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华乐大典 扬琴卷 乐曲篇 上 |
| 作 者: |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
| 定价: | 118.00 |
| ISBN号: | 9787552311273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开本: | 8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6-11-1 |
| 印刷日期: | 2016-11-1 |
| 编辑推荐 |
| 内容介绍 |
| 作品卷则从近百年来所见的千余首扬琴作品中遴选出九十多首经典传统曲目与创作曲目,既涵盖了中国扬琴五大流派(东北扬琴、四川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广东扬琴与新疆扬琴)的传统代表作,也收录了当代扬琴音乐家们的创造改编作品。 |
| 作者介绍 |
|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自成立以来,协助文化部为一届中国艺术节组织演出了《千人中华大乐》;连续举办了六届以繁荣发展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为主题内容的"学术讨论会";和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共同举办了三届"民族管弦乐展播";经文化部、外交部批准,举办了"1995中国民族乐器演奏大赛";经文化部批准,从1997年夏季开始,连续举办民族乐器演奏艺术水平考级活动;2001年举办了一届少儿民族乐队邀请赛;2002年承办了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一届民族乐器独奏比赛;2005年、2009年承办文化部主办的第二届和第三届"文华艺术院校奖--民族乐器演奏比赛"。 |
说实话,拿到这本《华乐大典 扬琴卷 乐曲篇 上》时,我最先注意到的就是它的装帧和印刷质量,这种细节往往决定了一本专业书籍的“生命力”。纸张的质感非常适合反复翻阅和在琴边摊开,油墨的印制清晰锐利,即便是最复杂的复调乐段或快速的琶音标记,也绝不会出现模糊不清的现象,这对于需要精准读谱的演奏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而且,这本册子在排版布局上做得相当出色,留白恰到好处,不会让乐谱显得拥挤不堪,长时间对着谱子练习眼睛也不会太累。我特别喜欢它在某些古典或民间乐曲旁附带的简短背景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能让人迅速代入到乐曲的情境之中,这对于提升演奏的艺术感染力非常有帮助,避免了死记硬背的枯燥感。这种将学术严谨性与实用性完美结合的设计理念,在目前的乐谱出版物中是相当罕见的,体现了上海音乐出版社一贯的高水准。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经常在学习新曲目时感到迷茫,市面上很多曲谱要么过于简化,失去了原作的神韵,要么就是难度陡增,完全不适合阶段性训练。而这部《律动乐器》的选篇策略,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似乎深谙不同学习阶段的听觉和技术需求,曲目梯度的设计非常科学合理。我尝试练习了其中几首被标记为“中级”的作品,发现它们在技巧上刚好能推动我突破现有的瓶颈,既不会因为难度过大而产生挫败感,也不会因为过于简单而收效甚微。更值得称赞的是,它没有一味追求炫技,而是非常注重乐曲的音乐性表达。比如对某些传统曲目的处理,可以看到编者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现代扬琴的演奏语汇,这让古老的旋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让人在练习时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这部厚厚的《律动乐器 华乐大典 扬琴卷 乐曲篇 上》简直是乐器学习者和演奏者的一份宝藏,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专业气息。我尤其欣赏它在曲目编排上的用心,并非简单地堆砌曲目,而是能明显看出背后有一条清晰的脉络,似乎在引导学习者从基础的指法练习,逐步过渡到更复杂、更富表现力的乐章。对于扬琴这样一门既需要扎实基本功又极度考验音乐理解力的乐器来说,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至关重要。我注意到其中一些篇章的选曲,明显侧重于对扬琴独特音色和演奏技巧的挖掘,比如那些对“竹”的运用要求极高的作品,读谱时就能想象出那种清脆而富有颗粒感的音响效果。毫不夸张地说,光是研究这些乐谱的记谱法和演奏标注,我就能花上数日功夫,那些细致入微的力度记号、速度变化指示,无一不体现出编纂者对扬琴艺术的深刻洞察力。它不仅仅是一本曲谱集,更像是一本浓缩了数十年教学经验的工具书,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广度和深度。
评分我通常习惯于在不同的练习场景下使用不同的教材,但《扬琴卷 乐曲篇 上》成功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现有的学习体系。与其他注重特定流派或特定地域风格的曲集不同,它展现出一种宏大的视野,试图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具有代表性的扬琴曲目库。我发现,即便是对一些我自认为已经非常熟悉的传统名曲,在这本大典中也能找到一些新的视角或更精妙的处理建议,这让我有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惊喜感。这种“大典”级别的收录,意味着它肩负着传承和规范化的使命。对于希望系统了解中国扬琴音乐发展脉络的演奏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的参照系,是收藏和学习都不可或缺的一部重量级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整个扬琴教育界来说,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不是专业院校出身,但通过翻阅其中的部分乐理分析和演奏提示,我能感受到背后强大的学术支撑。它绝不是随便找几位琴师凑单的产物,而是经过了严谨的专家团队的审阅和打磨。尤其是那些涉及传统与创新交界处的作品,编者提供的处理意见往往兼顾了历史传承和时代发展的双重考量。例如,在处理某些需要快速轮竹技巧的乐段时,书中给出的手型图示和分解步骤,清晰得仿佛有老师在旁边亲自示范。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正是华乐典籍所应有的气度和风范。它不仅仅服务于“演奏者”,更是服务于“研究者”和“未来教育者”的必备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