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上篇 写作技法篇
音乐的基因——动机的生成与主题乐句的写作
动机的生成
一、认识动机
二、动机的音程与节奏特性
三、动机生成常用方法
第二节 主题乐句的写作
一、认识主题乐句
二、主题乐句的类型及表现特征
第二讲 音乐的流线——旋律线条的类型特征及运用
旋律线条的类型
一、认识旋律线
二、旋律线条的类型及表现特征
第二节 各类旋律线条的运用
一、直线型旋律线条的运用
二、曲线型旋律线条的运用
三、斜线型旋律线条的运用
四、线条对比交织的运用
第三讲 音乐的脉搏——节奏的类型及节奏节拍的运用
节奏的类型
一、认识节奏
二、常用的节奏类型与节拍重音的形式
第二节 节奏、节拍的运用
一、均等链条型节奏
二、分节链条型节奏
三、切分节奏
四、弱拍、弱起、休止拍
五、变节奏与变节拍
第四讲 音乐的结构——乐句、乐段的构成及曲式运用
音乐结构与曲式基本概念
一、认识音乐结构
二、曲式的基本概念
三、流行歌曲常见曲式类型
第二节 曲式结构的运用
一、对称结构的运用
二、不对称结构的运用
三、特殊性结构的运用
第五讲 音乐的关节——前奏、间奏、尾声的功能
前奏、间奏、尾声的作用及设计思路
一、前奏、间奏、尾声的作用
二、前奏、间奏、尾声的设计思路
第二节 前奏、间奏、尾声设计类型
一、前奏的类型
二、间奏的类型
三、尾声的类型
第六讲 音乐的色彩——调式、调性的运用
调式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调式
二、调式的功能与色彩
第二节 各类调式的运用与转调的手段
一、调式的运用
二、调式转换
三、转调的类型与方法
第七讲 音乐的表现——旋律重复与对比的表现手段
音乐表现的手法及原则
一、旋律发展的手法及原则
二、重复手法的运用
第二节 对比手法及模进的运用
一、各类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模进的运用
第八讲 音乐的激情——高潮的设置
高潮形成的手法
一、高潮的意义及构成因素
二、高潮的形成
第二节 高潮设置的部位
一、高潮形成在引子、前奏
二、高潮形成在主题乐句、乐段
三、高潮形成在间奏、尾声
第九讲 音乐的记忆点——记忆点的设计
何为音乐记忆点
一、音乐记忆点的特征
二、音乐记忆点的类型
第二节 记忆点常用设计手段
一、强调记忆点
二、寻找记忆点
二、巧妙设置记忆点
第十讲 音乐的风格——歌手唱法与创作风格
流行声乐与歌手及创作风格的认识
一、流行声乐的认识
二、歌手声线、声波、声态、声区的认识
三、演唱方法与创作风格的认识
第二节 欧美风格及中国风格概览
一、爵士乐风格
二、摇滚乐风格
三、乡村音乐风格
四、中国流行歌曲创作风格
下篇 写作理念篇
第十一讲 音乐的感觉——感觉的生成与调动
感觉的生成与创作的关系
一、心动的感觉与创作感觉
二、感觉的评价传递及多重合力的关系
第二节 感觉的调动与唤起
一、全方位调动感觉
二、唤起真心感觉
第十二讲 音乐的冲动——冲动、灵感与激情的表现
冲动、灵感与激情
一、冲动与灵感的特性
二、冲动与激情的效应
第二节 冲动的表现手段与情绪的表达
一、冲动的表现手段
二、冲动情绪的表达
第十三讲 音乐的理性与境界——感性、理性与造境写境
音乐的理性
一、音乐人的理性
二、音乐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三、理性思维整合手段的运用
第二节 音乐的境界
一、境界的俗与雅
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三、造境与写境
第十四讲 音乐的源流——民歌与地域特征
音乐源流的融汇
一、民族民间音乐的种类
二、民歌的运用
三、第二节 音乐源流的拓深
一、地域风格与体裁形式
二、民族风情与民歌个性
第十五讲 音乐的嫁接——嫁接优选理念与技术手段
音乐嫁接的理念与优选
一、音乐嫁接的理念
二、嫁接优选法
第二节 嫁接的形式与技术手段
一、本土嫁接与异域嫁接
二、嫁接形式与欧美风格流派的形成
三、嫁接的技术手段
第十六讲 音乐的文学——有关歌词的三言两语
歌词的题材及类型
一、歌词的题材
二、题材的类型
第二节 歌名的设计及词曲先后方式
一、歌名的设计
二、词曲创作的先后方式
第三节 流行句与闪光点的设计
一、设置在主歌部位
二、设置在副歌部位
第十七讲 音乐的流程——歌词、歌手的选择与录音制作
“一条龙”的创作流程
一、创作、制作流程的环节
二、歌词的选择
三、歌手的选择
第二节 “一条龙”的制作流程
一、“唱样”的作用
二、唱片录制流程
三、MIDI的形式与空间
第十八讲 音乐的接口——唱片舞台与影视媒体网络
唱片、影视的多种接口
一、唱片单曲的市场接口
二、影视媒体、晚会的综艺接口
三、广告、企业歌曲的实用接口
第二节 链接网络媒体的自由接口
一、网络接口的快捷性与前沿性
二、网络接口的开放性与大众性
后记
内容提要
本书用带有文学色彩的笔调,流畅的语境,典型的谱例,将歌曲写作单一的技法,程式的理念变得鲜活,灵动,时尚。流行音乐不但属于时下年轻心动的人们,更属于未来新新人类。
作为一名业余的吉他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将自己对和弦的熟悉,转化为真正的歌曲创作力。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实战指导。它并没有强迫读者必须成为钢琴高手,而是巧妙地结合了吉他指法和流行音乐中常用的和弦色彩音(如sus2、add9等)的应用。讲解和弦进行时,作者非常注重“听感”与“视觉指板”的结合,让你在弹奏的同时,就能理解这个和弦在旋律中起到的支撑或推进作用。在我过去尝试自己写歌时,最大的障碍就是词曲不搭——旋律线很美,但歌词的重音和节奏总是对不上。这本书对这种“咬合度”问题的处理非常细致,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方法论,教你如何根据旋律的重音和乐句的自然呼吸感来调整歌词的措辞和断句。这种高度实用的、面向工具性的教学,对我而言,比任何宏大的创作理念都来得实在和及时。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自学教程”抱持着审慎的态度,毕竟音乐创作的领悟,往往需要名师的耳提面命。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采取了一种模块化的学习路径,使得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弱项进行针对性强化。比如,如果我对和弦转位感到困惑,可以直接跳到相应的章节进行专项突破,而不会被冗长的背景介绍打断学习的连贯性。更重要的是,书中穿插的“创作挑战”环节,是真正的点睛之笔。它会给出一个特定的主题或情绪(比如“雨夜中的思念”),然后要求读者运用刚学到的技巧来尝试创作一小段。这种即学即用的反馈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挫败感的耐受度。我清晰地看到自己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后来能够较为流畅地构建出一段具有逻辑性的旋律走向,这完全归功于作者精心设计的阶梯式难度提升。
评分我接触音乐理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总感觉在“流行”和“专业”之间难以找到平衡点。很多乐理书教的都是古典体系,虽然严谨,但搬到现代流行音乐的语境下,总显得有些水土不服。然而,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站在一个既懂古典功底又深谙市场口味的创作者的角度来撰写。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律动感”和“情感渲染”的探讨。在讨论节奏型和鼓点编排时,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四四拍分析上,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风格(如R&B、城市流行)中微妙的切分音和休止符如何影响听众的身体反应。歌词部分也同样精彩,它并没有给出套路的押韵公式,而是教导如何运用意象、比喻以及“留白”来增强歌词的画面感和共鸣度。这种对细节的把控,让原本可能平淡无奇的旋律,瞬间拥有了抓住人心的魔力。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单纯地“堆砌”音符和词句,而是开始有意识地“编织”情感体验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这对于需要频繁翻阅和对照的教程来说至关重要。纸张质量很好,即使用铅笔在五线谱上做标记也不会洇墨。更不用说那些复杂的乐理图示和和弦图,排版清晰、对比度适中,在昏暗的灯光下也能轻松辨认。在内容深度上,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从“乐理基础”到“完整作品呈现”的桥梁。特别是对于编曲和配器部分的讲解,它没有止步于告诉我们应该用什么乐器,而是深入到不同乐器音色的“情感属性”——比如大提琴的深沉与小提琴的激昂在情绪表达上的差异,以及如何利用合成器的音色设计来营造特定的时代感或空间感。这让我明白了,好的流行歌曲不只是旋律动听,它是一个完整的声场构建过程,每一个声音元素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功能,而不是简单的填充。
评分这本关于歌曲创作的教程,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本既能系统讲解理论知识,又能贴合实际创作的教材,市面上那些书要么过于学院派,读起来枯燥乏味,要么就是泛泛而谈,缺乏实操指导。这本恰好填补了我的空白。从和声进行的基础构建,到旋律线的精心雕琢,每一个环节的讲解都深入浅出,尤其对初学者非常友好。作者似乎非常理解新手在面对空白乐谱时的那种无助感,因此在讲解如何寻找灵感、如何将脑海中的模糊想法具象化为音符和歌词方面,提供了非常多实用的“拐杖”。我特别喜欢它将复杂的乐理知识融入到具体案例分析中的方式,比如某首经典流行曲的A段是如何设计起伏,副歌又是如何通过和弦变化来达到情绪爆发点的。这种“带着镣铐跳舞”式的讲解,让我明白了规则不是束缚,而是更高明创作的基石。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怎么做”,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会更好听”,这种深层次的理解,对我后续的独立创作能力提升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