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师拍片术:掌握导演的运动摄影技巧
定价:55.00元
作者:(美国)Gil Bettman(吉尔·贝特曼),魏俊彦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1212900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当今的电影界,演员们都相当专业,不太需要导演的指导。这样,导演会把大多数时间用于提高拍摄技术。◆本书中,作者引用了斯皮尔伯格,泽米吉斯、昆汀等大师的经典电影片段,条理清晰地分析了如何用运动摄影技术拍摄出动感十足的电影场景。
内容提要
电影发展至今,用动感十足的画面讲故事已经成为观众*基本的期待。毫无疑问,只有*的导演,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运动摄影技巧,获得*效果的画面。 比尔贝特曼是一位经验丰富、极具特色的电影导演,他结合自身多年的经验,通过引用诸多好莱坞*导演的作品向读者证明了在电影拍摄中运动摄影的重要性,并且详细讲解了运动摄影的拍摄方法,帮助读者掌握*的运动摄影技巧。 本书适合广泛的影视艺术爱好者阅读。不论是电影专业学生,还是影视从业者或爱好者,你都能从本书吸取充分的营养,掌握运动电影拍摄技巧,向电影大师之路阔步迈进。
目录
目录
序 IX
前言 X
如何使用本书 XII部分 为何要进行运动摄影 1
章 运动摄影的重要性 3
章总结 6第二部分 用运动的摄影机拍摄对话场景 7
第二章 为什么要让摄影机动起来 9
概述 9
何时让摄影机动起来 9
鲍勃原则:让摄影机的运动变隐形的三种方式 10
外因驱动的摄影机运动 10
外因驱动的摄影机运动—无缝衔接及视觉甜头 11
内因驱动的摄影机运动 14
运动的定位镜头 16
违反鲍勃原则的例子及其原因分析 20
史努比镜头的兴起 20
道格玛戒律与史努比镜头 21
如今的史努比镜头 25
第二章总结 30
第三章 运动主镜头 33
概述 33
运动主镜头和备用镜头举例:《甜心先生》 34
原则1—开场信息 35
原则2—无缝衔接 38
原则3—视觉甜头 39
原则4—戏剧性 40
原则5—备用镜头 49
运动主镜头的固定拍摄模式 50
电影《迷情追踪》中麻将馆里的运动主镜头—基本遵循固定模式 51
电影《危机四伏》中沃伦·弗尔的运动主镜头—无缝衔接的大化 54
《危机四伏》中沃伦·弗尔的运动主镜头—无缝衔接的大化带来视觉甜头的增长 57
《危机四伏》中沃伦·弗尔的运动主镜头—无缝衔接的大化为开场镜头提供了更多信息 57
诺曼的坦白—特定场景中的特定主镜头 60
诺曼的坦白—开场—泽米吉斯为何要打破固定拍摄模式 60
诺曼的坦白—中间过程—泽米吉斯为何要打破固定拍摄模式 62
诺曼的坦白—结尾—泽米吉斯为何要打破固定拍摄模式 64
何处才能设计出好的运动主镜头 68
永不满足—设计出好的运动主镜头的诀窍 68
第三章总结 69
给教师的话 70
第三部分 拍摄动作场景 81
第四章 动作场景—基本原则 83
概述 83
怎样将摄影机放在正确的位置 83
怎样挑选镜头 84
怎样拍摄出足够多的片段 84
第四章总结 88第五章 镜头的选择 89
为何要强制透视 89
镜头选择:导演和摄影指导共同的责任 89
透视的基础知识 91
超长焦和超广角镜头与标准视角的对比 92
镜头—视角和景深 93
各种镜头的基本应用范围 94
镜头的选择—从视角和景深考虑 94
镜头的选择—从透视考虑 97
镜头如何影响运动过程 99
迎着镜头或离开镜头的运动—Z 轴 99
水平方向的运动—X轴 100
垂直方向的运动—Y轴 104
如何掌握镜头与运动的关系 104
第五章总结 106
给教师的话 107第六章 分解动作场景 109
分镜头和可视化预览 109
分镜头实例—分镜头下的故事 110
《死亡从不会太早》中伏击场景的分镜脚本 112
真实的拍摄情况 129
第六章总结 130
给教师的话 131第七章 追逐场景 133
基本原则 133
联合镜头 133
故事背景 136
方法1—广角镜头—Pogo Cam稳定器—狭窄的空间 138
方法2—用长焦镜头在开阔空间拍摄—更多视觉甜头 139
追逐场景中的位置关系 143
幽默 150
拍摄追逐场景:广角镜头 VS 长焦镜头 155
第七章总结 161
给教师的话 162第八章 打斗场景 163
基本原则 163
双机位原则 164
分段和备用镜头 176
打斗主镜头的重要性 178
摄影师和摄影助手的重要性 178
特技拍摄的乐趣 179
第八章总结 180
给教师的话 181
总结 183
作者简介 184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大师拍片术:掌握导演的运动摄影技巧》这本书,以为会是一些特别高深的、离我们普通人很遥远的专业知识。但翻开之后,我惊喜地发现,作者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甚至带着一种讲故事的亲切感。他没有用太多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那些复杂的概念。比如,他形容一个长镜头就像是在“捕捉时间的流动”,而一个环绕镜头则如同“让观众在场景中漫步”。最让我觉得实用的是,书中有很多非常具体的操作指南。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推”,而是详细讲解了在不同场景下,例如狭窄空间、开阔场地,如何选择合适的轨道、滑轨,甚至是一些替代性的辅助工具,来达到平稳且富有表现力的运动效果。我还学到了如何在不借助昂贵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一些巧妙的身体协调和构图技巧,来模拟出类似专业设备的运动感。书里还提供了一些“练习题”,让我尝试着去复现一些经典电影中的镜头运动,这个过程非常有意思,也让我切身体会到了书中所讲的原理。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学习起来一点都不枯燥,而且可以直接运用到我的短片拍摄中,感觉收获满满。
评分《大师拍片术:掌握导演的运动摄影技巧》这本书,我真的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感。首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在基础理论方面的讲解,虽然书名听起来像是直接切入实践,但它并没有忽视那些根基性的东西。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阐述镜头运动背后所蕴含的心理学和叙事学原理。比如,他详细分析了推轨镜头如何营造一种“侵入感”或“跟随感”,而摇镜头则如何引导观众的视线,甚至暗示角色的情绪变化。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蒙太奇”与镜头运动的结合,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拍,更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拍。作者通过引用大量经典影片的案例,比如某个场景中一个缓慢的摇镜头,是如何在不动声色中揭示人物内心的不安,或者一个快速的推镜头,是如何瞬间将观众卷入紧张的冲突。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学习拍摄技巧,更是在学习如何用镜头“说话”。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镜头的晃动、推拉、摇移,都不是随机的,而是导演深思熟虑的表达方式。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这种打下坚实理论基础的感觉非常重要,它让我对未来的拍摄实践充满了信心,知道自己不是在盲目摸索,而是有章可循。
评分《大师拍片术:掌握导演的运动摄影技巧》这本书,在我看来,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打开了我对“运动”的全新认知。我之前总觉得,运动镜头无非就是让画面动起来,显得更“有活力”。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镜头运动如何直接影响观众的情绪和对故事的理解。他用大量的篇幅去解读,为什么在紧张的追逐戏中,我们会频繁看到快速的跟拍镜头,这种运动如何模拟了角色的急促呼吸和心脏的跳动。又比如,在情感戏中,一个缓慢而稳定的推镜头,如何能够一点点地拉近观众与角色内心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角色的脆弱和深情。书中的很多案例分析都非常到位,让我反复咀嚼。我特别喜欢他对于“镜头运动的节奏感”的阐述,这不仅仅是速度的问题,更是运动的方向、幅度、停止的时机等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考量。他甚至讨论了如何通过镜头运动来制造悬念,如何通过它的缺失来突出某种氛围。读完这本书,我再看电影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去分析导演是如何运用镜头运动来引导我,让我感受到喜怒哀乐,这种“被导演”的体验,也让我对电影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大师拍片术:掌握导演的运动摄影技巧》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于“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的微妙处理。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不同的镜头运动,来模拟角色的主观感受,或者保持一种抽离的客观观察。我之前总是混淆这两者,但书中通过具体的影片片段分析,让我恍然大悟。比如,他讲解了一个场景,主人公在极度恐惧中,镜头会采用快速、抖动的跟随,模拟了人物内心的慌乱和视野的狭窄。而当我们需要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呈现某个事件时,则会选择更加平稳、不带感情色彩的摇移镜头。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作者还讨论了“景深”与镜头运动的配合。他解释了如何在推拉过程中,通过调整景深,来突出某个主体,或者模糊掉无关的背景,从而引导观众的注意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镜头运动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与构图、景深、光影等其他电影语言元素协同作用,才能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这种“整体性”的思考方式,让我对电影创作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读完《大师拍片术:掌握导演的运动摄影技巧》,我感觉自己像是偷师学艺成功了一般。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你拍摄技巧,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专业导演内心世界的大门。作者在书中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去探讨“意图”与“形式”的关系,他强调,每一个镜头运动都应该服务于影片想要传达的情感和叙事。他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在一个表达孤独的场景中,导演可能会选择一个缓慢的、逐渐拉远的镜头,这种运动本身就带有一种“被抛弃”的意味。反之,在一个展现人物自信和力量的场景,可能会使用更加有力、果断的推拉镜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空间感”和“时间感”的营造。他解释了如何通过不同方向和速度的镜头运动,来让观众感知到场景的大小、深度,以及时间的流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明白,好的运动镜头不仅仅是“动”,更是“有目的”地动,是导演通过镜头运动在与观众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这种思考方式,让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思考者,对如何运用镜头去讲故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