至嘗試著使用DSP來加速一些基本的圖像處理算法,例如高斯模糊和 Sobel 算子,並對比瞭使用DSP和通用CPU的性能差異。這種對比讓我更加直觀地認識到DSP在特定計算任務上的優勢。書中還提及瞭DSP在通信係統中的應用,例如在基帶信號處理、調製解調等環節,以及在無綫通信、軟件定義無綫電等前沿技術中的應用。這些內容為我打開瞭新的視野,讓我看到瞭DSP在現代通信網絡中的關鍵作用。總的來說,這本書通過大量的實際應用案例,讓我看到瞭DSP技術廣闊的應用前景,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深入研究特定應用領域的興趣。

評分

坦白說,當初選擇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源於其“體係結構”這一標題所帶來的吸引力。我一直認為,要真正掌握一個領域,就必須深入理解其底層構架,而DSP的體係結構,正是其核心所在。這本書在這方麵的內容,可謂是鞭闢入裏。它係統地介紹瞭各種DSP處理器傢族的典型體係結構,包括其指令集架構(ISA)、流水綫設計、內存管理單元(MMU)、以及並行處理單元(如MAC單元)的特點。我曾花費大量時間,仔細研究書中關於TMS320係列DSP和ARM Cortex-M係列DSP在體係結構上的異同。書中通過詳細的圖示和文字描述,解釋瞭Harvard架構和Modified Harvard架構在指令和數據訪問上的差異,以及它們如何影響DSP的整體性能。我還深入學習瞭書中關於DSP的流水綫技術,包括指令譯碼、執行、寫迴等階段,以及如何通過流水綫並行來提高指令吞吐量。此外,書中還講解瞭DSP的特殊指令,如嚮量指令、飽和運算指令等,以及這些指令是如何加速信號處理任務的。我甚至嘗試著將一些算法用DSP的匯編語言來實現,並對比其與C語言實現之間的性能差異,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指令集設計的精妙之處。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能夠從更高的層麵去理解DSP芯片的設計理念和工作原理,也為我日後選擇和評估DSP硬件提供瞭重要的參考依據。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